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十三行博物馆

天涯

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坐落在三百多年前的十三行遗址上十三行是一个地名,十三行是一片商馆区,十三行是一个商人群体,十三行是一种贸易体制。17至19世纪,随着欧美经济发展和世界各地来华航线开辟,以及欧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广州这个传统海上贸易中心,自然地成为各国商船首选的黄金口岸。从1757年至1842年,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唯一的对欧美通商特区。伴随着广州十三行贸易的繁荣,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事件在这里频频发生,很多影响全国乃至世界,十三行在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中占据重要地位。 清代广东与世界贸易的主要港口城市<br> 广东地处南海之滨,自古以来就是中外海上贸易的枢纽,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门户。根据史籍记载和出土文物考证,广东海上贸易始于秦汉,盛于唐宋,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此图为清代广东与欧美及东南亚通商贸易频繁的主要港口城市示意图。<br> 十三行从历史中走来<br> 广州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br>秦汉时期从广州出发的商船已抵达东南亚一带。<br>南北朝时期,释迦牟尼佛第二十八代衣钵传人达摩从古印度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在绣衣坊码头(今下九路西来初地)登岸。<br> 唐代广州成为中国第一大港,众多外国商人聚居于“番坊”(今光塔路一带),朝廷设立市舶使院管理对外贸易。<br>宋元时期广州对外贸易蓬勃发展,朝廷设立市舶司,海山楼(今北京南路附近)成为接待外商的场所。<br> 明代朝廷改海山楼为市舶提举司署,并在西关建怀远驿(今十八甫路),供前来朝贡的贡使和随从居住。<br> 清顺治十三年(1656)朝廷颁布禁海令,但广东海上贸易装而不绝。康熙二十三年(1684)取消海禁,设立粤海关(今海珠广场西侧),拉开了十三行辉煌历史的序幕。<br> 第一部 开海设关<br> 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皇帝实行开海贸易政策在东南沿海设立粤、闽、江、浙四大海关,作为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行政机构。乾隆二十二年(1757),朝廷只保留粤海关独家管理对欧美贸易事务,广州成为海上贸易大港。<br><div> 康熙开海</div> 康熙皇帝为了振兴沿海地区长期凋敝的经济,以国计民生为念,实施开海通商政策,沿海居民得以“各安耕获,乐其生业。”<br> 粤海关<br>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设立粤海关作为海外贸易管理机构。乾隆二十二年(1757),广州成为清政府限定对欧美唯一通商口岸后,粤海关的地位更为重要。粤海关税收是清朝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br> 天子南库<br> 粤海关不仅为清政府提供了可观的税收,还为宫廷采办前所未见的西洋奇器宝玩。宫廷贵族对舶来品的喜爱,刺激了广东督抚、粤海关监督等依靠十三行这一洋货市场竞相采购进口货。广州被誉为“金山珠海,天子南库”<br> 第二部 十三行风貌<br> 十三行出现于明代,位于广州城西珠江边清代在此设外国商馆经营进中口贸易。<br> 动画长卷《清代广州十三行》是根据现藏于大英图书馆的《广州港和广州府城画》绢裱本卷轴水粉画制作而成。原画创作约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画面描绘广州府城从西边黄沙、西关炮台至东边大沙头、东炮台的景色。我馆应用数字化技术将其制作为多媒体动画,力求真实再现250多年前珠江北岸街铺码头、商馆税府林立、江面商船纷至、小艇游弋的十三行贸易口岸繁荣景象。 18世纪,饮茶风气在欧洲流行,十三行是茶叶出口的最大集散地,茶叶出口量跃居中国出口商品首位。 第三部分 十三行行商<br> 十三行行商是代表清政府对外商进行管理,并拥有茶、丝棉布等特许商品经营权的商人。在十三行鼎盛时期,行商中以潘、卢、伍、叶四大家族为最。除了行商之外,还有行外商人在十三行一带从事非特许商品贸易。<br> 第四部 十三行贸易<br> 开海贸易以来,尤其是广州对欧美一口通商后,进出口商品都集中在这里,然后经过十三行商人进行交易。茶叶、丝绸、瓷器、棉布及中药材等出口量大增,进口商品主要有毛皮、毛织品、木材、胡椒、西洋参等,广州成为华洋商贸中心。<br> 陶瓷<br> 清代中国陶瓷受到欧美宫廷和贵族的普遍喜爱,中国名瓷大量出口。同时,为了适应西方的审美情趣,在广州绘制加工的广彩瓷器器型、纹饰、色彩随潮流而变,风靡欧美。<br> 外国人家居厅堂<br> 18世纪,欧洲社会兴起一股推崇 “中国风”的时尚潮流,广州制作的酸枝家具及工艺品已成为当时上流社会身份的象征。<br> 本场景陈列的清代酸枝家具、欧洲织锦、英国风琴、美国留声机由王恒、冯杰伉俪捐赠。<br> 第五部分中西汇流<br> 开海贸易的同时,朝廷重视招揽西学之士,广州逐渐成为中外关系通道、东西文化窗口,是东学西传、西学东渐的前沿地,在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占据了重要地位。<br> 随着外国商船纷至沓来,许多西方学者来到广州,他们重视学习中国的文字和文化,并在欧洲掀起了研究汉学的热潮,促进了中国哲学、农本思想、语言文字、中医中药、工艺美术、绘画和建筑艺术等的传播。<br> 第六部分走向近代<br> 19世纪以后,资本主义国家殖民扩张政策与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矛盾日益加剧。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1842年中英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一一《南京条约》,清政府实行广州对欧美一口通商的贸易体制从此终结。<br>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在积欠官府税饷和外商欠款的双重夹制下,不少行商陷入了经营困难的境况,迭遭破产、抄家、下狱、充军的厄运。<br> 结束语<br> 历史造就了十三行,十三行也创造了历史。<br>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十三行,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都极其深远。在许多国家的博物馆、艺术馆、档案馆和图书馆内,珍藏着大量有关十三行的文物、档案、文献等。<br> 十三行的历史展现了广州人诚信务实、开拓包容、敢为人先的精神。1951年,在十三行遗址(今广州文化公园)举办的“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成为了“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的先声。如今的十三行路仍是广州城西一条热闹的商业街。<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