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客》-2023之魔都繁花

山风闲云

<p class="ql-block">  仰望夜空,会看到满天繁星,俯瞰大地,见到的都是繁花。繁花扎根黄土,从泥中孕出,向往星辰大海时,有些便升华成了𤨪灿的星星,然高处不胜寒,星星殒落,叶落归根。热播的电视剧《繁花》讲述的就是这么一个似乎耳熟能祥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随着泛黄的一页被掀起,<span style="font-size: 18px;">剧中,</span>各类活色生鲜的人物成了时代的“过客”;剧外,沉浸在剧情之中,<span style="font-size: 18px;">喜怒哀乐、喋喋不休</span>的观众也成了见证这方世界的“过客”。</p><p class="ql-block"> 仿佛,这篇美篇里的插图(照片)似乎与电视剧《繁花》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可你不觉得吗?她(他)们都是“繁花”,而且是今日繁花,说不定哪天就变成了天上闪耀的星星。</p><p class="ql-block"> 电视剧《繁花》,巳经落幕一段时间了,但生活中的《繁花》却久久落不了幕。</p><p class="ql-block"> 过往的魔都生活中究竟是不是如电视剧所呈现的那样?电视剧边播,沙发上边议,而剧中的故事地点则人潮涌动、盛况空前:各路神仙云集黄河路,现场直播、网红打卡,摄影摄像。从苔圣园的桌头菜势到进贤路的宝总泡饭、从汪小姐的排骨年糕到景秀的小烟纸店,多少人弯腰窜巷求证灯红酒绿的九十年代,直到找出了至今还在倒马桶的粪坑。再看网上,更是众说纷纭,看懂的,好评如潮。看不懂的说是一头雾水、乱七八糟。看不懂的人中,既有听不懂上海咸话的外地朋友,也有上海本地老少。</p><p class="ql-block"> 截然不同的赞美和否定也波及到了国门之外,海外华人也饶有兴趣地观剧评论。<span style="font-size: 18px;">高中校友、现在是耶鲁终身教授的冷麟同学分享了一篇其好友</span>周励写的《外滩27号记忆》一文,文中着墨不多寥寥数笔描述的八十年代外贸大楼里青春上进、充满活力的新老大学生严守外贸纪律,廉洁自律、努力开拓贸易出口市场的情景与《繁花》里拍摄的镜头是一致的,佐证了有关电视剧真实性的质疑。原来这位《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是金科长、汪小姐、梅萍们的同事,也是从电影《繁花》中的外滩27号走岀来、对天挥舞着拳头喊着“加油”,一路创业一直走到纽约去的。大上海好大又真是小得可爱,隔着浩瀚的太平洋,也能被繁花串到一起。<span style="font-size: 18px;">周励的文章让我这个站在《繁花》好评队伍中的外行顿时觉得外滩27号里的汪小姐们简直触手可及,很是亲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其实,关于《繁花》的真实性问题,我自己也有切身体验。股市最疯狂的时候,我也曾象小江西那样按捺不住、与同事相约在上班时间溜出去买卖过两次股票,因身处管理岗位、单位重申纪律而自觉终止,所以对那时股票交易营业部的闹猛程度留下了深刻印象。黄河路虽没去吃过饭,但走过路过时,对那时霓虹灯营造的繁华也印象深刻。作为工薪阶层,还记得在国际饭店对面人民公园旁上海开的第一家肯德基店排过长队,好不容易吃到第一口香酥鲜嫩鸡翅鸡腿时的那种暗暗的幸福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人人都知道,电影电视剧,不是记录片,我看《繁花》,感觉电视剧在总体上十分形象地还原了八、九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一段并不为许多人所知的真实历史。而如今出现的对《繁花》口碑的分歧,与大部分传统正宗的的职人都在单位里老老实实地上班,并没机会接触这段历史进程有关吧。</span></p><p class="ql-block"> 坊间对《繁花》的评价至今不绝于耳,还与电影的表现艺术有关。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何况是四个呢?从我这个外行看来,大导演王家卫的精彩之处,在于<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从人生起落入手,在人性铺呈上浓墨重彩,用电影的表现手法和优秀演员们的精湛演技,塑造了令人眼花缭乱的一众繁花,令人信服,引人入胜。