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b>题图:上海,崇明,红星农场十四连,当年高考时所在</b></h5> <p class="ql-block"> 大学同班同学有个群,最近老班长在群里说:整理旧物,找到当初各位高考进校的各门分数成绩,如有兴趣可私信我,给予提供。</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早就知道班长有大家的高考入学成绩,因为有好多次他在交流中提到,但是,几十年了,从没有想过向他要一下,为什么?想了一下,潜意识中有情怯两字,总觉得有一个什么不入眼的分数数字,不知道也罢。</p><p class="ql-block"> 后来有人说,用当时的77级高考试题,大多数人都可以上清华北大,当然,这是戏说,用来形容其命题的简单,而这,正可以折射当时的社会背景,即使考题简单,许多人,包括我,自我感觉都是挣扎着考上,当然,成绩总是相对的。</p><p class="ql-block"> 从66年到77年,特殊的社会背景,其间,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几乎没有受到过正规和系统教育,本人就是其中之一,在《中学年华》这一系列中,已经介绍了,而以66届高中生为代表的老三届,虽然学习基础很好,也已经荒废了10多年时间,高考命题总是要切合社会实际。</p><p class="ql-block"> 后在大学从教,经常会做高考咨询,无论是正式的,还是朋友私下询问,往往会问一句,分数线多少,实际上这是一个伪命题。</p><p class="ql-block"> 各学校与专业都是先有录取名额和报考志愿的分数顺序,录取后,才明确最低分数的,不可能事先划一道分数线,即使所谓的一本、二本线,也是按当年的招生人数及考试成绩,留出一定的余地,再划出这条线的。</p><p class="ql-block"> 分数线只是在横向有个相对的参考,在纵向,毫无意义。高考,也包括其他许多考试,只要是有名额,无所谓难易,就是横向的人群的选拔,一种公平的竞争,古时科举不也是这样吗?</p><p class="ql-block"> 当然,考试的难易,涉题的范围等,会对选择同一考试人群的不同类型有影响,题目的特点,总是有人会适合对路些,这只能说是命运了,所以,这不属于考虑范围,在竞争的路上,只有拼命跑,跑得比别人相对快一些。</p><p class="ql-block"> 那一年,1977年,报考人数570万,录取人数27.3万,录取比例4.8%;作为比较,2000年,报考人数375万,录取人数221万,录取比例59%;2018年,报考人数975万,录取人数791万,录取比例81.13%。可见1977年的高考竞争之激烈,也可见,现在大学教育之普及。</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因为当年报考人数多,录取比例远低于4.8%,许多地方都举行了初考,先行筛选淘汰一批人,初考很少有人提及,网上搜索也不见痕迹,有些地方不一定初考,记忆中,上海初考似乎是按区进行的,命题也是,不一定公平,也是相对的。</p> <h5><b>小平主持召开科教座谈会决定恢复高考,成为一个重要的历史符号。</b></h5> <p class="ql-block"> 我所在的红星农场十四连,约有20多人参加了初考,初考在日记中有记录,时间是77年11月10号,上下午,分别考语文与数学。</p><p class="ql-block"> 语文一是写《攻关》读后感,叶剑英元帅的诗,其中有“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当时的名句,二是写一篇题为《榜样》的作文,日记记载“总的说感觉还好”,应该说是真实的。</p><p class="ql-block"> 而数学,记录是约有十二题,“题目出乎意料的简单”,其中丢了一题,椭圆,没来得及学,最后一题四棱锥也没有全对,当时这样记,说明其他题目是有把握的。</p><p class="ql-block"> 应该说,对于初考是有自信,初考后,连队只有7、8个人能正式参加高考考试。</p><p class="ql-block"> 初考后,我的最大收获是获得了几本辅导材料,我同农场连队的一个中学同学,夏在芷,初考落选,应该是她家里兄姐都是老高中之类的,有老的教材,虽然我们在中学与在农场都不是一个班,平时也不打招呼,见到了至多点个头,笑一笑,但我还是鼓起勇气,腆着脸去找她借书,她二话不说,就借给了我,至今记得这个情谊。</p><p class="ql-block"> 虽然离正式考试仅一个月,这些教材还是给了我许多帮助,下面一段,我曾写在高考日记的前言中。</p><p class="ql-block"> 很长时间不知道考什么科目,更不要说考试大纲了,没有辅导班,没有教师,大多数靠自学,复习资料也严重匮乏,文革前的老高中教材、文革中知识含量极低的教材、各类自学丛书,各类流传的文革前试题,迎考的青年拿到什么是什么,如饥似渴地吮吸着每一滴养料,并且也一直在揣摩考试的范围等,就像在漆黑一团的空间走路,一切凭着感觉。