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中叙事:秀才人情纸一张(古讷图说,2023年12月21日初稿于滇中宜良)

古讷

<p class="ql-block">本美篇主要讲书乡书香,故名《秀才人情纸一张》。出书、赠书,也属于“纸一张”范围。如果写商界,就该是《在商言商钱满仓》。本美篇共六章:第一章,滇中叙事;第二章,烹饪美事;第三章,民间故事(含宜良民间文学的三本书);第四章,翠峰旧事;第五章,团山往事;第六章,家春故事;尾声。</p><p class="ql-block">本美篇篇于长篇美篇,图、文较多较长,而现在又是抖音天下的时代,讲究短平快。没耐心读图、读文者可快速划过,看看开头结尾即可。但是,如此一来,你与大美宜良缘分也可能失之交臂。要知道,钱伟长三访宜良岩泉寺(解放前一次,解放后二次),为宜良题辞是:岩坚泉清,宜结良缘。</p><p class="ql-block">也可耐心读完,当作读一本杂志吧。当然,能打开此美篇,就很感谢你了,因为有缘,因为增长了阅读量。</p> <p class="ql-block">第一章、滇中叙事</p><p class="ql-block">往事如烟,鸡毛碎片。</p><p class="ql-block">宜良遇见,柴米油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题宜良县花叶子花</p><p class="ql-block">叶非叶,花非花。</p><p class="ql-block">乐盛夏,烹云霞。</p><p class="ql-block">走天涯,红万家。</p><p class="ql-block">名亚兰,真高雅</p> <p class="ql-block">宜良县,小白龙温泉小镇,本土诗歌、散文朗诵会。</p> <p class="ql-block">宜良甲辰年(2024)端午花街节研讨会。</p> <p class="ql-block">宜良县,杨建国书画展。</p> <p class="ql-block">01</p><p class="ql-block">高楼高高在,</p><p class="ql-block">会堂已阑珊。</p><p class="ql-block">隔墙疏影动,</p><p class="ql-block">疑是伊人来。</p> <p class="ql-block">02同上。</p> <p class="ql-block">01</p><p class="ql-block">是麻雀吗?头上又有凤冠。有几年它已绝迹,居然又重现江湖。但感觉其修长、瘦长,没有以前的饱满、圆浑。不知是不是新品种?不管新、旧品种,却已脱掉“害鸟”的帽子了,可喜可贺。</p> <p class="ql-block">02同上。</p> <p class="ql-block">01</p><p class="ql-block">2024年古城正月初八大香会研讨会。</p> <p class="ql-block">02宜良,《古城大香会碑记》揭牌仪式。</p> <p class="ql-block">03大香会,省级非遗传承人张国忠的一次聚会。</p> <p class="ql-block">04</p><p class="ql-block">2024年(甲辰年)正月初八古城大香会邀请函。</p> <p class="ql-block">05活动仪程及内容。</p> <p class="ql-block">宜良各乡镇成立文联。</p> <p class="ql-block">01四海饭店</p><p class="ql-block">生意兴隆通四海,</p><p class="ql-block">财源茂盛达三江。</p><p class="ql-block">美食之乡数宜良,</p><p class="ql-block">烧鸭烤鸭扑鼻香。</p> <p class="ql-block">02四海饭店</p><p class="ql-block">之一</p><p class="ql-block">手牵手,肩并肩。</p><p class="ql-block">新目标,要实现。</p><p class="ql-block">之二</p><p class="ql-block">石缸圆圆,映照蓝天。</p><p class="ql-block">云间鱼游,水中鸟飞。</p><p class="ql-block">四海天天,宜结良缘。</p><p class="ql-block">笑靥甜甜,回家过年。</p> <p class="ql-block">宜良县2023烤鸭美食节。</p> <p class="ql-block">  01</p><p class="ql-block">安宁,某企业为叶总举办的接风洗尘宴。酒席上歌手们准备了全套的、极具观赏性和仪式感的饮酒模式“高山流水”。</p> <p class="ql-block">02仪式通俗、一看就会、名字极雅,“高山流水”。俗极是雅,雅俗共赏。</p> <p class="ql-block">03同上。</p> <p class="ql-block">01</p><p class="ql-block">宜良,高桥村,宜良县文联创作基地揭牌仪式。文艺创作与自媒体的一次探索性结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2</p><p class="ql-block">文艺百花开,</p><p class="ql-block">开遍云花阁。</p><p class="ql-block">满眼翰墨香,</p><p class="ql-block">一张猎奇网。</p> <p class="ql-block">03题“云花阁”</p><p class="ql-block">云花阁,白云在天花出阁,赏花人在阁里阁外,青云之志凌青天。白云拭青天蓝天,燕语喃喃迎春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水月轩,静水行地月升空,缆月客行山下山上,游子之心敬游侠。学子吟朝朝暮暮,莲步碎碎知伊来。</p> <p class="ql-block">04同上。</p> <p class="ql-block">05同上。</p> <p class="ql-block">06</p><p class="ql-block">云花阁(花仙子),很容易想起金庸武侠小说中的花无缺。与种花、养花无关,与花卉的直播带货有关。是一个从事网络、自媒体等业务的企业。阁中高手如云,侠客隐现,网上驰骋,事业兴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章,烹饪美事</p><p class="ql-block">大师邓光友,</p><p class="ql-block">烹饪有一手。</p><p class="ql-block">收徒六十八。</p><p class="ql-block">更上一层楼。</p><p class="ql-block">宜良县的中国烹饪大师邓光友</p><p class="ql-block">邓光友的恩师是中国烹饪大师、滇菜泰斗王黔生。</p><p class="ql-block">邓光友1954年生,祖籍广东潮汕。擅长滇菜且兼修中国各大菜系。多年的厨艺生涯中,邓先生博采众长、在厨界首创了诸如"滇香锅烧肉""云吞口水鸡""宜乡蒜蹄筋"等具有云南特色的精品佳肴,并得到国家级餐饮行业协会的高度评价!为弘扬并传承中华饮食文化,邓先生致力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优秀滇系厨师人才,数十年来呕心沥血、倾心相授并毫无保留地培养了滇系烹饪专业厨师达1000余人,这些遍布全国各地的滇菜精英们至今仍为千家万户提供着美味佳肴。鉴于邓先生在滇系菜肴上的突出贡献,云南省餐饮协会名厨委员会为其授权挂牌成立了"邓光友大师菜品研发工作室",以便进一步助力全省餐饮行业滇菜技能的提高。"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几十年来的不懈努力和奋斗经历,最终让邓光友先生成为了全国餐饮烹饪业里的知名大厨!1996年至2012年,邓光友先生经国家外交部批准先后被派住中国驻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白俄罗斯等中国驻外大使馆从事外事餐饮工作并担任主厨,其间先后接待过十余位外国元首,邓先生高超的烹饪技艺受到了各国领导人的高度赞扬,为传播中华饮食文化艺术、增进国际友好交往作出了应有贡献。在为上级部门从事后勤保障工作中,由于烹饪技能全面、菜品技艺精湛,邓光友先生的厨艺得到了几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及赞赏,并与之合影。</p> <p class="ql-block">2024年元月26日,邓光友大师与天南海北的徒弟们在宜良“庆红园”年会雅聚,以烹饪会友,以厨艺传经,欢声笑语,宾主尽欢。