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京城博物馆(1)一一国家博物馆

星期六小伙

<p class="ql-block">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人们通过文物与历史对话,穿过时空的阻隔,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处于天安门广场东侧,与人民大会堂东西对称。是在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原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基础上组建而成,是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博物馆。(博物馆照片是2023年10月1日拍照的。)</p><p class="ql-block">2024年1月6日下午,至中国国家博物馆观览。</p> <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博物馆,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建筑高度42.5米,气势雄伟,规模宏大,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其中展厅面积近7万平方米,拥有48个标准展厅,打造了以基本陈列、专题陈列、临时陈列三个部分组成的立体化展览体系,国家博物馆是中华文物收藏量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如果想参观全部展品,最少也得三天时间。</p><p class="ql-block">下午用三个小时观览了《古代中国》陈列館。</p> <p class="ql-block">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内藏品143万余件,藏品体系完整、历史跨度巨大、形态材质丰富。</p><p class="ql-block">国家文物局分别在2002年1月18日、2012年6月26日、2013年8月19日发布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共计195件(组),这些文物被称“国家之宝”。</p><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博物馆有23件所收藏文物被列入其中,这些文物既是“国家之宝”,也是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今天重点观览这23件“国家之宝”、“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一、馆藏首批被禁止出国(境)展览文 物(7件)。</p> <p class="ql-block">1→彩绘鹤鱼石斧图陶缸: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19.5厘米,1978年于河南省临汝县阎村岀土。</p><p class="ql-block">彩陶缸为红陶砂质,是新石器时代前期的葬具。器腹外壁的一侧就是著名的鹳魚石斧图,图高37厘米、宽44厘米,约占缸体表面积的一半,画面真实生动,色彩和谐,古朴优美,极富意境,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面积最大的一幅陶画。</p><p class="ql-block">在绘画史上,这幅《鹤鱼石斧图》已经具备了中国画的基本画法。画者为表现鹤的轻柔白羽,把鹤身整个涂装成白色,犹如后代中国画的“没骨”画法;石斧和鱼的外形则采用“勾线”画法,用简练、流畅的粗线勾勒出轮廓;斧、魚身中填充色彩,犹如后代中国画的“填色”画法。由于这幅画具备了中国画的一些基本画法,学者认为它是中国画的雏形,体现了中国史前彩陶画艺术创作的最高成就。</p> <p class="ql-block">这件彩陶缸是新石器时代前期的氏族首领的葬具。白鹤应是首领本人所属氏族的图腾,魚则是敌对氏族的图腾,石斧是权力的标志,是首领所用实物的写真。首领生前曾经率领白鹤氏族同魚氏族进行了殊死的战斗,并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人们将这些事迹寓于图画当中,记录在首领本人的瓮棺上,通过图腾形象与御用武器的顶级组合来表现重大历史事件。</p> <p class="ql-block">2→陶鹰鼎:高35.8厘米、口径23.3厘米、最大腹径32厘米。1958年出土于陕西省华信太平庄。</p><p class="ql-block">是新石器时代的陶瓷文物,其采用伫足站立的雄鹰造型,鹰眼圆睜,喙部有力呈钩状,鼎口设置于背部与两翼之间,将鼎形器物特征与鹰的动物美感巧妙地融为一体,结构简洁,威武雄壮,彰显出一种强大的张力。鹰形陶鼎是原始艺术与实用功能完美结合的典范,是一款不可多得的新石器时代雕塑艺术珍品。</p><p class="ql-block">1957年农民殷思义在村东犁地,意外发现了这件新石器时代陶鹰鼎,但他当时并不知道自己拾到一件国宝,随手带回家了做了鸡食盆。1958秋,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去当地进行考古,殷思义便将陶鹰鼎送交给北大考古队。</p> <p class="ql-block">3→商后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公斤。1939年3月于河南省安阳市侯家庄武官村出土。</p><p class="ql-block">商“后母戊”青铜方鼎是商朝后期制造的,又称司母戊鼎,是商朝皇帝祖甲为了祭奠其母而铸造。四足、方、二耳,方鼎器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铸造此鼎,所需金属原料超过1000千克,制作如此大型器物,在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等环节中,存在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p><p class="ql-block">“后母戉”青铜方鼎,形制巨大,雄伟庄严,是目前己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享有“青铜之王”、“镇国之宝”、“国之重器”美称。