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爱”孩子的书——《爱和自由》(孙瑞雪)

流萤岛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我六年前读的一本书,当时读了好几本孙瑞雪的教育书,可能也是在那时我开始与孩子们越走越近,在了解他们的同时试着去读懂他们。近日,突然在旧电脑里发现了当时的读书笔记,现在分享给我班的家长们,希望在育儿方面能给到家长们一定的帮助。如若喜欢,那就去阅读这本书吧。</p> <p class="ql-block">【2017.11.27】第一章</p><p class="ql-block">『摘录』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之上的。</p><p class="ql-block">『感触』目前,我对这句话的了解还不透彻,但是今天看到这样的观点,再回顾以往的经历,我想我可以摸索一段时间,好好体味这句话的内在涵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17.11.28】第二章</p><p class="ql-block">『摘录』词语捕捉住了感觉,稳固了感觉,清晰了感觉,加深了感觉,使模糊的、稍纵即逝的感觉成为明晰的属他的对象。蒙台梭利说,这个东西就叫“智力”。智力就是从感觉发展到概念。</p><p class="ql-block">『感触』看了这一章节的内容,我突然对昨天看到的那句话“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之上的”,有了深入地理解。原来“智力中没有一样东西最初不是源自感觉”,联系我的小学教学教育工作,我现在终于明白,知识的传授是需要建立在孩子当下的感觉之上的,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有了感觉,我再适时地给予相应的概念,相信孩子们掌握得会更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17.11.29】第三章</p><p class="ql-block">『摘录』我们的教育一不小心就在抹杀个性。实际上在心理学界有一个共识,这个共识就是:个性跟创造力是画等号的。因此人的整个培养过程应该是一个个性的培养过程。但是我们往往把这个个性给理解错了,认为调皮、捣蛋、胡思乱想的人才富有个性。其实不是的,有个性的人是指在思维上、在整个生存状态上跟别人不一样。</p><p class="ql-block">『感触』之前我也误解了个性的定义,这一张生动形象的例子,给我们很好地阐释了什么是个性。一下子感觉教育的火候好难把握啊,要时刻提醒自己“在没有差别的教学中保护差别”,“教育的整个目的就是为了发展人自身的潜力”,减少对孩子的束缚,因材施教,让孩子们发挥自身更大的潜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17.11.30】第四章</p><p class="ql-block">『摘录』1.儿童应该在他自己的发展点上探索、努力、成功,将经验肉体化,将概念内化。 2.哈佛大学有一个经典性的实验。它提出,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这样的,让你给他一个全新的知识时,儿童不接受,如果你给他一个东西,他曾经认识,只有一丁点儿新内容,他也不接受。但是,如果其中有一大部分是他认识、已经掌握的,少部分的内容是他没有掌握的,这时候他接受得最快。儿童喜欢把一个事物跟另一个事物联系起来。</p><p class="ql-block">『感触』这章内容让我想到了“最近发展区”这个概念,“感觉经验是不能代替的!创意是不能教的!”说的真好。其中《小魔琴》的例子,让我想到了今年九月我女儿中班开学第一天,下午她放学后,我抱着她坐在沙发上和她面对面聊天:“今天开学第一天,老师都教了你什么知识啊?”她第一反应是:“妈妈,你不是不喜欢芝士吗?我们还是说本领吧。”我一愣,这反应好快,直接把“知识”和“芝士”联系在一起了,还知道用“本领”一词去换。</p> <p class="ql-block">【2017.12.1】第五章</p><p class="ql-block">『摘录』1. 他们的思维安静而缓慢,像一条精神的长河在生活的海洋下面缓缓流动,我们常用“浑浑噩噩”来比喻他们。 2. 生命就是这样的。如果你感知到孩子的心理,你跟他说了,这个问题就不作为一个问题而存在了。</p><p class="ql-block">『感触』1. 