</p><p class="ql-block">光大厨艺,友好授徒。</p><p class="ql-block">交响一曲,叮当刀俎。</p><p class="ql-block">八大菜系,知根知底。</p><p class="ql-block">做人做事,表里如一。</p> <p class="ql-block">庆红园,乐翻天。</p><p class="ql-block">品美味,在人间。</p> <p class="ql-block">01</p><p class="ql-block">大师们的菜品图、文展示于此,请各位美食大神、大师、大咖自主对照、认领佳看名目吧:</p><p class="ql-block">金桔红烧肉、翡翠虾仁、糖醋话梅小排、文火红酒焗牛肉、蛤蜊酿肉、锦上添花、美味刺身虹鳟鱼、玫瑰鲜虾球、五彩虾方、清焖牛肉、糖醋十香芝麻球、过水葱油带鱼、金牌红腰豆扣八头鲍、生焗鲈鱼、土坛剁椒炒肉、滇味牛肉片、农夫肘子、金沙香芋球、破酥包、板菜红豆煮鲍鱼、奶香山药、宜良烧鸭、山珍鲟鱼、炝香鸡、香酥糯米鸭。</p> <p class="ql-block">02</p> <p class="ql-block">03</p> <p class="ql-block">04</p> <p class="ql-block">05</p> <p class="ql-block">06</p> <p class="ql-block">07</p> <p class="ql-block">08</p><p class="ql-block">花靥如莲,装盘似花。</p><p class="ql-block">小家大家,一齐品吧。</p> <p class="ql-block">09</p> <p class="ql-block">10</p> <p class="ql-block">11</p> <p class="ql-block">12</p> <p class="ql-block">13</p> <p class="ql-block">14</p> <p class="ql-block">15</p> <p class="ql-block">16</p> <p class="ql-block">17</p> <p class="ql-block">18</p> <p class="ql-block">19</p> <p class="ql-block">20</p> <p class="ql-block">21</p> <p class="ql-block">22</p> <p class="ql-block">23</p> <p class="ql-block">24</p><p class="ql-block">翠扇轻摇,鲜香扑鼻。</p><p class="ql-block">食指大动,馋涏欲滴。</p> <p class="ql-block">全体起立,奏、唱《团结就是力量》,却也别开生面。</p> <p class="ql-block">第三章,民间故事(宜良民间文学的三本书)</p><p class="ql-block">之一,宜良民间故事集(共有三个版本,网上有售)</p> <p class="ql-block">01《大叠水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02</p><p class="ql-block">游过大叠水,</p><p class="ql-block">荒草行野犬。</p><p class="ql-block">板桥搭两边,</p><p class="ql-block">匹练身后见</p> <p class="ql-block">03有一古联出句,欢迎群友吟对:</p><p class="ql-block">叠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万象竹山(总导演;刘俊敏)》片尾曲</p><p class="ql-block">作词:刘伟</p><p class="ql-block">作曲:李金泽</p><p class="ql-block">演唱:杨柳</p><p class="ql-block">举首遥望老竹山,</p><p class="ql-block">日思夜想总挂牵。</p><p class="ql-block">青春放飞青春梦,</p><p class="ql-block">杜鹃啼红杜鹃花。</p><p class="ql-block">啊……</p><p class="ql-block">今日竹山美如画。</p> <p class="ql-block">04</p><p class="ql-block">叠水如银,时光似金。</p><p class="ql-block">幽幽逝水,悠悠我心。</p> <p class="ql-block">01《老毛人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02老毛人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以上两个民间故事,摘自刘伟主编的《宜良民间故事集》。《大……》</p><p class="ql-block">讲述:张发科</p><p class="ql-block">记录:刘伟</p><p class="ql-block">剪映:伊莉莎</p><p class="ql-block">《老……》</p><p class="ql-block">讲述:张琼</p><p class="ql-block">记录:刘伟</p><p class="ql-block">剪映:伊莉莎</p><p class="ql-block">她已剪映了近30个《宜良民间故事》。图为她(左二)正在讲解“剪映”。</p> <p class="ql-block">之二,宜良歌谣集成</p><p class="ql-block">《宜良歌谣集成》,主要有情歌和童谣。各来一首:</p><p class="ql-block">情歌</p><p class="ql-block">大田栽秧行对行,</p><p class="ql-block">一对秧鸡来躲凉。</p><p class="ql-block">秧鸡找着躲凉处,</p><p class="ql-block">小妹找着有情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童谣</p><p class="ql-block">舅舅,屁股扭扭;</p><p class="ql-block">舅母,鸡啄屁股。</p> <p class="ql-block">之三,宜良谚语集成</p><p class="ql-block"> 01男要俏,一身皂;女要俏,一身漂。</p><p class="ql-block">02好汉无好妻,懒汉娶仙女。</p> <p class="ql-block">第四章、翠峰旧事</p><p class="ql-block">《翠峰庵》面世,有感题之</p><p class="ql-block">伏狮山下岩泉畔,</p><p class="ql-block">翠峰耸翠庵犹在。</p><p class="ql-block">六十八拐看过来,</p><p class="ql-block">张妈桃花几时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翠峰高耸庵犹在,张妈桃花几时开――《翠峰庵》代序</p><p class="ql-block"> 刘 伟</p><p class="ql-block">外地人言及宜良,往往用“三无”概述∶无奇缘,无奇事,无奇人。为了证实所言不虚,他们还举了两个例子∶其一,明朝时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到了路南,到了泸西,到了嵩明,甚至到了嵩明的杨林,却由于部分滇游日记的毁损及缺失,只能疑似到了宜良;其二,上世纪三十年代,红军两度过云南,两度到寻甸,两度攻下寻甸县城并两次都活捉旧寻甸县长并枪毙,却未到宜良。这就是“三无”中的无奇缘,无奇事。宜良人可以如此辩驳∶抗战时期,上世纪三十年代,史学大家钱穆先蛰居宜良县岩泉寺一年,潜心著述,完成了史学巨著《国史大纲》。只此一例,“三无”的帽子便被摘下抛去太平洋了。钱穆先生蛰居宜良县岩泉寺,除了完成宏篇巨著《国史大纲》,晚年还写了散文《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一文,塑造了张妈这位勤劳、善良、真诚、朴实、整洁、能干、贤惠、娟秀的宜良农村妇女形象∶</p><p class="ql-block">招方丈来重商。彼言,寺中膳食只如此,先生必改荤食乃可。余言,在楼下安一小灶极不方便。彼言,即寺厨做荤食尽可。因请物色一女佣。彼言,适有张妈在此,可召来。余见张妈衣履整洁,言辞有礼,大慰。询以膳食事,张妈言自信擅烹饪。问以余伙食每月需价几何。答,国币六元合新滇币六十元,中晚两餐可供一荤一素一汤,断可果腹。遂定议。