</p> <p class="ql-block">后母戉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戉”三字得名,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的庙号。(铭文图片来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4→西周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1976年陕西临潼零口出土。</p><p class="ql-block">利簋器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p><p class="ql-block">簋是西周早期青铜器,是用来记录功勋或用于祭奠祖先的。</p><p class="ql-block">“利”在西周时期是个官职,相当于现在的部门主管。虽这件青铜器看起来并不起眼,但是器物底部铸铭文四行33字,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揭晓了武王征商的时间为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利簋居功至伟,它刻下了商周两朝的界碑。</p> <p class="ql-block">铭文是4行33字:“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铭文大意:周武王征讨商纣王,一夜之间就将商朝灭亡,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在第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阑师论功行赏,赐给右史利许多铜、锡等金属,用其为祖先檀公作此祭器,以纪念先祖檀公。(铭文图片来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5→大盂鼎: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晚清道光年间(1849年)陕西省岐山县礼村出土。</p><p class="ql-block">是西周时期的一种金属炊器,也是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p><p class="ql-block">鼎腹内壁有铭文19行291字,记载了周康王在宗周训浩盂之事。其书法体势严谨,用笔方圆兼备,具有端严凝重的艺术效果。以书法成就而言,大盂鼎在成康时代当居首位,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也是后世碑刻书法的滥觞。</p><p class="ql-block">大盂鼎与毛公鼎(台湾省台北故宫)、大克鼎(上海博物馆)合称海内三宝。</p> <p class="ql-block">从鼎中铭文可知,此鼎为周康王23年9月册封一个叫做盂的大臣时所用之礼器。铭文内容大致可分为三段:</p><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用较多文字说明商人纵酒是周兴起和商灭亡的原因,赞扬了周代文、武二王的盛德,表示周康王(武王的孙子)自己要以文王为典范,告诫盂也要以祖父南公作榜样。</p><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主要是周康王命盂帮助他掌管军事和统治人民,并且赏赐给盂香酒、礼服、车马、仪仗和1726名奴隶,并叮嘱要恭敬办政。</p><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说明盂作此宝鼎以祭祀其祖父南公。</p><p class="ql-block">大盂鼎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铭文是史学家研究周代分封制和周王与臣属关系的重要史料。(铭文图片来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6→虢季子白盘:西周周宣王时期,长137.2厘米,宽86.5厘米,高39.5厘米,重215.3千克。清道光年间于陕西宝鸡虢川司出土。</p><p class="ql-block">虢季子白盘造型奇特,酷似一个大浴缸,为园角长方形,四曲尺形足,口大底小,略呈放射形,四壁各有两只衔环兽首耳,口沿飾一圈窃曲纹,下为波带纹。是商周时期的盛水器,是迄今发现的商周时期体型最大铜盘,堪称西周青铜器的魁首。</p><p class="ql-block">“虢”是西周的一个诸侯国,在今陕西省宝鸡市虢镇附近,“季”是对排行老四的称谓,“子白”是虢国公子的名字。</p><p class="ql-block">学者们根据虢季子白盆铭文中“唯十有二年”的记载,断定它的制造年代为周宣王十二年,即公元前816年。其与毛公鼎、散氏盘和大盂鼎一同被世人誉为“晩清四大国宝”。</p> <p class="ql-block">盘内底铸有铭文八行111个字,记载:周宣王十二年(前816年)正月,大臣虢季子白率军在洛河北岸大胜强族猃狁(匈奴的先祖),斩敌五百人,俘虏五十人,在周庙宣榭向周王行献俘礼,受到周宣王宴飨,並赏赐他乘马、弓矢和大钺,授以征伐蛮方之权,因而特制作此盘以之纪念。</p><p class="ql-block">虢季子白盘铭文中的许多字句可与《诗经》中的篇章相互印证,是研究当时北方民族关系和西北地区地理的重要史料,被视为西周金文中的绝品。(铭文图片来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7→九龙九凤冠:通高48.5厘米,冠高27厘米,径23.7厘米,重2320克。1957年于北京市昌平区定陵出土。</p><p class="ql-block">是明代万历皇帝孝靖皇后凤冠,是中国历史上最经典的皇后凤冠。</p><p class="ql-block">凤冠是用漆竹扎成帽胎,面料以丝帛制成,前部饰有九条金龙,口衔珠滴,下有八只点翠金凤,后面也有一金凤,共九龙九凤。金凤凤首朝下,口衔珠滴,珠滴可以在走动的时候,象步摇那样随步摇晃。