每当看到我女儿静静地慢慢地在那里摆弄一样东西时,我就会静静地看着她,猜想她的小脑瓜在想什么。以前,我对做事慢的学生也会不断地催促,做了妈妈后,又看了一些育儿书籍,我现在也转变了不少态度,如今对待做事慢的学生,我也会给予一份耐心与等待。所以看到摘录中的第一句话,我觉得这个比喻很触动我。 2.不管是对我的孩子还是对我的学生 ,有时候难免会被他们惹怒,我是个反思型的人,所以事后我会进行及时反思,如果自己刚才的情绪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我就会及时地向他们说明我刚才的想法,在处理这些事情的时候,我自认为跟他们是平等的。当我看到摘录中的第二句话时,我希望就像它所说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17.12.2】第六章</p><p class="ql-block">『摘录』蒙特梭利说:“如果反复进行练习,就会完善儿童的心理感觉过程。”“反复练习是儿童的智力体操。”</p><p class="ql-block">『感触』很庆幸在这三年多的亲子阅读中,我都用心地为女儿选绘本,她要反复听,我就反复讲。我是语文老师,因此平时也会对孩子的言语表达敏感一些,如今她的语感发展得不错。身旁人与我女儿交谈后都说她聪明,可我不想用“聪明”这个词语,这是我和她坚持亲子阅读的结果。亲子阅读妙不可言,唯有亲历者能体悟个中滋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17.12.3】第七章 </p><p class="ql-block">『摘录』</p><p class="ql-block">1. 我们应该用有秩序的环境、秩序的行为、秩序的语言、秩序的情绪……和孩子内在的秩序配对。……协助孩子,让孩子借助外在的有序环境,自己建立一个大脑的、内在的秩序系统。</p><p class="ql-block">2. 而通过强制和权威的手段达到环境的秩序,本身就是成人内在暴力和无秩序的表现。我们需要用爱的方式,逐渐地帮助孩子形成一个有序的环境,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和孩子一起照顾环境,然后帮助孩子,让孩子自己照顾环境。这就是教育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感触』</p><p class="ql-block">1. 我自己是一个讲究有秩序环境的人,每样东西用完就要归位,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自己班级里。女儿从小看我整理房间,她耳濡目染,现在她也是经常将“整理”放在嘴边,比如玩具堆得地上、沙发上、桌子上都是,我也不说,我只管做自己的事情,但我会有意观察她,等她玩够了,她自己会说“好乱啊,我要开始整理了”。去年她未满四周岁,她的整理是无秩序的,表面上都整理好了,打开收纳柜,都是乱放的。于是在接下来的整理中,我有时会帮助她一起整理,她就看到了我的整理过程。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我现在再去看她的整理,已经是原物归原位了,而且我发现她现在的归位有她自己的思考,因为她会和我分享:“妈妈,我认为它放在这里更合适,因为……”</p><p class="ql-block">2. 从九月开学至今,我教的一年级孩子在早自习的这段时间里是无秩序的,虽然我每天在讲台上说先交作业再拿书读,但是收效甚微,我很苦恼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今天看到这段话,我想我是没有用爱的方式吧,明天,我尝试用这个方式告知他们怎么去早读:走到他身边,引导他拿出作业本放到小组长桌上,再拿出书本跟着领读员早读。希望过段时间我们班早读能发生一些改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17.12.4】第八章 </p><p class="ql-block">『摘录』感觉训练是由自我完成的,由于感觉必须由自己体验、自己经历,最后会得出一个结果——概念,因此也被称为自我教育。</p><p class="ql-block">『感触』大部分家长的想法还是觉得孩子的优秀要靠老师,我们当老师的最怕听到家长说:“老师,我的孩子就交给你了。”殊不知,家长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若是这些家长能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想法,也许更多的孩子能真正得到爱和自由。