[ 文学讨论.走进《三国演义》]:三国演义读后感

由之

<p class="ql-block"><b>  虽然说“红楼梦”脱胎文言文、于古典小说领域里脱颖而出,形成一股清流、顶流。我还是觉得《三国演义》更容易读懂,故事情节便于记忆。三国演义可读性强,书中某些典故经典永留传。而红楼梦将现实虚幻化,又将虚幻的空灵挪进现实,于大虚幻境中演绎、诠释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刻画出一帮人、一群人、许多人变形凹塌了的人性;社会还是那个社会,人还是那些人,末了,一同悲凉。在我看来,《红楼梦》的文学艺术成就要高于《三国演义》,而三国演义的文化实际价值要高于红楼梦。</b></p> <p class="ql-block"><b>  说三国演义,须先提一提周瑜,因为在许多“三国演义”读者心中他很窝囊。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县西南)人。三国演义中将才人物,于罗贯中笔下含冤深重的莫过于周瑜 :“三气周瑜”,“既生瑜,何生亮”,周瑜较之诸葛亮总是矮了一截,后者凡事都能抢得先机,一切都在帷幄之中。周瑜三番五次于阵前被气的吐血,显的智谋不足又气量狭小,最后咯血而亡。历史上的周瑜出身名门,洛阳令周异之子,从祖周景、从父周忠,都官至太尉,位列三公;周瑜身材高大,容貌俊美,精音律,当时就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东汉末年军事家、政治家、谋略家、东吴名将,亦三国名将。要是论起世界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火烧赤壁可比肩拿破仑所组织实施的奥斯特里茨战役,甚至更胜一筹:局中局、谋中谋、计中计、套中套、环环相扣,丝丝入扣,让后世军旅人杰叹为观止!公瑾本人雄姿英发,逸志卓尔,连苏东坡这样的文豪大家都耐不住为其挥毫,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英年早逝,一生显的很短促,却是那么流畅,如夜晚天上流星,划破时空的轨迹虽然不长,后边炽烁着长长的尾焰。</b></p><p class="ql-block"><b> 周瑜几次于阵前吐血,我倒是认为:一,劳累过度。二,身子有恙,得了痨病,相当于现在的肺结核(猜想、揣测),固英年早逝。自火烧赤壁后,曹操觊觎东吴之心几乎泯灭,周瑜为东吴奠定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他的另一大功劳是在己之将死时不忘向主公孙权举荐了大都督人选:鲁肃。鲁肃是东吴中一个很有立场的温和派,诸葛亮舌战群儒中就能窥知其人志向。周瑜深知自己死后只有鲁肃能堪当都督大任,激进派接任将坏东吴大事。话已至此,很是觉得周瑜较之诸葛亮毫不逊色,甚至更值得人们去记住他,“失街亭”与“火烧赤壁”是最有力的说明。人行鼎运遇“天不灭曹”,天不容瑜,如之奈何?也该是仰天长叹的归宿。</b></p> <p class="ql-block"><b>  “三国演义”所演义的主旨在乎“光复汉室”,而光复汉室需要有一股具“忠义”精神的社会动因和势力,所以才有开篇的桃园三结义,顺理成章祭出“帝胄”刘备。此时的刘备已是一个编织售卖草席的一介布衣,与龙脉几尽无关。提到忠义,三国演义将关羽推崇致极,而且还特意树立一反派形像:魏延。且又将黄忠作为忠义的附属、陪衬,来加深魏延的不忠不义。魏延弑主韩玄献长沙城,诸葛亮视为脑后长了反骨,遭怒斥、并险些被当场杀了。魏延一生遭另眼,空有武艺与壮志,并最终不得好死,被诸葛亮临终前不忘施毒计借马岱之手杀了。亦可见诸葛亮的阴险毒辣 (注:由于刘备活着的时候一直比较喜欢魏延,所以诸葛亮从未对魏延下手)。