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文:夹生胡豆<br>图:夹生胡豆(网络)<br>主题曲:轻音乐--欢乐</h3> <h3> 在我的家乡四川,有一种熏腊肉,置腊货的习俗,也不知延续了多少年,每当时光进入到腊月的季节,家乡的人们,生活再困难,都会忙着准备一些腊货了,过去,生活条件差,一般只是熏点腊肉香肠,给本就寒酸的餐桌,和年夜饭添添喜庆和打打牙祭。随着国家的强盛,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腊货的内容和种类也渐渐多了起来:腊肉,腊鸡,腊香肠,腊舌,腊鱼,腊排骨,腊肝,腊蹄,腊耳朵,腊猪嘴…凡是能腌制熏烤的家禽家畜,都是老百姓可以精心制作的腊制品。<br> </h3> <h3><br> 记得很小的时候,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很拮据,生活水平也很低,油荤很少,平时能吃上一顿肉,是相当困难的,买什么东西都需“凭票”。大人们总会想尽一切办法,省吃俭用,留下几张“肉类供应票”,在腊月间去街上的肉摊上,割上几斤鲜肉,划成块状,买点小肠,贯点香肠,然后,在自家的屋门口,搭上几块砖,或垒上几块石头,或用一口大油铁桶盖好顶部,做成像房子一样的小棚,把经过近一周腌好的半成品鲜肉放在里面,用山上砍的柏树枝,锯木面,配上桔子皮或花生、核桃壳,以备后用。这些猪肉、香肠以及心、肝、舌、耳、嘴等等,经过食盐,花椒,八角,三奈等民间调料综合炮制,形成的独特味道,在烟与火的作用下,凡是能够制作成腊货的东西,通通挂在这间“小屋”里,开始了长时间的烟熏火燎。<br></h3> <h3><br> 那时候的达城,就会别有一番风情:家家户户香烟袅袅,柏树枝,锯木面,花生壳,核桃壳,桔子皮的糊焦烟味,弥漫着大街小巷,悠然升腾的薄薄白雾,在青砖碧瓦的屋檐,房顶,空气中飘荡,慢延,仿佛整个县城都沉浸在腊月飘香的怀抱中。左邻右舍,街坊邻居,家家户户,几乎都忙得不亦乐乎,年龄稍大的孩子,会三五成群,揹着背篼,拿上砍刀,带上绳子,兴高采烈地爬上凤凰山,周鸡公梁,或者雷音铺,火烽山,把梱好的柏树枝背下山,成了熏腊肉的一支后备军。<br> </h3> <h3><br> 在广阔无边的农村,又是一派风格迥异的画面:尽管条件有限,生活再困难,农民们无论如何都要千方百计养上一、两头猪儿,精心喂到腊月,期盼一年一度的“杀年猪”。那段时间,是他们最高兴的日子,几乎每家每户都要宰杀年猪,“吃刨烫肉”,熏腊货。只要你这个时候,去乡里走村串户,就很容易碰见“杀年猪”“吃刨烫肉”的场面;然后你还会看见他们灶屋头的屋檐上面,挂满了五花八门的腊肉。每天生火做饭时,这些腊肉都会被烟熏火燎一遍,这样熏出来的腊肉,外黑内黄,干爽味香。待到年三十全家吃团圆饭的时候,取下几块黑黢黢的腊肉,烧皮刮黑,开水洗净,丟进铁罐子里慢慢煮耙,用筷子穿透,放于案板上,金黄剔透,热气腾腾,一阵阵腊肉香味,飘向房间、田野的每一个角落,那味道,永远留在了一代代人的心里…<br> </h3> <h3><br> 大年三十是团年夜,人们却把吃团圆饭都习惯地安排在了中午。一来是天色明亮,晌午时分精神饱满,酒性易浓;二来是中午高兴多喝几杯,下午也有更多的时间醒酒休息,调理身体,以利夜战,尽兴畅饮!<br> </h3> <h3><br> 在我的家乡四川,熏腊肉,备腊货,吃腊肉,品腊味,已经成了每年团圆之时,必不可少的“故乡品牌”。