翠凤下有三排以红蓝宝石为中心的珠宝钿,其间点缀着翠兰花叶,冠檐底部有翠口圈,上嵌宝石珠花,后侧下部左右各饰点翠地嵌金龙珠滴三博鬓,博鬓上嵌镂空金龙,珠花璎珞,似金龙奔腾在翠云之上,翠凤展翅翱翔于珠宝花丛之中,金翠交辉,富丽堂皇。凤冠共嵌未经加工的天然红宝石115块,珍珠4414颗,造型庄重,制作精美,采用的工艺有花丝、点翠、镶嵌、穿系等。这件凤冠的点翠难度相当大,不仅点翠的面积大,有翠凤、翠云、翠叶、翠花,而且形状复杂,尤其是翠凤,均作展翅飞翔状,凤尾展开,羽毛舒展,富灵动感。</p> <p class="ql-block">二、馆藏第三批被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16件)。</p> <p class="ql-block">8→商四羊青铜方尊:每边边长为52.4厘米,高58.3厘米,重34.5千克。1938年湖南省宁乡县黄材镇出土。</p><p class="ql-block">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在商朝时期,主要用于祭祀的器物,祭祀用品,是现在中国存在商代青铜方尊中的最大的一件。造型雄奇,眉部、腹部与足部作为一体被巧妙的设计成四只卷角羊,各据一偶,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整个器物饰有凤鸟纹、龙纹、兽面纹、蕉叶纹和雷纹,纹饰精美华丽,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方尊采用了园雕与浮雕相结合的装饰手法,将四羊与器身巧妙地结合为一体,使原本造型死版的器物变得十分生动。被史学界称为至“臻于精致的青铜典范”,位列中国十大传世国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9→商子龙鼎:通高103厘米,鼎宽37厘米,腹深43厘米。</p><p class="ql-block">是商代时期的青铜园鼎,是目前发现最大的商代青铜圆鼎中最大的一件,也是目前所知带有“龙”字的最早青铜器。</p><p class="ql-block">子龙鼎,因器内壁近口缘处铸有铭文“子龙”而得名。铭文“子龙”之“子”字较小,下“龙”以双线勾勒,虬劲有力;器颈部所饰有首无身饕餮纹和首身完整饕餮纹两种,两种饕餮纹相间环列,静中求变。</p><p class="ql-block">子龙鼎与最大的方鼎一一司母戉鼎相映成辉,一园一方堪称青铜国宝中的绝世双璧。</p> <p class="ql-block">10→西周天亡簋:高24.2厘米,口径21厘米,底径18.5厘米,清道光年间于陕西省宝鸡市眉县礼村出土。</p><p class="ql-block">天亡簋肃朴庄重,采用上园下方的形制,是西周初期铜簋的典型造型,同时也是中国古人对天元地方这种古老观念的体现。侈口、园腹、园足、方座、腹附四耳,耳作兽形,均有垂正珥,鼓腹较深,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腹与圈足饰蜗体兽纹,周身饰以旋龙纹,内底有铭文八行77字,大篆,其铭文记述了武王伐纣及其在嵩山祭天等重大历史事件。是迄今所见西周最早的有铭青铜器,是研究西周早期历史的重要文物,同时是西周青铜器断代的标准器。</p><p class="ql-block">对于簋主一一“天亡”,有的学者解释为古代祭天是最重大的活动,能够有资格协助武王祭祀的,一定是位高权重、功勋大的辅臣。“天亡”为通假字,通“太望”,簋主即为姜子牙。</p> <p class="ql-block">天亡簋铭文开创辞赋先河,是中国韵文的最早表现形式。</p><p class="ql-block">铭文大意:</p><p class="ql-block">武王于辛未日来到营地后的第四日乙亥,举行了盛大祭礼。这次祭礼就是武王率领西方诸侯,会同南、北和东方诸侯一起,在太室山上祭祀皇天上帝。祭毕武王下山,由天王奉陪护卫。武王在宗庙又遍祭了先王,特别对陪伴于天帝左右的显赫父亲文王,用酒食举行了隆重祭礼,文王德高闻于天帝,显赫的文王在天之灵看的清晰,杰出的武王继承其大业,推翻商王朝,终止了商王祭天的权利。第六日丁丑,武王还举行了祭社大礼。回营以后,天亡护卫有功被赏赐礼器,(天亡)为此永久感激,因而造出这件尊簋铭文,以颂扬王的休美。(铭文图片来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11→西汉诅盟场面贮贝器:云南普宁石寨山出土。</p><p class="ql-block">贮贝器铸造之初是用作储存财宝。诅盟为古代西南民族极为盛行的一种风俗,凡有重大事件都要用盟哲来约束,设立祭坛,供奉祭品,举行曲礼。</p><p class="ql-block">这件诅盟场面贮贝器,是云南普宁石寨山出土一系列青铜贮贝器中人物形象最多的一件,上铸圆锥立体人物127人(残缺者未计入),以干栏式建筑上的人物活动为中心,表现了滇王杀祭诅盟的典礼场面。专家从贮贝器的器盖上平台后面杀人祭柱场面来考证,是古滇国宰杀奴隶祭祀天神的祭祀活动。</p> <p class="ql-block">12→彩陶人面鱼纹盆:1955年陕西西安市半坡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人面魚纹陶盆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口沿处绘间断黑彩带,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人面鱼纹。人面为圆形,头顶有类似发髻的尖状物和鱼鳍形装饰,额头右半部涂黑,左半部为黑色圆弧形,眼睛细而平直,鼻梁短,呈倒T形。双耳部位外侧各有一条部分涂黑的小鱼。紧贴人面轮廓,嘴巴左右两侧也各有一条较大的变形鱼纹,鱼头与嘴巴外廓重合,似乎是口内衔着两条鱼。在两组人面魚纹间,还有两条位置对称、朝向相反的大鱼。</p><p class="ql-block">陶盆中的人面由人鱼合体而成,人头装束奇特,像是进行某种宗教活动的化妆形象,有巫师的身份特征,因此这类图画一般被认为象征着巫师请魚神付体,为夭折的儿童招魂祈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3→彩陶舞蹈纹盆:1973年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p><p class="ql-block">舞蹈纹彩陶盆是新石器时代后期马家窑文化的代表,舞蹈者形象以单色平涂手法绘成,造型简练明快。