后乃知张妈乃方丈早招来寺,备为余供膳食也……</p><p class="ql-block">张妈烹煮既佳,又中晚两餐蔬菜必分两次在近寺农田购之,极新鲜……</p><p class="ql-block">如需洗衣服,夜间置外室长桌上,翌晨张妈上楼送茶水,既自取去。三餐仅呼请用饭,亦可不与交谈。乃有每星期四日半不发一言之机会,此亦一生中所未有……余遂于后半年迁居上寺。道士特辟出楼上为余居,自寝楼下。张妈亦随来照顾,但仍留居下寺,晨来夕去……院中有一白兰花树,极高大,春季花开清香四溢。道士采摘赴火车站,有人贩卖去昆明。张妈以瓶插花置余书桌上,其味浓郁醉人。楼下阶前流泉,围砌两小潭蓄之。潭径皆两尺许,清泉映白瓷,莹洁可爱。张妈以中晚两餐蔬菜浸其中,临时取用,味更鲜美。张妈言,先生长住山上,彼必奉侍不辍。若先生他去,彼愿在山上觅一地,筑一小庵,为尼姑终身……</p><p class="ql-block">胜利后,余重来昆明,每念岩泉上寺,乃偕友特访之。知曾驻军队,情形大非旧况。闻张妈已去昆明,询得其主人家地址,返昆明后求未获……</p><p class="ql-block">钱穆先生文章中,不知张妈是何村人,也未交代张妈最后的归宿。我们采访编撰《翠峰庵》,不经意间续写了张妈的故事∶张妈,先在岩泉寺,后在大村,最后后去桃花村,孤独终身,终老桃花村。不知与钱穆先生笔下的张妈,可是同一人?不知桃花并不盛开的桃花村,可有张妈的故事在流传?</p> <p class="ql-block">00《雪霁翠峰庵》,大村、西山营、西山村、岩泉寺等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雪霁翠峰庵,</p><p class="ql-block">绚烂归平淡。</p><p class="ql-block">古寺红墙艳,</p><p class="ql-block">禅唱声声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1—1943年,正是抗日战争最吃紧的时候,翠峰庵成立了荣誉二师后方医院,接收在前线受伤的官兵。伤员大部分来自滇西战场,是用美制十轮大卡车拉来,再把康复人员送返前线。后方医院开办三年,估计医治了上千伤员,没有医好的七十多人,死后用木板钉个拉槽埋在大村后头山。</p><p class="ql-block">最近,又搜集到一个在医院当医生的材料:王治礼,安徽省阜阳市王祥庄人。1919年生,2008年去世。从医院成立就在医院当医生,期间娶大村李氏为妻。医院撤销后在县城匡山匡山街居住。1953年携妻带子搬回安徽老家。王治礼育有两女、两子(王玉珍、王海潮、王海福、王海芬)。据王玉珍讲:八十年代的一天,王治礼看到报纸上写有台儿庄战役的文章,很兴奋,说他当时是庞炳勋的部队驻守在临沂。他所在近百人的一个连,最后只有十多人活着,尸体成堆,满地是血,惨不忍睹。另听老人说,医院有一位美国医生,见到中国人就说 OK (顶好)!有几个顽童就对他说:老美,我做你爹给好?老美: OK !顽童们笑了,老美也笑了。</p><p class="ql-block">2024年1月1日王治礼的后人受先辈委托,专门从安徽到访翠峰庵,手捧《翠峰庵》合影。</p> <p class="ql-block">02同上。</p> <p class="ql-block">03同上。</p> <p class="ql-block">04宜良文联负责人、文联副主席王福才视察翠峰庵。</p> <p class="ql-block">05戚院长考查翠峰庵,拟创办“翠峰书院”。</p> <p class="ql-block">06翠峰庵的座向有争议,“钱穆著书纪念馆”郭聪馆长又到翠峰庵用指南针校准方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翠峰庵》收录的·宜良民间故事·</p><p class="ql-block">前卫营占家</p><p class="ql-block">宜良县南羊街前卫营占家会法术。一日,来了几个下江人表演砍头的把戏,并吹嘘:“除了《西游记》里的妖怪和孙悟空,普天下无人会此把戏。”占老大轻轻放下茶杯,随手在空中抓住一只苍蝇,把苍蝇头掐掉,砍下的人头就安不回去。下江人来到占老大面前,苦苦哀求,占老大把苍蝇头沾点茶水接上去,那边下江人的头也安好了。过了几天,占老大又去茶馆喝茶,媳妇在家。有人来访,说是占老大的朋友,拎了一斤肉来家喝酒。左等等不来,右等等不来,那朋友等不了,也就走了,说改日再来拜访。占家媳妇把一斤肉剁成细肉,放在甑子上蒸熟,就出门去找贪玩的儿子乖狗回家吃饭。村前村后都找到,都喊遍,不见踪影。有小孩说你家乖狗在老塘子洗澡。赶去村前二里老塘子边找见正在泥巴里打滚的乖狗,一顿打把他打回家吃饭。到饭桌前见丈夫刚放下筷,一大碗剁肉被他吃得只剩下一小块。却原来占老大今天蹲茶馆谈兴正浓,喝了几开酽茶才把掐苍蝇头的故事讲完。回到家肚中饿得慌,见剁肉正香,便伸筷夹一小块来解馋,谁知尝着尝着筷子就象施了魔法一样停不住,一大碗肉便尝得只剩下一小块,刚好媳妇揪着儿子的耳朵把“泥猴子”似的儿子押送回来。便问:“这肉哪里来的?这久手头紧不是半个月没买过肉了吗?”媳妇回答:“你一个朋友送来的。听口音不象当地人。”占老大如五雷轰顶,心中一片迷茫,却又冰雪透明。他对媳妇说:“这是下江人报仇来于。他把一头猪的肉变成一斤肉送来,我今天吃了整头猪的肉肯定要撑死了。”媳妇眼泪汪汪地问:“可还有化解的办法么?”占老大翻看了几本破书,又抱着水烟筒“轰隆轰隆”地抽了几仄(zè)黄烟,对媳妇说:“把我放在木甑子里蒸,蒸七天八夜,也许可以消解。要不停地添水凑火,不到时间不准揭开甑盖。”便依言施行。蒸了七天七夜,媳妇不放心,就揭开草锅盖看,见丈夫还活着,眼睛珠还会转,还会说话。对媳妇说:“也怪我心高气傲。这都是命。不怪你。把我牵出来。”媳妇把占老大牵出来,靠在灶台边。占老大长长地叹了一口气,眼中流下两行热泪,也就死了。占老大死后,占老二誓言非报此仇。他剪了几个纸人,作法念咒后,用几个土垡把纸人压住。第二天,几个下江人从南羊镇去宜良城,却歪歪扭扭地走到刚挖好的土垡田里,在里面乱转,转了七天七夜,再也出不来,也就困死在土垡田里。</p><p class="ql-block">讲 述 人:芮家贵,男,宜良县李毛营人,出租车司机。</p><p class="ql-block">采 录 人:刘 伟</p><p class="ql-block">采录地点:从宜良县委会至大村之出租车上,到大村录了结尾。时笔者打出租车,手里拿着一本《宜良民间故事集》,芮司机翻看了一下,就主动向笔者讲了这个故事。</p><p class="ql-block">采录时间:࠲2012年4月6日上午。</p> <p class="ql-block">07桃花村采访到“张妈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结妈的故事,从翠峰庵到桃花村</p><p class="ql-block">刘伟 郭聪 陈永梅</p><p class="ql-block">2023年,为编大村《翠峰庵》一书,才知道钱穆先生《八十忆双亲·忆岩泉》一文中多次提及的、为先生备膳食事的张妈,却是大村人,曾住翠峰庵,建国后搬去桃花村落户了。2023年12月17日,经省级"非遗"传承人高志永介绍,我们三人找到桃花村村民代表李海华,他领我们到刘志荣家,采访了三位老人(刘志荣,男,82岁,小学三年级。其妻王云仙,81岁,文盲。李树仙,81岁,文盲。),很快就访到了张妈的踪迹。张妈,本名张美英,宜良大村人,居士,没有结过婚。据大村李红星老师说,小时侯听奶奶讲,"张妈是独人,在翠峰庵帮工吃住,岩泉寺的老和尚介绍张妈到岩泉寺煮饭。"故大村的老人常说:"大村的张妈帮岩泉寺的老教授煮饭。"张妈经常到附近的村中收鸡蛋、疏菜等食材。老教授走后,张妈到外地帮工。解放后,张妈到桃花村落户。</p><p class="ql-block">1958年后张妈与她的大妈(相认的,没有血缘关系)到桃花村落户。张妈个子约一米五,干净利落,勤劳整洁。起先她们住生产队的草房里,草房旁边是段筱峰家的用作粮仓的瓦房。后娘俩搬去住滑场边生产队的烤棚。张妈为生产队养猪,记工分。大妈先去世。后几年张妈也病,中风,生产队派人轮班值守照看她,张妈约2002年去世,葬在青龙山。她去世后留下五十多捆生前未用完的松毛结搬来桃花村老协继续用,现今还有松毛结存留。三位老人又讲了桃花村村名的由来:桃花村原先叫"逃荒村",因老几辈村民中有一半以上都是逃荒或领养来的(比如,眼前三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就有两位是逃荒或领养来的),故名。后在村子围墙边广植桃树盛开桃花,就改名"桃花村"。所以,桃花村村民的姓氏十分繁杂。除了桃花村及张妈的故事,接受我们采访的三位老人也很有故事:桃花村刘志荣,男,82岁,小学三年级。那时他家弟妹多,他经常背着领着弟妹去上学。读到小学三年级,老师说:"你不要读了,还是回家领弟妹吧。"他就此被赶出学校赶回了家。王云仙,81岁,文盲,刘志荣之妻。王云仙从贵州逃荒来,先到陆良,已被接收,后又被陆良县政府送到宜良县政府,后被领养,领养时8岁。