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撰文/王泽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编辑/黄克华</p> <p class="ql-block">开始于六十年代中期的“小三线”建设,其建设规模之大,影响之深,都是令人赞叹的。当时南平地委、行署紧紧抓住这个机遇,花大力气抓这项工作,而且抓出了成效,受到了上级的好评,更为闽北创下了良好的国有工业基础。这一大批的工业企业,尽管经历了我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如今仍有相当一部分在地方工业企业中占主导地位。当时我任南平地委工交政治部主任,主要抓三线建设中的政治思想工作,后又调去搞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任邵武总团副团长,城镇分团团长,在邵武直接参与硝酸厂的筹建工作。虽然时间过了三十多年,但一些史实还是令人难以忘怀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加强领导,</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积极做筹备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初是我国经济困难时期,背信弃义的苏联撤走专家,致使我国许多工业下马,国民经济陷入困境。中央通过对第三个五年计划进行“调整、充实、巩固、提高”的方针,1964年后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但是,这时期国际上苏联重点逼迫我国边境,得到美国支持的台湾国民党反动派不断派遣特务骚扰祖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区,扬言要反攻大陆,这些不安定因素严重地威胁着国家的安全。1964年5月,毛泽东主席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考虑打仗,要有战备部署,只要帝国主义存在,就有战争危险,要建立战备后方……。根据这一精神,党中央作出了建设大小三线的部署。当时地处福建山区的闽北,工业交通非常落后,被省委列为我省“小三线”建设重点地区之一,成为改变我省工业布局,以“靠山、分散、隐蔽”为建工厂的首选地区。省里由梁灵光副省长负责这项工作。梁副省长和省经委毕际昌主任多次来南平深入现场督促检查,指导建厂工作。</p> <p class="ql-block">中共南平地委、行署根据省委关于“小三线”建设的部署,为了加强对“小三线”建设的领导,决定由地委工交部、经委、计委、建委、物资局、商业局、劳动局、财政局、轻工业局、重工业局等部局为主,成立南平专区“小三线”建设领导小组,由专署副专员吕文龙当组长,成员有专署办公室主任席兆基(后为张进荣)、李堆金(计委副主席)、杨澄(物资局局长)、李其英(商业局局长)、李儒清(轻工业局局长)、栗树旺(工交部政治部副主任)、王喜福(财政局局长)、郝兆文(经委副主任),干事张福金、程利田。领导小组一方面组织力量,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厂址的地理位置、交通、水电、原燃料、副食品供应等情况,一方面派人赴上海、福州等地商谈迁厂事宜。很快就拿出了几个建厂方案,如针织厂厂址有建阳城关、营口,南平安丰等处,后来本着有利快上、节省的原则,选定了南平安丰,安丰是一个大山沟靠山,不占农地,又靠公路交通便利,并可利用军队库房安上机器,很快就能投产。又如丝绸厂,当时省、市领导和上海迁入厂负责人认为邵武、南平、建阳条件比较理想,青山绿水,环境清幽,交通相对便利,建厂比较适合。最后选在邵武,主要是考虑邵武有发展条件,更符合战备的要求。但是来自上海的工厂,工人家属随厂搬迁山区,工作、生活、思想、问题多。因此当时地委工交政治部非常重视做好职工的政治思想工作,大力宣传“备战”建设“三线”的重要意义,要求有迁厂任务的县(市)积极创造条件,做好这些职工家属的安家落户工作,保证做到家属有房子住,子女有学校念书,解决职工家属的后顾之忧。由于政治思想工作做得细,把工作做到每一个人,很快就掀起了一场群众性的支持迁厂热潮,为工厂顺利迁来我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实施“三五”计划和</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建设“小三线”工作相结合</span></p> <p class="ql-block">为了加强三线建设,当时从中央到地方都对正在实施的国民经济第三个五年计划进行了修订,把“三五”计划与三线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比较突出的是,改变了以往重视重工业而忽视轻工业的现象,把与人民群众生活有密切相关的针织、丝绸织造等轻纺工业也列为重点建设项目。专署领导强调要打破框框,改变老作风,以带动我区国民经济全面发展。