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成都市境内文物保护单位之杜甫草堂、武侯祠

步行者

<p class="ql-block">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青华路37号。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p><p class="ql-block">杜甫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仍完整保留着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它附属建筑。草堂内珍藏有各类资料3万余册,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85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杜甫草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这个门是北门。</p> <p class="ql-block">听秋轩</p> <p class="ql-block">自唐昭宗天复二年韦庄寻得“柱砥犹存”的草堂遗址,并在此重结茅屋起,至清代嘉庆十六年最后一次全面培修止,近千年里草堂虽然屡经兴废,但是均为原址重建。然而,后代的重建一方面将杜甫旧居这块圣地保存了下来,给后人提供了瞻仰和凭吊诗圣的场所。而另一方面,时代的变迁也会将这里原有的唐代遗存逐渐地湮没,使后人不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唐文化的氛围。而且,由于长期缺乏实物佐证,以至于在学界曾经出现过今日草堂并非在原址重建的异议。直到2001年底,博物馆在敷设地下管道的施工中,发现了唐代遗址才结束了杜甫草堂没有唐代遗存的状况。它印证了杜甫对其居住环境及生活场景的描写,结束了杜甫研究从史料到史料的现状,极大地丰富了杜甫草堂的历史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唐代遗址展厅保留着420平方米的考古发掘遗址,这里不仅出土了大量唐代器物及残片,还有数十枚开元通宝等货币,更重要的是发现了一些唐人生活的遗迹,主要有水井三眼、房屋遗址八处、灶坑一处、窖坑五处、灰坑九处、排水沟四条等。</p> <p class="ql-block">成都杜甫草堂是诗圣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公元759-765年),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历经千余年保存至今。然而,也有学者对当年杜甫草堂的确切方位提出疑义。</p><p class="ql-block">2001年底,我馆在铺设地下管道时,分别在正门西侧和工部祠东北面发现了唐代灰坑和唐代生活遗址。此处遗址内出土了大量的唐代器物及一通唐代塔铭。这一发现,印证了杜诗对浣花溪一带自然风貌、生活情景以及草堂方位的描写,为有关杜甫草堂历史沿革提供了实物和文字佐证;结束了诗圣故居陈列展示从文献到文献,而无出土唐代文物的状况,极大地丰富了杜甫草堂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也为研究成都地区唐代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素材,填补了成都地区唐代大型民居遗址考古的空白。</p> <p class="ql-block">唐亭台遗址</p> <p class="ql-block">茅屋景区</p> <p class="ql-block">由碑亭向北,经过一座木桥,就来到了恢复重建的杜甫故居。杜甫诗歌描绘的地理环境,较为准确,犹如地图,所以被人们称为“图经”。因此,根据杜诗中有关草堂风物的描写,重建后的茅屋基本还原了杜甫当年的成都生活场景,可以让观众朋友们身临其境地感受杜甫的诗意生活。而恢复茅屋的选址,则是根据史料记载明代“前祠后堂”的格局而确定的。</p><p class="ql-block">这座茅屋是典型的川西民居,框架是木制榫卯结构,墙壁是以黄泥覆盖的竹篱笆墙,房顶则以茅草覆盖。左前方的院门叫柴门,用柴木做成,低矮而简陋。步入杜甫家的院子,左植四松,右栽五桃,药圃、菜园分置两侧。我们看到的茅屋,简朴而自然。中间是他家的客厅,客厅东边是杜甫的卧室,再往东是厨房。客厅西边是杜甫的书房,再往西就是孩子们的卧室。</p><p class="ql-block">杜甫在草堂居住期间,生活自给自足,较为闲适。但是,就在茅屋建成后的第二年秋天,一场狂风暴雨几乎吹毁了他的茅屋,于是诗人写下了千古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当杜甫为秋风吹破的茅屋而悲伤时,却不禁想起流离失所的人们,他祈求上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p> <p class="ql-block">杜甫雕像</p> <p class="ql-block">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 <p class="ql-block">位于工部祠东面的“少陵草堂”碑亭是杜甫草堂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亭中石碑高约175厘米,宽约80厘米,碑头上绘有双龙戏珠纹饰,碑身上端及左右两边均有龙纹图案。