</p> <p class="ql-block">【2017.12.5】第九章</p><p class="ql-block">『摘录』他是看着别人的行为,而不是看你的说教,这也是蒙特梭利“吸收性心智”的特点。因为父母的“好脸”,能给儿童提供情绪安全的基础,其结果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容易采纳与父母相同的价值观和其他的一些行为。</p><p class="ql-block">『感触』这让我想到自己平时心烦时会不自知地皱眉,我女儿看到后就会问我:“妈妈,你为什么这样?”她就学我皱眉。近段时间,我发现她不如意时也会出现皱眉现象。今天看到这段话,才知道这便是“吸收性心智”。其实,在去年女儿上幼儿园后,她经常在家会学她老师说话,我就知道了孩子就是一台“刻录机”,她若有心,就能把一个人的所有都吸纳了。这也让我在工作中学会尽量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很怕这些坏情绪被学生吸纳了。这一章内容看得我很感动,总之,这就是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17.12.6】第十章 </p><p class="ql-block">『摘录』孩子要走上一条自然的正常的发展轨道必须有一个条件:就是这个孩子拥有了自己的自由,这个自由,是心灵的自由。</p><p class="ql-block">『感触』有时我出于人身安全考虑,会限制我女儿的某些活动,那我会用语言安慰她:“妈妈知道你想玩,可是我发现它并不适合你,等你再长大一些,能保护好自己时,你就可以玩了。”大多数时候还是比较管用的,而且她也能欣然答应。对待我的学生时,我也尽量采用建议来告诉他们哪些可行哪些不可行,毕竟学校有不少的规章制度。一年级孩子大部分在课间爱跑,这一跑有安全隐患,班级还要被扣分。在七年前,我那时带一年级就觉得超累,每天不停地教育孩子,压制他们的活动。这几年在看了一些教育书籍后,现在我带一年级觉得会轻松很多,因为我知道了要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说话讲究技巧,这比频繁地说教来得实用。我也很想给予孩子们心灵上的自由,只是感觉自己现阶段学习的还不够,每天都在努力,希望自己能做得越来越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17.12.7】第十一章 </p><p class="ql-block">『摘录』 我们鼓励孩子,用各种方法暗示孩子、惩罚孩子,这就是在奴役孩子。 儿童处于直接经验时期,所有的经验应该来自于孩子自己。如果儿童在他自己生活的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经验,那他就是自己的主人,但现实是我们成人认为这个经验好,就强迫孩子接受。</p><p class="ql-block">『感触』我反思自身,的确也有这样的时候,出发点就是想让孩子少走弯路,但我知道这并不是孩子自己的经验。所以在教育中,一些时候我会自相矛盾。若说强硬性地要求孩子做什么,我没有这样做过,还是以沟通为主,只是在跟我女儿沟通中,我有时说服她的理由可能也是在“奴役”她。要把握好教育的度,真的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17.12.8】第十二章 </p><p class="ql-block">『摘录』 儿童对事物有一种“坚定地追求完美”的审美观。……尤其在儿童小的时候,正是他的审美观形成和建构的时候,老师和家长一定要在这个时候给孩子提供形成审美观的条件和机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儿童期间,一是建立儿童完整的人格和开发儿童的智力,另一点就是培养儿童的审美观。审美观建立的好坏,决定孩子从小到大能否远离丑恶和犯罪,也就是说审美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道德观。……蒙特梭利说:“我们成人根本没有办法了解儿童的真实心理状态。”</p><p class="ql-block">『感触』当我女儿处在“追求完美”的敏感期时,我的家人在破坏了她的完美时,却不自知,还跟我说她怎么这样闹,当我让他们理解她此时正处于某个敏感期后,他们也就接受了。