养父也姓王,领养时养父家有一男孩,是个聋子,就是她的弟弟。王家希望领养她来"压压",再生非残疾的子女。后养父家又生养二子,很正常。王云仙"压压"的使命圆满完成。李树仙,从草甸小平地被领养到桃花村,时年6岁。</p><p class="ql-block">领养她之前,养母生12人,皆亡。死的人不甘心,又来投胎,就这样重复循环投胎而来,死娃娃就特多。为了验证,就在死娃娃耳垂上用针穿上,再生娃,如果耳垂上有针眼,证明他又来投胎了,没有针眼就不是他来投胎,就养得大。死娃娃用稻草席包裹捆三道绕子挂在古树上,俗称"小欠",任由老鸹等鸟来啄食。有的把死娃娃垫在铁路上用刀砍成几段,咕噜噜滚开,眼睛都睁着,非常恐怖,令人毛骨悚然。这些手段都是为了杜绝他再来投胎循环往返形成死结。那时,桃花村、大村一带农村都有此习俗。出生率高,死亡率也高,"小欠"太多,阴气太重,李树仙她们那时走夜路,走在前害怕,换到后面,还是害怕,换到中间才安心,如果是二人,就无法换到中间了。李树仙在草甸叫三莲,到桃花村后叫"许压",压得一个女娃存活长大。</p> <p class="ql-block">08同上。</p> <p class="ql-block">09《翠峰庵》是一本三合一的书,即:纸质书、电子书、语音书合三为一。</p><p class="ql-block">此为电子书二维码。</p> <p class="ql-block">10语音书二维码。</p> <p class="ql-block">第五章,团山往事</p><p class="ql-block">竹山青青,蒸霞烹云。</p><p class="ql-block">团山团团,回家过年。</p> <p class="ql-block">宜良团山张氏家谱首发座谈会邀请函</p><p class="ql-block">各位老师:</p><p class="ql-block">《宜良团山张氏家谱》首发座谈会,定于2024年1月21日(星期日)在宜良县竹山镇团山村张宇曼家举行,诚邀您莅临,以增光宠。</p><p class="ql-block">具体事宜如下:</p><p class="ql-block">1.上午9点至10点签到。</p><p class="ql-block">2.10点至12点在团山街馆子午餐。</p><p class="ql-block">3.中午1点至下午4点,座谈会、发书、合影。</p><p class="ql-block">4.下午5点在团山街馆子晚餐。晚餐后,全天活动结束。</p><p class="ql-block">张宇曼/雷光华/敬邀</p><p class="ql-block">黄武/协助落实</p><p class="ql-block">二0二四年一月七日敬请</p><p class="ql-block">温馨提示:</p><p class="ql-block">1.衷心希望各位老师在百忙之中能够抽空光临!</p><p class="ql-block">2.请各位老师收到邀请函后给予回复,并报人数。</p><p class="ql-block">3.请各位老师注意行车安全。若交通不方便,需要接送的老师,请提前告知。</p><p class="ql-block">4.诚请各位老师相集叙旧,拒收任何礼物,特此说明!</p> <p class="ql-block">01竹山,2024年元月21日,赴团山参加《宜良团山张氏家谱》首发式途中,红元村平安道。</p> <p class="ql-block">02同上。</p> <p class="ql-block">03同上。</p> <p class="ql-block">01序一</p><p class="ql-block">团山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宜良团山张氏家谱》代序</p><p class="ql-block">自古以来,说教为序,后记感谢,此为惯例。而此篇序言,主要讲故事,讲真实而虚幻的、平淡而离奇的、咫尺而遥远的山寨版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万事皆缘。我与竹山和团山,确有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1988年9月,云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傅光宇率八五级学生张雪梅、张涛、朱兴友到宜良实习,由宜良县文联刘伟陪同去竹山、团山采风,走遍两山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采录到了《大叠水的传说》、《下江人与犀牛塘》《小家鬼的故事》等近百个精彩的民间故事,理所当然地构成了《宜良民间故事》一书的半壁江山,或二分月色,或平分秋色。</p><p class="ql-block">三十多年前的团山采风,我们采录到了一个现代版的民间故事,附录如下:</p><p class="ql-block">对门山(《团山的故事》之一)</p><p class="ql-block">团山东边有一连山,当地人叫作对门山。有一年下大雨,生雷,很多人看见一匹白马站在对门山上。雨停后去找,没有找到白马,却在悬崖上看见一道石门,石门上密密麻麻都是些稀奇古怪的文字。据说,只要念完石门上的字,石门就打开,里面满是金银财宝。民谣说:"上齐狗头坡,下齐老马河,金子银子够马驮。"可惜没人能念到底。</p><p class="ql-block">若干年后,团山邵国良去念,念到最后一个字,石门已经开了一条缝,从石门缝里吹出一股风,把他的帽子吹掉了,他弯腰去捡,等直起腰把帽子戴好,再去念石门上的最后一个字,却怎么也念不出来了。石门张开的缝又慢慢合拢。邵国良呆呆地站在石门前,急得直抓脑瓜皮。突然间"轰轰"一声响,石门上的字不见了,石门也不见了。从那时直到现在,石门再也没出现过。童年,我也曾听见老人们讲说,但没去过那地方。</p> <p class="ql-block">02邵国良与美国飞虎队(《团山的故事》之二)</p><p class="ql-block">1943年,一个夏天的雨夜,一名"飞虎队"员米勒,出航侦察敌情,飞机出故障伞降对门山。</p><p class="ql-block">拂晓,一名曾参加过有名的台儿庄战役的二级残废退役军人范金科去放田水遇见把他领进团山村,山村的人们从来没见过外国人,大家奔走相告,四面八方赶来瞧,一时人海如潮。碧眼褐发的贵宾,与民众没有共同语言。镇长请来了几位乡村教师,他们没学过外语,面面相觑,你望着我,我望着你。</p><p class="ql-block">暑假邵国良回到家里,正在楼上学习,镇丁去找他,“请邵国良与洋人打打话(滇中把与少数民族语言交流叫“打话”)”邵母怕事,说"他没回来"。邵国良听到这惊人的消息,即时奔向街头勇敢和米勒握手作交谈,才知道飞机出事故,就把他邀请到家里,盛情地招待。见他焦急的表情,亲切地安慰他:朋友,请你别着急,保证你顺利回到"飞虎队"!</p><p class="ql-block">他们匆匆吃过饭,急急忙忙就上路,去赶滇越火车,镇丁王国喜背着降落伞同行。</p><p class="ql-block">崎岖的山间小路,日久被雨水冲洗,自然行成小水沟,米勒多次滑倒在水沟里,邵国良多次把他搀起,后来他竟躺在水沟里休息,累了,不想再爬起,让水淹过脖颈、身体。邵国良不安地再次把他拉起,艰难地走完了这段坎坷的山间小道,直下巴江流域,沿着嵯峨的江岸转向南盘江畔的禄丰村火车站。</p><p class="ql-block">邵国良买了票,不多时火车进站,他们登上了火车,约一小时半就到了狗街火车站,遇见了昨夜与他同时跳伞的同伴,那个人个子矮一点,是个混血种人,有只眼睛受了点伤,用纱布包着。</p><p class="ql-block">此时,邵国良和米勒依依告别,米勒立于踏板上挥手道:"亲爱的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忠实的伙伴,谢谢你!谢谢你!"邵说:"尊敬的朋友,再见吧,再见吧。”</p><p class="ql-block">米勒高大的形象,亲切的微笑,渐渐远去!</p><p class="ql-block">岁月如流,转眼50多年过去。1993年米勒专程来华寻访他的救命恩人,并登报悬赏。当时,邵在宜良狗街工作,见报即往昆明春城晚报社询问。米勒已回国,奖金5000元被某个中国人冒名领走了。邵氏见不到米勒,带着几许惆怅返回学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3告別军旅生涯回到故乡(《团山的故事》之三)</p><p class="ql-block">送别米勒的1943年,邵国良考取"中央陆军军官学院",就读于重庆。有一天,见报童扬着报纸大喊:"号外号外,日本无条件投降。"重庆庆祝了三天三夜,炮弹用于庆祝活动全部打完。抗战胜利示威大游行。邵见蒋介石也乘敞棚车缓缓驶过。1945年邵毕业后分到上海,就职于"联合勤务总司令部上海第一补给区司令部"。见很多投降的日本军官,见国军军官就敬礼。同事雷楚平,是湖北人,冲上去就拳打脚踢。