可是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就开始处处提防魏延。诸葛亮到了晚年的时候赵云去世,赵云的去世导致诸葛亮在打仗的时候无才可用,所以就只能启用了魏延。而魏延也不负所望,经常能够在战场上打败对手。但诸葛亮又不授权魏延战场临机决断权。魏延总是希望能够独自带领一支军队跟敌军开战,他的想法和做法加深了诸葛亮对他的成见,所以导致诸葛亮对魏延老账新账一块算,诸葛亮这是积怨至恨。诸葛亮临终的时候嘱咐姜维和马岱,让他们撤军的时候安排魏延断后。诸葛亮虽然没有直接杀死魏延,却通过这种安排间接的杀掉了魏延)。曹操杀人都是明杀,诸葛亮却如此阴毒,榨干你最后一滴血才结果你,将“人尽其才”反其道而用之至极限!</b></p> <p class="ql-block"><b>  关羽、张飞、诸葛亮对于刘备的忠,无可厚非。而诸葛亮因忠于刘备以至爱屋及乌,才有“扶不起的阿斗”的故事流传,也终因阿斗烂泥扶不上墙,先辈的一切努力付诸东流。蜀被魏吞并后“刘后主”被封为“安乐公”,伤害不大,侮辱性极强,他却不以为然。当年父亲“乐不思蜀”,如今儿子溺于安乐,基因所致!想不到当年赵云舍命夺下阿斗,只给蜀国留下了后患。</b></p><p class="ql-block"><b> 刘禅身为所谓汉室后主,非但不思国计民生、每日于宫中逍遥作乐,更可恶的是于诸葛亮北伐战事的关键时刻听信诈言而降旨诏回战场统帅诸葛亮,这是蜀走向衰亡的关链因素之一。诸葛亮虽忠,属愚忠。若将此案例作历史纵向比较,李世民玄武门前箭杀胞弟李建成我们应如何解读?若作横向比较,曹丕逼曹植七步盈诗又有何心里感受,诸葛亮得何种觉悟?</b></p> <p class="ql-block"><b>  将帅之才“三国”中尽出,比比皆是。而刘备身为统帅:哭,又哭,还哭,尤怨妇、尤妇一般。刘备一生靠吃软饭度日,每逢要事,然而六神无主,泪珠儿滚落,去讨教诸葛,主、从颠倒,于诸葛亮跟前唯马首是瞻,将不耻下问蜕变成卑躬领教。作为帅才,唯一的一次自己拿主意行大事、举倾国之兵伐吴,结果是被吴国后起之秀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被烧的焦头烂额、抱头鼠蹿落魄于白帝城,无奈何向诸葛亮饮恨托孤。早年刘备“携民渡江”有挟民作为人肉盾牌之嫌,非但不觉的可歌可泣,反而觉的可恶可憎。一织席佬刘备能揭杆为王,要因皆是沾、袭了“帝胄”之荣光,“乱世出英雄”也是催生的土壤。</b></p> <p class="ql-block"><b>  诸葛,复姓。名,亮。字,孔明。别号,卧龙。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已被神化,以至鲁迅先生评价:足智已近妖。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为了凸显诸葛亮的智慧超群,确实为他虚构了许多匪夷所思的故事。这些故事,大多集中在“赤壁之战”,如草船借箭,七星坛祭天风,另有每每授人锦囊等等,更为离谱的是“吾阴魂更自起镇之”:依葫芦画瓢刻一具诸葛亮木偶、待诸葛亮死后摆设于两军交战军阵前也能退敌(即使当真,恐怕也是万般无奈之举,司马大将军也不是被吓大的)。 自“空城计”之后,诸葛亮后来行事较先前谨慎、小心了许多,也是因为有了司马懿这个对手才至于。</b></p><p class="ql-block"><b> 棋逢对手,局中搏弈,一着皆输,满盘皆输。 街亭之败,诸葛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智圣”的美誉黯然失色,一下子跌下神坛。