清代雍正十二年,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奉命赴泰宁送达赖喇嘛返回西藏,他途经成都拜谒草堂时,写下了“少陵草堂”四个大字。“少陵”原本是杜甫的别号,所以后人称他为杜少陵,其居住的草堂也被称为少陵草堂。清代嘉庆十六年,四川总督常明、布政使方积主持重修草堂时,为保护“少陵草堂”石碑,还特地建造了瓦房。约在清末民初时期,人们又将瓦屋改建为茅草覆盖的六角形圆亭,用来象征杜甫旧宅的茅屋。今天的少陵草堂碑亭,古朴典雅,已成为成都杜甫草堂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工部祠是草堂中轴线上最后一重建筑。匾额上的“工部祠”三个字,是由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叶圣陶先生所题。“工部”为古代三省六部制中六部之一,掌管营造工程之事。杜甫在成都的时候,曾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一职,所以后世多以“杜工部”尊称杜甫,因此纪念他的祠堂也称“工部祠”。</p><p class="ql-block">工部祠正中的杜甫塑像,体态丰腴,神采飞扬。两侧分别塑有陆游和黄庭坚配祀。三尊泥塑彩绘像均为清代工匠所塑,杜甫和陆游的泥塑像建造于嘉庆十六年,黄庭坚泥塑像建造于光绪十年。人们之所以在工部祠内将黄庭坚和陆游二人配祀杜甫,其原因有三:一是三人“心迹相同”,即忠君爱国的思想感情一脉相承;二是黄、陆二人在诗歌创作上都十分推崇杜甫,学杜成就卓著,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领袖,陆游则是“剑南诗派”的开创者;三是他们“去蜀而不忘蜀”,都曾寓居蜀中,不仅在蜀中留下了许多描写蜀地风物的名篇佳句,即使他们离开蜀地后,也对蜀地的生活经历难以忘怀,写下了不少充满深情回忆的诗篇。楹柱上由晚清学者钱保塘撰写的“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便是对这三贤共聚一堂最好的总结。</p> <p class="ql-block">少陵草堂图</p> <p class="ql-block">杜公草堂图</p> <p class="ql-block">杜甫</p> <p class="ql-block">工部祠背后的杜甫画像</p> <p class="ql-block">陆游</p> <p class="ql-block">黄庭坚</p> <p class="ql-block">水竹居</p> <p class="ql-block">恰受航轩</p> <p class="ql-block">当年,杜甫的茅屋前有一条两边种满花木的小路就叫花径,他在诗中曾写到:“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今天的花径是连接草堂旧址纪念祠宇与原草堂寺建筑群的一条红墙夹道,由于风景优美,诗意盎然,它在许多关于成都的宣传片或者电影中都曾出现过。花径东端入口有匾额“花径”二字,是现代书法名家萧龙友所书。门柱上是郭沫若先生撰书的对联“花学红绸舞,径开锦里春”,对联巧妙地将“花径”二字嵌入联首,可以令人依稀看见杜诗描写的当年景色。</p> <p class="ql-block">名人题字</p> <p class="ql-block">站在柴门看诗史堂</p> <p class="ql-block">站在柴门看工部祠</p> <p class="ql-block">柴门是中轴线上的第四重建筑,匾额上的“柴门”二字,是我国现代国画大师潘天寿先生所题。杜甫《野老》诗中曾有“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的诗句,称自家的院门为柴门。明代弘治十三年草堂重建时,这里被称为“浣花深处”。清代嘉庆十六年重建被称为“药栏花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取杜诗《野老》原句称作“柴门”。</p><p class="ql-block">走过柴门,踩在这凹凸的石板上,大家也不难感受到“千年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干”的盛况。两侧墙壁镶嵌的七通石碑,大多是清代文人墨客或地方官吏来草堂凭吊时所题诗作,这也无不体现出他们对诗圣杜甫的崇敬之情。</p> <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杜甫草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一九六一年三月四日公布,四川省人民委员会立</p> <p class="ql-block">杜甫一生创作诗篇流传至今的有一千四百多首,他的这些诗歌真实而生动地展示了“安史之乱”前后唐朝社会的生活画卷,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等内容。因此,杜甫的诗也被后世称为“诗史”。中轴线上的第三重建筑“诗史堂”,就是因此而得其名的。</p><p class="ql-block">大厅正中陈列着一尊由现代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创作的杜甫铜像。