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堅持藝術原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勇於顛覆傳統藝術</span></p><p class="ql-block"> ——訪JCCAC 雕塑藝術家張哲 本刊特約 記者 侯紹政/文</p><p class="ql-block"> 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JCCAC不經不覺已經十五週年,當年因香港輕工業工廠北 移,這棟工廠大廈活化重開後成為創意藝術中心,如今成了香港一處著名的藝術地 標。這次慶賀十五週年的《我在》展覽,展示一眾在JCCAC設立工作室的藝術家作 品。</p><p class="ql-block"> 當人們踏入馬會藝術中心明亮寬敞的中庭,首先進入眼簾的是一座大型雕塑《蜘蛛俠》,由駐場著名雕塑藝術家張哲用三年時間的創作。</p><p class="ql-block"> 張哲在香港土生土長,是香港藝壇少數從事創新型的當代大型雕塑的藝術家。喜歡用前衛的物料創作雕塑,打破傳統的框框,獨樹一幟,在創作過程中達至完全自由的境界。他的傑作已在世界各地展出,包括歐洲、亞洲和北美洲,獲得廣泛好評。</p><p class="ql-block"> 筆者最近拜訪張哲的工作室,欣賞他多元化的新與舊作品,琳瑯滿目,大開眼界。張哲平易近人,在無拘無束的閑聊中,他向筆者分享自己的藝術理想和抱負,其堅持藝術原創,勇於顛覆傳統藝術的理念,以及他在香港敢於從事大型雕塑創作的挑戰,令筆者極為感動。</p><p class="ql-block"> 張哲的創作有別於傳統雕塑家。他偏好選用非傳統物料應用於作品上, 更不斷 以哲學去探討藝術,習慣從城市的經濟和社會變化中尋找創作主題。張哲深信他的作 品是與觀眾之間的互動性,往往超越其雕塑作品所具備的裝飾性。</p><p class="ql-block"> 自十五年前開始進駐藝術中心,他便用「衣架」進行創作,這「衣架」並非市面普遍的塑膠衣架,而是以前製衣工廠慣用的那款衣架,還有以不鏽鋼片製成的衣架。而且創作手法很獨特,不使用焊接,用一粒粒小螺絲擰緊鑲嵌,以致「衣架」一詞,成為他的代名詞。</p><p class="ql-block"> 張哲曾有「衣架反撲」系列作品展覽。作品以棄置的衣架作為革新的雕塑創作材 料,藉作品傳達關於香港社會、經濟的轉變;由從前以工業為首的城市轉變成以金 融、投資所主導的大都會。 在作品材料運用上有所顛覆,摒棄傳統雕塑以金屬、 石、銅、木材等元素;把棄置的衣架以環保概念改變原本的功用,轉化為張哲情有獨 鍾的雕塑材料,創作出具新意的空間作品。</p><p class="ql-block"> 張哲認為:「有見於衣架這代表日常用品被輕忽過度浪費的資源,它們可以被轉形並演繹出任何一種意識形體。這也是藝術在物化的生活裡,要展現精神生活靈性的層次。」筆者見在中庭展示的「蜘蛛俠」作品的底座裝置,使用了衣架。立即覺得他的這些話語,是藝術家對現今社會現象的一些觀感體會,話雖簡單,卻寓意深刻。</p><p class="ql-block"> 筆者同張哲交談中,了解到「蜘蛛俠」雕塑的造型結構複雜,使用了發泡膠和玻璃纖維的材料作立體積,表面粘貼的幾萬閃光水晶粒,是他花盡心血,有耐性一粒粒地用特殊膠水粘貼上去,花費了三年多的時間。蜘蛛俠的故事中,是位多元宇宙的超級英雄,提倡「能力越大責任越大」,這個創作的意義在於彰顯樹立正義的道德觀念。</p><p class="ql-block"> 雕塑是空間中的藝術,張哲認為雕塑的空間性分為實空間與虛空間兩類,實空間指雕塑形體之間的距離,是內涵的載體。虛空間指形體之外的空透部分,反映雕塑影像的關係。於是,虛與實空間相互相生,構成了形體,形成了雕塑。張哲強調:「實空間與虛空間兩種特徵是藝術家意念空間特性的表述,唯有意念空間才真正賦予形體以靈性與智慧。」</p><p class="ql-block"> 張哲表示:意念空間是雕塑空間外的「空間」,即「觀眾」、「雕塑作品」及</p><p class="ql-block">「雕塑家」三者的意念碰撞而形成三位一體的意念組合。</p><p class="ql-block"> 所以,具備自己「思維」導向的雕塑家創作出來的作品,作品所承載的「內 涵」, 是透過作品「意念」的藝術展示與傳達,使觀眾產生了相應的意念。思維、 內涵、意念三者在無限的時空中重新合成,構成了一個互相貫穿的意念空間。</p><p class="ql-block"> 總之,雕塑藝術真諦的結論:意念得形,雕形塑意,緣物抒情。「意念空間」的形成,是源自於雕塑作品的內涵引發,得意於觀賞者的精神共鳴,歸功於雕塑創作者的思維走向,可謂之託物言志。雕塑家籍助於自然萬物的外表虛實之形,塑造自己內心意念的祈願,強調作品對自然造物延伸的深層內涵,形成了「塑形脫形,意在塑外」的新穎造型原則。拓展藝韻,喚起人類情感共鳴,張哲先生的雕塑是另類藝術品的獨特典範。</p><p class="ql-block"> 寫於香港賽馬會創意藝術</p><p class="ql-block"> 中心工作室</p> <p class="ql-block">本輯製作侯紹政,香港資深視覺藝術工作者,長期從事藝術評論、繪畫、策展、設計、美術教學工作,擔任「藝術香港」特約記者(義工),為推動香港及內地藝術發展而努力作出貢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