王家卫</span>拿电视剧当电影拍,将蒙太奇玩得太转,<span style="font-size: 18px;">闪回,插入,回顾,倒叙,旁白,金句弹幕,意识流等等表现手法,短短几秒钟功夫,时空交错,把</span>股场、情场的缠绵交织,<span style="font-size: 18px;">股市行情的波澜壮阔、</span>社会变革的大潮起伏,人生命运的瞬息万变全都组合在时间狭促的影像空间,看得人目不暇接、沉浸其中。</p><p class="ql-block"> 至于观众津津乐道地猜测的剧中爱情故事,又都是有阅历者的人生见闻,<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家常谈资,自生感慨。结果之所以必然,是因为潮流的裹协。一一人有情感,有经济,有思想,又有理智,自不甘随波逐流,故另成蹊径。所以,电视剧用弹幕文字颇生感慨地回味了金宇澄的点睛之笔:“男女之事,缘自天时地利,差一分一厘,就是空门。”剧中各位优秀的主演们用出色的演技演绎了爱情故事的情感空门:雪芝冷漠的金钱观,玲子真情的档刀、汪小姐奋不顾身的飞车博命,李李的矜持和看破红尘,以及成功宝总又回归到阿宝的为人义气。悬念不断、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繁花们将自怜自爱化作自强、不甘寂寥进而奋起竞争的斗志令所有观众唏嘘不已!</span></p><p class="ql-block"> 王家卫确实是个天才导演,天才不是出于勤奋,而是出于喜欢和较真,爱之深。审美的高低缘自基因,喜欢,就是基因的表达。为什么一个镜头要拍几十次?我作为摄影爱好者十分理解,因为对什么角度、什么体位,什么表情才能拍出人物在时空中的美感和角色分寸,每个人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精致的艺术品只能是反复打磨的结果,有一点点暇次都会十分难受。完美,的确需要时间成本。这是仅就摄影的画面而言。但电影艺术,或者说电视剧,是由文学性的剧本、演员的表演艺术、语言、肢体语言,直至精确到面部的眼神、肌肉的微妙变化、及其电影艺术的一系列时空背景、音乐、声响等的诸多表现手法有机组合烘托而成,无数个精妙的时空声画影像构成了电影的表现艺术,成为人们观影时的精神享受。</p><p class="ql-block"> 这里,有一点觉得必须提到的是,今人对《繁花》的评价岀现如此巨大反差的背后,其实是有着非常深刻和复杂的逻辑内涵的,我们不能否认,或褒或贬的赞誉与吐槽,都有它的合理性。都是对未来的希望和寄托!</p><p class="ql-block">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问,这篇美篇,是对《繁花》的影评吗?与你所发的照片有何相干?对此,我想说,是,又不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作为一个摄影爱好者,仅就《繁花》的用光而言,我想说,我看《繁花》,是精品,是模拟自然光的立体光影美的多面性的和谐回归,而绝不是什么“红烧肉”和如今被捧的大平光!王家卫导演电影时的随性而为,更是对我的摄影抓拍深有启发,那就是抓“感觉”。人文艺术,无论文学、诗歌、音乐、舞蹈、绘画、雕塑,都因感觉而成就,如果灵魂没有感觉,作品也就没有了灵魂!</span></p><p class="ql-block"> 当然,这里分享的照片,绝大多数只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23这一年里未曾分享过的平凡街拍,跟随年轻人的脚步,记录了这一年上海不同年龄层面的青少年男女在双休日的生活状态,于不经意间随感所得,她(他)们也</span>是寒冬过后绽放在魔都各处的“繁花”吧,说不出这些普通的日常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所以“不响”。但是,这些普通“繁花”的日常,放在踏步向前的社会大背景中,可能并非毫无意义,就如小说的《繁花》和电视剧的《繁花》那样。也许若干年后,说不定也有导演想起了2023年代呢?“不响”的照片作为“过客”,是否也能出来说说话?</p><p class="ql-block"> 呵呵,这世界,一切皆有可能,过好自己的日子,加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写于2024.1.26,周五</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