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白玉龙纹铭文书迹遗存玉雕画屏鉴赏

徐新德

<p class="ql-block">德馨读玉</p> <p class="ql-block">和田白玉龙纹铭文书迹遗存玉雕画屏</p><p class="ql-block">尺寸:长384毫米 宽240毫米 厚11.3毫米 </p><p class="ql-block">重量:2399.6克 </p><p class="ql-block">断代:汉</p> <p class="ql-block">  我国的用玉制度经春秋战国时期文人的大力推崇,至汉时已形成一整套严格的规定,并在西汉中期武帝时定型。此时玉的品德已被神化,佩玉已成为“古之君子不可或缺的重要标志。”人要按品秩不同佩戴不同的玉饰,连印章也要用玉制作。它的赏玩、佩戴主流群体是统治阶级上层,玉器是皇室专用的,汉代是我国玉文化史上的王玉时代。</p> <p class="ql-block">鲜以面世的和田白玉龙纹铭文书迹遗存玉雕画屏</p> <p class="ql-block">  王玉时代的玉器所体现出的应是王者之气韵。王者之气是威严,狞厉可畏,唯我独尊的霸气;君临天下,气吞山河的雄心;御凤乘龙,遨游天际的超凡能力。龙,象征着一种精神,是一个民族的图腾。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后来成为帝王的象征和化身,历代帝王都自命为真龙天子。龙在中国,是人人皆知的吉祥物。几千年来,华夏儿女在它身上寄托了无数美好的愿望。在古代,龙代表吉祥、正义、兴旺和力量。龙、凤为题材的玉雕作品在汉代玉器中最为常见,且在汉代早期玉雕作品中龙、凤造型已达到传神的境界。龙、凤为题材的玉雕作品,真正奠定了汉代玉器在我国玉器发展史中的历史地位。</p> <p class="ql-block">玉雕龙纹造型在汉代已达到传神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  本文要解读的就是汉代这王玉时代以龙、凤为题材的且鲜以面世的和田白玉龙纹铭文书迹遗存玉雕画屏(简称:龙纹铭文玉雕画屏,下同)。这幅龙纹铭文玉雕画屏,古朴熟旧,色彩斑斓,云蒸霞蔚;正面深浮雕画屏龙腾凤飞;背面阴刻秦篆铭文雍容典雅。这幅龙纹铭文玉雕画屏穿越时空隧道,万劫不移地在今天来到我们身边,与我们为伴,共享盛世,这是世人的缘分和福气。它不但使我们看到了二千多年前龙的造型:具有兔眼、鹿角、牛嘴、驼头、蜃腹、虎掌、鹰爪、鱼鳞、蛇身,九种动物合而为一的形象(东汉学者王符对龙的描述)。而且,看到了如玉如箸的秦篆铭文真迹。龙的造型达到传神境界;秦篆书迹遗存“笔划丰腴如玉筋(箸)”,风姿绰约,韵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龙身扭转有力,龙尾回掷流畅</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龙纹铭文玉雕画屏(正面)以两条凸弦纹为内外边框,其内居中浮雕饕餮纹、两侧勾连云纹。边框内</span>画屏画面,构思上寻求生动变化无常型构图设计,不拘泥于表面的对称平衡,而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呼应。画屏主题龙纹由空中呼啸而下,下方海浪汹涌;远方龙、凤(两对)腾飞、翱翔相应,祥云、羽人、飞鸟相间。局部点缀的龙凤、祥云、羽人、飞鸟,既避免大块留白不足,又衬托出龙行天下,翱翔云际的主题。这样的构图,构造出古人称谓的 “象外之象”的意境,从而达到更高境界的一种有内涵的平衡。</p> <p class="ql-block">局部点缀的龙凤、祥云、羽人、飞鸟</p> <p class="ql-block">  龙纹铭文玉雕画屏龙纹以深浮雕完成,龙的躯体 “S” 形(多个)造型,龙躯边缘用弧面来塑造。躯体粗细有变化,龙首下颈部细长,随后逐渐变粗,至前腿处为最粗,然后稍减到后腿前又变粗,后腿后面逐渐变细成蛇尾。“S”型是极富美学含义的造型,“S” 型扭曲身躯上的下腹边线随形作成,错落有序,上下变化,委婉流转;龙首双目前视,龙角华丽精致,嘴大张,吐长舌,露獠牙,龙身扭转有力,龙尾回掷流畅;发达的四肢,鼓起的筋肉,将躯体的肌肉和力感表现得惟妙惟肖<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 <p class="ql-block">S型扭曲身躯上的下腹边线随形作成 麟羽纹,线条流畅,飘态逼真</p> <p class="ql-block">  细节表现一丝不苟,“盾形”鱼鳞纹随形而作,排列有序;龙鬣、龙髯等麟羽纹,线条流畅,飘态逼真,节奏和谐;四足虎掌,肉垫厚厚,鹰爪造型,指尖尖锐,强劲有力,入木三分之势。