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巫娜古琴曲《远树含烟》欣赏 </b></p><p class="ql-block"> 《远树含烟》古琴曲,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首经典曲目。它的旋律优美动听,极富民族特色,被誉为中国音乐的珍品之一。这首曲目的演奏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音乐功底,更需要素养高雅的演奏者以及优美的演奏场地。</p><p class="ql-block"> 1、曲目的背景:《远树含烟》是一首江南民歌,初传始于明清时期,流传甚广,是江北、苏南山乡农家晚间歌唱的曲调之一。这首曲目的对唱形式能够让人感受到江南美景中的山水之美,如淡水湖、太湖、杭州西湖、苏州园林等。</p><p class="ql-block"> 2、曲目的演奏方式:《远树含烟》的演奏方式多样,可以使用民乐器、交响乐器甚至是钢琴等乐器演奏。然而,该曲目最具特色的演奏方式应该是用中国传统乐器二胡演奏。二胡是中国乐器中比较传统的乐器,因其在演奏时的独特音色和弹奏技法而受到了许多音乐家的青睐,成为了各种民族音乐中的首选演奏工具。</p><p class="ql-block"> 3、曲目的演奏技巧:为了更好的演奏出《远树含烟》的特色,演奏者需要具备一定的演奏技巧,并熟练掌握一些基本的弹奏技法。例如,在演奏和弦时需要准确的掌握和弦的各个音符;在演奏旋律时需要注意音符的轮廓和音程的过渡;在二胡实现产生音响的过程中,需要熟练使用手指和弓子。</p><p class="ql-block"> 4、曲目的演奏场地:由于《远树含烟》富有民族特色、气质优美,因此在演奏场地的选择上,需要选择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氛围和良好音效的场地。例如,一些古典建筑物、山水园林等场地都可以很好地展现该曲目的风韵。</p><p class="ql-block"> 总之,《远树含烟》是一首富有艺术性、代表性和经典性的江南民歌,经过多年的传唱,已经在人们的心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演绎这首曲目需要非常高的音乐境界和演艺水平,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 巫娜演奏的古琴曲《远树含烟》,旋律婉转悠扬,超然世外,荡涤心灵,美妙动听,令人静心舒适!这首音乐选自巫娜古琴专辑《禅踪》。巫娜对古琴散发出的禅宗内涵有着完美诠释和独到的艺术见解。并将古琴十六法: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澹、中、和、疾、徐,表现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追随悠悠古琴声韵,千古悠悠愁绪,梵心静而如空。一声长而幽的箫,似吹来一缕轻柔的风。风动而林不静,眼前仿若出现一条林间幽幽小径。径旁碧水潺潺,山水依傍,尽显幽静之美。仿佛于尘世的喧嚣中,找寻到一处安置心灵的空间,放下身心疲惫与焦躁,全然地享受如此岁月静好的意韵。</p><p class="ql-block"> 唐代刘长卿《听弹琴》云:“泠泠(línglíng)七弦上,静听松风寒。”意思是说,七弦琴奏出清亮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泠泠七弦是心境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天人合一是弹琴的最终归宿,禅心禅悦漫游其中。清音就那样低吟浅唱,从容而深情,缓缓撩人,宛如天籁。闭目聆听,耳边琴音袅袅,绵绵不绝。悠然的古琴声,会带给你一种难得的闲适。</p> <p class="ql-block"> 遥望秋景,秋风、秋雨、秋叶,演绎着秋的韵味。叠翠流金绽放秋色的绚烂,萧瑟飘零展现秋叶的静美,回归自然是本真,点化润泽生命。鸿雁归来,叹人生几许光阴。听琴音,聆箫乐,人倚水榭,吟诗放歌。山水情韵洒落点点灵光,幻化成水墨笔画的渲染,尽显清幽之美。古琴的中正平和善养心性,与秋日的神韵如此相似,与禅的意境又如此雷同。</p><p class="ql-block"> 南朝梁元帝萧绎《荡妇秋思赋》云:“登楼一望,唯见远树含烟。平原如此,不知道路几千?天与水兮相逼,山与云兮共色。”意思是:登楼遥望,只有那远处的云烟萦绕在树林间。空旷平坦的原野尚且望不见,那被重山阻隔的道路还有好几千!水和天相连一起,山与云共一色彩。作者巧妙地运用寓情于景的写法描写“盼”夫归来的情境:“登楼”唯见含烟的远树、云山一体、水天一色的景色,生动地表现了闺中人对荡子的担心、思念以及焦虑、期盼、失望、悲伤之情。当你诵读《荡妇秋思赋》时,聆听悠扬深沉的《远树含烟》古琴乐曲,便会情不自禁沉浸其中,更能体悟到这种“望穿秋水”盼夫归来的复杂心情。</p><p class="ql-block"> 然而,如今人们面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等诸方面的巨大压力,需要寻求一片清幽宁静的天地,保持一种抛弃烦忧浮躁的心境。正所谓:“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聆听巫娜的古琴曲《远树含烟》,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而且可以静化人心。