图案所展示出的原始先民舞蹈的生动场面,是非常珍贵的形象资料,对于了解原始先民的生活,探索原始舞蹈起源、发展、艺术特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p><p class="ql-block">彩陶盆的历史价值,在于它生动地反映了5000年前先民的舞蹈,同时它还是狩猎舞蹈和农耕舞蹈交替时期的典型舞蹈文物。</p> <p class="ql-block">14→彩陶贴塑人纹双系壶:1974年青海省乐都县柳湾墓葬出土。</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后期马家窑文化代表作之一,浮雕是一个集男女为一体的裸体两性人,是一种男女同体的崇拜物,与远古时期的萨满有关。特殊的图案装饰表明它不是生活用具,而是礼器或专门制作的葬具。</p><p class="ql-block">彩陶贴塑人纹双系壶,也称裸体浮雕彩陶壶,其融浮雕和绘画的艺术手法于一身,在数以万计的彩陶器中脱颖而出,被誉为稀世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15→彩陶网纹船形壶:1958年陕西宝鸡市北首岭遣址出土。</p><p class="ql-block">北首岭遗址是新石器前期仰韶文化的早期文化遗址。这里有成熟的部落集合,有完整的墓葬形式,在出土陶器中有大量墨绘作品,网纹船型陶壶是其中最精彩的佼佼者。</p><p class="ql-block">在新石器时代,人类捕鱼能力已经显著增强,发明魚镖、鱼钩、网坠等捕鱼工具,尤其是发明了木质材料的独木舟及船桨。船形彩陶壶是一个独木舟的模型,是人们制造原始舟船、网具并掌握捕鱼技术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16→东吳“赤乌十四年”款青釉虎子:长20.9厘米、宽11.8厘米、口径4.8厘米。1955年,江苏南京市赵士岗出土。</p><p class="ql-block">青釉虎子器身通体浑园,呈茧状,两端略膨,中腰微凹,底部有四个堆足,器颈钭上,呈园口,器身上弓背,奔虎形提梁,虎首昂起,但头顶有一个尖角,张口露舌,目视远方,腹下有缩状四肢。器具通体覆盖青釉,精巧而又不失质朴。</p><p class="ql-block">青釉虎子上刻有帝王年号“赤乌十四年”和作器者姓名。赤乌是东吴孙权的第四个年号,赤乌十四年表明他置于公元251年。这也是中国目前有纪年铭文古瓷器中最早的一件器物。</p> <p class="ql-block">17→北齐青釉仰覆莲花尊: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出土。</p><p class="ql-block">莲花尊,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种以莲花装饰主题、并与造型融为一体的青釉瓷器。其器体为一仰一覆,形似碗钵的莲花购成尊的主体。</p><p class="ql-block">北齐青釉仰覆莲花尊,高55.8厘米,侈口长颈丰肩园腹,口下有对称的小系,肩上有复式系6个,器身上下遍布纹饰,肩部饰有弦纹、飞天纹、团花纹、莲花纹,肩与上腹堆贴有浮雕的莲花瓣三层,两层莲瓣间夹饰有下垂的菩提叶纹,下腹堆贴仰莲纹二层,胫部刻覆莲纹二层,颈部的下段有4个交脚而坐的佛像。釉呈青绿色,釉色晶莹,足部露胎处泛红色。造型优美,装饰华丽,端庄俊秀,集雕刻、堆望、印贴、划花工艺与一器。</p><p class="ql-block">学者认为莲花尊是南北朝社会上层使用的带有宗教意义的随葬器。</p> <p class="ql-block">18→唐代陶骆驼载乐舞三彩俑:骆驼头高58.4厘米,首尾长43.4厘米,舞俑高25.1厘米。1957年西安出土。</p><p class="ql-block">唐代陶骆驼载乐舞三彩俑中的骆驼和乐舞俑独立塑成,然后组装,复杂又严谨。骆驼昂首挺立,驮载了五个汉、胡成年男子,四人围坐演奏,中间的一个胡人在跳舞,他们手中的乐器仅留下一把琵琶。</p><p class="ql-block">从这件唐代三彩俑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唐代的娱乐生活,唐代的乐器,唐代的人物形象等,这件器物巧妙地夸张了人与驼的比例,造型优美生动,釉色鲜明润泽,代表了唐三彩的最高水平。它既是唐代文化艺术、制作工艺发达昌盛的重要物证,也见证了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与融合。</p> <p class="ql-block">19→红山玉龙:高26厘米,直径2.3一2.9厘米。1971年内蒙古翁牛特旗赛沁塔拉村出土。</p><p class="ql-block">是新石器时代玉器,是祭祀的礼器,是目前中国已发现的时代较早的龙的形象,它由墨绿色的岫岩玉雕琢而成,玉龙造型独特,龙体蜷曲呈“C”字型,周身光洁,头部长吻修目,鬣鬃飞扬,躯体卷曲若钩,具备鹿眼、蛇身、猪鼻、马鬃4种动物的特征。玉龙雕琢精美,线条圆润流畅,极具动感与张力,被称为“中华第一龙”。</p> <p class="ql-block">20→战国包金镶玉嵌琉璃银带沟:1951年河南辉县固围村五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带沟是古代人身腰部佩戴的装饰玉器之一,战国时期是带沟使用的高峰期,战国带沟工艺繁复,有鎏金、错金嵌玉带沟,也有纹饰精美的玉质带沟。</p><p class="ql-block">带沟青白玉龙首钩,腹部琵琶式银鎏金浮雕嵌玉,腹端为夔龙首,嵌件脱落,腹侧高浮雕双夔龙身,钩腹镶嵌三件白玉谷纹玦,玉玦中孔各嵌入一件蜻蜓眼玻璃珠,其中一珠缺失。</p><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是代沟使用的高峰期,战国代沟工艺繁复,有鎏金、错金镶玉代沟,也有纹饰精美的玉质代沟。这件代沟制作集多种工艺于一身,构思奇巧,装饰华美,具有战国带沟制作的工艺特征,反映出战国带沟高超的制作水平。</p> <p class="ql-block">21→西汉“滇王之印”金印:1956年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出土。</p><p class="ql-block">此印为金质、蛇钮,印钮与印身为分铸后焊接而成,印面凿刻篆书,“滇王之印”4字。