这让我想起我女儿处在肛欲期时,当时是我妈在家带她,当我妈跟我反映她的状态时,我就耐心地跟我妈解释了幼儿肛欲期是怎么回事,若大人一味责骂埋怨只会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其实,我们大人真的离孩子的世界太遥远了,没有沟通,根本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也会错过很多美妙的东西,所以我尽量让自己蹲下来和孩子对话,走进了孩子的心里,我才发现她所拥有的很有东西正是我所缺失的。</p> <p class="ql-block">【2017.12.9】第十三章 </p><p class="ql-block">『摘录』 孩子们有了自由就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是有兴趣的,孩子就会反复做那件事:在这样反复练习中,就会产生专注,也会产生有序。因为长久的专注,儿童会逐渐地感知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并顺应这种规律,最早的纪律形成了。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蒙特梭利所说的生命的纪律是指秩序,智力的纪律是指专注,行为的纪律是指顺从,儿童能遵守事物的法则,也就是能顺从规则。</p><p class="ql-block">『感触』这章内容再次刷新了我以往的观念,原来纪律也有不同的角度指向,这一章里所提及的几个实例,让我不得不想到了这三个多月里在我班上发生的一些事儿。我班W同学从开学第一天开始就不做操,全班小朋友跟着前面的领操员做,他就一动不动站在那里,我问他为什么不做操,他就是抿着嘴巴不说话,刚开始我也就随他,两个月后他还是这样,我就请他妈妈到办公室谈了这件事,回家后他妈妈教他做操,在家里他都会做了,到了学校还是不肯做,那时我也是真没办法了,就没管他。十一月底的某天大课间,他居然跟着大家一起做操了,我就及时表扬并鼓励了他,此后每天他都做操了。三个月的等待换来了他主动做操,如果开学初我逼迫他做操的话,不知道会是怎样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17.12.10】第十四章 </p><p class="ql-block">『摘录』 爱孩子需要学习,学习用正确的科学的意识取代过去从生活中积累下来的潜意识,然后再把正确的意识变成潜意识。 “了解儿童生命成长的过程,并且为这个生命成长的过程提供他所需要的东西。” 家长的生命的状态越好,越能理解孩子。</p><p class="ql-block">『感触』在我准备怀孕前,我就觉得自己需要学习更多有关婴幼儿的内容,这样才有信心去迎接一个新生命的到来。从不认为自己为女儿付出了多少,一直觉得我们是一起成长的,也许就是这样的想法,让我觉得养育孩子是快乐的。当然,也会有不和谐的时候,那就是我以往生活积累下来的潜意识在作祟,我发现了,在思想挣扎中,我选择去阅读更多有权威的教育书籍来改变自己,找解决问题的出路。当我处于不断地阅读中时,我发现自己的生命在扩张,包容度大了,也更有耐心了,我能明显地感觉到我的生命状态比以前好,只觉岁月稍众即逝,孩子在平凡中一天天长大,感恩的是我们每一天的状态都刚刚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17.12.11】第十五章 </p><p class="ql-block">『摘录』 幼儿期学什么东西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儿童自己发展自己的心智、生命、认知能力、认知技巧,这是最重要的。</p><p class="ql-block">『感触』之前给女儿订购的巧虎系列中,绘本最后一页就是古诗,那时我也会连着念好几天给她听,她听几次也就记住了。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她之前背得熟练的那几首古诗几乎都忘了,我想她不喜欢吧,我也就没再提古诗,说实话,我自己对古诗也不敏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何况是自己的孩子。现在回顾我女儿每个阶段的变化,唯顺其自然才是真。不少人认为,女孩子就该学跳舞啊弹琴啊主持啊,我一直认为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我女儿现在学的画画和英语都是她到了一定的时间自主选择的,她感兴趣她就喜欢那里,喜欢那儿的每个人,喜欢那儿的每样事物。因为是她自己选择的,所以我对她没有要求,而我要做的就是支持她的喜欢,并分享她的快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17.12.12】第十六章 </p><p class="ql-block">『摘录』 所以在蒙氏幼儿院里没有上课的铃声,没有具体的一节课,儿童自由进教室,自由出教室,这个阶段由儿童自己把握。