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是在父亲的故事里长大的。很小的时候,就从父亲讲的故事里知道了伊犁这个美丽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前,父亲就离开故土四川江油,奔赴新疆迪化(乌鲁木齐)的新疆学院(新疆大学前身)学习俄语,准备去苏联留学。1949年底,当得知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军十七师五十团正在招收部队文工队员,就踊跃报名。正是这样,二十岁的父亲参了军,随五十团文工队,于1950年元旦后进驻伊犁,执行屯垦戍边、建党建政的任务。三年后文工团解散整编,父亲离开伊犁,调到乌鲁木齐军区秘书处工作。至此一别,再未回去过,在他2000年写的《伊犁常向梦中寻》回忆录中流露着浓浓地怀念,深深地遗憾:“怀念伊犁想战友,深深情谊存长久;别来常向梦中听,声声含有故地游。……”</p> <p class="ql-block">伊犁五十团文工队时的父亲。</p><p class="ql-block">父亲集颜值与才华于一身,他是编写组成员,把好人好事编成快板、填成唱词、画成连环画,后来编话剧、小歌剧,将满腔热血投身于轰轰烈烈的伊犁初建的宣传工作中。</p> <p class="ql-block"> 2024年1月13-15日,我踏上了伊犁这片土地,追忆着七十年前父亲随文工团宣传演出不停穿梭的青春的身影,难忘的事迹;向已离世十八年的父亲展示着七十年后伊犁的美景,各族人民和谐的生活;替天上的父亲还愿重游伊犁的遗愿。</p> <p class="ql-block">一. 文工团驻扎在将军府</p> <p class="ql-block"> 伊犁霍城县惠远古城,是清政府治理新疆的首府之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由清政府在此设立,统辖天山南北军政事务。当时的惠远位于新疆中心地域,因晚清不平等条约,西北大量领土不断被掠夺、割让,迫使把军事政治中心向东迁到了迪化(乌鲁木齐),但惠远城一直是伊犁将军驻地。</p> <p class="ql-block">将军府大门外</p> <p class="ql-block"> 一走进伊犁将军府,就感到了一种清廉、整洁、安定的气场。</p> <p class="ql-block"> 当年父亲所在的文工队随五十团司政机关就驻扎在将军府。在《伊犁常向梦中寻》中描述了刚入住时的情景。“其实那时的将军府,仅存两扇笨重的大门和蹲在门外的一对石狮子,府内是倒塌的房屋,没顶的野草,厚实的落叶、鸟粪,找不到人行道,有些较完整的屋舍,但远不够部队住宿。晚上,我们只好挤进缺门少窗的破屋里,躺在麦草堆上,把头缩进被子里过夜。时值隆冬,毫无保暖设施,一床薄被,怎能抵御严寒侵袭!次日,全团行动,踏着积雪到伊犁河边去砍伐梢木、荆棘,拉回来生火取暖,文工队全体队员也投入了这项劳动。在运柴大军中,有参加过长征的红军战士,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战斗英雄,他们大步流星地拖着比我们重很多的柴火,每到上坡,还要拽着我们这些学生兵的绳子,帮我们拖上坡顶。他们一路汗水一路歌声,给我们这些新参军的战士作出'自己动手,战胜寒冷,减轻人民负担'的榜样。”</p> <p class="ql-block">文工队在将军府大门前演出</p> <p class="ql-block">二. 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p> <p class="ql-block">关于锡伯族大西迁,度娘告诉我们:1 8 世纪中叶,清朝政府从盛京(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1 0 1 8 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 2 7 5 人,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新疆的伊犁地区进行屯垦戍边。这一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西迁新疆的锡伯人和留居东北的锡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盛京的锡伯族家庙——太平寺,祭奠祖先,聚餐话别。