派人扼守战略要冲“街亭”,诸葛亮任人唯“亲”、且又忘了所谓先帝刘备白帝城临危之际言出“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叮嘱,压制魏延、意气用了书呆子气十足的马谡,其人只知“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结果司马懿施“围而不歼、困敌于自溃”之计,使居高守敌成了瓮中之鳖,待守敌粮尽水断而自溃后一举发起攻击,事半功倍拿下街亭。蜀国从此被人掐了北伐、收复中原腹地的交通命脉,因此丧失了诸葛亮(亦含刘备)“光复汉室”的军事上的战略依托、战役支撑,迫使诸葛亮不得不一次次的绕道劳师远征,最后令蜀国国力空虚,民怨渐起,诸葛亮本人六出祁山终是累死于五丈源。若用魏延扼守街亭,蜀国结局未必如此。尤其是亲征北伐战事的关键时刻(此役已是蜀举全国之力发兵伐魏),一向睿智的诸葛亮竟然忘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特情特规,迷失心智听任刘后主的鬼祟调遣,千里迢迢班师回朝。善言之以待孔明: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恶言之:孔明小事聪明,大事糊涂(失街亭,听信谗言班师回朝两件事足以证明。将帅人物一生能允许犯几次大错?!)。当年你派细探去魏域散布流言离间孟德、仲达,今时司马懿岂可不会以牙还牙,以治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兵者,诡道也,战场手段你无所不用其极,瞑思苦想于何时何地以何种手段做掉对方,对方会甘愿就缚?诸葛孔明名曰“亮”,司马懿则为“仲达”,二人智谋本来就难分伯仲,若以“达”而论其道,司马懿倘且居仲达,天下谁为“伯达”?卧龙先生恐进不了前三。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犹是一代天骄(且已被神化,鲁迅先生评诸葛亮:足智已近妖。)。除足智之外,还对主子不怀二心忠心耿耿,行事大公无私、主政奖惩分明,为人清正,为官清廉,受人敬重。也正因为如此,他身边既无宿敌,但也没有所谓“心腹”。逢机要,无于与人窃商者,只能自己与自己商量的自决。若是有可靠心腹,将其布于后主身旁监察其色,发现有变,快马飞报孔明才为对策。</b></p> <p class="ql-block"><b>  从司马家族最终一统大业而论,前前后后三代人为“目标”而战,为理想而奋斗,生生不息、奋斗不止而最终大功告成,司马懿应属大战略家。他在曹操手下谋事,因被诸葛亮施离间计派暗探于曹营中散布流言而中伤,遭曹操革职。后因司马懿统兵谋略的确有过人之处,曹操不得不重新启用,且“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使司马懿手握军机权杖,得以施展军事才干。这之前,司马懿并无谋反之心,倒是曹操这一擒一纵,倒使得司马懿有了改天换日的情志,并将这一情志作深度伪装,他平素行事低调,对曹操为马首是瞻,曹则对其无丝毫察觉与警惕,司马父子心有灵犀,心照不喧,只在心里默默运作,苦心经营。 </b></p><p class="ql-block"><b> 诸葛亮唱空城计,司马懿是当真没有识破还是欲擒故纵、暂且不计攻城掠地一城之得失,故意让孔明得逞一时,从而削弱他的防范意识?反正掐住了诸葛亮北伐中原、匡扶汉室的命脉,败你是迟早的事,不妨让你先得意一回。而更为重要的是司马懿深谙“养寇自重”,如果此时收拾了诸葛亮,司马懿的存在价值将大打折扣,曹操随时可以贬谪甚至加害司马懿,便就没了民间所言“一统江山归司马懿”。</b></p><p class="ql-block"><b> 败敌于街亭后,司马懿加固城防并号令三军不得出城迎战,且亲自督阵。诸葛亮派将士屡屡叫阵,司马懿就是紧闭城门不出城迎战。无奈之际,诸葛亮启“两国交战,不杀来使”之规,派使节送去妇人衣服以羞辱司马懿如妇道人家,司马懿不但不恼,反而一一穿上诸葛亮所赠衣物于城头上招摇。