所以幼儿院没有规定这节课上还是不上,因为我们知道,儿童在刚刚进入教室的时候,是不可能有纪律的,要在长久的过程中,在混乱的过程中,才会逐渐形成一种自然倾向,这时候教师才能知道这个孩子喜欢什么。</p><p class="ql-block">『感触』这部分内容让我思忖:若是孩子在蒙氏幼儿园接受的是这样的教育环境,那进入小学后的状态会是怎样的呢?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幼儿园大班课程,尤其是下学期,都是幼小衔接的时期,要学会写名字,暑假学前班学拼音等等。就算家长能接受孩子刚进小学时的懵懂状态,小学老师肯定火急火燎的;姑且小学老师能接受,那下一秒这个班的班主任就要被校长叫到校长室谈话了,无非就是你班纪律要好好管一管。谁都渴望这样的爱和自由,向往黑柳彻子的巴学园,现实却让我感觉这些好遥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17.12.13】第十六章 </p><p class="ql-block">『摘录』儿童的自信是建立在对自己努力的把握上,而不是同别人比聪明,因为你永远不可能比每一个人聪明。大自然赋予了我们每个人独特的特性,我们不必为别人比自己多了点什么而感到自卑,我们应该发展自己,这个世界才叫丰富多彩。让孩子在一个秩序的环境中发展自己,这就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客观态度。</p><p class="ql-block">『感触』这段话令人感动,可是又有多少家长和老师能认识到这点呢?每当看到我身边的人因为不理解孩子就责备孩子,孩子的委屈、烦躁都表现在脸上了,可是大人依然还沉浸在自己的发泄中,当下的孩子都吸收了什么?(梦醒时分,浮现在脑海里的是狰狞的面目,响在耳畔的是刺耳的话语)当我意识到这点时,我告诉自己,孩子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的存在必有他的用处,只是我没有看到而已,作为家长和老师,我要处处留心,欣赏他们,让孩子们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2017.12.14】第十七章 </p><p class="ql-block">『摘录』而那些对环境无法感知的儿童是因为他受到的压制太大了,当压制大到足以使他痛苦时,他不但不能把握这个环境,而且他一旦发现这个环境中没有人约束他,他就开始搞破坏,发泄自己。</p><p class="ql-block">『感触』这种压制有可能来自时间,比如三年的幼儿园生活让一些孩子受到了压制,一进入小学,没有午睡,还有那么多的课间休息时间,这些孩子就特别野,可以每天都惹事儿。这种压制也有可能来自空间,比如家长会说我家孩子在学校怎么会这样,不可能的,他在家都很乖很听话的,兴许就是家中压制太多只能到学校发泄。若是照这样理解,我想今后在处理这类孩子的问题时可以直接从他以前生活或家中生活入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17.12.15】第十八章 </p><p class="ql-block">『摘录』顺从的第一个阶段是:儿童能够顺从,但并非总是如此。顺从的第二个阶段是,儿童不再因缺乏控制而导致障碍。第三阶段,儿童会渴望顺从,这时顺从只是转向他认为优秀的人。儿童在漫长的头6年不断按自己的心智发展、并建立相当的能力后,他开始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且开始顺从这种规律,第三阶段的顺从就建立了:顺从真理。</p><p class="ql-block">『感触』原来儿童头六年的顺从阶段是如此发展的,文中几个形象的生活实例,让我不断回想女儿之前的一些行为,原来如此。的确,孩子有时的顺从令人感动,当然,此时的顺从排除大人的压制。孩子产生自发行为的时候,是在顺从自己的意志,若与大人的要求相冲突时怎么办呢?看完这章内容后,我们应该更大程度地去理解、宽容孩子。“能够有真正的爱太难了”,但还是要相信很多人一直走在这条路上,且不放弃,因为爱一直都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17.12.16】第十九章 </p><p class="ql-block">『摘录』蒙特梭利说:“人类的悲哀在于白圈的人去教育蓝圈的人。”当蓝圈的孩子不断按照自我完善的这个轨道发展的时候,白圈的人会把我们的孩子拖离这个轨道。