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谱:先贤印存A1

立雪听松山房

<p class="ql-block">这是去年在西泠印社泠美艺术购藏的手工原钤《先贤印存·先贤名家篆刻集珍· A》,我分4篇文章来介绍。</p><p class="ql-block">印谱收集了篆刻先贤名家作品共20方印章的原拓,是明清以来著名篆刻艺术家作品的经典集粹,用活页连史纸拓印、以古藉线装方式装订,印谱没有作者介绍,是我自己一一考证,我会分四集详细介绍给大家,这是第一篇。</p> <p class="ql-block">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p> <p class="ql-block">中国文字随著时间的绵延、空间上的歧异发展,蕴涵了动人的多样风貌,在印面之内跌宕生姿,以一种有情、有致的方式呈现出来,小小方寸之内充满了时间的古朴和空间的浑厚,虽几经更迭,仍能以温润的光泽、古雅的韵趣,引人玩味,这就是篆刻艺术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文彭:健儿胜腐儒</p><p class="ql-block">文彭(1498年-1573年),字寿承,号三桥,别号渔阳子、三桥居士、国子先生等,南直隶苏州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文徵明长子,明代书法篆刻家、书画家。文彭幼承家学,诗、文、书、画、印无一不精。县试名列高等,乡试屡挫。嘉靖三十五年(1556 年),文彭以岁贡生的资格赴京考试,以廷试第一授嘉兴府学训导。后官至南京国子监博士,兼官北京国子监博士。</p><p class="ql-block">文彭传世画迹有《兰竹图》卷。亦能诗,著有《明文博士诗集》等。其书法初学钟、王,后法怀素,后期致力于孙过庭,篆、隶、行、草、楷诸体皆擅,以楷、草最为精粹,索书者接踵不断。尤精篆刻,风格工稳透逸,格调高雅,富有盛誉,与何震并称“文何”,对后世影响甚大,为明清文人篆刻之开山鼻祖。清初周亮工《印人传》称:“论印一道自国博开之,后人奉为金科玉律。”可见他在文人流派篆刻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苏州一带学习文彭的篆刻技法的有陈万言、李流芳、归昌世、顾听等,后人称为吴门派。</p> <p class="ql-block">高翔:平生之志不在温饱</p><p class="ql-block">高翔名列清代“扬州八怪”,高翔从小就过着清贫生活,虽然读书很用功,但终生也只考中过秀才罢了。正因为从未做过官,因此在贫困之中他更加好学不辍,交游极少,自己关在家里种花养鸟,写篆字画梅花,孤傲不群的性格和嗜学成癖的性格,正使他在学问辞章、书法、绘画、篆刻上自成一格。因此,在扬州八怪之中,他也是重要的印人。</p><p class="ql-block">高翔(1688-1753),字凤岗,号西唐,又号犀堂、西堂、樨堂等,别号山林外臣,擅画山水花卉,间作佛像人物。篆刻与高凤翰、潘西凤、沈凤并称“四凤”。高翔少年时期崇尚石涛,后与石涛结识为友,常相往来,情谊深长,受益颇深,是石涛的挚友和忠实追随者。高翔一生不曾入仕,因此,他的精力大都在书法绘画篆刻等艺事方面,跟高凤翰一样,高翔晚年时由于右手残废,常以左手作画(没有左手刻印的记载)。他与石涛、金农、汪士慎为好友。清朝的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有过这样的记载:“石涛死,西唐每岁春扫其墓,至死弗辍”,意思明确,石涛死后,高翔每年春天都去扫墓,直到死都没有断过。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友谊很深。