诸葛亮再神,计谋也有被人识破的时候。战略家善前瞻、谋长远,谋全域全局以及未来。军事家善组织战役,谋一役,细缜战况通盘布局于一役。“上苍有眼,天不灭曹”既是上天注定,又是罗贯中笔下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关羽一向英武、最后败走麦城被吴人割首分尸,是必然结果。斩颜良诛文丑、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单刀赴会……战功赫赫,他那冷傲的性格中更平添了眼中无物的绝傲之气。于诸葛亮前立了军令状、竟然敢于阵前“义释”蜀之天敌曹操,便可见一斑,不是一般骄傲,已近默默的傲横。诸葛亮遣他扼守荆州,恐也是“心里有数”,此人最宜于驻守荆州独挡一面,守的住守不住“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好歹由他。张飞:草莽,残暴、专横,否则,也不至于被身边随从弑了。……</b></p> <p class="ql-block"><b>  三国演义中有许多值得人去思索和汲取的东西,较为深刻的,如:刘备跨“的卢”可马跃檀溪而死里逃生,庞统骑上的卢却成了刘备的替死鬼。一,物有主,非你勿动。二,人有天意,只取本份。三,前程中别争功揽胜,极尽所能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工到自然成。</b></p> <p class="ql-block"><b>  感人肺腑的故事源于艺术的真实、人物的精诚,或曰:艺术的真实故事,一定能感人肺腑。长篇巨制中尚若缺少了对爱情的描绘,那一定会是不完美的。《三国演义》中对于爱情的描述甚少,却十分地感人。故事源于东吴大都督周瑜“吴、蜀联姻”的馊主意(于逻辑与常理上推论,孙权是吴蜀联姻的幕后操手:仿晋朝联姻联军之举,以亲善友邦、获取国家利益,稳固国家安全),结果赔了夫人又折兵。刘备被诸葛亮当作提线木偶去东吴结亲,这一场恋爱始于生死未卜、惊心动魄,落幕于烈女忠贞的痴情爱慕。孙夫人时值妙龄,平素不恋风月,常言:若非天下英雄,吾不事之。而刀枪棍棒十八般武艺却样样能略通一二,见了刘备竟然一见倾心,日后情感如胶似漆,至使刘备忘记了来时所肩负的使命乐而忘蜀。刘备自踏上东吴,步入驿站亭廊,入座主人所设酒宴,就险些被事先伏于廊内的刀斧手结果了性命。姑且勿论刘备一生无能又一时眼障,唯独欣赏孙夫人与君共怀的一心一意。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当确信周瑜欲速决加害于刘备时,孙夫人冒“国情”之大不讳,亲驾护送刘使君归蜀。道上遇周瑜所遣追兵拦截,徐盛、丁奉言:“不敢,请夫人息怒。这不干我等之事,乃是周都督的将令”。孙夫人叱曰:“你只怕周瑜,独不怕我?周瑜杀得你,我岂杀不得周瑜?”闻孙夫人这石破天惊的表白,可谓因爱情而壮怀激烈。周瑜遣几拨人马拦截终究未果,所遣部将各自寻思:“他一万年都是兄妹……。”亲情、爱情,永远是人间情感的两座无极山巅!………</b></p> <p class="ql-block"><b>  读“三国”,似乎还没有读出喽罗庸佣之辈人物。尽管张松作为巴蜀使节级人物出巴蜀以刺探曹操来意,其貌不扬已近丑,又有意志摇摆、投靠献媚之嫌,但敢于于曹操跟前极尽数落、挖苦讥讽之能事,已是了得,因此不可视张松为“三国”中喽罗,他们一个个都是人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留白,是最恰的敬畏。三国演义中人物,我最敬仰曹操,但不去评价他,因为一旦评价失准,就皆为亵渎,不敬。<span class="ql-cursor"></span>“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