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屋的记忆

紫氣東來

<p class="ql-block">  《 回 乡 偶 书 》</p><p class="ql-block"> 唐 贺知章</p><p class="ql-block"> 少 小 离 家 老 大 回,</p><p class="ql-block"> 乡 音 无 改 鬃 毛 衰。</p><p class="ql-block"> 儿 童 相 见 不 相 识,</p><p class="ql-block"> 笑 问 客 从 何 处 来。</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岁月匆匆,转眼已是癸卯腊月,龙年春节将至。“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乡愁是人之常情,那何为乡愁呢? 乡愁就是身在家乡时,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和憧憬;乡愁就是远离故土,定居他乡时,对亲情的念念不舍和对故土的深深眷恋。</p><p class="ql-block"> 大侄子来电话说,老家的“临街屋”,因年久失修,再加上连阴大雨,房顶已坍塌。弟弟还发来了“临街屋”坍塌拆除后的视频 。</p><p class="ql-block"> 老家的房屋,原是一处座北朝南的简易四合院建筑。有位于院子北端的主屋,我们叫做“上房屋”;有东西厢房,我们叫做“厦子屋”;还有位于二门外. 院子南端临近街道而建的我们叫做“临街屋”(北京四合院中叫“倒座房”) 。上房屋和临街屋是梁柱结构. 双坡小灰瓦屋面,东西厦子为单坡小灰瓦屋面,均由土坯作为墙体,系我祖爷辈在清朝末年所建。这些百年建筑,由于岁月的无情磨蚀,残缺的屋面瓦沟中已长满青苔,灰泥抹的墙面已脱落,门面的油漆斑驳裂缝,窗户破损。只有“临街屋”以沧桑的面貌坚持站立院中。每次回到老家,仰望看它那饱经风霜的样子,我都忍不住推开屋门走进去看一看。一种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使我久久不愿离去。这里有我童年的美好记忆,这里有我生活的印迹。临街屋是我生活的归宿,在我的心里,只有到了临街屋,才算回到了家。似倦鸟归林,感怀万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在童年记忆里,由于弟弟的出生,我四.五岁时就离开了父母住的东厢房,来到了临街屋,爷爷睡在里屋,我睡外屋。记得当时奶奶带着姐姐住在上房屋,父母亲住于东厢房,大哥住在西厢房,二哥在我们东跨院的小屋内睡。“临街屋”伴我渡过了欢乐的童年,中学阶段虽然住校,但星期天和假期间,我仍陪爷爷住在那里。直到高中毕业去外地上了大学,我才离开了临街老屋。这里有我美好的回忆,留下了生活的印痕,我和临街屋有了拟人般的感情。听到老屋坍塌拆除的消息,看了拆除后一片废墟的视频,强烈的失落感使我沉默良久,容易动感情的老伴还流下了热泪。</p><p class="ql-block"> 岁月悠悠,几十年过去了,从青春年少到年逾古稀,临街屋里的生活片断,仿佛又梦幻般地一幕幕在眼前呈现。</p> <p class="ql-block">  老家四合院的院门位于院子的东南角,占据了临街屋东端差不多一间房的位置。院门相距街道还有五. 六米的距离,正对大门的街道旁是一颗粗壮的大槐树,老当益壮. 枝繁叶茂。喜鹊在树上筑巢,整天喳喳叫个不停,树下是人们的天然集聚地。 吃饭时邻居们端着饭碗不约而同的来到这里,天南海北. 说东拉西,自然形成的小饭场。货郎担. 钉锅匠. 理发的. 吹糖人的等,也都在树下歇脚,吆喝着招揽人们。过春节贴对联时,父亲也会在大槐树的树干上贴一个福字,下面连着长长的红条幅,写着“出门见喜.万事如意.大吉大利”!</p><p class="ql-block"> 天刚蒙蒙亮,大槐树下卖豆腐的叫卖声,就把我从梦中惊醒。爷爷已经起来了,肩背萝头手拿粪杈拾(捡)粪去了,我揉一揉眼睛又接着睡懒觉。等爷爷背着满满一萝头粪回来了,才又一次把我从睡梦中喊醒。</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我还记得跟随爷爷下地学干农活的情景。爷爷去麦子地里锄地,让我提个小竹篮,拿个小锅铲跟着他。麦地里长有一种野菜叫“面条菜”,爷爷锄掉后让我捡到篮子里。我认识了“面条菜”,爷爷就让我拿锅铲去地里自己挖。