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为何敬苏轼

太湖侠客

<p class="ql-block">  苏轼是宋代中期著名的文学大家,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座辉煌的丰碑,更是无数文人心头无比崇敬的精神偶像。千百年来,许多名流对苏轼恭维有加。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说,公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王士祯说: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黄庭坚说:苏轼是一位无论在文学、书法和诗歌创作方面都极具天赋的人,他的作品中充满了艺术、哲理和社会的意蕴,对后人有着深刻的影响力。王国维说: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李贽说:苏轼是一位崇高的文人,出神入化的文学才能和诗词技巧令他独树一帜,没有一个能与他媲美的,尤其是他的文学和言论,代表着中国文学宝库中的宝石分子,为后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精神财富。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p><p class="ql-block"> 作为政治人物的林则徐也对苏轼赞誉有加:苏轼的文学作品有着深刻洞察人性、朴素唯美的主题,也有着精湛的习作技艺,他凭借一项前无古人的艺术,影响了几千年来留存下来的诗歌。孙中山:苏轼的诗文和书法,是经典地代表着宋代文学艺术最高水平,他是文化底蕴深厚的诗人,在社会道德、文化传统方面都拥有非常强大的影响力。谭嗣同:苏轼在宋朝时代拥有丰富的文学才华,终生不断的追求卓越的文学天赋,并且以其杰出的文学成就著称于世。</p><p class="ql-block"> 建国以来,苏轼工作、生活过的地方,基本上都成立了各种研究团体,特别是苏轼两度任职,并留下许多政绩、诗文、佳话的杭州,十来年前就成立了慕轼雅社。2023年12月23日,浙江省传统文化促进会还在杭州成立苏东坡文化艺术专委会。消息一出,举国关注。多家媒体,跟踪报道。网络上讨论苏东坡的文章层出不穷,甚至连浙江省宣传官媒也刊出文章,解说为何敬重苏东坡。</p><p class="ql-block"> 作为苏轼人生重大转折、发生“乌台诗案”所在地的湖州,先后也有不少人写过苏轼在湖州的文学作品,并汇编成书。但全面、系统地探讨为何敬重苏东坡,或者说,苏东坡究竟有什么特别的优点,能够让人份外敬服?等等此类,还鲜有文章。这也是此篇文章出笼的直接原因。我们觉得,苏轼之所以万众敬仰,千古传颂,可能是因为其具有以下三个特点:</p> <p class="ql-block"><b>一、率真豁达。</b></p><p class="ql-block"> 苏轼的一生之中,有过非常辉煌的时期,也有过极其悲惨的时期。青少年时期,从父亲、到兄弟,满门的才子,面对的是举世的钦羡。少年得志,高中皇榜,真的是春风得意。在哲宗元祐年间太后摄政的那段时期,苏轼受到太后的赏识和重用,他成了翰林学士,如果他努力运作甚至可以当上宰相。这段时期,他住在京城,除了仕途坦荡,生活也很丰富,家人环绕,朋友相聚,他们作诗、画画、听琴、饮酒,悠哉乐哉。</p><p class="ql-block"> 但上天似乎有意与他开玩笑,苏轼一生中,在辉煌时却偏偏遇到许多让人啼笑皆非的曲折和灾难。他的一生中,大起大落,有时风光八面,有时又突然深陷人生低谷,面临生死,狼狈不堪。“乌台诗案”让他锒铛入狱,他的政敌试图置他于死地,他在狱中生活了四个多月,经过多方运作才免于死亡,被贬谪至黄州。作为“元祐党人”,苏东坡与他的朋友们遭到迫害,有人死亡,有人流放。他先后被贬至惠州、儋州。到儋州时他已经62岁,那时的儋州,地处孤岛一隅,食物短缺,瘟疫盛行,苏东坡生死未卜,甚至做好了在儋州身亡的准备。</p><p class="ql-block"> 苏轼的伟大,首先就在于他的率真豁达。在于他辉煌时活得滋润,悲惨时活得洒脱。特别是在苏东坡的落难时节,该哭就哭,该怕也怕。人性外露,毫不做作。当朝廷派人到湖州逮捕他时,苏轼没有任何做作,同样一如凡人,慌作一团。是师爷多次提醒,他才勉强穿上官服,出面跪迎圣旨。离开湖州的路上,面对倾城而出、泪眼相送的百姓,苏轼是好言相劝,让大家不要为难押送的官员。而在上船之后,特别是在太湖之上,苏轼又几次想跳水自杀,一死了之。在京城的乌台关押处,当亲戚误送餐食,苏轼以为自己大限在即时,立即悲从心来,赋诗告别。点点滴滴,都是毫无作假,显得真实可爱。</p><p class="ql-block"> 更难能可贵的是,苏轼无论在任何艰难的情况下,都能及时调整心态,坦然面对一切,这是让大多数人敬服的重要原因。是啊,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而面对困难,又有多少人能像苏轼那样,放下怨恨、放下愁闷,看涛涛波浪,唱大江东去!</p><p class="ql-block"> 苏轼的晚年,一直在不断被贬谪和流放的路上。然而,苏东坡却总能在艰难的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p><p class="ql-block"> 45岁被贬到黄州的时候,苏轼虽挂了个相当于人武部副部长的职务,朝廷却规定其不能签署文件,而且接受当地官员的监督。