雷个子矮,要跳起来才打得着脸。日本人也不敢反抗,定定地站着任由他打。邵劝道,算啦算啦,都投降啦。才知道雷的爷爷、奶奶、爹、娘都被日本人杀害。即不再劝,任由雷打个够。打累了,雷又在地上划一个圈,叫日本人在圈里站三个小时。同事林永和,中国台湾人,会日语,曾被抓到日本部队当兵当翻译。劝邵学学日语,邵拒绝不学。林单独外出,经常被宪兵盘查,因为林长相也有点像日本人。所以他经常约邵一道外出,就很少被宪兵盘查了。</p><p class="ql-block">邵因供补给到过徐州,淮海战役后又回到南京。撤出南京前,街道静悄悄,空无一人。回望总统府,显得陈旧,简陋,还不如现在蒙自的州政府。从南京撤到杭州,而后南昌、长沙、武汉,真正体会了什么叫风声鹤唳,什么叫草木皆兵,什么叫大厦将倾,什么叫摧枯拉朽。在武汉,住海关大厦,管它炮声遥遥,我还是照常睡午觉。睡觉前,我把一面镜子斜放桌上,海关大钟映在镜面上,我就能看见有几点该起床了。</p><p class="ql-block">武汉后又到过长沙,又退到桂林。我就想:抗日战争,我们只退到重庆。如今退到桂林,已经是山穷水尽。遂生退意。也不能当逃兵,一走了之。就去告假,要医院证明。到桂林医院开了一个肺结核的证明。从桂林到南宁,坐汽车。到南宁后要坐飞机,坐陈纳德飞虎队抗战胜利后军用改为民用的飞机。有熟人在飞虎队开飞机,去找,未找到,花了50块袁大头买机票飞回昆明。飞到巫家坝,机场上的夜航灯都亮了。出机场听见昆明话,感觉乡音很温暖。也不急着回家,在昆明探亲访友多玩几天。回忆抗战胜利后,南京、上海等地,国军坐火车、上戏院,前几排设有国军专用座位,写着:"欢迎国军入席"。上海只有梅兰芳的戏要买票,一个月工资,只够买一张票。有司令部的屠茂林,和邵国良是老同学能搞到票。屠是江西人,不时给我们送票。所以得他的关照,我们也看过几场梅兰芳的戏。</p><p class="ql-block">我在昆明,正逢卢汉起义,社会安定。我穿着国军军服,少校军衔。父亲闻讯,赶来昆明找他的儿子。一天,我在昆明街上走,听见后面有人喊,回头一看,正是父亲。居然就捞到了。父子俩就去照相馆照相。昆明社会秩序良好见背后有人喊,回头一看,正是父亲。这么大的昆明找人,犹如大海捞针,居然就捞到了。父亲不愿在,要回团山。邵国良对父亲说,你先走吧,我还要玩几天。父亲走后十天,邵国良坐火车从昆明回禄丰村。二弟邵国彬到禄丰村车站接,只有一个铺盖卷,洗漱用具,几本书。时已穿民装。军服只带回一套,罗斯福呢,也未再穿。后到河者沟教书,送了吴家营的吴江医生。</p> <p class="ql-block">04教书生涯(《团山的故事》之四)</p><p class="ql-block">到团山一周,村长来请去教书。有二十多个学生。路南县教育局委任为团山小学第一任校长,渐渐发展到三百多人。后区委书记兼区长来找,到路南县委干训班学习一个月,到路南第五区当民政助理员。昆明军事干部学校来招生,县委副书记吕树来第五区视察,同意去考。到昆明报考,在职干部不收,仍回团山教书,未去区上当民政助理。周末即背上开水、干粮,扛锄头去白龙山开荒。后文教局调去竹山区河者沟村教书。其时学生有20多人,不几年发展到103人,只好教复式班。月工资140市斤大米。当时提倡"知识分子农民化",我穿草鞋,对襟衣裳,挖个洞挂水笔。与学生关系甚好。比如孙泽仁,因家穷,14岁才读一年级。经常喊孙泽仁吃饭,有时在厨房,有时在办公室。</p><p class="ql-block">1956年,调我到山竹里中心学校。宋成林当校长,教导主任沈中尧。同事有严济金、何凤仪等。我上两个六年级班语文,全校珠算,还兼全区教师总务。</p><p class="ql-block">1958年,精减机构下放干部,我被下放到章堡村。烤酒。建木轨车。拆老墙土。同年又到河者沟,我妻子的老家。重操旧业烤酒。又到窑上赶牛踩窑泥,画碗花。还到狗街划过沙,大冬天也要下到南盘江里划沙,水很冷冻得骨头也会疼,冷颤接二连三,但见河岸上草叶间马牙霜白花花。</p><p class="ql-block">在河者沟村我们家住草房,隔壁是队上的猪圈,猪尿就时时从石脚缝里流淌到我们家的卧室里。我就在里面挖一个坑,够装一夜天的猪尿,天亮就舀起挑去倒在厕所里,不然白天就要漫边了。</p><p class="ql-block">草房里老鼠特多。我们家的稻谷用稻草蓆装,顶上放倒勾刺和白花刺还是被老鼠偷吃了一箩。后来就用土箕砌成床,里面装稻谷,上面铺木板睡人。老鼠来,马上知道,就用响声或动作把它们赶跑。</p><p class="ql-block">在河者沟我当会计时带着妻子和儿女努力抢工分,虽然每10分工分只分8分钱,也没有当过超支户。此外,我还自己搞副业增加收入:上山拔山草,搓成山草绳出卖。还上山扭绿松球,挑到狗街卖,每挑7元钱。遇到下雨不出工也上山拼命干活。</p><p class="ql-block">文化大革命开始,我在河者沟,多次被批斗,跪玻璃,跪刺丛,最长一次跪了48小时。在河者沟被斗了56天,又被转移到章堡村继续批斗,二姨夫跪在右边,三姨夫共产党员跪在左边,三个人脖子上挂着松毛结。在章堡村,被斗的人受不了也有自杀的。</p><p class="ql-block">1971年回故乡团山,在过生产队的经营组。</p><p class="ql-block">1983年至1985年,在团山小学任教。</p><p class="ql-block">1984年,落实政策,恢复了教师身份。</p><p class="ql-block">1985年至1987年,在五八医院子弟学校教书。</p><p class="ql-block">1987年,学生孙泽仁在小马街中学教书,感念师恩,请我去学校办公室工作,直至1993年。</p><p class="ql-block">1993年,至今,在个旧,与儿子邵平住一处,享天伦之乐。</p><p class="ql-block">邵国良,从小就聪惠灵秀,颇得团山张氏赏识。准许进入张氏书房笔墨侍候,耳提面授。同样是亲戚,邵家其余子弟却无此种待遇。如今邵老年过九十,却鹤发童颜,依然耳聪眼明,眉清目秀,思路清晰,平易近人,举止大方,有儒家风范,学者风度的一位抗战老兵,这样一位饱经风霜而象松柏一样的世纪老人,我们表示真诚的祝福和深深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05—01团山张氏的故事(《团山的故事》之五)</p><p class="ql-block">2013年,我应竹山镇邀请前往竹山,历时九个月,主编了《大美竹山》一书。在编书过程中,从1990年打印本的《竹山乡志》中,读到了《团山张珊之父母奉天诰命碑》,将其入编《大美竹山》书中。当时曾赞叹道∶团山张氏,好生了得!</p><p class="ql-block">后来才知道,团山张氏,自先祖始,便是文武兼修、义薄云天的忠贞之士。比如先祖张存仁,因机缘巧合及性情相投,与岑毓英结为亲家。岑毓英出征越南,军令如山,却不能保证军费,军费如间歇泉断流水。亲家张存仁,便倾其所有,助其军饷。岑毓英大获其胜,人唱凯歌醉,鞭敲马镫归。后来,岑毓英解甲归田,便将他在滇南一带的房产、山林、田亩等通统赠给了亲家张存仁,以报当年的助军、拥军之义举、壮举。张家无意插柳柳成荫,由此发迹。</p><p class="ql-block">张存仁之后又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一个兴衰荣枯的转折点:张存仁与李氏膝下无男儿,只育有张玉兰、张金兰及早夭的小留、小焕四女。血脉传承,香火相接又成了大问题。幸好入赘的张奉先、张继先很成器,很争气,传家风,振家声,光宗耀祖,人丁兴旺,源远流长。真正是:竹山翠翠,团山团团。张氏一脉,有序传承。</p><p class="ql-block">传承到了上世纪50年代,土改。团山张家依然有地、有山、有地产房产,没有破败。风暴袭来。有人悄悄威吓诱骗张钟秀之妻张段氏(白莲寺段氏,乃大理国段皇族之后裔):"你家成份高,你丈夫又劳改,所有打击所有灾难将压在你这个地主婆身上。你一个妇道人家,又带着四个娃娃,逃得了这一劫吗?舍财免灾星,你好好思量。"张段氏依从了劝告,就把家中的浮财在几天之内私下全部散尽。浮财散尽的当天晚上,开斗争会,张段氏被人活活打死,时年三十九岁,第四个儿子张云还在吃奶。后来,有智者分析道:这叫谋财害命,也叫杀人灭口。她不私下送浮财,不一定死;她公开上交浮财,也不一定死。她私相授受,必死。</p><p class="ql-block">张段氏被打死,二岁的小儿子不懂事,仍去吮吸母乳。月黑风高之夜,十三岁的大哥张彬把二岁的四弟张云强行从母乳上揪下,背上就逃跑,连夜逃到白莲寺外婆家躲起来。天亮,团山的民兵背枪追到白莲寺,因白莲寺段家贫农不少,有枪有势,团山的贫农未能从白莲寺的段姓贫农手中抢走两个地主狗崽子。不几天,十一岁的张震又背上小妹张莲芝,夜遁白莲寺。这一次,团山民兵没有来追捕搜索。后来,张云被乐道村陈家收养,起名陈炳生,成年后他又改名叫张云。小妹也送人收养。张彬和张震在狗街段姨妈家茶铺挑水为生。成年后老大张彬入赘狗街马家,后仍恢复张彬之姓名。</p><p class="ql-block">少年张震未入赘,也未被领养。