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岩寺游记

天风海浪

<p class="ql-block">  真得感谢济南朋友的热情,只有短短两天的双休日,游完了趵突泉和大明湖后,竟又把我拉到了位于泰山西北麓方山之阳的灵谷峪中的灵岩寺。初秋温柔的阳光从湛蓝的天空中照射下来,整个方山的绿叶上无不婆娑闪着银光。</p><p class="ql-block"> 方山又名玉符山,相传前秦苻坚永兴年间,有一位竺僧人骑着白虎到此说法,众猛兽归伏,群乱石点头,故而得名灵岩。这位天竺僧人就是灵岩寺创始人法定禅师郎公。灵岩寺始建于东晋永和十年(公元354年),北魏孝文帝太和三年扩建。唐、宋时极盛,最盛时有殿阁40余处,禅房500多间,僧众5000余人,自唐代起就与浙江国清寺、南京栖霞寺、湖北玉泉寺并称“海内四大名刹”,并名列其首。</p> <h1><b>灵岩寺有三大看点</b>:</h1><p class="ql-block"><b>看点之一——神奇的彩色罗汉</b></p><p class="ql-block"> 供奉在千佛殿东西两侧供台上的四十尊彩色泥塑罗汉像,实在令人惊奇。看之入目,入目不移,移之不忘,撼之肺腑。大小实比真人略大,但隔栏而观似真人一般大小,看出雕塑者当时已经考虑到了距离造成的视觉之差。900年前的雕塑工匠在塑造这些罗汉像时,即改变了传统的佛教造像制式:不是将普通人神话成仙成佛。而是以写真写实的方法,极具浓郁的世俗气息和现实生活情趣,以形写神,以神表情,以情现心,极为注重体现每尊罗汉的个性与特点,重在刻画出罗汉的内心活动,使之生活化,通俗化,达到了将佛塑造成普通人的更高境界。</p> <p class="ql-block">  这四十尊罗汉,观其形态,或端恭、或柱杖、或合掌、或趺坐,或口讲手指、或侧耳细听,栩栩如生。察其神情,有的勇猛、愠怒,有的和善、老成,有的据理力争,有的闭眸沉思,有的笑容可掬,有的俯首低吟,有的纵目远眺,无不细致入微。看其气质,有的清姿秀骨,有的寒伧潦倒,有的雍容华贵,无不形象传神,呼之欲动。无不呈现出人间百态的精华。更难能可贵是,这些罗汉雕塑者根据形成的时间先后和其传说故事特点,相互之间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这在我看到过的罗汉像中是唯一的。遗憾是我没有拍到一张片子,因为殿内为保护彩塑罗汉的色彩而禁止摄影,但我在网上曾经看到过相应的照片,我真不知道这些影友的片子是如何拍到的。</p> <p class="ql-block">  还有令人称奇的是:这四十尊罗汉中,其中有三十二尊塑于宋治平三年(1066年),八尊补塑于明万历年间(1573一1620年)。但雕塑风格非常一致,难以看出有二,真不知雕塑者是否为师传。</p><p class="ql-block"> 此外,人体与衣饰的关系处理也非常得当,线条的曲直、虚实与起伏,动作瞬间的衣褶变化,织物的质感,都表现的准确而生动,节奏感极强。一位医学界人士说,透过罗汉的袈裟,能看出古人对人体解剖学的准确把握。更为神奇的是,1982年维修时还发现,这些彩塑罗汉还像人体一样有腹腔,腹腔内有用丝绸做的五脏六腑,此外还有五铢钱、开元通宝和宋代前三朝的铜币及宋代铜镜、墨书题记等文物。</p><p class="ql-block">  1912年,清末学者梁启超来此游览,赞誉千佛殿泥塑罗汉像为“海内第一名塑”,并亲笔写下了碑碣。1987年,贺敬之来灵岩寺参观千佛殿后写下了“传神何妨真画神,神来之笔为写人。灵岩四十罗汉像,个个唤起可谈心”的诗句。艺术大师刘海粟来灵岩观后,挥笔写下“灵岩泥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赞语,现在导游的讲解词中,最经典的就是刘老的这句话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看点之二——辟支塔之谜</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辟支塔,意即辟支佛塔。始建时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建于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重建于宋淳化五年(994年);另一种说始建于宋淳化五年(994年),竣工于嘉祐二年(1057年),历时63年完工。根据建寺时间推算,第一种说法更符合实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这是一座八角九层十二檐的楼阁式建筑,塔高54米,底座周长48米,砖砌可循级而上,下三层为重檐,上六层为单檐。塔顶冠有铁刹,辟支塔密檐楼阁式建筑结构为中国独此一例。除此之外,各个角石上还有护法神样子的浮雕,我分析目的是为保护宝塔不受侵害所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这辟支塔有两个秘密:一个是用什么砌筑的?另一个是辟支塔的用途是什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 第一个秘密很快就查到了,塔既不是用土,也不是用灰砌筑的,而是用的粘米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 第二个秘密就费事了。