作者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了杜甫青壮年时期的样貌,准确地刻画出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这里的杜甫显得十分沉静,在他深邃的目光中,微蹙的眉宇间,有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仁爱精神,有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爱国情怀,也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p> <p class="ql-block">朱总题字</p> <p class="ql-block">叶帅题字</p> <p class="ql-block">花径尽头是“草堂影壁”,上面的“草堂”二字是用青花碎瓷镶嵌而成。其字写于清光绪三十四年,由四川劝业道道尹周善培书写,并以碎瓷镶嵌,但后来被毁损。今天看到的“草堂”二字是他的弟弟周竺君所书。这里也是杜甫草堂最具标志性的景点之一,因此很多观众都会在这里留影纪念。最为著名的是在1958年,毛泽东主席来到杜甫草堂,在此处长久伫立凝视,并留下的一张珍贵背影照。</p> <p class="ql-block">与伟人有关的展览</p> <p class="ql-block">大雅堂原本是草堂寺的大雄宝殿,2002年,杜甫草堂博物馆将其改建为展示中国诗歌文化的陈列厅后对外开放。大门匾额上的“大雅堂”三个字,是集的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字。“大雅”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一部分,反映的是当时的社会重大事件,被视为诗歌的正声。此处“大雅”之名,泛指中国优秀诗歌传统。北宋时四川丹棱人杨素十分推崇杜诗,曾经到四川宜宾邀请被贬在此的大诗人黄庭坚手书杜甫的蜀中诗歌,后将其全部刻成石碑,并在丹棱建堂进行陈列。堂屋建成以后,黄庭坚亲自将堂屋命名为“大雅堂”,并作了《大雅堂记》。</p><p class="ql-block">展厅内陈列有十二尊诗人塑像,由我国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叶毓山等人创作。十二位诗人都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杰出的诗人,屈原、陶渊明、陈子昂是杜甫的前辈,屈原爱国忧民的思想情感、陶渊明自然质朴的诗风和陈子昂勇于创新的精神都对杜甫产生过深刻的影响;王维、李白与杜甫是同一时代的诗人,都是以诗名世的大家,尤其是李白,他和杜甫被誉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后来者白居易、李商隐、苏轼、黄庭坚、陆游、李清照、辛弃疾,或承袭了杜甫的爱国精神,或沿袭了杜甫现实主义创作道路,或学习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态度,都开辟了一片自己的创作天地,在诗坛上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大雅堂以中国诗歌史上承前启后的杜甫为核心贯穿起中国诗歌的发展线索,也正体现了我国从先秦以来代代相传的优秀诗歌创作传统。</p> <p class="ql-block">草堂书院历史悠久,始建于元代,曾与杨雄墨池、文翁石室并称成都著名的三所书院。明清时期,草堂书院历经多次修葺与扩建,规模逐渐扩大,曾有“收书三十万卷”的辉煌,但后因战乱凋敝,令人唏嘘。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遂于2017年再启复建草堂书院之宏图。草堂书院由原草堂寺建筑东方丈改建而成,于2021年4月正式开放,建成后的草堂书院占地3586平方米。</p><p class="ql-block">格局由两重三进四合院的中国传统古建筑院落和一幢单体古建筑组成。书院第一重三进四合院包含了展示书院文化的序厅、开展书院教育活动的国学小讲堂、缅怀文人先贤的名人书房、提供书院藏书阅读的图书馆和开展书院学术活动的研修室;书院第二重三进四合院设有大型学术报告厅,配有全面屏大屏幕等设备先进的现代会议系统,可以开展百人以上的论坛讲座;书院的单体古建筑为仰止堂,是草堂书院的儿童书院,主要用于面向未成年人开展“草堂一课”和“草堂小小讲解员”等社教活动。</p> <p class="ql-block">叶圣陶先生书房</p> <p class="ql-block">名人在草堂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正门</p><p class="ql-block">五代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经宋、元、明、清修葺扩建,草堂已演变成一处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的文化圣地。现成都杜甫草堂主要由草堂旧址纪念祠宇、草堂寺和梅园三部分组成。草堂旧址纪念祠宇现存建筑群是明弘治十三年(1500)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重修后保留下来的。正门外一座青砖照壁作为前导,含蓄典雅。五重主体建筑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与工部祠均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p><p class="ql-block">正门匾额上“草堂”二字,是从碑亭中“少陵草堂”石碑上拓印镌刻而成,两侧的对联“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出自杜诗《怀锦水居止二首》。