五十年代,马街电机厂招工,张震以段姨妈家贫农的成份报名并被录取,后又被招入警察系列的消防队,又转交通队,穿警服站在昆明邮电大楼路段指挥交通,甚是英武。六十年代初,其父张钟秀劳改期满回团山,张震回团山老家看望父亲,认识了同村少女赵文琼。张、赵两家都是团山的望族、大户,如今都叫地主,却也门当户对,惺惺相惜,郎才女貌。谁知好事多磨,不是冤家不聚首。这一对青梅竹马少年冤家因缘相识,因情生爱,因爱生妒的味道象醋酸则又发酵出一些恨的成份。爱有多深恨也有多深,爱恨交加则又演变成暴雨雷电。暴雨雷电中张震被淋得浑身湿透犹如落汤鸡被遣送回团山老家,再也无缘当人民警察站立昆明街头站成一道风景线。</p><p class="ql-block">他们的大女儿七个月出生二女儿十一个月出生真是奇异。大女儿两岁时夭折也是一个谜团,那谜团成锥形底平头尖好似土改时地主们戴的尖尖帽,更象那些年幼儿驱蛔虫食用的叠螺糖。这对冤家,爱了一辈子,也打了一辈子。爱爱恨恨,打打骂骂,不妨碍他们齐心协力,抚育儿女。若是女方哭哭啼啼跑去大队告状,大队派人来捉男方去批斗,他绝不反抗,任由出身好的人们甚至是妇女们打骂。但转眼间,这位男子汉又可以为打自己、骂自己、告自己的女人去拼命。有一次,张家的孩子被打,孩子妈去讲理,也被围殴,她拼命反抗保护孩子。后来,叫张震去大队解决,要赔医药费。张震不服,说:"我老婆也被打伤了,为什么不赔?"对方人多势众,扑上来就要捆他。他三拳两脚打翻数人,冲出重围,回到家中,把木门闩紧,手握亮闪闪的镰刀立于门后,嘱咐老婆儿女说:"他们人来,你们不要出声。他们敢踏进我张家这道门,进得来出不去。"</p> <p class="ql-block">05—02他横眉竖目立于寒风中提刀守门一夜,象一员镇守边关的大将。天亮了,对方也没人来,后来也没人来,这事也就不了了之。这一次张震也打出了名气,打出了威风。团山人传言:张震会功夫,不要命,惹不起。</p><p class="ql-block">但情况依然,张震跟老婆战斗,依然屡战屡败。</p><p class="ql-block">近年,儿女们皆已成人,成家立业,生儿育女,这对冤家聚少离多,一位住昆明,翠湖唱花灯唱出名。一位住宜良或团山,与人下象棋下出了瘾。宜良与昆明之间有了天然的隔离带,鏖战的两军也就不再恋战。这也是联合国惯常的做法,维和部队就是交战双方的隔离带。他们的儿孙,就是两位老人之间的维和部队,这支维和部队还在不断壮大。其实,除了维和,儿女们也可以诵读滇中的一些谚语或俚语:</p><p class="ql-block">不是冤家不聚首。</p><p class="ql-block">夫妻无隔夜之仇。</p><p class="ql-block">打是亲,骂是爱,打情骂俏下酒菜。</p><p class="ql-block">不过,这两位不只是轻描淡写打情骂俏,好多时候是真打,还运用小规模杀伤性武器。但谁也不否认,他们也是真爱。想想那条汉子为保护妻儿寒夜提刀立柴门的气概,令当今许多粉丝、奶油、帅哥、小生们无地自容。</p><p class="ql-block">张氏一门,从先祖起,真是有血性、有豪气、有脊梁、有担当。到了张钟秀一辈,日寇猖狂,国难当头,放着好端端的少爷生活不过,投笔从戎,主动去蒙自参加60军,誓将倭寇葬南疆。</p><p class="ql-block">到了张宇曼,一位在娘肚皮中11个月才生出来,个子1米5的弱女子小女子,居然于2000年4月,响应政府的号召,放下身段,走出机关,自谋职业,下海弄潮,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当时,偌大一座公务楼,下海弄潮者不过区区三人,而女子唯张宇曼一人。</p><p class="ql-block">近年,中缅边界的果敢地区战火纷飞,难民如潮,全球注目。张宇曼又自驾车远走异国他乡,探访金三角,会见彭家声,探视难民营,力所能及做了些有益于人类、有益于人民、有益于难民的好事、善事。小人物,大担当,张宇曼做得漂亮。乃祖的侠肝义胆,由此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除了人文景观,张宇曼也喜爱自然景观。数次拜访梅里雪山,住雨崩,访神瀑,踏雪原,攀冰川,百折不挠,九死一生,令人景仰,令人神往。</p><p class="ql-block">本文讲了团山邵国良和团山张家两个故事,其中的波澜壮阔、坎坎坷坷、曲曲折折、恩恩怨怨,不须评说,也无法评说。记录在兹,留给后人去领悟,留待历史去评说。在惊涛骇浪、汹涌澎湃的历史长河中,一个家族的起起伏伏、兴盛荣枯,只不过是其中的一朵小浪花,或者一粒小细沙。但滴水汇成大海,粒沙积成大漠,一叶知秋,滴水映虹彩,这就是《宜良团山张氏家谱》一书的意义和价值所在。说小,微不足道;说大,数典敬祖,诲子育孙,家风传承,忠孝报国,齐家治国平天下。</p><p class="ql-block">往事已矣,他日可期。</p><p class="ql-block">团山张氏,自当努力。</p><p class="ql-block">刘伟</p><p class="ql-block">2016年4月16日</p> <p class="ql-block">01午餐后,赶团山街天,多家宰猪卖肉。</p> <p class="ql-block">02同上。</p> <p class="ql-block">03卖烟絲、洋芋等农产品。</p> <p class="ql-block">回到首发式。</p> <p class="ql-block">01家谱诵读。</p> <p class="ql-block">02同上。</p> <p class="ql-block">01“孤独女神”张宇曼。</p> <p class="ql-block">02</p> <p class="ql-block">03</p> <p class="ql-block">在省领导调研宜良县"一老一小"关爱保护座谈会上的发言</p><p class="ql-block">(张宇曼,宜良县留守儿童监护人代表)</p><p class="ql-block">尊敬的各位领导:</p><p class="ql-block">大家好!</p><p class="ql-block">我叫张宇曼,是宜良县竹山镇团山村委会留守儿童黄子龙的监护人,非常荣幸让我作为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代表发言,现将监护情况向各位领导作简要汇报。</p><p class="ql-block">我本人曾经是一位教师,后来调到行政单位工作,2016年12月退休于宜良县文化体育局,为照顾年迈多病的父亲,回到生我养我的地方――宜良县竹山镇团山村长期居住。</p><p class="ql-block">2021年9月的一天,团山村9岁的男孩黄子龙和两个小朋友到我家玩时,他告诉我说,他没有妈妈,爸爸也在外地打工,他自己五岁就会自己煮饭吃了。我觉得孩子非常可怜,从那天开始,这个孩子也就一直在我家吃饭。村里儿童主任入户时我了解到,孩子是他爸爸44岁从监狱回来才生的,很小的时候妈妈就离家出走一直没有回来,爷爷奶奶都已经不在了,2022年2月27日孩子父亲到广西务工后,写了委托书把黄子龙交给我。现在孩子在团山小学六年级上学,平时住在学校,休息时我就照顾他的生活和学习,接送上下学、谈心等。孩子特别乖,都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回到家里就主动帮我做家务,身体情况也比以前好了很多。</p><p class="ql-block">2023年9月22日,我收到一个视频,发视频的男士说,孩子的父亲因车祸死亡,我利用孩子的休息时间帮助办完了他爸爸的丧事,孩子也顺利上学。目前,竹山镇民政办正在办理临时救助和实施无人抚养儿童事宜。</p><p class="ql-block">会更好的履行好监护人职责,从孩子的日常生活照料、心理情感疏导。作为监护人的我倍感责任重大,也请领导们放心,今后我一定各方面对孩子给予关爱保护,不遗余力的为孩子提供一个温暖的"家"。同时,也希望政府多给予帮助和支持。</p><p class="ql-block">汇报完毕,如有不妥,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p><p class="ql-block">监护人:张宇曼</p><p class="ql-block">2023年12月5日</p> <p class="ql-block">小男孩叫黄子龙。</p> <p class="ql-block">01袁留安的关门弟子黄武,即兴用花灯调演唱了为首发式撰写的诗,并演唱了传统花灯唱段《虞美人》《数罗汉》等。</p> <p class="ql-block">02同上。</p> <p class="ql-block">“孤独女神”张宇曼,航拍和陆拍甚佳。下面是她航拍的家乡竹山和团山之图片。</p> <p class="ql-block">题张宇曼航拍的《神庙烟雨图》</p><p class="ql-block">万绿丛中一点红,</p><p class="ql-block">山神称总有雄风。