一大家子要生活,而俸禄却极少。怎么办?苏轼向知府借了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粮种菜,从此成了一名农夫,并自号“东坡”。生活艰辛,买不起好东西,这位东坡先生竟把人家不喜欢吃的肥猪肉,蒸着、煮着,硬生生折腾出一道名菜,后世称“东坡肉”。</p><p class="ql-block"> 57岁被贬到惠州的时候,苏东坡被岭南的景色所吸引,浓绿的草木和亚热带的水果让他觉得这里未尝不是一个好的去处。他还爱上了岭南的桂酒。他在闲暇时间研究长生不老之术,他的生活愈发淳朴,思想愈发纯洁,他已经过上了神仙般的生活。苏东坡爱上了岭南的生活,决定在此地养老,于是决定自己盖房子住。盖的房子十分静雅,房子前的空地上栽满了橘子树、柚子树、荔枝树等。还写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他心里,这哪里是受处分,分明是旅游享受啊。难怪他的政敌气得要死,要下更毒的手段来治他。于是,苏东坡接到了贬谪到海南岛的命令。</p><p class="ql-block"> 62岁的时候,苏东坡到了海南,一家人遭受饥饿和瘟疫的折磨,甚至都到了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的地步,一度甚至从住处被当地官员恶狠狠地赶了出来。面对如此绝境,可他总有“办法”开心地活下去。他发现那里的生蚝很好吃,为此还给幼子苏过写信,夸赞其美味。最后还不忘了告诫儿子,千万别告诉那些北方人,免得和我瓜分这天然美味。实在没东西吃,苏轼还研究了怎样食阳光止饿。后来苏东坡的诗如是写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东坡自认为一生中的功业在于被贬谪的三个地方,而不是那些辉煌的时刻,这足见苏东坡的豁达。</p> <p class="ql-block"><b>二、勤政爱民。</b></p><p class="ql-block"> 苏东坡之所以广受敬爱,还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勤政爱民。当然,在古时,任何官僚的所谓勤政,首先体现为忠君。其他人如此,苏轼也不例外。大家想想,苏轼为何在政见上如此执着,甚至于不畏生死。根本的原因是忠君,希望皇帝好、希望朝廷好。</p><p class="ql-block"> 神宗初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虽然苏东坡和王安石私交甚好,但依然上书神宗皇帝反对变法。他认为王安石变法:“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改革过于激进,反而会坏了大事。于是,苏东坡开始受到改革派的的排挤。无奈之下,他被迫离开中央,乞求外任。后来又在改革派的构陷攻讦下,卷入到“乌台诗案”中,吃尽苦头。</p><p class="ql-block"> 后来,神宗去世,那个幼年砸缸的保守派司马光为相,新法尽废。反对变法的苏东坡受到重用。可是回到朝廷的苏东坡,又不合时宜地提出来新法不可尽废。此举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p><p class="ql-block"> 苏轼的后半生既不能容于改革派,又不能见谅于保守派。用他身边当时的侍女王朝云的话说:相公满肚子的“不合时宜”。其实,只要他稍稍妥协,富贵荣华唾手可得。然而在这些世俗的利益面前,他所选择的,是坚决地坚持他的观点。其实,这正是他对皇帝、对朝廷无私的忠诚。</p><p class="ql-block"> 当然,苏轼忠诚的不仅仅是皇帝,而是整个国家、是全体的人民。他是用一种博大的爱,在对待周边的一切人、一切事。</p><p class="ql-block">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不论是至亲好友,还是平头百姓,甚至是仇人对手,他始终以一种人性的温情来善待他们。</p><p class="ql-block"> 对待家人,苏轼是满怀深情。身陷“乌台诗案”,以为绝无身还可能的苏轼给弟弟子由写下绝笔诗:“与君世世为兄弟。”手足之情,令人动容。梦到身故十年的妻子王弗,苏轼大恸,写下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词篇。对于孩子,他从自己的经历出发,发出了一个父亲心底最朴素的愿望:“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快乐健康就好,其他都是浮云。</p><p class="ql-block"> 对国家、对百姓,苏轼也是爱心满满。也正是对国家、对百姓的爱,使苏轼在工作上格外的勤奋,无论走到哪里、无论担任何职,都满腔热情地投入其中,并做出造福天下的丰功伟绩。</p><p class="ql-block"> 苏轼在杭州为官时,耗尽心力,疏浚西湖,使荒芜一片的水泽之地,一变为名闻古今的人间佳境。因为治水有方,他还被后世誉“著名水利学家”,2019年国家水利部公布了12位历史治水名人,苏轼就是其中之一。他还是广州最早的“自来水”工程的设计者。在1089年的杭州瘟疫中,苏轼就开创了“安乐坊”,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方舱医院”,这是历史上最早的公立传染病医院。