</p><p class="ql-block">《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公元前109年滇于降汉,汉武帝在滇国地区设益州郡,赐滇王金王印,使其继续统领滇民。出土的金印,证实了这一历史事实。</p> <p class="ql-block">22→隋绿玻璃盖罐:高4.3厘米,口径2.8厘米。1957年8月,陕西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p><p class="ql-block">李静训是歧州刺史李敏的第四个女儿,年少时就被外祖母乐平公主杨丽华在宫中抚养,大业四年不幸夭折,被葬于万善尼寺。其墓葬规格极高,随葬大量的陶俑、金银器、玉石器、陶瓷、铜铁器、玻璃器等。出土时经过清点有235件。</p><p class="ql-block">此件绿玻璃器罐盖,为扁圆形、鼓腹、圆口、带盖,器壁薄而透明,含有一些小气泡,历经1400余年,器表有黄白色风化层,其用途是存放香料。</p><p class="ql-block">此件绿玻璃盖罐,小巧玲珑,是我国隋代玻璃制作技术的代表性器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23→隋绿玻璃小瓶:高12.3厘米,口径3.8厘米,足径4.9厘米。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p><p class="ql-block">玻璃最早诞生于埃及和两河流域,中国玻璃产生大约在西周时期。玻璃制品多为装饰品、观赏品,一般都为贵族使用。</p><p class="ql-block">此件椭圆形玻璃瓶以绿色玻璃制成,瓶口与腹部的俯视面均为椭圆形,直口、卷唇、直颈、溜肩、鼓腹、圈足。</p><p class="ql-block">此件椭圆形玻璃瓶采用北魏时期传入我国的吹制法制成,器壁极薄,透明度、光亮度均很好,器形为中国传统造型,瓶虽不高,但气势挺拔,晶莹可爱,色泽透亮,且不同部位深浅变化不一,为我国古代玻璃器的一件精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代中国》馆,是博物馆内三个基本陈列馆之一。</p><p class="ql-block">《古代中国》館的展品,按时间顺序,从100多万前年的蓝田人时期,一直到清朝末年。主要以古代艺术为主要内容,以王朝更替为主要脉络,以古代珍贵文物为主要见证,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古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以及中外交流等方面的发展状况,突出展现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发展特点和各族人民共同缔造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p><p class="ql-block">館中文物展品太多,极品也很多,受时间所限,仅拍照了很少部分展品。</p> <p class="ql-block">牙雕凤鸟匕形器:河姆渡文化(约公元前5200年一前4200年),1977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p> <p class="ql-block">鹿纹彩陶盆: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一前2900年),1955年陕西西安半坡出土。</p> <p class="ql-block">筒形彩陶瓶:大溪文化(约公园前4200元一3000年)1958年四川巫山大溪出士。</p> <p class="ql-block">玉琮: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300年至前2200年),浙江余杭瑶山出土。</p><p class="ql-block">玉琮是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一种礼器。</p> <p class="ql-block">涡纹彩陶罐:马家窑文化(约公园前3200年之前2000年),1956年甘肃省水靖三坪出土。</p> <p class="ql-block">彩陶鼓:马家窑文化(约公元前3200年一前2000年)。</p> <p class="ql-block">青铜鼎</p><p class="ql-block">鼎,最早出现在大约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那时鼎是陶制的,用作炊器,相当于今天的煮饭锅。</p><p class="ql-block">青铜鼎是在陶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随着历史的发展,青铜鼎的性质与功能也起了根本变化,由炊具变成奴隶主贵族专用的具有神圣色彩的礼器,表示奴隶主贵族身份等级,並由此而演绎为统治者王权的象征。</p><p class="ql-block">秦汉以后,青铜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p> <p class="ql-block">铸造成分:据考古界考证得知,青铜鼎的原料青铜是由铜、锡、铝的合金,它比纯铜熔点较低,硬度较高,具有较好的铸造性能和机械性能。</p> <p class="ql-block">鼎的形态;大多是圆形、三足、两耳,也有四足的方鼎和圆形、方形的扁足鼎、分裆鼎等形式。</p><p class="ql-block">鼎足的形状:有马蹄形、柱形和兽足形等。</p><p class="ql-block">鼎的器身:园形鼎,一般像盆、盂的形状;方形鼎,一般呈斗状。</p><p class="ql-block">鼎的两耳,一般立在口缘处,目的是在取用鼎时,用鼎钩将鼎勾起。</p><p class="ql-block">鼎的器身外壁,一般都饰有平雕、浮雕的各种精致繁缛的纹饰,有兽面纹、夔纹、蚕纹、蝉纹、重环纹等,增加了鼎作为礼器的庄严气氛。</p> <p class="ql-block">方鼎,主要流行于商代和西周早中期,一般属于重要的礼器,与拥有者的权力和地位密切相关。</p> <p class="ql-block">园鼎,主要是生活用具。按其功能来说一般可分为三种:镬鼎,即大型的鼎,是用来煮牛、羊等牲肉。升鼎,使用时在下面用火加温,一般煮较小的食物。