</p><p class="ql-block"> 在整个复习过程中,初期,手里仅有自己中学时期的教材和几本不成系统的薄薄的数学手册。文革时期的教材,没有物理课程,改为工基,结合所谓的工业实际,东一榔头西一棒地穿插一些物理知识。</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的中学同学给我捎来了一些文革前的高考试题,我的小学班主任,另一个恩师,冯美瑛老师,也托人带给我一些试题,对这些试题,许多题目是如读天书,一道题,一道题啃,许多题目啃不下来。</p> <h5><b>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文章。</b></h5> <p class="ql-block"> 那年,恢复高考正式见诸于报端是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文章,宣布中断11年的高考制度正式恢复,实际上民间早就知道了,我是在8月23日听说的,饶是如此,复习备考,准确地说是学习备考,也就3个多月的时间。</p><p class="ql-block"> 上海高考的时间是12月11日和12日,全国各地不一样,考试科目是政治、数学、语文、及理科的物理与化学,或文科的历史与地理,后者是合卷,一个半天。</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考场在崇明猛将庙镇的合作中学内,上海市高考第十一试区,学校很大,但很简陋,考场在一间平房里,课桌坑坑洼洼,还好通知带有垫板,考试是一早赶到场部再乘卡车去的,午饭每人发5个面包,在卡车里几个相识的人打打闹闹,故作镇静,突然,一个人大声嚷起: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暴风雨就要来了。一句电影台词,真实的心境。</p><p class="ql-block"> 我在初考后就不记日记了,或许是无暇顾及,在冲刺,而高考后也没有记,大概是一下子松垮,信马由缰,随波逐流,仅记得高考入学有关的两件事,且是很重要的事。</p><p class="ql-block"> 时间大概是78年1月上旬,连队里有江苏启东那边过来养蜂的蜂农,就要回去了,一位原是农场3班同班,后任仓库保管员的农友,与蜂农说好,我们俩一起跟他们回去买羊肉,他是仓保比较自由,且也是农闲的时候,我在食堂含糊说了一声,请一天假,就上了他们的拖拉机走了。</p><p class="ql-block"> 启东与崇明就一江之隔,拖拉机到了江边,换乘机动船就到了对岸,晚上,就住在蜂农家里,记得晚饭的菜一个是炒蛋,一个是芋艿烧青菜,后者,香甜糯,真好吃。</p><p class="ql-block"> 买羊肉实际上是让蜂农帮我们买一头羊,10元,他帮我杀了,内脏等零杂是他的收获,我们每人一匹,半身羊肉,高考已经扔一边了,面临春节放假,这是准备带回家里的。</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回去是乘公交与航班船,回到连队已近黄昏了,大家一看到我,惊叫,此前,连队已经炸锅了,原来,昨天我刚走不久,就来了通知,隔天要高考体检,找不到我,也不知道我上哪儿了,同在连队的老同学朱叶,也是人生中的兄弟,还打了电话回上海,让他父亲上我家问,是否回了上海。</p><p class="ql-block"> 次日,去南门港参加了体检,那次,就我俩参加了体检。</p><p class="ql-block"> 另一件事是,一天,我正在食堂里干活,广播响了,指导员老周在广播里急促地让我去他那里,见了我,他就说,怎么搞的,你的鉴定怎么还没交上去,场部来催了,我也莫名其妙,不知怎么搞的,接下来,他就说,你自己写一写,就这样我的组织鉴定变成自我鉴定了。</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社会背景,一个人进入或要进入新的单位,必须有个政治鉴定,放入档案,是人生被书写的重要部分,自己写自己,好的地方是绝不会坏事,不好的地方是自己还要谦虚,不敢放肆地吹捧自己。</p><p class="ql-block"> 算是一件轶事,老周很信任自己,或许,这样做是他的故意,他也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位好领导,老周早就走了,这里怀念一下。</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就是春节放假,放假回来不多久,入学通知就来了,那时,不公布个人的分数,不知道是那一年开始,高考后的首先,就是分数的公布。</p> <h5><b>当年高考生步入考场。</b></h5> <p class="ql-block"> 这次,老班长说起,想想,都这个年龄了,无所谓难看不难看,一切都是人生的经历,一段记录,就向他要了来,本想了解一下班级其他同学的分数,班长说,这是个人隐私,也对,但分数是相对的,没有比较就没有感觉,所以,抽象地问了他一下各类分数数据。