远离尘嚣,让疲倦的心灵,得到片刻栖息,给自己一日的清闲。煮一壶清茶,弹一曲清音,人间有味是清欢。走在山水间,融入大自然,在优美的乐曲中,静静地欣赏,静静地陶醉。闭上眼睛,徜徉(cháng yáng)在古琴的世界中,静心忘我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附:中国古琴简介</b></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琴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流传。古琴被誉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占据着中国古典音乐艺术的最高点。</p><p class="ql-block">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p><p class="ql-block"> 古籍记载:伏羲作琴,又有神农作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等传说; 舜定琴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可见,中华古琴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琴曲存世3360多首,琴谱130多部,琴歌300首。中国十大古琴名曲是“高山流水”、“潇湘水云”、“梅花三弄”、“阳关三叠”、“醉渔唱晚”、“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广陵散”、“平沙落雁、“阳春白雪”。单单听了这些名字就已经神为之夺,中国韵味之美,由此可见一斑。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宣布,中国古琴艺术被选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古言:“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使今人得以一窥古琴在中国文人书房中的精神地位。自孔子起,蔡邕、阮籍、嵇康等魏晋名士,再到苏轼、白居易等唐宋大家,文人无不爱古琴,他们或琴书自娱,或琴酒消忧,或抚琴山林,以琴交友。即便是“性不解音”的陶渊明,也曾弹着无弦琴对朋友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然而,从先秦到清代,古琴却一步步从民间走向了神坛。</p><p class="ql-block"> 当今日的人们去回望古琴时,首先看到的,往往是那些附着于古琴之上的文化意义。无论是《高山流水》中伯牙子期的知音相赏,还是嵇康在《广陵散》中慷慨赴死的激昂悲愤,古琴流传下来的更多是一种文化的精神。而在这些故事与精神中,古琴本身,渐渐抽象虚化成一个符号。</p><p class="ql-block"> 当更多人把古琴当作一种传统文化的象征进而宣扬和崇拜时,作为中央音乐学院第一位古琴演奏专业研究生的巫娜,却一直在尝试着将古琴所内蕴的智慧和精神引入人们日常的生活中来。</p><p class="ql-block"> 在我国古代传说中,古琴诞生于伏羲的梦境。伏羲制古琴十分讲究,凤凰栖息的梧桐与苍古圆润的丝弦是古琴最初的制作材料,他的琴音能使人心宁静祥和,拥有能支配万物心灵的神秘力量。</p> <p class="ql-block"> 古琴有三种音色,称为泛音、按音、散音。三音中泛音如天赖,有清冷入仙之感;按音如人赖,吟揉余韵如人语对话;散音如地赖,松沉悠远,令人起远古之思。</p><p class="ql-block"> 古人认为,这样的太古之声,最能让人体味出安静祥和、原始本然的味道。琴能涵养性情,因为琴具太和之气,所以称琴声为“希声”。因而在弹奏之前,“当先肃其气,澄其心,缓其度,远其神,从万籁俱寂中冷然音生”。这样的“大无”之境,正是中国人探求的“道”。</p><p class="ql-block"> 在前人看来,古琴更是君子之道、中庸之道,是通天地人三界之神器。古琴艺术,是一种对宇宙、天地与人类关系的表达,无论是弹琴人还是听琴人,首先要抛掉自己的个人情绪,将自己抛掷于天地之间,去感知一种更广阔的存在。这大约也是古琴的“慢”与“留白”表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或许,忘却古琴本身的音乐属性,将它融入每一日如常的生活之中,才能在日复一日的潜移默化中得到无意识的滋养,最终融入每一位琴人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 如今,作为中央音乐学院古琴演奏专业毕业的第一位研究生巫娜,2015年进入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任古琴专业教师,并创国内首家古琴在线教育平台——缦学堂。在缦学堂,古琴艺木家巫娜带着几千位学员实践着将古琴融入日常生活的理念,在这里,古琴从一个硕大的传统文化符号,具象化为生活的陪伴。</p><p class="ql-block"> 如何更好地理解古琴之美?如何通过弹琴得到生活的启发?也许正如巫娜所言:通过学习古琴,人们可以在艺术和文化的熏习里面,慢慢地来圆满自己的生命。他们能够通过自身去看到天地,并且通过对自然和天地的观察,总结出人怎么样更好地活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