羞鼎,比较小,一般用来盛放各种酱、菜和羹等食物,与升鼎配套使用。</p> <p class="ql-block">夔龙型扁足青铜鼎:商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一前11世纪),1974年江西清江吴城出土。</p> <p class="ql-block">“王子午”青铜鼎(附匕):春秋.楚国,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2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王子午,是楚庄王的儿子子庚,这件铜鼎是春秋晚期楚国王族铸造的礼器,出土时一共有形制相同而大小规模不同的七件,此件是其中最大的一件。铜鼎内壁有84字的铭文,内容主要是王子午叙说自己的德政,同时上祭祖先,下为子孙祈福。</p> <p class="ql-block">熊悍鼎:战国.楚国,1933年安徽省寿县朱家集出土。</p><p class="ql-block">熊悍,即楚幽王,公元前237年一前228年在位。这件铜鼎器身及盖口刻有铭文62字,记录了楚幽王时期楚国大败秦军,用缴获的铜兵器熔铜后铸造了此鼎,以彰其功绩。</p> <p class="ql-block">青铜尊</p><p class="ql-block">尊,是一种用于盛装美酒的器物,尊的形状内敞口、粗颈、深腹、园底、圈足。</p> <p class="ql-block">龙虎纹青铜尊;商,1957年安徽省阜南县岀土。</p> <p class="ql-block">“妇好”青铜鸮尊:商王武丁时期,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妇好即是女战神、大祭司,也是商王武丁的王后,她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p><p class="ql-block">鸮尊,就是以猫头鹰为造型的青铜礼器当中的酒器。</p> <p class="ql-block">“蠡”青铜驹尊:西周中期,1955年陕西省郿县李村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钢雁尊:西周早期,辽宁凌源出土。</p> <p class="ql-block">玉簋:商王武丁时期,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出土。</p><p class="ql-block">簋,盛食器,相当于现在的大碗。</p> <p class="ql-block">“倗生”青铜簋:西周中期</p><p class="ql-block">器内铸有长篇铭文,内容涉及当时田地使用情况。</p> <p class="ql-block">“宜侯矢”青铜簋:周康王时期,1954年江苏丹徒烟墩山出土。</p><p class="ql-block">青铜簋是贵族的食器,后来也变成了祭祀用的礼器。</p> <p class="ql-block">“后母辛”青铜觥:商王武丁时期,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p><p class="ql-block">“后母辛”青铜觥因器底与盖内铸铭文“后母辛”而得名,后母辛是妇好的庙号。</p><p class="ql-block">觥是盛酒或饮酒礼器。</p> <p class="ql-block">青铜觚:商前期(约公元前16世纪一前14世纪),1953年一1955年河南郑州白家庄出土。</p><p class="ql-block">青铜觚,是一种饮酒器,大致相当于后世的酒杯。长身、侈口、细腰、圈足,口和底部都成喇叭状。</p> <p class="ql-block">青铜爵</p><p class="ql-block">爵,是饮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夏商周时期,作用相当于酒杯。</p><p class="ql-block">园腹,一侧的口部前端有流(即倒酒的流槽),后部有尖状尾,流与口之间有立柱,腹部一旁有把手,下有三个锥状长足。</p> <p class="ql-block">青铜人首:商(约公元前16世纪一前11世纪),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铜面具:商(约公元前16世纪一前11世纪),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p><p class="ql-block">这件硕大的青铜面具是三星堆文化最具标识特征的器物之一,据巜华阳国志.蜀志》记载,蜀人的先王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三星堆出土的这件青铜面具,可能是古蜀人对先王传说的朦胧记忆,是古蜀人用以祭拜或供奉的神像。</p> <p class="ql-block">“召”青铜卣:西周早期</p><p class="ql-block">卣,是商周时期一种专门用来盛放祭祀香酒的酒器,是商周最高规格的祭祀礼器。最早的酒不是用于喝的,而是专门用来祭祀神灵和天帝的。古人认为神灵天帝不喜饮食,但是他们喜闻芳香的气味,所以古人希望通过敬献美酒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p><p class="ql-block">召卣的内壁铸制铭文,记述了周王将毕地“方五十里”赏赐作器者召。</p> <p class="ql-block">“盠”青铜方彝:西周中期,1955年陕西郿县李村出土。</p><p class="ql-block">彝,是大型盛酒器和礼器。</p> <p class="ql-block">“吳王夫差”青铜鉴:春秋.吳,河南省辉县琉璃阁出土。</p><p class="ql-block">器内铭文12字,记载此件为吴王夫差(吴王光之子)制作用鉴。</p><p class="ql-block">鉴是盛行于春秋时期的水器。</p> <p class="ql-block">青铜冰鉴:战国,1978年湖北随县擂鼓墩出土。</p><p class="ql-block">冰鉴是用冰来镇酒的器物。</p><p class="ql-block">此件青铜冰鉴,长宽均为76厘米、高63.2厘米,是一件双层方形的青铜盛酒器。由一个方鉴和一件方尊缶组成,鉴像一个方口的大盆,腹深,平底,四个兽足。