如果你在外漂泊打拼,披雪戴霜,兴高采烈地回到家里,等待你的将是父母的喜泪,亲人的问候,出此以外,那就是满桌的“土特产品”:诱人慑魂的腊肉拼盘,五花八门;案板上冒着热气的巴掌腊肉,晶莹剔透,色香诱人;熏得干香柔绵的腊猪肝,风味独特,让人垂涎;腊猪脚炖萝卜(或干豇豆)味纯自然,汤水沁脾;老腊肉炒老咸菜原汁原味,下饭饱肚;腊排骨,腊耳朵,腊猪嘴,形态各异,香留心田…凡是家里熏的腊货,都会或多或少的端上桌子,摆它个十全十美,琳琅满目。<br> </h3> <h3><br> 席桌一开,长辈在上,喜言一出,推杯换盏。亲情浓浓,笑声满满,一年的烦恼忧愁和不愉快,抛于九霄云外;一年的幸福喜悦和健康,溢于眉目心间;一家人和和美美,平平安安,意气洋洋,蜜蜜甜甜;敬父母,敬长辈,祈后人,祈兄妹,家庭和睦,民族团圆…<br></h3> <h3><br> 在我的家乡四川,腊货的吃法,也有许多“讲究”:刚刚煮耙的腊肉,置于案板,冒着热气,切成薄片,用两根指姆捻于口中,烫嘴暖舌,腊味满腔,猪油浸嘴,瞬间陶醉,我们叫吃“案板肉”;腊味浓郁的熏猪肝,沾上醇香甘冽的老白干,放在嘴里,细嚼慢咽,丝丝入腹,回味无穷,我们叫猪肝沾酒,越吃越有;腊耳腊嘴,拼盘搭配,配上用海椒面、花椒面、味(鸡)精混合成的“干碟子”,滚上一滚,然后入口,香辣并举,提神开胃,我们叫窃窃私语,亲密无间;拿一个较大的瓷盘,将所熏腊货,切成不同的形状,摆于盘中,拼成一定的图案,放在餐桌的中央,想吃什么,捻什么,我们叫和和睦睦,团团圆圆…<br> </h3> <h3><br> 据老人们讲,若有出门在外的家里人,因故不能回家团圆,父母总要想尽一切办法,给远在他乡的亲人,寄去自己熏的腊肉及其制品,让他们在异地他乡,在天涯海角,在地球的任何地方,都能尝到家乡的味道,体验到父母或亲人的那一份深情厚谊!<br> </h3> <h3><br> 在我的家乡四川,腊肉,作为一种人们餐桌上的肉制品,已经远远超出了它简单食用的范围和寓意:由于它便于携带和储藏,那些春节过后,离家远行,继续在外拼搏的游子们,行囊里都会装着父母特意为他们备好的腊肉,以寄托一份思念,一丝牵挂,一片嘱咐,一种乡愁。家乡腊肉的味道,仿佛是亲人的叮咛,好友的期盼,深深的祝福和厚重的祈愿,所有的一切都蕴藏其中,让你忘记乡愁,铭记乡音,品鉴乡味,牢记乡情! <br> </h3> <h3> <br> 随着岁月的流失,时光的变迁,人们的生活习惯在悄悄地发生改变。腊肉,这个承载了近百年的传统食品,也许会被人们新型的消费方式所代替,可能因为其它原因失传,甚至消失。但无论如何,也不会容忍“专家们”贬低家乡品牌,把造成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Pm2.5上升的根源,归罪于熏腊肉,鉴于此,许多地方制定了“定点熏制,防止污染,不断规范,生态环保”的公告,使这一民间工艺得到了有效保护。但不管世界怎么变化,山珍海味充斥市面,西餐快餐成为新宠,腊肉,这个包含着浓浓故乡气息,蕴藏着殷殷热切亲情的“土特产品”,有着它独特的生命力,将深深地埋在家乡故土,父老乡亲的心里…<br> </h3> <h3><br> 年轻的一代人,也许对故乡的记忆在渐渐淡化,对故乡的情愫在悄悄流失。而在我们这一代人童年的回忆和离乡背井的无奈中,唯有家乡的腊肉,算是他们挥之不去,难以忘怀的乡愁吧?<br> </h3> <h3>朋友,如果你还沉湎于家乡的腊肉,对它的记忆和味道情有独钟的话,那你就记住这几句“打油诗”:<br> 腊肉腊鱼腊香肠<br> 故乡味道里面藏<br> 袅袅烟火刻记忆<br> 浓浓乡情永难忘<br></h3> <h3>(2024.1.26.于海南三亚湾棠湾)</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