儿童在整个成长期不懂得什么叫不好,他的一切都顺应自己内部的发展,他追求完善是一种自然状态,不费任何力气地趋向完善,他们对完善的寻求不是一种牺牲,而是他们的生活本身。</p><p class="ql-block">『感触』我是生活在白圈的人,应该是从我当妈妈的时候开始觉得我要有所改变了,于是我开始阅读与思考,我想了解自己,了解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自己变得比以前要立体,有自己的想法与判断,但依然会被挣扎与纠结所牵绊。今天看到这个圆圈图,我是在通过努力想进入蓝圈的人吧。一下子觉得,我的孩子和学生才是我的老师,我哭了。我一直对自己说要蹲下来看看孩子,也许会看到很多不一样的东西,现在才恍悟:蹲下来的不只有身体,还有灵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17.12.17】第二十章 </p><p class="ql-block">『摘录』儿童在富有生命的环境中能够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一切潜能。如果你创造的环境是一个没有生命的环境,这个环境会制约孩子的发展,因为在这种环境下你感知不到孩子的成长,“老师必须对生命采取开放的态度”。如果这个老师的生命是在成长中,那么她就会对自己、对儿童、对整个生命状态采取一种开放的态度,会用一种等待的态度对待孩子。</p><p class="ql-block">『感触』庆幸自己是一个愿意成长的妈妈和老师,我要继续成长,不仅是对下一代负责,也是让自己不陷于生活的泥沼中。选择成长,也是选择了充满活力的生活,少了埋怨,多了期待与追求。</p> <p class="ql-block">【2017.12.18】第二十一章 </p><p class="ql-block">『摘录』1. 他知道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在这时,应该给孩子建立一种别人的东西不能动、自己的东西可以自由支配的道德观念。 2. 自主选择是儿童意识独立的标志,这个独立的出现、尝试和应用,使孩子非常快乐和兴奋。 3. “吃”对儿童意味着心智的发展,意味着通过口对事物进行认识,意味着自尊,意味着选择,意味着意志力的形成。</p><p class="ql-block">『感触』原来儿童的“吃”这么重要。我之前也没在意过,女儿有时想吃糖果或巧克力,大多数时候我会阻止她,以其他食物代替;有时看她身体状况不错,没有咳嗽的话也会允许她吃,真的给她选择的话,她也吃不多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17.12.19】第二十二章 </p><p class="ql-block">『摘录』1. 让他的内在指导他去做那件事的时候,一个外力不断地诱使他去做另一件不符合他内在的事情。蒙特梭利说:这种现象就叫心理能量跟运动不能成为一体。 2. 所以在许多学校、成人以及许多爸爸妈妈的心目中,恰恰是儿童的这种“分裂”被认为是最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我们当看见儿童“真玩”玩具的时候,我们当听见儿童编一个故事的时候,我们就认为这孩子极有想象力。</p><p class="ql-block">『感触』对照这章内容,我们是不正常的成人,没有接触过蒙氏教育的孩子是不正常的孩子。那就通过后天的学习来改善自我,成为更好的自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17.12.20】第二十三章 </p><p class="ql-block">『摘录』把注意力放在孩子那儿,我们就能接近真理;当我们面对儿童,问无数个为什么时,我们就接近了儿童,也接近了真理。不是为了实施一个著名的教育方法,不是为了“教育新招”,不是为了增加教育“品种”、“形式”,不是为了“经济效益”,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成长。</p><p class="ql-block">『感触』身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成长,但多数人还是只看结果不重过程,这真的需要成人先转变自我观念。不仅是父母,学校的教育者也要有所改观。教育,任重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p>

孩子

儿童

摘录

感触

自己

顺从

成长

我们

女儿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