铜击亦为方体,小口,斜肩,腹瘦深,平底,圈足。方尊缶置于方鉴内,鉴作外套,缶在其中,内存酒水,缶的外壁和鉴的内壁之间有很大的空间,置放冰块,具有冰镇功能,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冰箱”。</p> <p class="ql-block">青铜壶</p><p class="ql-block">青铜壶,起源于中国的新石器时代,主要用于盛酒和其他液体。使用时间跨度很长,从商代延续至汉代。它不仅作为日常使用的容器,也是重要的礼器,出现在各种祭祀仪式中。</p><p class="ql-block">青铜壶的式样,有园形、方形、扁园形、八角形、弧形等。户的外观通常具有流畅的线条和精细的纹饰,反映了当时的审美观点和技术水平。</p> <p class="ql-block">“令狐君嗣子”青铜壶:战国时期,韩国,河南洛阳出土。</p><p class="ql-block">令狐是地名,在今山西临沂西南。</p><p class="ql-block">壶颈部有铭文23行50字,记述了令孤君的后裔铸造此壶是为家族安康祈福。</p> <p class="ql-block">“蔡侯申”青铜方壶:春秋.蔡,1955年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p><p class="ql-block">蔡侯申即蔡昭侯候,,春秋时期蔡国国君,此器为蔡侯申所作。</p> <p class="ql-block">青铜罍:西周早期,四川彭县竹庄出土。</p><p class="ql-block">罍,是大型盛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商晚期期至春秋中期。</p> <p class="ql-block">“吳王夫差”青铜剑</p> <p class="ql-block">虎纹青铜铙:商,1959年湖南宁乡县老粮仓师古寨岀土。</p><p class="ql-block">饶,商周时期多用于战争,为军中传播号令之用,“鸣金收兵”中的呜为震、金指铙,震动饶相当于古时统帅撤退命令的“信号扩音器”,前方的将士们听到饶音,“闻金声而退”,有序回归本方阵营。后来铙成为打击乐器之一,用于祭祀和民乐。</p> <p class="ql-block">兽钮靑铜镈:春秋时期,郑国,河南新郑市李家楼出土。</p><p class="ql-block">镈是一种形制接近于中的乐器,盛行于东周时代,不像钟口呈弧形,为平口,器身横截面为椭圆形。</p> <p class="ql-block">郑閇叔钟:西周晚期。</p><p class="ql-block">钟上有14字铭文,内容为郑閇叔为癸享先父灵权作此套悦耳动听的编钟。</p> <p class="ql-block">“长思”青铜编钟:周穆王时期,陕西万业安普渡村常思墓出土。</p><p class="ql-block">编钟共有13枚,从大到小依次排列,最大的一枚重4360克。</p> <p class="ql-block">石编罄:战国时期,魏国,河南陕县后川出土。</p> <p class="ql-block">“卾君启”错金青铜节:战国.楚,1957年安徽省寿县出土。</p> <p class="ql-block">鲸骨:商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一前11世纪),河南安阳殷墟出土。</p> <p class="ql-block">彩绘兽耳陶壶</p> <p class="ql-block">兵马俑:秦朝,陕西西安临潼秦兵马俑坑出土。</p> <p class="ql-block">金缕玉衣:西汉,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村40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金缕玉衣,是汉代帝王贵族死后穿的一种殓服,用各种形状的玉片和金属丝编缀而成,人们认为玉能使尸体不朽。</p><p class="ql-block">这件金缕玉衣的主人为西汉中山怀王刘修,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死于公元前55年。</p><p class="ql-block">这件金缕玉衣共用金丝2567克,玉1203片,分为头罩、脸盖、上衣前片和后片、左右袖筒、左右手套、左右裤筒和左右脚套等部分。</p> <p class="ql-block">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 西汉(公元前202年至公元8年),1963年陕西兴平出土。</p> <p class="ql-block">七牛虎耳青铜贮贝器:西汉(公元前202年一公元8年),1955一1960年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p><p class="ql-block">此贮贝器器身作筒形,中束腰,腰部有对称虎形耳一对,器盖上铸七牛,其中六牛环绕于器盖边缘,一牛铸于青铜鼓上,耸然独出于众牛之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贡纳场面青铜贮贝器:西汉(公元前202年一公元8年),1955一1960年云南晋宁石寨山岀土。</p> <p class="ql-block">吊人青铜矛:西汉,(公元前202年一公园八年)。1955一1960年云南晋中石寨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渡金银盘:西汉</p> <p class="ql-block">青铜枕:西汉,云南江川李家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汉并天下”瓦当:西汉(陕西西安汉长城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陶坞堡:东汉(公元25年一220年),1954年广东省广州市先烈路出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绿釉陶水亭:东汉(元25年至220年),陕西西安新筑镇三里西村岀土。</p> <p class="ql-block">绿釉陶楼:东汉,河南刘家楼出土。</p><p class="ql-block">陶楼上有家兵持弩守卫,水塘周围有骑士巡逻警戒,是豪强地主拥有私家武装的反映。