</p><p class="ql-block"> 77级高考,政治、语文、数学各100分,理化合卷共100分,总分400分,我们班最高分是339分,最低分是227分。</p><p class="ql-block"> 我的总分是249分,我们班共有37位同学,在班级排名第28。</p><p class="ql-block"> 班长说,当时班级里的老三届,年龄大的,数理化分数都比较高,总分也高。考虑这个因素,我的总分还可以,也算在绝对意义上过了及格线,至少可以说,在被录取时,还有余地。</p><p class="ql-block"> 在当年被录取时,连队里好多人听到我的专业是理工科,都会问一句,你怎么会读理工科,为什么不读文科,我给大家的感觉是文科的料,或许,现在还会有些人接受这个观点。</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当时丝毫也没有考虑过报文科,我本质上是理工男,思维的方式是,也会在数学物理的学习解题中感到些许乐趣,而我们从小的环境影响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当时似乎文科不太被人看重和重视,不像现在,社会环境变了,文科在社会发展中体现出极大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辛亏,当初选择的是理工科,说一下我的语文分数,熟悉我的朋友们请扶好眼镜,43分,语文班级最高分是89分,最低分是43分,我是最低分,我的感觉知道我高考语文肯定考得不好,但没想到这么不好。</p><p class="ql-block"> 语文试题难吗?最不难的就是语文,找到当年的语文试卷,两类题型,一是改错,仅10分,不讲全对吧,也不会全错,几分总是有的,而另一道题就是写作文,90分,也就是去掉前面的几分,我的作文40分也不到。</p> <h5><b>语文试卷。</b></h5> <p class="ql-block"> 原因何在,找原因就是找借口吧,姑且找找。</p><p class="ql-block"> 首先,对语文,是处于裸奔状态,整个复习过程,不可能也从没有涉及语文,估计基本上选读理工科迎考的人都不会,没有考试大纲,也不知道语文复习些什么,事实上也的确不需要复习,复习充其量是复一些基础知识,而从考题可以看出基础知识只有10分,90分是作文,也可以说出题老师是很体谅考生的,这不能成为借口。</p><p class="ql-block"> 另一个可以找出的借口是,题目选错了,这也是我感到语文没考好一直在想的问题,不敢说擅长,只能说当时从中学到农场,我写文字的体验经历是议论文多,如小评论、大批判,以及一些歌颂性的应景文字,大多属于议论文,但那天,心血来潮,选择了写记叙文</p><p class="ql-block"> 也是紧张,也是积累没有,在思考《“知识越多越反动”吗?》这一题目时,脑子空白,没有事例,没有数据,没有经典引述的内容,无法穿起议论脉络,所以就选择了写记叙文。</p><p class="ql-block"> 记叙文题目《在抓纲治国的日子里——记先进人物二三事》,平时,基本上没有写过记叙文,特别是写人,当时,也没有想到一个特定的先进人物,事后,倒想起,应该写一个身边有原型的人,哪怕编造拔高一些,当时,突然想到在报纸上看到过一件好人好事,似乎是一位退休老工人空闲时在街道里捡香烟头,既是打扫卫生,香烟头也用于植物杀虫,于是,就编造了一位街坊邻居某大爷,胡乱写了起来,一路凑字数,好人好事与先进人物还是有不同的,捡香烟屁股又与抓纲治国有什么没关系,也忘了当时有没有逻辑上转圜,总之,一团糟。</p><p class="ql-block"> 政治60分,班级最高分是88分,最低分是55分,勉强过关,至少没有拖总分后腿。</p><p class="ql-block"> 数理化总体成绩尚好,比我想象的稍高一些,可以说对得起三个多月的辛勤努力,有点欣慰。</p><p class="ql-block"> 数学70分,班级最高分是96分,最低分是40分,我是第18名。</p><p class="ql-block"> 理化合卷100分,我是76分,班级最高分是87分,最低分是34分。</p><p class="ql-block"> 理化合卷中物理总分是60,我的物理是43分,班级最高分是57分,最低分是34分。物理的分数折合成100分,那么我的成绩是72分。</p><p class="ql-block"> 理化合卷中化学总分是40,我的化学是33分,班级最高分是36分,最低分是0分。化学的分数折合成100分,那么我的成绩是83分。</p> <h5><b>数学试卷。</b></h5> <p class="ql-block"> 如今,这些都相当于茶余饭后的笑谈而已,当时语文考得再好一点,结局也是一样,腿迈得高一些或低一些,关键是越过了门槛,而在我们班级,入学后,特别是在毕业工作后,所呈现的一切,与高考成绩关联不大。</p><p class="ql-block"> 当时,一个班37人,年龄跨度从15、6岁到30岁左右,相差一倍,相聚在一起,也是缘分,我的同室好友一直期望我写写大学生活,这算是开始吧,大学时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