</p><p class="ql-block">杜鹃啼红杜鹃花,</p><p class="ql-block">松涛阵阵洗青峰。</p> <p class="ql-block">心潮澎湃大叠水</p><p class="ql-block">红旗飘扬老竹山</p> <p class="ql-block">第六章、家春故事</p><p class="ql-block">出生高古马,</p><p class="ql-block">曾为孩子王。</p><p class="ql-block">甘为孺子牛,</p><p class="ql-block">家国万年春。</p><p class="ql-block">(王家春,宜良县狗街镇高古马村人)</p> <p class="ql-block">王家事出了一本书,叫《灵动的责田可》。这一久忙于给朋友、书友赠书,真正是“秀才人情纸一张”。其实,我们自己前些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p> <p class="ql-block">01曾做孩子王,家国万年春</p><p class="ql-block">――序王家春散文、通讯集《灵动的麦田河》</p><p class="ql-block">刘 伟</p><p class="ql-block">(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昆明市作家协会理事,宜良县作家协会主席)</p><p class="ql-block">王家春者,宜良县狗街镇高古马村人氏也。</p><p class="ql-block">其简历如下:</p><p class="ql-block">王家春,男,笔名:沉默、虹添,汉族,1956年3月18日出生,现年67岁,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现在在宜良县融媒体中心做临时工,系宜良县狗街镇高古马村村民委员会上高古马村小组的村民。</p><p class="ql-block">1971年7月,从狗街镇高古马小学附设初中班刚毕业,被高古马大队留用在学校担任民办教师。于此岗位,直至1993年,连续任教22年。其间,1982年至1988年,担任高古马小学校长职务。1984年至1987年就读于北京人文函授大学文学系获得毕业证书。</p><p class="ql-block">1987年,在各级各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高古马小学被评为昆明市“文明学校”。</p><p class="ql-block">1979年《宜良报》复刊以后,写新闻稿件数百篇被刊登,1982年,被《宜良报》编辑部评为优秀通讯员。</p><p class="ql-block">1982年加入宜良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作家协会,任会员。</p><p class="ql-block">1993年,3月份,在狗街镇电视差转站做修建“小狗公路”的电视宣传工作。先后两次被县电视台评为“优秀通讯员”。一次被县委组织部评为“党员电化教育先进分子”。1993年(当时我是民办教师,在狗街镇高古马小学任教),宜良县要修通小渡口至狗街的乡村公路。狗街镇党委、政府为了加大对公路修建的宣传力度,让公路沿途的群众拥护、支持公路的修建项目,就由镇党政综合办公室下发文件,把他从高古马小学招聘来镇电视差转站做临时工。故,同年3月份,余奔赴到狗街镇电视差转站另起炉灶,轰轰烈烈地做起了修建"小狗公路"的电视宣传工作。公路修建完毕,2000年7月上旬,狗街镇党政综合办公室发文解聘政府机关的临时工,余也在解聘范围内。</p><p class="ql-block">2000年7月中旬至2019年12月25日,在宜良电视台做临时工记者。</p><p class="ql-block">2019年12月25日,宜良县成立县级融媒体中心,继续在本单位做临时工记者至今。曾被县委宣传部评为“优秀新闻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p> <p class="ql-block">02一、高古马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先讲高古马∶高古马村(分上村和下村),座落于竹山之麓、宜良坝子之尾,扼南盘江、滇越铁路出坝子入峡谷之险地,实乃战略要冲、咽喉要地。所以,高古马很有故事,屡屡见证宜良历史大事件∶</p><p class="ql-block">之一</p><p class="ql-block">1949年12月16日至21日,国民党第26军围攻昆明败退宜良,乘滇越铁路米轨火车南下后,炸毁了高古马村南约1.5公里的“高古马大桥(俗称大花桥)”。其时,高古马村至大花桥林木茂密,杂草丛生。26军是雇用了高古马村渔民袁绍清用打魚船从南盘江顺流而下运送炸药。运了多少斤,不知道。运了多少趟,不知道。因为袁姓渔民已于前几年去世了;国民党26军军长余程万于1955年8月27日在香港遭遇匪徒抢劫,中枪身亡。一位军长,一位渔夫,渔夫更长寿。</p><p class="ql-block">之二</p><p class="ql-block">自明朝有记录以来,列宜良洪涝灾害68次。其中明朝5次,清朝22次,民国时期19次,1950年后22次。洪涝灾害有很多次要原因,其主要原因是高古马段河道高阻,且河底为石质河床,自然水流无法冲蚀及削低河床,影响流速及流量不畅。所以,1953年4月10日,开工炸高古马石滩。高古马炸滩工程报中央批准,分年完成,至1979年春季完工,先后经过10个春季的施工,在长2.6公里河段平均炸深约5米,河面由宽30至40米炸到宽50至70米,炸排土石约50万立方米。解放后多次在高古马段炸河床,炮声隆隆,水柱冲天,蔚为壮观。国民党炸大桥,炸钢铁,搞破坏;共产党炸河床,炸士石,消除水患,造福民众。</p><p class="ql-block">之三</p><p class="ql-block">2004年7月14日,狗街镇高古马村民陈树平在狗街桥闸下段南盘江发现化石并提供线索,县文物管理所随即前往,在该遗址发现成年雄性剑齿象等化石,有象牙、牙齿、肢骨、肋骨、脊椎骨、髌骨、动物粪便化石等共35件,重量达11.4公斤。2005年5月10日至6月10日,昆明市博物馆考古部与县文物管理所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学清理,又得到牛齿化石一枚。至此,已发现剑齿象、嵌齿象、马鹿、牛等动物化石种类。经清理的地层对应年代初步确定,其时代为更新世晚期。</p><p class="ql-block">之四</p><p class="ql-block">高古马村有古板栗树数株,最大一株古板栗树高约六米,周可六人合抱,覆荫逾亩,树龄数百年,传说为明朝时来自柳树湾之先祖手植。宜良古板栗树甚多,骆家营、栗者村、七星村皆屡见不鲜。骆家营古板栗树约有千株,存世最多。而最大最古老者首推高古马此株高古板栗树。由此产生了出联:</p><p class="ql-block">高古马古板栗树实在板扎高古。</p><p class="ql-block">二、关于“民办教师”和“小学附设初中班”的词语解释</p><p class="ql-block">王家春简历中,出现了“民办教师”、“小学附设初中班”等词语,有必要加以解释。</p><p class="ql-block">民办教师∶国家财政负责一部分薪资,由农民承担大部分报酬的、临时性、过渡性的乡村教师,叫民办教师。</p><p class="ql-block">这个定义有些片面、抽象,举一个实例∶1969年4月至1978年9月,笔者在宜良县狗街公社里营小学当“民办教师”,其报酬是∶每月领8元民办教师补贴,又由生产队记每天</p> <p class="ql-block">03—10分每月300分工分。这些工分年底分红,每10分可分到0元至2元不等。以分到5角左右居多,分多分少视生产队当年经济状况而浮动。若以每10分2元计,我的民办教师工资每月68元,很可观了。</p><p class="ql-block">民办教师后来的归属有三种∶ 之一,被辞退;之二,转正为公办教师或端上其它铁饭碗;之三,一九七七、一九七八年恢复高考后考去读大专。笔者属于之三。之一,占民办教师之二分之一;之二、之三占二分之一。被辞退的民办教师,经过多年、多方的反映,最终问题得以解决∶每人每一年民办教龄一次性补一个月工资980元,王家春22年民办教龄领到了21560元。多数民办教师比王家春领得少,少数民办教师比王家春领得多。多多少少他们每人领到了一万元至数万元不等的补发工资。当时政府为了解决这些“原民办教师”的后顾之忧,特别推出一款养老保险∶每位老民办教师一次性交足7万元,即算投保成功。王家春囊中羞涩,沒有参保。约有一半老民办教师用此笔钱加上自掏另一笔钱买了养老保险。里营当年有公办教师五、六名,有民办教师十余名,后领到民办教师一次性补贴的有五名。