回到家里后用水洗干净,除掉根茎只留下叶子,放进了面条锅里煮熟。嫩绿可人. 清香滑溜,受到父母的赞许,好有成就感。</p><p class="ql-block"> 我跟着爷爷到红薯地里学翻秧,把一颗颗的秧条掂起,掀翻到另一边。干了不一会儿我就不耐烦了,为什么要翻秧呢? 爷爷说,你看好多秧子上长出的须根扎进了地里,翻秧就是要斩断须根,保证主根下红薯根块的生长。啊,我明白了道理,干活也有劲了。</p><p class="ql-block"> 老家是个小山村,靠近山顶的都是沙土地,适合种棉花。父亲己把棉花种上,我和爷爷在棉花地的周边补种豇豆。爷爷用锄头盘坑,我从篮子里抓出豆子丢入坑中,爷爷把锄头上的土覆入坑中,再用脚踩一下,就完成了。爷爷告诉我每次丢入3~4粒豆子,不能多也不能少。开始我掌握不好,老是丢的多,还要从坑中捡出。速度慢,还害的爷爷举着带土的锄等着我。慢慢熟练了,和爷爷配合上了,得到了爷爷的表杨。我说爷爷你刚才怎么不满怨我呢? 他说,你年纪还小,又是第一次干活,我怎么能说你呢!</p><p class="ql-block"> 棉花苗越长越高,要进行掐尖打顶。随后又要剥芽. 整枝,还要打药灭虫等。种地可真不容易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秋去冬来,到了大雪纷飞的寒冬,待在屋里也觉得冷。爷爷搬出早已糊好的泥巴“火盆”。盆中倒入谷糠并压实,又拿来一些棉花杆和引火材料放入盆中,烤火取暖。等棉材明火燃尽时,谷糠亦被燃着,可连续燃烧几个小时。拿块红薯埋到火盆里,烤出的红薯又焦又甜真好吃!抓一把王米粒撒进去,不一会就爆出了又脆又香的爆米花。最有意思的是大雪天爷爷带我支上筛子捉麻雀,捉到麻雀后,爷爷用泥巴把麻雀糊上,然后埋到火盆中烧。爷爷把烧熟的麻雀肉剥给我吃,那是我吃到得最好的肉香。长大后,我曾吃过“叫花子鸡”。垒砌好的土灶,不用电烤用炭火。搬到顾客桌前,敲掉泥巴外壳,剥去莲叶包裹,预先放入鸡肚中的中药材,伴着诱人的鸡香扑鼻而来。食者盛赞,顾客盈门,需预约方可享到口福。但我细品回味,还是稍逊于爷爷火盆烧麻雀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春节前后的晚上,我们正在临街屋烤火,大槐树下又传来了叫卖声:“焦腊生!” 原来是卖炒花生的来了。爷爷正在给我讲故事,有时会拿出钱让我买花生吃去。我高兴地跑出大门外,卖花生的都提着一个“镜灯”(四周镶嵌着玻璃的油灯)。一分钱可给五. 六个还有余温的炒花生。围着火盆吃着炒花生,爷爷还在不停地唠叨。他哪会讲故事,说的仍然是年轻时在本村地主家里当长工的事。他说农活挺累,可吃得挺好,白蒸馍随便吃,他一顿可以吃四. 五个。我告诉他说,白天我们去看了批斗地主的大会,地主头子跪在搭的台子上,咱对门的赵小温伯伯上台批判,说地主欺负他,赶他回家,还欠他工钱。说着还煽了地主一耳光。被台上的人拦住了。我问爷爷,地主欠你的工钱了吗? 爷爷却说,每到年底人家都亲自把粮食(工钱)送到咱家,并叮嘱来年继续去干活。赵小温他干活偷懒耍滑,人家不愿意用他。爷爷还说,地主老张家的大门上曾挂着一块大匾,那是穷人借粮食还不上,张家提出不要还了,并当着面撕毁了借条。那些人过意不去,给送上的大匾。后来我才知道确有此事,大匾上写的是“焚券高义”。解放后匾被取下毁掉,张家大院被没收成了村公所办公地。</p> <p class="ql-block">  爷爷说到挂匾的事,我忽然想到我们家临街屋朝街的外墙上,也挂着一块木制大匾,上面写有“惠同麦舟”四个大字(当时我并不认识写得什么字),我问爷爷匾额的来历。</p><p class="ql-block"> 爷爷说他父亲,我的祖爷爷兄弟几个居住在村子的南街,后随人口增加需分房居住,但家境困贫无房可分。祖爷爷主动带领长子. 我的大爷爷外出打工,忍痛送尚未长成的次子. 我的爷爷去同村张家扛长工。经过数年的艰苦奋斗,祖爷爷在本村中街买地建房,带着自己的儿女们搬进了新家,毫无保留地把南街的宅院留给了兄弟们。人勤宅好,品德高尚,受到乡亲们的称赞。留在南街的兄弟们一合计,订制了“惠同麦舟”的匾额,挂在了新盖房子的外墙上。祖爷爷还不忘祖宗的恩德,又制备了祖谱,春节时挂于临街屋内。祖谱两旁悬挂额联:“幸有遗规堪教子. 惜无宗器但陈书”,勉励后世子孙不忘祖恩,牢记祖训,发扬勤俭特家. 坚苦朴素. 自我奋斗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临街屋平时是我家的客厅,一般只有女客才进入二门院内。春节期间,临街屋挂上祖谱楹联,又成了祭祖拜年之地,这时我的床就临时搬到了上房屋的外间。