这副对联,点明了杜甫当年茅屋的地理位置,是在万里桥的西面,古百花潭的北边。当年的茅屋位置与现在博物馆的位置完全吻合。</p> <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杜甫草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一九六一年三月四日公布,四川省人民委员会立</p> <p class="ql-block">南门</p> <p class="ql-block">南门也有一块文保碑。</p> <p class="ql-block">武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武侯祠大街231号,始建于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原是纪念诸葛亮的专祠,亦称孔明庙、诸葛祠、丞相祠等,后合并为君臣合祀祠庙。</p><p class="ql-block">武侯祠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是民众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肯定和赞誉的载体,也是三国遗迹源头,由汉昭烈庙、武侯祠、惠陵、三义庙四部分组成,属于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文化遗产保护区。</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武侯祠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大门是硬山式屋顶,以中柱分心隔成内外两间。大门中开,朱红大匾上刻有“汉昭烈庙”四个金色大字,大门前左、右两侧,各有一尊明代石狮,位于大门中轴线外有照壁一座,照壁两侧有榕树相映。</p> <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侯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一九六一年三月四日公布,四川省人民委员会立</p> <p class="ql-block">《诸葛武侯祠堂碑记》碑,明代文物,立于大门至二门之间通道西侧,为由南向北的第1通。有碑亭罩护。1547年(明嘉靖二十六年)立碑。撰文四川巡抚张时彻,书者不详,立碑者成都府同知高登。</p> <p class="ql-block">唐碑全名《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时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武元衡率领27位僚属来武侯祠拜谒,令节度府掌书记裴度撰文立碑,表达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并以此来激励后世。文章写好以后,由柳公绰书丹,由鲁建镌刻。因文章、书法、镌刻精湛,被称为“三绝碑” 。</p> <p class="ql-block">二门</p> <p class="ql-block">“明良千古”匾</p> <p class="ql-block">岳飞题《后出师表》</p> <p class="ql-block">岳飞题《后出师表》</p> <p class="ql-block">文臣武将廊</p> <p class="ql-block">刘备殿前东西廊内,有蜀汉文臣武将的塑像28尊。东廊称文臣廊,以人称凤雏的庞统为首,共塑有14人(庞统、简雍、吕凯、傅肜、费祎、董和、邓芝、陈震、蒋琬、董允、秦宓、杨洪、马良、程畿)。西廊为武将廊,以智勇双全的赵云为首,也塑有14人(赵云、孙乾、张翼、马超、王平、姜维、黄忠、廖化、向宠、傅佥、马忠、张嶷、张南、冯习)。人物像之装扮、衣着主要借鉴自清代戏曲。每尊塑像前都立有介绍其生平事迹的石碑。</p> <p class="ql-block">赵云</p> <p class="ql-block">马超</p> <p class="ql-block">黄忠</p> <p class="ql-block">汉昭烈庙坐落在一进院的北面,与东、西两侧的文臣武将廊和南边的二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四合院式建筑。为传统单檐歇山式建筑,面阔七间,进深四架。前檐柱上撑弓,雕有彩绘敷金的祥兽图案,制作精巧。二门上方悬匾大书“明良千古”四个大字,由清康熙年间四川提督吴英所撰写。意为“明君良臣,千古垂范”。殿内正中为刘备的坐像,是整个武侯祠中最高大的塑像。坐像高3米,全身贴金,冠冕九旒,双手执圭。左右侍者,一捧传国玉玺、一捧尚方宝剑。塑像前牌位上写着刘备的谥号“汉昭烈皇帝”,充分体现君尊臣卑的等级观念。正殿两侧紧邻东、西偏殿,东偏殿为关羽塑像和其子关平、关兴及其部将赵累、周仓的陪祀塑像;西偏殿则是张飞及其子张苞、孙张遵的塑像,除了周仓属于演义人物,其余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p> <p class="ql-block">正殿供奉刘备,“业绍高光”匾</p> <p class="ql-block">刘备塑像</p> <p class="ql-block">刘谌塑像</p><p class="ql-block">刘谌(chén)(?- 263年),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孙,蜀汉后主刘禅第五子,三国时期蜀汉北地王。