被贬黄州后,得知当地有溺杀婴儿的恶俗,待罪之身的他寝食难安,建立起中国最早的一所孤儿院,救活婴孩无数。苏轼还是个成功的教育家,哪怕是在天涯海角的海南岛,他还兴办学校,培育人才。与其说苏轼是“全才”,不如说苏轼是“全心”和“全力”地在为民众服务。也就是毛泽东主席一再号召全体共产党员、党的干部要做到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p><p class="ql-block"> 史书上记载苏轼曾经四次来过湖州,从这四次来湖之行,也可以看出苏轼是如何勤政为民的。</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是在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冬。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受江南转运司差遣,帮助湖州知州孙觉勘察堤堰、治理水患。</p><p class="ql-block"> 此次来湖,治水之余,苏轼还在湖州的文化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此时太守孙觉建墨妙亭,聚境内古碑30余通,其中有智永集羲之书作的《圣教序记》、颜真卿书的《石柱记》《射堂记》《干禄字书》《放生池碑》《项王碑阴述》、白居易《白苹洲五亭记》等。苏轼看过诸碑以后,感慨万千,挥翰作下《墨妙亭记》和《孙莘老求墨妙亭诗》。“秋来欲见紫髯翁,待得梅花细萼红。记取上元灯火夜,道人犹在水晶宫。”苏轼用诗句记下了首次来湖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是熙宁七年(1074年)九月,杭州知州杨绘将回南京升任翰林学士,苏轼则由杭州通制提升为知州。于是两人约了在杭州的张先,隐居在嘉兴的陈舜俞和在苏州的刘述一起到湖州,与湖州知州老朋友李常聚会,张先的《六客词》记叙了这次雅会。他们在湖州碧澜堂(现湖州馆驿河边霅溪馆附近)欢聚畅饮,赋诗填词,如今的碧澜堂早已不在,但是在飞英公园内重建了建筑,为纪念苏东坡一行六人的雅集,故称此为“六客堂”。</p><p class="ql-block"> 而苏东坡与湖州结缘最深的便是他第三次来湖。苏东坡这一次在湖州的时间并不长,前后只有三月有余,但作为一方“父母官”,他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时刻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自己的心上。</p><p class="ql-block"> 苏东坡刚到任时,恰逢湖州久旱不雨,后来又久雨不晴,“吴兴连月雨,釜甑生鱼蛙”,道出了他对淫雨连绵天气的烦恼和忧虑。他脱下官服,穿上蓑衣,戴上笠帽,累次泛舟,“环城三十里”,四处奔波,了解农户受灾情况。他亲临湖州南郊道场乡一个小村庄,见碧浪湖水势汹涌,波涛滚滚而来,他就指挥村人筑一长堤,抵御湖水的侵害,后人将此堤称为“苏堤”,这就是杭州西湖有苏堤,湖州碧浪湖也有苏堤的缘由。现在湖州城南道场山一带的“苏湾”“苏台山”,都是因为苏轼而得名。为了当地风调雨顺、百姓平安,苏轼又两度率领僚属、百姓,到弁山脚下的黄龙洞祀求黄龙显灵,这一份诚心被当地老百姓所记。然而世事无常,本该打算在湖州“偏安中隐”的苏东坡因为著名的“乌台诗案”而琅珰入狱,生死悬于一线。临走时全城百姓相送,并在骆驼桥下自动为他“作解厄道场累月”,祈求逢凶化吉。当苏东坡在狱中听说湖州百姓为他所做的事,十分感慨,嗟叹“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虽是短短的三个月,为官者与百姓的感情如此深厚,可以称得上一段佳话,更为后世当政为官者立了一个不朽的标杆。</p><p class="ql-block"> 第四次是在哲宗元裕六年,以55岁的年纪最后一次来到湖州。这一次他是升迁礼部尚书翰林学士,奉旨过湖州时,仍然是视察苏、湖水灾。公务结束后与曹子方、刘景文等五人又在碧澜堂饮酒,这本该庆祝衣锦归旧地的时候,却因旧日“六客”中五人已逝,如今故人不在而徒添伤感,东坡酒酣思故旧,作《定风波.后六客词》。</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大家想想,苏轼之所以倍受敬仰、千古传颂,正是他一辈子尽心尽职、爱国爱民。苏轼是我们全体共产党员,特别是各级干部的明镜和榜样啊。</p> <p class="ql-block"><b>三、才华横溢。</b></p><p class="ql-block">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成就。可以说,人们敬爱苏轼,还因为其恣意汪洋的情怀、横空泼天的才华。</p><p class="ql-block"> 苏轼的诗词,依我看,至少具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大气豪迈。苏轼虽是一介书生,却富家国情怀。诗词之中,常谈古论今,指点江山。于词句之间,寓满腔豪情。除《赤壁怀古》让人脍之人口,一曲《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令人至今念了,仍血脉贲张。二是真切深情。苏轼的诗句,句句真切,字字深情。