</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我也到了进入学堂的时候。学校位于村子东北角的火神庙内,大殿就是我们的教室,垒了几排土台子,上面搭上木板就是课桌,坐的凳子从家里自带,高矮不一. 形状各异,充满着个性。更有意思的是在教室的北面墙根,还有未被完全拆除的神像立在那里,和我们一起听老师讲课。我还记得,我们的老师是个女老师,多才多艺,唱歌跳舞,登台化妆演出戏剧“秦香莲”,演唱有板有眼. 惟妙惟肖,博得称赞。讲课第一天,她站在黑板前微笑着说:“我姓王,你们就叫我王老师。咱们叫西蔡庄村,知道我们村叫什么名字吗?”她略微停顿了一下,然后笑着说:“俩狗打架。”同学们听了都笑了起来。老师不慌不忙地接着说道:“两只狗为什么要打架呢?因为它们互相恼怒了才打架。我们村的名字就叫狗恼。”(实际是沟脑二字) 风趣幽默,让我至今都记忆犹新,同学们都爱听她讲课,能提起我们学习的兴趣。</p> <p class="ql-block">  又一年过去了,我要升入二年级了。一天我正在大门外玩耍,看到父亲领着二哥气乎乎地向家走去。父亲看了我一眼说道:“你也过来!”我小心地跟在二哥的身后。父亲把我俩带进了临街屋,并关上了屋门。我心里纳闷:大白天怎么还关上了门? 父亲坐到桌子前的长凳子上,励声问到:“你们的通知书(学年成绩单)呢? 都考得怎么样?” 二哥从口袋里掏出通知书递给了父亲。我回答说,通知书给了母亲,我在班里成绩排第八名。父亲看了一下,气愤地把二哥的通知书扔到了桌子上。二哥把头低了下去,我想他一定是没有考好。父亲镇定了一下问我们:对联上写的“耕读传家”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然后他自问自答地说,我们生在农村,家里是农民,我们要走耕读的路。耕就是当农民,象我和你爷爷那样,在土地上辛苦忙碌一辈子。而读呢,就是好好学习念书,不求你们做大官. 大富大贵,但可以工作在屋里,风刮不着. 雨淋不着,还可以吃香的喝辣的,比农村过上更好的生活。你们要是能好好上学,家里再苦再累也一定供你们上学,盼着你们将来都过上比我们好的生活。现在调皮捣蛋不好好学习,长大你们会后悔的,害的是你们自己呀!……</p><p class="ql-block"> 父亲对人和蔼可亲,但对子女的教育却非常严厉。特别是当你犯了错又不知悔改时,他会大声训斥,甚至举起拳头。</p><p class="ql-block"> 随着年令的增长,父亲成了我心目中的偶像。父亲是个农民,车. 耙. 犁. 耧样样精通,是有名的农活把式。比如用耧播种麦子或谷子,耧眼大小的调节,摇耧的幅度和频率,耧脚伸入土中的深浅等,全靠扶耧人两只胳膊和两只手来掌控。父亲播种的禾苗,株距均匀. 疏密适宜. 株行顺直,决无成堆和漏播的现象发生。谷子中要插种绿豆,我曾在耧旁跟着向耧斗中丢豆种,二哥在前边牵着牲口帮耧。记得到了生产队时,播种的事几乎全落到了父亲身上。另外父亲还是无师自通的木匠. 瓦匠和石匠,自家老房子的维修,家里的桌子. 凳子及农具的制作和修理等,都是父亲自已完成。到了冬天农闲的季节,父亲拿上凿子.锤子和撬杠等工具上山了,刨出和凿制石块。别人在休闲,他却早出晚归,我家大门前的场地上陆续堆满了他用车拉回的石头。有毛石. 块石. 条石,有成品的门口石. 滴水石. 台阶石等。有一天晚饭后围坐在临街屋火盆旁,爷爷说有一个客商出价20元想买走全部石头,父亲嫌出价低没有卖给他。此事使我吃惊不小: 父亲凿的石头值这么多钱!试想,爷爷有时饿了会拿出钱让我到村里庙台下的“李永饭铺”买吃的,一个菜包馍卖五分钱,一个实台(蒸馍)卖二分钱。会(集)上一碗粉汤卖五分钱,一碗羊汤卖一角钱。</p><p class="ql-block"> 父亲从小曾读过小学,在当时的农村也算是读书人。他熟读一本推拿按摩的医书,并用以实践。一般的感冒发烧. 头痛脑热,经他推拿后病情好转;至于腰酸腿痛. 闪腰岔气,可做到手到病除。名声传播,但父亲是无偿业余服务。经常有人登门拜施,晚饭时就提前到来,有时甚至排上了队。父亲不收分文,患者过意不去,逢年过节时我家会收到不少礼物,比如中秋节的月饼等。</p><p class="ql-block"> 父亲办事公道. 知书达礼,常被人请去办理红白喜事。村里老人和妇女们的精神领地,位于山头上的祖师庙维修扩建,做为主持人之一的父亲,认真记录着人们捐助的物资钱财,精心谋划着工程的进程和造价。父亲的名字被铭刻在竖立的石碑上。我春节返回老家,也上山观看了新修的祖师庙。