领导小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工作,促成效:一是在党的领导下实行民主集中制,厂长分工负责,集体管理的原则;二是依靠工人阶级主人公的精神,以厂为家,发挥干部职工生产积极性;三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组织好生活供应,搞好后勤服务;四是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发挥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五是发挥政策威力,把政策落到实处;六是实行勤俭办事,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按计划节约用电、用水、用油,把原材料的成本核算降到最低点。为了加快三线企业的建成,领导小组针对建设资金不到位、设备不到位、技术人员不到位的实际状况提出了不等、不靠,就地自力更生,高速度早出合格优质产品的号召,全区上下同心协力,形成了大干快上的合力。如为解决木材加工企业的用材计划指标问题,我们发挥了闽北林区的优势,大量提供一些三线企业急需的等外材、间伐材、枝桠材全年总数达29—31万立方米,使这些企业解决了长期困扰的原材料问题。为了解决搬迁企业的厂房问题,我们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山坡地、部队旧房子等使这些企业很快恢复了生产。</p> <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在筹建邵武硝氨厂(即现在邵武化肥厂的前身)中,还得到来自上海参加当地“四清”(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工作团同志的大力支持。上海到邵武的“四清”工作团有20位同志,其中有华东局经委主任陈锡章,华东局农委主任,华东农科院院长施平等同志,他们在“四清”工作中,也主动都参与了当地的“小三线”建设。当时四清工作团提出要为邵武办实事、办好事,我和施平同志重点抓硝氨厂筹建工作,经常下去促督建厂,研究如何加快了建设速度,建设中的安全、质量,使之尽快投产。因为硝产品属战备物资,平时生产农用化肥、工业料,战时则可转为生产炸药,建厂资金由中央有关部门直接拨给,四清工作队的同志为了资金按时到位通过多种关系,做了许多工作。由于抓得落实,这个厂投资少、投产快,从筹建到投产前后不到一年,受到国家化工部领导的表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小三线”建设填补了</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闽北工业上许多空白</span></p> <p class="ql-block">三线建设的崛起,使以农业为主的闽北山区,在工业方面有了大的发展,填补了闽北工业方面许多的空白。解放前全区几乎没有什么轻纺工业,建国后虽有改变,但都属于小作坊性质,通过“小三线”建设,先后组建了邵武丝绸厂、南平针织厂、纺织厂、邵武棉纺厂等。电力方面,1965年开始扩建邵武火力发电厂,到1998年9月总装机容量达到25万千瓦,这个火力发电厂的建成,对闽北工业建设和人民生活起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企业先后被评为大庆式企业和科学进步企业的称号。南平电线电缆厂从福州迁到南平后,厂领导带领全厂职工奋发图强,努力拼搏,通过不断的技改,更新设备,创立了闻名全国的“太阳牌”优质电线电缆品牌。南平纺织厂的建成,所生产PU革基布名优产品从山沟走向世界,占领了市场的份额。还有南平电池厂、邵武轮胎厂、南平电机厂等都成为闽北的新兴企业。</p> <p class="ql-block">现在南平的工业,无论是产业门类还是产品产量的发展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些都是受益于“小三线”建设。虽然因种种因素,当年“小三线”厂历经艰难,有的厂又迁到沿海地区,有的厂己不复存在,但大多数“小三线”厂在市场经济改革中经受了考验,在不断发展中壮大并提高了企业形象,成为我区支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闽北国有工业产业的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小三线”建设是历史的产物,我们今天也应当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她,珍惜她,为她创造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竞争的条件,让她得以继续发展壮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编后语:</span>王泽民时任南平地委工交政治部主任,其撰写的“忆参与“小三线”建设的二、三事”原文,刊载在南平市文史资料第5辑《难忘岁月——闽北小三线建设实录》中,由南平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99年12月出版。政协文史资料系内部出版物,不对外公开发行,受众面小鲜为人知,一般人员是很难寻觅看到的。我身为上海内迁厂的子弟,在南平生活工作数十载,历来对南平地方文史颇有兴趣,比较关注福建小三线建设的史实与史论。特将此文章录入我的美篇,编辑发表,以飨美友读者,与众人分享与留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