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手记》一一扶贫与新闻结缘

寒岳

<p class="ql-block"> 《扶贫与新闻结缘》</p><p class="ql-block"> 1995年,我被派驻到木厂镇孟岗村扶贫,一干就是两年。在新闻界经常流行这样一句话,到老百姓中去采写新闻,新闻才会更接地气,更有温度,这话我通过两年的基层生活,体悟得更加深刻。</p><p class="ql-block"> 在那两年时间里,我也始终将相机揣在身上,一旦觉得有新闻价值的人和事,能在现场拍下来的就现场拍,不能当即拍的就预约时间拍。</p><p class="ql-block"> 一、深秋农闲,木厂小学内灯火通明,原来是“扫盲夜校”开班上课。一帮夜校学生携儿带女,决心利用秋冬农闲一段时间多识些眼面前字,摘掉文盲的帽子。参加扫盲学习的多数为妇女。照片拍好后,我觉得单纯报道一个镇的扫盲夜校,份量轻,高度不够,于是我返城作了深度采访,终于以《老区兴起脱盲热》为题的新闻摄影图片被《人民日报》(1995.11.113)以及《人民日报(海外版)》(1995.11.10)、《安徽日报》等中央以及省内各行业性媒体刊用。</p><p class="ql-block"> 二、木厂镇和淠东乡比邻,淠东乡甄刘村一对残疾夫妇张纯和(数年后当任安徽省残联主席)、陈攀,靠着自己力量,克服重重困难艰苦办学,在当地传为佳话。当时,民办教育凤毛麟角。在得知行署教育行政部门为学校重新命名为“皖西立人中学”时,我去学校采访拍摄了这对残疾夫妇办学的艰难历程。拍摄的《皖西立人中学》新闻片被《人民日报(海外版)》(1995.11.9)、《安徽日报》等媒体刊用。</p><p class="ql-block"> 三、1995年9月,在新学期开学不久以及教师节来临之际,木厂镇人大在街头设立咨询台,印发宣传品,宣传刚刚颁布实行的《教育法》。照片拍摄后,我采访了行署法制局和教育行政部门,站在全地区的高度将这条新闻发往各媒体,《法制日报》(1995.9.9)、《中国教育报》(1995.9.13)、《安徽日报》(1995.9.10)等相继刊出。由于当时正值宣传普及《教育法》,所以此条新闻刊用率很高。</p><p class="ql-block"> 四、《光明日报》是中央三大党报之一,该报也和老区结下了不解之缘,作为市委宣传部多年涉足发行工作,我深知该报年年赠报扶贫,且数量巨大。扶贫中看到受赠的六安市(县级)第一所希望小学的木厂镇小学,师生员工们决心用读报、学报、用好报的实际行动感恩社会,回报赠阅单位,我也深受感动,决定用新闻图片形式,将老区人民的读报热情回馈给该报。《光明日报》(1995.11.18)见报。</p><p class="ql-block"> 五、全国第三届希望工程园丁奖获得者,奉献给农村教育28年的木厂小学(六安市[县级]第一希望小学)教师梁昌华,被称为“爱之深处三分痴”,我采拍的新闻片被《中国教育报》(1995.12.20)、《安徽日报》(1995.12.11)等媒体采用。</p><p class="ql-block"> 六、省劳模、木厂镇神志病院主任医师鲍家宁,用中医治疗狂躁型神志病疗效显著,其学术成果获第二届世界传统医学大会“超人杯”优秀成果奖。新闻图片被《健康报》、《安徽日报》(1995.4.25)刊用。</p><p class="ql-block"> 七、木厂镇小学,多次为省、地培养输送多名优秀篮球和举重运动员,被誉为培养竞技体育运动人才的摇篮,新闻片被《安徽日报》(1995.9.2)刊用。</p><p class="ql-block"> 八、 一张以木厂小学新学年新生入学为由头的新闻照片,将六安地区“普九”教育的投入成果基本囊括。从而可以看出,新闻照片具有其它新闻采写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新闻片被《安徽日报》(1996.9.1)采用。</p><p class="ql-block"> 这里所说所发的只是在两年扶贫中新闻采写的一部分。据统计,两年来共在《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法制日报》、《中国教育报》、《健康报》、《安徽日报》等多家媒体发新闻摄影图片数10篇。驻村扶贫两年,在完成好本身工作的同时,采写一些身边的人和事,让他们在无声中有影有声有名,不失为一件有意义的事。当然,也要处理好主和次的关系。在那两年里,从村群众到镇村干部对本人工作都很认可。地委组织部也认为宣传部干部的扶贫工作很有特色,不仅硬件投入大,软实力也很过硬。1995年本人获得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先进个人,受到中共六安地委和行署表彰。</p><p class="ql-block"> 扶贫贵在鼓气、鼓劲、扶志,帮助乡村干部和广大农民提升站位,拓展眼界,开拓思路,新闻宣传工作起到其它工作无法替代的作用。前不久,在舒城县扶贫的市委办公室一位同志,说他带队到木厂镇孟岗村现场参观学习大棚蔬菜规模种植的经验和技术,我甚为感慨。想当年,该村一贫如洗,荒岗野岭一片萧条。我曾经带领村干部到临村顺河学习大棚蔬菜种植,没想到现在已开花结果,这是否与扶贫和新闻宣传有关联呢?答案应该不言而喻吧?!</p><p class="ql-block"> 最后,还是回到开篇的话题,要想采写出鲜活饱满的、有血有肉的,且被新闻媒体关注并迅速被采用的新闻,那就必须静下心来沉到基层。当今,新闻摄影已跨进社会主义新时代,多媒体使得新闻摄影图片不再是纸质媒体的独家宠儿。但是,媒价变了,新闻规律没变,硬核信息仍然是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的根本,而硬核信息的获得必须泡在人民群众中。从事新闻摄影工作者,只有做到脚底有泥,心中有光,镜头中才会有情!</p><p class="ql-block">一一2024.1.25有感于原皖西日报徐元华总编辑动意与策划后,随笔。</p> <p class="ql-block">附用稿照片</p> <p class="ql-block">1、《人民日报》</p> <p class="ql-block">2、《人民日报(海外版)》</p> <p class="ql-block">3、《法制日报》</p> <p class="ql-block">4、《光明日报》</p> <p class="ql-block">5、《中国教育报》</p> <p class="ql-block">6、《健康报》</p> <p class="ql-block">7、《安徽日报》</p> <p class="ql-block">8、《安徽日报》</p> <p class="ql-block">9、《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获奖证书》</p> <p class="ql-block">(照片选自《影像写新》新闻摄影作品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