父亲却跟我说,“修庙是完成人们的意愿。人走如灯灭,哪里有什么鬼神。” 想不到老人家有如此高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父亲在邻里中有很高的威望,也是子女们心目中的偶像。父亲是一个无所不会. 无所不能,乐善好施的能人和好人。</p> <p class="ql-block">  解放初期,生活在小山村的农民,象爷爷这样的,就是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面向黄土背朝天,从来没有离开过小山村。爷爷最远也就是到县城去过。我大哥在北京上军校,无法回来探亲,学校允许家人去探望,学校负担费用。经商量由爷爷前去,父亲把他送上了火车。年临花甲的爷爷,开始了自己人生的北京之行。</p><p class="ql-block"> 我已记不清爷爷在北京待了多长时间,只记得他回来后变成了村里的“网红”,走到哪里都会被拦住问个不停。就连我到了学校,小伙伴们都会投来羡慕的眼光,好象是我到北京去了一样。我不止一次地看到被围在大槐树下的爷爷,象开记者招待会似的回答提问。说的最多的也就是他看到的北京故宫:</p><p class="ql-block"> “皇帝的金銮殿可大了,比咱山上的祖师庙大的多(爷爷也就只知道祖师庙)。皇帝坐的椅子都是金子的,上面爬着金龙(龙椅金光闪闪,是金箔一层层贴上去的,13条金龙气势非凡,名为髹金漆云龙纹宝座)。椅子后面的墙上都是金龙(座椅背后的屏风上雕刻金龙80条)。柱子比这大槐树还粗还高,也是金子的,上边也都是龙(6根金箔包裹的柱子,柱上是蟠龙图案。柱高12.7米,直径为1.06米)。顶棚上一条大金龙,嘴里还有一个大宝珠(宝座上方的顶棚向上隆起的藻井正中雕有蟠卧的巨龙,龙头下探. 口衔宝珠)。就连地上铺的也都是金砖(江苏太湖的澄浆泥加工烧制130多天制成,造价堪比黄金,专供京城皇宫,敲击时能发出金石之声。故称为金砖)。……”</p><p class="ql-block"> 爷爷花白的胡须在胸前抖动,讲得是满面红光,看得也是真仔细。不过当时参观是可以走到大殿里边去看的,现在再去只能在门囗探探头,想脚踩金砖. 仰望金龙衔珠. 近距离细瞅龙椅宝座等,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奢望。</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爷爷讲得最多的是金銮殿,但我最感兴趣的是爷爷坐的火车。爷爷告诉我说,火车跑得可快了,也特别稳当。令我非常向往!我在山头上一次次远望着奔驰的火车,什么时候才能到跟前去看看火车的样子? 什么时候能亲自坐一坐火车? 什么时候能坐着火车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 爷爷跟我说,你要好好上学,像你大哥那样考上大学,到外面去见见世面。将来也领着你父亲去看看金銮殿。(我记住了爷爷的嘱咐,工作后我分别陪着父亲和母亲参观游览了北京故宫,看了金銮殿。)</p> <p class="ql-block">  爷爷一生也没有离开过他居住的临街老屋,但也有令他伤心的往事。先是在全民大炼钢铁的运动中砍伐了门前的大槐树,引起爷爷的不快。后来在办大食堂时,选址我家宅院,我们搬住在别人家中。在搬离老屋时,爷爷伤心的掉下了眼泪! </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岁月飞驰,日月如梭。1958年我小学毕业考上了初中。邙山脚下. 洛水岸边,“吕氏春秋”遗校园。陇海铁路在山村和学校之间穿过,西去东往的列车,奔驰于眼前!</p><p class="ql-block"> 1961年我初中毕业考上了高中。“二里头”夏都,“西亳”商城,“太学”遗韵,“偃高”美名传。一角九分钱的票价,坐火车往返于“首阳山 — 偃师”. 山村和县城三年!</p><p class="ql-block"> 1964年我高中毕业考上了大学。离开了老家和临街老屋,乘火车北上,过北京到天津,临海河. 滨大港,“北洋大学堂”,放飞着我的梦想!</p><p class="ql-block"> 时间的沙漏在一点一点地静静流淌,岁月的痕迹在一笔一划地细细描绘,生活的回忆总能带给我们许许多多的温馨和感动!