高翔除擅长画山水花卉外,也精于篆刻,他跟浙派宗师丁敬是好友,高翔跟汪士慎是好友,两人都以画梅著称, 汪梅繁枝,高梅简枝,各有意趣。跟他们也同属于一个文人圈子还有一位大人物,就是浙派的创始人丁敬,丁敬跟汪士慎是好友,因此,在篆刻方面,他除了受程邃、高凤翰等徽派风格影响,同时也受浙派风格影响。他因为名字中也有一个凤(字凤岗),所以,他跟高凤翰等四人合称“四凤派。</p> <p class="ql-block">王玉如:闲与仙人扫落花</p><p class="ql-block">王玉如(约1708~约1748)字声振,号研山,云间(今上海市松江)人。清代篆刻家。睿章从子,篆刻得其伯父指授,并得神似。乾隆十一年(1746),苏州叶锦出佳石,请他刻了一部《澄怀堂印谱》。并著有《研山印草》。</p><p class="ql-block">乾隆十一年(1746,洞庭叶锦出佳石,请刻《澄怀堂印谱》刊行。自刻印曾刊行《读书十八则》、《四时读书乐》、《陋室铭》、《春夜宴桃李园序》诸印谱,死后原石散失近半,鞠履厚携归所余,补刻所缺,汇为一卷,名《研山印草》(1751年),与自刻《坤皋铁笔》(1755年)、《坤皋铁笔余集》(1779年)和《印文考略》合为四册以传。风格相似,已不辨谁刻。</p> <p class="ql-block">郭启翼:桐间落花,柳下风来,琴号珠柱,书名玉杯。</p><p class="ql-block">郭启翼(1731-1803),字凤举,号莲溪、恬庵、寅栖、斋堂为松雪堂。清代乾隆时举人,曾在江西新城、安福等地做官,后罢职归里。善诗文,喜吟咏,工篆刻,师法安丘篆刻名家张卯君,颇能神似。自少年起嗜古成癖,富收藏,于金石考据用功尤勤,嗜好治印,曾披览古书画名印及秦汉以来所传印谱,苦心追摹,只恨不够精工,深知篆镌之微妙,务在辨迹求心,心领神会。主要成就存世著作《松雪堂印萃》、《代摹印萃》十二卷、《松雪堂遗集》四卷.载入《印学研究》第八辑安丘印派研究专辑,安丘印派舆山东篆刻世家辑考。</p> <p class="ql-block">赵之琛:不饮独泉水,不息曲木荫</p><p class="ql-block">赵之琛(1781-1852),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次闲,号献父、献甫,又号宝月山人,斋号补罗迦室。蝶隐园书画杂缀作赵之瑛。清代著名的篆刻家和书画家。</p><p class="ql-block">赵之琛是浙派篆刻的代表人物,继“西泠四家”(丁敬、蒋仁、黄易、奚冈)之后,入列“西泠后四家”(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前后四家合称“西泠八家”。为陈豫钟弟子,又取黄易、奚刚、陈鸿寿三家之长,在篆刻技法上可谓集浙派之大成。在嘉庆、道光之后声名卓著,效之者甚多。</p><p class="ql-block">他作印力求巧妙,章法整稳而内含姿态,刀法滞重而蕴藏轻峻。他尤以切刀之法见称印坛,然其所以得之处,亦失之处,风格由此出,亦囿于此。至于晚年印作,则已多显习气,正后人“燕尾鹤膝”之讥;刀法之外,其格局亦少创意,趋于僵化,边框处理亦细碎稍微。其印章边款,则别具一格,字体隶行结合,下刀生辣,线划挺劲。他勤于奏刀,今存世印作有千余枚之多。于金石文字之学有扎实的工夫,阮元著《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内所摹写古器文字,多出其手。据说他平日足不出户,潜心书画篆刻,并常摹写佛像,故有斋号“补罗迦室”。《补罗迦室》一印可算其代表作,是其自用印。章法、篆法、刀法均极讲究,如其中“罗”字的下左偏旁和“迦”字的走之旁,简而代繁,既是浙派的典型结构法,又可见其用心之谨慎。篆刻之外,赵之琛书画兼攻,而山水、花卉之作自成面目,另有韵致。一生不仕,晚年在太平天国战乱中流离失所,客死他乡。有《补罗迦室集》行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