</p> <p class="ql-block">陶船:东汉(公元25年一220年),1954年广东省广州市先烈路出土。</p> <p class="ql-block">击鼓说唱俑:东汉,1957年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出土。</p><p class="ql-block">击鼓说唱俑,高56厘米,坐于园形台做座之上,左臂下挟一园形扁鼓,右手前伸欲击。下穿长裤,左腿屈膝,右腿上扬,赤足。身涂白粉,施朱彩,张口嘻笑,神态诙谐,动作夸张,憨态可掬,活现一俳优正在说唱的形象。</p><p class="ql-block">这件陶俑以写实手法刻画了一个正在进行说唱表演的艺人形象,反映出东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成就,凶证明早在东汉时期说唱艺术己日臻成熟并广泛流传于民间。</p> <p class="ql-block">石碑文</p> <p class="ql-block">石天禄:东汉(公元25年一220年),河南洛阳西郊出土。</p> <p class="ql-block">陶部曲俑:东汉,四川崖墓出土。</p><p class="ql-block">此俑身穿短,交领右衽,左手执箕,右手执铲,腰佩环首刀,是东汉豪强大族私家武装部曲或家丁的生动写照。</p> <p class="ql-block">陶女俑:三国.蜀(公元221年至263年),1981年,四川忠县涂井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瓷羊影镜台:.三国.吴(公元222年至268年)。</p> <p class="ql-block">陶俑:西晋,(公元265年一316年),1958年湖南长沙金盆岭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瓷魂瓶: 西晋(公元265年一316年)。</p> <p class="ql-block">牛头鹿角形金步摇。北朝:(公元386年一581年),1981年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出士。</p><p class="ql-block">步遥是一种貌饰,在佩戴者行走时一步一摇,故被称为“步摇”,这件步摇具有典型的北方有嗯民族特色。。</p> <p class="ql-block">青铜印:北魏(公元386—584年),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三鹿纹青铜牌:北魏(公元386年一584年)。</p> <p class="ql-block">陶镇墓兽:北魏(公元386年是534年),1965年河南洛阳出土。</p> <p class="ql-block">陶牛车:北齐(公元550年一577年),1955年山西太原圹坡出土。</p><p class="ql-block">牛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俑群的中心,是当时盛行乘坐牛车之风的反映。</p> <p class="ql-block">陶骆驼:北齐(公元550年至577年),1955年山西太原矿坡出土。</p> <p class="ql-block">“灵山孕宝”瑞兽青铜镜:隋(公元581年至618年)</p> <p class="ql-block">古字纹錦:唐(公元618年一907年),1968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p> <p class="ql-block">三彩釉陶胡服牵马俑: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1957年,陕西省西安出土。</p> <p class="ql-block">三彩绞釉陶狩猎骑俑:唐,神龙二年(公元706年),1972年陕西省乾县懿德的太子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三彩釉陶侍女俑: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1957年陕西西安鮮于康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彩绘石骑马</p> <p class="ql-block">三彩黑釉陶马:唐(公元618年至907年),1972年河南洛阳关林出土。</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打马球女俑:唐(元618年至907年),1958年陕西省西安出土。</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文臣、武将俑:唐</p> <p class="ql-block">青铜印:北宋</p><p class="ql-block">左→“神卫左第四军第二指挥第五都记”青铜印,公元981年。</p><p class="ql-block">右→“棋圣下七都虞侯朱记”青铜印,公元989年。</p> <p class="ql-block">西夏文“敕燃马牌”青铜敕牌:西夏(公元1038年一1227年)。</p><p class="ql-block">这一件敇牌是西夏使者传递紧急文书、命令时的身份凭证。由两片圆形青铜牌组成,可相扣校验。</p> <p class="ql-block">竹简</p> <p class="ql-block">钧窑玫瑰紫釉花盆:宋( 公元960年一1279年)。</p> <p class="ql-block">钧窑镂空座四兽双螭耳瓶:元(公元1206年一1368年),1970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出土。</p> <p class="ql-block">龙泉窑青釉缠枝牡丹纹瓶:元(公元1206年一1368年),1970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出土。</p> <p class="ql-block">白釉暗花缠枝莲纹梅瓶:明.永乐(公元1403年一1424年)。</p> <p class="ql-block">照片是用手机拍的,只为记录,备存自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