</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老 屋 平 面 示 意</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老 屋 入 口 大 门</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临 街 屋 门</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父 母 老 屋 留 影</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岁月无情,人世沧桑。百年老屋一天天变得破旧,老屋的主人奶奶和爷爷也相继离开了我们。时代变迁,蒙冤受屈的大哥恢复工作后一家去了县城;勇闯西北的二哥定居到工作地青海西宁;人生坎坷的姐姐随儿子居住豫北焦作;我也工作安家于华北油田。弟弟征得父母同意,在上房屋的基址上盖了楼房。乙亥中秋父亲八十大寿,大门外的大槐树没有了,但院内的老枣树仍郁郁葱葱。全家人相约老家,围聚在父母身旁,老枣树下留下了其乐融融的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 楼 房 姿 影</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欢 聚 老 家</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老家的记忆永远是一幅最美好的画卷。乡愁每个人都有,但强烈的感觉只有到了一定的年纪,又身居异乡的人,怀旧的情怀更浓。老家是根,它告诉我们来之何方。临街老屋的回忆,真想回到那无忧无虑的童年。老屋的故事已成为历史,但老屋是一种印,一种烙印在远方游子心中的思念。</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故乡己不是原来的模样。曾经熟悉的街道已经变得陌生,坚守到最后的临街老屋也已倒下,父母也先后到了另一个世界,我们唤不回时光的流转。故乡变他乡,他乡成家乡。但山水依旧,青山未老,亲情和故土永远铭记心中。老家. 老屋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见证了我的成长。老家永在,亲情永在,刻骨铭心般永存于我们的记忆中!</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后 记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愿有岁月可回首。人到老年淡然地回首往事,也是生活中一种美的享受。回忆是人生的瑰宝,是时间的烙印,是所走过岁月的不可忘怀的不朽篇章。“临街屋”的回忆,东拉西扯了这么多,值得我们记忆的到底是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 祖辈的言传:挂于临街屋内的祖谱及楹联,是先辈对我们后人的谆谆教诲:“ 幸 有 遗 规 堪 教 子 惜 无 宗 器 但 陈 书 ” 。有幸遗规,无惜宗器。我们要以遗规传统教子,不宜留宗器钱财示子 。</p><p class="ql-block"> ● 祖辈的身教: 挂在临街屋外墙上的 “惠同麦舟” 木匾。如何对待家产,祖辈在兄弟分家时,以“净身出户”对待祖产的行动训教我们,在处理家庭关系时,亲情高于一切。</p><p class="ql-block"> 祖辈留给我们的这二件无价之宝,文化大革命中都被当做“四旧”而破坏。毁掉了祖谱楹联,摘去了木匾。改革开放后,父亲曾给以恢复,我也学着父亲制作了祖训楹联,挂在了我河北的家中,潜移默化以后人。另外我小孙女“妮妮”上小学时,在进行以家庭传统教肓为内容的演讲比赛时,我给她讲了“惠同麦舟”的故事。她从范仲淹父子的麦舟送友,讲到老祖宗践行惠同麦舟的故事。赢得了掌声,受到了奖励。我想,这并不是小孩子的演讲有多精采,而是老祖宗践行惠同麦舟的精神,感动和教育了大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惠 同 麦 舟</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遗 规 教 子</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 未标注图片来之网络)</p> <p class="ql-block"> 2024. 01.26. 天津.</p> <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