景耀二年(259年),刘禅封其为北地王。景耀六年(263年),魏将邓艾的军队攻取绵竹关,其父刘禅决定在魏军攻来前投降,刘谌劝阻无效之后,“先杀妻子,而后自杀”。</p> <p class="ql-block">与刘谌相对之处放了一块烂木头,据说是刘禅。</p> <p class="ql-block">东偏殿供奉关羽,“义薄云天”匾</p> <p class="ql-block">西偏殿供奉张飞,“诚贯金石”匾</p> <p class="ql-block">刘备殿比诸葛亮殿高。</p> <p class="ql-block">关于为什么没有刘禅祠。</p> <p class="ql-block">武担山,今天成都还有这个地方,不过不开放。</p> <p class="ql-block">诸葛亮殿是极为传统的庙宇建筑,由过厅、东厢房、西厢房、钟楼、鼓楼、孔明殿6组建筑围合而成,总建筑面积1588平方米 。殿宇宏敞开朗,面阔5间,进深2架,平面呈长方形,梁架式木结构,面积仅为刘备殿的一半。殿前石砌台阶,素面石栏杆,望柱上石刻动物;殿前檐柱8根,上有雕花撑弓。金柱之间均置蛛网花格门,以别内外;地势略高,使殿堂增加肃穆感。屋顶为单檐歇山式顶,飞檐翘角,中堆为火焰宝珠、二龙戏珠,腰花饰弥勒佛像。明代凤鸟纹四足香炉置于殿前,炉口沿上铸一双抱财童子,造型生动。殿左右两角,分别为钟楼和鼓楼。诸葛亮塑像在一神龛内,悬挂 “静远堂” 匾额,表达诸葛亮一生的情操。塑像塑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诸葛亮手持羽扇,头戴纶巾,身披鹤氅,神态儒雅,颇有一代名相风度。塑像两侧各有一书童,一捧兵书、一执宝剑。诸葛亮像两旁,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儿子诸葛瞻</p> <p class="ql-block">孙子诸葛尚</p> <p class="ql-block">三义庙</p> <p class="ql-block">三义庙位于成都武侯祠内,初名三义祠,位于成都市提督街,清康熙初年由四川提督郑蛟麟始建。乾隆四十九年(1784)因焚香引起大火被毁,乾隆五十二年(1787)重建,道光二十二年(1842)又曾全面修葺。现在所见建筑和匾联主要是道光年间的遗存。其建筑为混合结构,面积569㎡,四造五殿,规模宏大。后渐坍圮,仅存少量建筑尚完好,1981年被公布为成都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1998年,因城建需要三义庙迁建到武侯祠内。三义庙现为一进四合院,由拜殿、大殿和两侧的廊房组成。拜殿面阔五间,进深五米,抬梁式屋架,彻上明造,檐撑雕花,其前用木栅栏代墙封挡,只留中间开口为大门。大门内东侧挂一高约二米的大钟,是按我国寺庙惯例置备的礼器。此钟横截面为正圆形,侈口,近口处饰方形云纹,中、上部饰横向长方块乳钉纹二十块;纵向长方块纹四块。其中纵向两长方块内铸“三义庙忠义千秋钟”、“成都武侯祠庚辰年孟秋制”铭文。</p> <p class="ql-block">诸葛亮殿背面</p> <p class="ql-block">老石雕</p> <p class="ql-block">桃园</p> <p class="ql-block">桃园三结义塑像</p> <p class="ql-block">明良千古</p> <p class="ql-block">刘备登基</p> <p class="ql-block">惠陵</p> <p class="ql-block">汉惠陵,史称“惠陵”,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武侯祠内。陵墓占地2000平方米,封土高12米,有一道180米长的砖墙环护。陵前有“汉昭烈皇帝之陵”碑,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立。</p><p class="ql-block">史载,刘备于223年4月病逝于白帝城后,运回成都安葬;墓中还葬有刘备的先后死去的甘、吴二位夫人。刘备墓现有匾“汉昭烈陵”“千秋凛然"对联:“一抔土尚巍然,问他铜雀荒台何处寻漳河疑冢;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鳞古道令人想汉代宫仪”。</p><p class="ql-block">两宋时候就有人怀疑,惠陵不是刘备奠基,它只是纪念刘备的衣冠冢。刘备的真墓只能是在他病死的白帝城(重庆奉节)处。此说几百年来多有流传。据说,60年代郭沫若路过奉节城进也说过刘备真墓不在成都,而是在奉节。</p> <p class="ql-block">“千秋凛然”匾</p> <p class="ql-block">字库塔亦称“敬字亭”、“惜字塔”,是古人因“敬天惜字,崇儒重书”而专门用于焚烧字纸的建筑。</p><p class="ql-block">字库塔,在四川也被称为字库、惜字宫、惜字库,四川民间有的俗称字孔、字孔子,其他地方又叫敬字亭、惜字塔、焚字炉、圣迹亭、文风塔等。它是古人专门用来焚烧字纸的建筑。</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字库塔始建于宋代,到明清时期已全国普及了。字库塔的建造源于我国传统文化中“惜字如金”“敬惜字纸”的信仰和观念,通常被建造在场镇街口、道路桥梁旁边、书院寺庙之内,一些大户人家则建在宗族祠堂或自家院内。塔龛中多供奉仓颉、孔圣、文昌等神位,并配以相应联对、画像、图案等。一般为多层石塔,也有金属、砖塔以及木制构件,造型庄重肃穆,样式别致精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