</p><p class="ql-block">小学附设初中班∶文革中出现的一种教育模式,即在小学里办初中班,小学读5年,初中读2年。这种七年制教育模式起始时间?不记得了。是全国、全省行为?不知道。只知道我县有一李姓学生,小学附设初中班毕业,恢复高考后考取重庆建工学院,后留学新西兰,现定居新西兰。</p><p class="ql-block">把时代、背景交代完毕,就要讲王家春及其作品了。</p><p class="ql-block">三、王家春其人其事</p><p class="ql-block">我与王家春是同乡、同行,都有过当民办教师的经历,又有对文学的喜爱,所以,成为文友是理所当然,真正的以文会友。于是今年的某一天,他打来电话,说要出一本自已的作品集,请我代为写序。我义不容辞(王家春是县作协会员,我是县作协主席),慨然应允。不久,一本厚厚的、名叫《灵动的麦田河》的打印本便呈现在我的案头。《灵动的麦田河》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教育15篇。第二部分散文27篇。第三部分先锋档案2篇。第四部分《美丽宜良》栏目文案156篇。第五部分文艺评论1篇。第六部分诗歌6首。第七部分童话2篇。山乡历史掌故1篇。民间传说2篇。其它3篇。总计215篇。其结构,涵盖了新闻、文学两大板块。其內容,涉及宜良当前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的方方面面。宜良这些年,每年編一本彩印精装本的《宜良年鉴》。王家春的作品集,俨然一本私人印制的、民间版的《宜良年鉴》。所区别的是∶前者写大事件,表现大人物、大格局,比较冠冕堂皇。后者写小事情,报道小人物,接地气,有生活气息,芸芸众生,人世百态。</p><p class="ql-block">自古以来,中国文化人有一种偏见或成见,即∶重虚无缥缈、异想天开的浪漫主义作品而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写实主义。所以,文学作品的问世多如过江之鲫,而新闻特写的集子寥若晨星。这是短视的,也是不公平的。因为从长远的历史观的角度来看,前者反映的是作者个人的心路历程,而后者表现的是社会层面的、全方位的、多角度的、多维度的社会现象,为后人探索、研究我们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理所当然的现在、而今、眼前的一切提供了一组用文字白描的真图。现如今,民风、民俗、经济构成、社会形态正以我们肉眼可见的速度或不知不觉地发生变化。比如∶滇中粮仓的形成,历经数百年,可以把汤池渠的开凿和文公河的修建作为起点。但滇中粮仓的消失,却是近二三十年间。再比如,从前生产队碾糠豆、筛豆糠,那些包红头巾、花头巾筛豆糠的妇女们只剩眼睛和牙齿是白的,如今你想拍一张这种图片,拍不到了。那些石碾托都闲置在场边、角落里或被人当农耕文明的古董买走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再比如空心村的形成,打工潮的兴起……这些现象的消退或消失,出现或涌现,有的是渐进式的,如冷水煮青蛙,更替于不知不觉中;有的是突变式,如断层,似断</p> <p class="ql-block">04崖般突兀和突然,迅雷不及掩耳,令人目瞪口呆。而王家春用镜头和手中的笔把它们拍摄记录下来,留此存照。这,就是王家春这些文字的存在价值和终极意义。王家春心无旁鹜,象故乡南盘江边立礁石上捕鱼的绿翠鸟一样专心;王家春心无杂念,象故乡沙滩上被南盘江水反复冲刷的砾石一样纯净。他做底层的、本真的记者写这些朴实而略有粉饰的文字是精诚所至,问心无愧,理所当然,水到渠成。</p><p class="ql-block">王家春简历中屡屡出现的一个词语叫“临时工”,这个词语陪伴了王家春大半生,是他挥之不去的梦魇∶教育战线上在高古马小学当民办教师(民办教师本质上也是教育战线上的临时工)22年,甚至当到小学校长,仍然是临时工;到镇上搞宣传干差转站工作7年,继续当临时工。如今做新闻工作19年,依旧是临时工,临时工记者。他在《自序》中描写过“临时工记者”的工作状态∶“在采访这些报道的日子,都是扛着摄像设备挤城乡公交车上耿家营、九乡、马街,下南羊、狗街、竹山……”这种情景在全国的记者采访中可能是绝无仅有的了。</p><p class="ql-block">尽管王家春在每个岗位都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干得很好,而“临时工”的影子始终不离不弃,如影随形,紧紧地跟随在他身后。我们不能说发现人才的机制还有待完善,只能为之仰天长叹∶时也,运也,命也,白驹过隙骓已逝,雉山飞彩雉,天下谁人知?</p><p class="ql-block">王家春素描∶高高大大,实实在在,方方正正,象貌堂堂,作风凛凛;声若洪钟,身若武松;行侠仗义,使酒负气;挥手中笔,书凌云志,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一头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一匹百里马,拉车马,推磨马,高古马。</p><p class="ql-block">王家春佚事∶2002年,大渡口群文茶室(张老先生亭子里),一群文友小聚,有∶县文联刘伟,县融媒体中心王家春,宜良一中钟老师,美女作家小卢以及周礼老师和许寿老师。先是许寿老师说到元代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很有特点。然后,刘伟提议,每人背一段最近读到的诗或者词。王家春就想起美女作家卢颖在《岩泉》上发表的诗作《风铃》,记忆犹新,而且作者就新新地在现场。美文在前,美女在侧;美诗在心,美女在眼。王家春首当其冲自告奋勇就要朗诵《风铃》诗。钟老师也刚好要朗诵《风铃》。两只男《风铃》发生了碰撞,王风铃仗着牛高马大嗓门大有霸气又经女作者首肯争到了《风铃》首席朗诵权,并绘声绘色、声情并茂完成了朗诵。静默。掌声雷动。四周都传来掌声。</p><p class="ql-block">又静默。</p><p class="ql-block">钟老师幽幽地说∶老王,女作者的文章你倒是记得。</p><p class="ql-block">王家春∶你朗诵一段男作者的文章来听听。</p><p class="ql-block">钟老师:我不会朗诵。</p><p class="ql-block">王家春:你不会朗诵还不叫别人朗诵,是什么意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p><p class="ql-block">钟老师:行行行,你就继续朗诵你喜欢的女作者的文章去吧!</p><p class="ql-block">王家春:你就不喜欢女作者的文章或者诗吗?杨沫、丁玲、舒婷等等,你不喜欢吗?</p><p class="ql-block">钟老师说他都不喜欢。</p><p class="ql-block">王家春:不喜欢?在你的诗里有舒婷的痕迹。你小心榨出你皮袍下的小。</p><p class="ql-block">王家春作品艺术特征∶文如其人,字如其人,比言不虚。实中欠虚,粗中有细,稳重中少灵动。有正气,接地气,无娇气和骄气。有大局,无小我。有大格局,无小境界。满满正能量,弱弱艺术性。政策性、群众性十足,命题作文有套路;想象力、梦幻境缺失,自我救赎无觅处。用教员的话作总结∶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正是∶</p><p class="ql-block">出生高古马,甘做孺子牛。</p><p class="ql-block">曾当孩子王,家国万年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3年9月13日于滇中宜良</p> <p class="ql-block">尾声</p><p class="ql-block">汝瓷温润,其韵铮铮。</p><p class="ql-block">炉火纯青,至雅至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宜良流浪歌手简毅,从汝州归来,带回一套大师制作的四大名瓷之汝瓷,形态端庄,瓷色雅致,上面刻有简毅釉下彩的诗,十分典雅精美。配宜良名茶“宝洪茶,真正是:名盏名茶,滇云双雅。</p><p class="ql-block">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我们读图文累了,喝喝茶,散散心,欣赏把玩精美瓷器,也是一件趣事、雅事。</p> <p class="ql-block">豆叶绿,雨后青。</p><p class="ql-block">叩之轻,有金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讷图说,2023年元月27日完稿于滇中宜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