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国第一国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亚洲佛光”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唐代四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国木构建筑的活标本”</b> </p><p class="ql-block">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6月,中国当代建筑学家梁思成和夫人林徽因亲赴山西五台县对佛光寺进行了考察、测绘。同年7月5日,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和纪玉堂四位中国营造学社成员在大梁上发现题记墨迹,确证了佛光寺东大殿是一座唐代建筑,建造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 </p><p class="ql-block"> 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公元471-499年)时期,隋末唐初,此寺已是五台名刹,敦煌莫高窟第61窟五代时期绘制的《五台山》壁画中就有大佛光之寺,是五台诸寺中规模较大者。</p><p class="ql-block"> 唐元和、长庆年间(公元806-824年),高僧法兴在寺内建三层九间弥勒大阁,高九丈五尺,佛光寺一度盛极五台,唐武宗李炎于会昌五年(公元845年)传旨毁佛灭法,寺内所有殿堂皆毁于一旦,仅北魏祖师塔幸存。</p><p class="ql-block"> 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复崇佛法以后,愿诚禅师倾其心血重新修整,女施主宁公遇施建了大佛殿(今称东大殿),金代在大佛殿前兴建了文殊、普贤二殿,后普贤殿毁于火灾,明清以后寺院均有修葺,先后重修和改建了伽蓝殿和香风花雨楼等。</p><p class="ql-block"> 现存寺院建筑分布在由西向东逐层升高的三层台地上。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的东大殿直立于最高层台地上,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唐代木构遗存。</p><p class="ql-block"> 中层台地为明清时代修建的小阁殿堂,其中北侧"香风花雨楼"为明代遗存。下层台地北部是金天会十五年(公元1137年)修建的文殊殿,是我国佛教寺院中最大的配殿,其殿内减柱做法堪称一绝。</p><p class="ql-block"> 下层台地西南隅有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修建的伽蓝殿,台地西侧原有作为山门的天王殿一座,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毁于火灾,后在其基址修建了韦陀殿。</p><p class="ql-block"> 佛光寺历史遗存极其丰富,除殿堂建筑外,还有各个时期的墓塔、经幢、碑刻等构筑物遗存,建筑内还保存有珍贵的彩画、壁画、泥塑、题词等。其中东大殿南侧的北魏祖师塔,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经幢、唐乾符四年(公元877)年经幢、东大殿内的唐代彩画及明代泥塑,文殊殿内的明代壁画及金代泥塑等都是文物中的精品。佛光寺山坡及西北一公里有两处墓塔区,周边还有多处地下历史遗存,它们都是佛光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公元1961年,佛光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佛光寺一寺之中,寥寥几座殿塔,几乎全是国内建筑的孤例。佛光寺地处梁思成猜测的“穷乡僻壤”,远离了主流视线的注目,因而得以幸运地躲过战争及后世的翻建,“香火冷落,寺僧贫苦”,反倒为我们完整保留了唐代的原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3年,山西省考古工作者在距佛光寺几十里的五台县阳白乡李家庄村发现了建于公元782年,中国现存第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南禅寺”,该寺比佛光寺早建成75年。这次没有安排时间去看,留做下次游览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进入山门之后,位于庭院中央的是一座建于乾符四年(877年)的唐代经幢,高约4.9米,上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是唐代最流行的经幢内容。</p> 佛光寺的空间布局遵循古代丛林的古朴式设计,同时结合了古阴阳之理,使得从山门到后殿的地势逐渐升高,给人一种清爽的感觉。 <p class="ql-block"> 爬过这段很陡的台阶才能到达东大殿的平台,台阶窄坡度大,上下都要注意安全。</p> 东大殿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唐代木建筑,不像唐代以后的殿宇那么高大,单层屋顶、“平面广七间、深四间”,“斗拱高度约等于柱高的一半”,屋檐“出跳”深远,这些都属“唐”的风格,是后来的建筑所未见的。 东大殿内的佛坛宽及五间,坛上有唐代彩塑35尊,此外,大殿西侧和后部,还现存明代塑造的罗汉像296尊。东大殿的墙壁上,还有唐代壁画10余平方米,内容均为佛教故事,上千个人物,连同他们的饰物、衣纹,画得都很细腻,庄严的佛像,慈善的菩萨,威武的天王,多姿的飞天,虔诚的信徒,供养人<br>衣带飘动,拂袖潇洒,生动的体现了唐画的风韵。 佛光寺大殿的屋梁和屋椽之间采用斗拱结构,这是唐代木构架建筑常见的特点。斗拱是指由两块弧形或斜向相交的木材组成的结构,用以承受主梁的压力,能够有效分散重力,并增加建筑的稳定性。 唐代木构架建筑中经常出现斗拱交叉排列的情况,佛光寺大殿也不例外。斗拱之间的交叉排列形成了独特的几何图形,给建筑增添了一种美感。 斗栱的设计体现了唐代的风格,柱头铺作外出七铺作,双抄双下昂,补间铺作简洁,每间仅施一朵,不用栌斗,斗拱雄大,出檐深远,是典型的唐代建筑。<div> 经测量,斗拱断面尺寸为210X300厘米,是晚清斗拱断面的10倍,殿檐探出达3.69米,这在宋以后的木结构建筑中也是找不到的。<br></div>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人们在大殿门板后面发现了唐朝人游览佛光寺的留言。可见这大门当为唐代遗物,这具有1100多年历史的门板,当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大门了。 <p class="ql-block"> 膝折带,这里可见灰色片麻岩与五台绿岩的岩性分界面。由于后期构造运动使岩层倾斜,并形成了褶皱、断层以及膝折带等构造形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