细部眼睛的刻划上,龙眼轮廓线由阴刻纹线勾勒,眼睛阳刻圆弧形凸起,其边缘部位运用打洼工艺过渡打洼修饰。这是玉工匠心独具的“画龙点睛”之笔。“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观赏者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都能看到龙纹炯炯有神的双眼和发出的如炬光芒。给人留下眼神凌厉,不怒自威的感受。这种视觉效果,是震撼的艺术陶醉和享受。</p> <p class="ql-block">四足虎掌,肉垫厚厚,鹰爪造型,指尖尖锐</p> <p class="ql-block">  笔者在细察和研究龙眼的雕琢技法时,偶尔翻看所摄画屏照片中的主题龙纹,竟然发现龙首双目上有圆形高光点。这浑然天成的圆形高光点—宝光,恰似双眼发出的如炬光芒,显示“点睛”效果,不负匠心。玉龙虽未“点晴即飞去”,却在两千年后来到我们身边,打开尘封,使我们一睹先贤独具匠心的艺术造诣和成就,此乃汉代龙纹绝无仅有的传神之作。敬畏先贤、酷爱遗存之心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浑然天成的圆形高光点—宝光,恰似双眼发出的如炬光芒</p> <p class="ql-block">  汉承秦制,小篆是重要的应用文字之一,东汉时才逐渐被隶书取代,但很多特殊的重要场合仍然被使用着。其书迹遗存主要有:碑刻、碑额、铜器铭文、砖文和瓦当、墨迹等。惟有玉器铭文未列其中,究其缘故,并非玉器没有铭文,只是玉器上仅出现“宜子孙”、“长乐未央”等字数不多的吉语铭文,没有发现书迹遗存而已。</p> <p class="ql-block">  玉雕铭文画屏背面铭文书迹遗存以秦篆书写、碾琢,共计170个字,字字匀圆齐整、秀丽端庄(铭文原文详见照片)。现代文字如下:“‘(朝)廷以爵,扶世导民,莫善于德。然即于乡里先耆艾,奉高年,古之道也。今天下孝子、顺孙愿自竭尽以承其亲,外迫公事,内乏资财,是以孝心阙焉。朕甚哀之。民年九十以上,以有受鬻法,为复子若孙,令得身帅妻妾遂其供养之事。’五月,诏曰:‘河海润千里,其令祠官修山川之祠,为岁事,曲和礼。’赦吴、楚七国帑输在官者。秋七月,诏曰:‘卫士转置送迎二万人,其省万人。罢苑马,以赐贫民。’议立明堂。遣使者安车蒲轮,束帛和璧,征鲁申公。二年冬十月。”该铭文书迹遗存内容是东汉·班固《汉书·武帝纪》中所述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四月至二年冬十月前的编年大事记。</p> <p class="ql-block">铭文书迹遗存以秦篆书写、碾琢</p> <p class="ql-block">  铭文书迹遗存采用秦代标准的小篆书体。小篆,因创于秦朝,故又名秦篆。</p><p class="ql-block">秦篆的代表书家是小篆开创者秦之李斯。小篆初创时就成为经典,李斯是小篆艺术难以逾越的高峰。受其影响东汉班固是后世篆书好手。故本铭文书迹遗存的小篆书体可能就是班固的墨迹。该玉雕秦篆铭文书法严谨浑厚,平稳端庄;字形公正匀称,修长婉转;线条圆健似铁,刚健有力,字形圆带方态,流丽畅达;结构左右对称,横平竖直,外拙内巧,疏密适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玉雕铭文小篆书迹遗存鲜以面世</p> <p class="ql-block">笔划丰腴如玉箸</p> <p class="ql-block">  本器玉雕铭文小篆书迹遗存鲜以面世,是极其稀有和珍贵的,也是其它材质不可比拟和媲美的。它的亮点在于不可比拟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龙纹铭文玉雕画屏色彩斑斓、宝光四溢特征共存</p> <p class="ql-block">  龙纹铭文玉雕画屏由和田白玉碾琢,玉质细腻、温润。“千年白玉如秋葵”,玉质陈化后熟旧微黄。器受沁并萃集多种色泽沁色于一体,沁色有橙黄、橙红、铁锈红、老土大红、黑色乌云片、黑色金貂須、灰白色蚂蚁脚和灰白色根须沁。沁色明快亮丽,灿烂照人,千不一见的五色沁,增添了灵气。器表有一层极细微的不规则凹凸起伏的皮壳,皮壳自然陈旧,包浆凝厚润泽。沁色、皮壳、包浆等次生特征相伴共生,在玉质和次生特征综合作用下,器表形成宝光。宝光是高古玉最难模仿之“神”的范畴。龙纹铭文玉雕画屏色彩斑斓、宝光四溢特征共存,它所蕴含的信息在叙说它那辉煌的过去和曾经拥有的荣华富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