导游讲不出来,资料查不到,但肯定是有特殊用途的,否则不会有其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塔"字的梵文曾有多20种译法,如卒堵波、浮屠、浮图、方坟、圆冢、高昱、灵庙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中的“浮屠”即为塔之意。我国早期的甲骨文、钟鼎文、隶书等文字中没有这个字, 是随着翻译佛经时因需要而造出来的。"塔"字最早见于葛洪的《字苑》。 </span></p> <p class="ql-block">  在印度,塔是埋藏佛舍利的建筑。所谓舍利,意为尸骨或身骨。相传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结成许多晶莹的珠子,成为舍利子。还有其他的身骨、牙齿、毛发等,也称为舍利。后来凡德行较高的僧人,死后火化的尸骨,也称作舍利。在佛教,舍利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神圣物品。那辟支塔是不是为了保护高僧的舍利而建的呢?答案是否定的 ;位于西安和平门外4公里的慈恩寺内的大雁塔,相传是在唐代永徽3年赴印度取经的玄奘法师,奏请在寺内建塔用于存放他自印度带回来的经籍。这座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大雁塔,初建时只有5层,高60米,是仿照西域佛塔形式建的。后经多次修葺至今塔高64.7米,共7层,底边各长25米。这座塔初名为经塔。后世人称它为大雁塔,很巧合是大雁塔也是中国楼阁式砖塔的优秀典型。可以说大雁塔是保存经卷的,而辟支塔显然也没有这方面作用的;山西应县木塔,名"释迦塔",高67米,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大的木构建筑,在宋、辽交争之际,便被辽方作为了望宋方军情之用。后来宋朝也造一更高的塔,高84米,在河北定县,虽有"舍利塔"之称,但也以"料敌塔"之名一直流传了近千年。辟支塔是不是了望之用的塔呢?也不是,辟支塔地处崇山峻岭的方山之南,登高即可远望,没有必要修塔。</p><p class="ql-block"> 百思不解之时,目光突然回到了开头那句话:辟支塔,意即辟支佛塔。豁然开朗之间,也得到了答案: “辟支”为“辟支迦佛陀”的简称,此塔是奉祀辟支佛的塔,这类塔在中国十分罕见。</p> <p class="ql-block"><b>看点之三——塔林密境</b></p><p class="ql-block"> 灵岩寺建寺时间悠久,香火鼎盛,僧众众多,塔林——这历代高僧的墓地就显得颇为神秘、气势。以前只是在电影《少林寺》里见到塔林的影子,真看到了好奇之心不免而生。</p><p class="ql-block"> 目前塔林中现有北魏、唐、宋、金、元、明、清历代石质墓塔167座,墓志铭、石碑81通。是目前中国仅仅逊色于少林寺塔林的第二大塔林,曾有多部电影电视在此取景。墓塔一般由塔座、塔身、塔刹组成,塔座呈方形、圆形、八角形,有浮雕装饰。塔身较高大,上刻僧人法名年号。塔刹则有相轮、覆盆、仰月、宝珠、花卉、龙图等图案造型。墓塔旁通常有墓碑,记载着高僧的经历以及立碑者,从中可以得知均为高僧的弟子所立,也不是那位僧尼圆寂之后,都可以进塔林的,尽管僧尼崇尚四大皆空,但还是没有逃脱地位不同的樊篱,普通的僧尼,都是火化后,装进坛坛罐罐里,一埋了事,没有人再记得他们了,所以塔林内立塔者都是高僧大德,弟子众多的。</p> <p class="ql-block">  依塔身形制分为方碑形塔、钟形塔、鼓形塔、窣堵波式塔(喇嘛塔)、经幢式塔、亭阁式塔六种。听导游说,这方型的塔身是白天圆寂的高僧舍利塔专用,这钟型与鼓型又分别是代表清晨与晚间圆寂的高僧,用以说明晨钟暮鼓之意。其他形制导游没有介绍。这些安息在这里的高僧大德们,留下的是这一幢幢的舍利塔,在山坡边上,与山林山风同呼吸,就这样沉寂在沙土之中,与山川河流同体。</p><p class="ql-block"> 寂静无声的塔林,似乎在叙述着高僧大德们的风流,塔的大小也可能传达给我们其普渡众生的功劳大小,但现在谁还能记得他们,在我离开这里之后,除了相机留下的,一个高僧大德的法号也不曾记下。就是记下了,也不了解几何,但我相信有人还会记得他们的。</p> <p class="ql-block"><b>逃过一劫的灵岩寺</b></p><p class="ql-block"> 谁都知道,那场浩劫不知毁了多少文物古迹,为什么这座灵岩寺却逃过了那一劫呢?导游介绍说,文革期间这里是济南军区的军用仓库,有朋友补充说这里曾经是导弹仓库,这“军事重地”的牌子无意中保护了这珍贵的古迹。呜呼!不知是历代高僧佛力浩大,还是冥冥之中的巧合,灵岩寺就此逃过一劫,否则,今天的世人,谁还能有幸一睹九百年前彩塑罗汉的风采呢?</p><p class="ql-block"> 千佛殿最开始供奉佛像时(1982年前后),每尊只需三百元,现在多少钱也不能实现其愿了,因为现在殿宇周壁的佛像都已经有施主供奉了,无奈,临走时只好向修葺灵岩寺捐款处表达了一下我的佛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本文记于2007年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