致兄弟,“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念亡妻,“十年生死两茫。不思念,自难忘。”天下人,谁无兄弟,谁无家小。念起苏轼的诗,就会想起自己的事。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共鸣。我们读苏轼的诗,是在读自己的心啊。三是睿智哲理。苏轼的诗句,充满睿智,饱含哲理。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念来朗朗上口,思之包含哲理。四是质朴自然。苏轼的诗词,语言简练、质朴自然,常常以形象生动、意象丰富的表现手法,抒发了他对人生、自然、社会等方面的感悟和思考。另外,在苏轼的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他善于观察自然,描绘山水、草木、鸟兽等自然景象,以生动的语言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同时,他也关注社会现实,对人民疾苦和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控诉,表现出他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p><p class="ql-block"> 有一点必须特别说一下,大家都认为苏轼的词是写得最好的,但其实苏轼写词非常晚,一直到三十七八岁才开始写。他写词的老师是谁呢?是北宋时的乌程(今湖州)人、与柳永齐名的“张三影”张先。但有趣的是,自从苏轼学写词,就没师傅什么事。因为大家都只顾着争着读苏轼的词了。</p><p class="ql-block"> 苏轼的散文更是一绝。在“唐宋八大家”里,我们可能认为他只是其中之一而已,其实不仅如此,唐朝的散文是“韩柳”并称,宋朝的散文是“欧苏”并称,但如果唐宋里选两个人的话,叫“韩文如潮”“苏文如海”。因为苏轼的文章叫“不择地而出”“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那种格局,那种气势,那种档次,不是尘世间所能常见的。</p><p class="ql-block"> 苏轼的书法成就极高,被认为是书法规则的重要制定者之一。他的书法作品涵盖了行书、楷书等多种形式,展现了其深厚的艺术功底和高超的书艺。他的行书以行云流水般的连贯和变化著称,字体既有遒劲又不失柔美,显示出其深厚的书法功底。苏轼还提出了“书以意为主”的观点,强调书法应富有个性和情感表达,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法界曾有苏轼与黄庭坚关于书法的“斗嘴”传说:黄嘲苏字为“石压哈蟆”,苏反叽黄字为“树梢挂蛇”。高手过招,如清风明月。文坛佳话,当世代相传。</p><p class="ql-block"> 苏轼在绘画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尤其是文人画的创作,几乎无人能右。他擅长墨竹、怪石、枯木等题材,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序的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他还首次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对后来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p><p class="ql-block"> 苏轼喜竹,曾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也擅画竹,还是“湖州竹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后来文人画中流行画朱竹,始作俑者便是苏轼。苏轼曾向“文湖州”文同学画竹,同时在绘画理论上给予文同极大的帮助和影响。文同死后半年,苏轼看了文同画的《筼筜谷偃竹图》,睹物思人,对画痛哭,带泪写下了《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总结文同的画竹理论,提出了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的主张,对后世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 最后,让我们再来看看“百度”是怎样介绍我们的偶像,苏轼的艺术成就和地位的:苏轼之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寒食帖》《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p><p class="ql-block"> 写毕此文,忽记起上月曾赴海南儋州,拜谒东坡书院,曾赋诗一首,今附上,以表对苏轼无比敬仰之情。诗云:</p><p class="ql-block"> 迢迢千里苦奔波,</p><p class="ql-block"> 礼拜躬身敬意多。</p><p class="ql-block"> 疯语癫言君莫笑 : </p><p class="ql-block"> 吾师别号叫东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