次日清晨,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告别了家乡的父老乡亲,踏上了西迁的漫漫征程。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艰苦跋涉,到达新疆的伊犁地区。现在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就是他们当年的驻地,那里的锡伯人是他们的子孙。</p> <p class="ql-block"> 在父亲为我讲的伊犁的故事里,冬末去察县演出,过伊犁河放渡船,掉进冰冷的河水里,死里逃生的一幕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里…</p> <p class="ql-block"> 父亲在《伊犁常向梦中寻》中描写了这惊险的一幕“ 河南县(察布查尔)较远,去得较晚。刚刚解冻,我们自背行李、道具、汽灯、乐器,艰难地跋涉在泥泞的路上。好不容易赶到河边,可渡船却停在对岸,怎么呼喊都没有人答应。那时河上的渡船,用滑轮套在一根很粗的固定在两岸的钢丝缆绳上,这渡船没人操舵是过不来的。为赶上演出,我向队长提出,让我攀着缆绳过河。在万分焦急又别无他法的情况下,队长同意了我的请求。刚开始还顺利,愈接近河心,缆绳垂度愈大,我的脚已接触到冰冷的冲击力很强的河水了,这时我的双手不仅要牵引我的身体,还要抵消急流对我的双脚、双腿,以至下半身的冲击。刚坚持到河心,双手麻木失去知觉,指头不由自主地松开了,整个身躯坠入河中。湍急的冰冷河水把我卷走了,岸上传来了战友们急切的呼唤。我凭借从小在闻溪、涪江练就的泅水本领,挣扎着游到对岸,可已远离渡口了。这时虽然又冷又累,头重脚轻,但时间不容迟疑,我跌跌撞撞沿河而上奔向渡口,爬上渡船,调整船舵,把渡船放过了河。同志们过了河,赶到头牛(金泉镇),当晚向锡伯族人民献演,表达了我党我军对他们的慰问与祝福。”</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伊犁河大桥。</p><p class="ql-block">如今伊犁河上已有几座现代化大桥了!不仅连接了伊犁河南北两岸人员和车辆的便捷通道,也是当地居民步行游览观光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三.演大戏,闹革命,足迹留在伊犁大地</p> <p class="ql-block"> “1951年9月,黄继甫政委带领文工队到伊犁地委报到,地委书记刘光汉安排我们先后到伊宁、巩留、特克斯、河南(察布查尔)、绥定(霍城)等县城和区乡演出。</p><p class="ql-block">在特克斯、巩留等几个县乡,当演到群众斗黄世仁、吕承书(《赤叶河》中的恶霸)等场面时,立刻激起台下兄弟民族观众们的极大愤怒,他们拣起石头、砖块,狠砸剧中的坏蛋;当场批斗剥削压榨他们的恶霸地主,高呼拥护土地改革等口号。每场演出,都需要工作队员和当地干部的耐心解释和劝阻,否则,便没法收场。</p><p class="ql-block">更令人感动的是当地穷苦百姓晚上自动为我们站岗放哨,提防坏人暗算。告别的时候,他们赶着毛驴车,帮我们运送行装、道具和护送小同志到下一个演出场地,民族乡亲这种发自内心的关怀、爱护,深深地刻印在我们的心里。”</p> <p class="ql-block">文工队演出现场</p> <p class="ql-block">五十团文工团演出大型歌剧《红旗飘扬到边疆》</p> <p class="ql-block">五十团文工队演出《白毛女》现场</p> <p class="ql-block"> 流传已久的新疆民歌《草原之夜》中的“可克达拉”现在是新疆建设兵团第四师师市政治文化中心可克达拉市。当年的六军十七师五十团官兵集体转业,留在了这里,整编到兵团第四师,继续开发建设伊犁垦区。</p> <p class="ql-block">克达拉大桥横跨伊犁河,桥梁全长2527米,桥面总宽32.5米,2019年10月31日,可克达拉大桥正式通车。</p> <p class="ql-block">美丽的伊犁,丰富又独特的旅游资源,已成为国内外人们梦寐以求向往的地方。现在交通工具多样,小车、火车、飞机,快捷又方便。现代化的伊犁正张开双臂,欢迎五湖四海的来客。</p> <p class="ql-block">喀拉峻人体雪原</p> <p class="ql-block">特克斯八卦城-离街</p> <p class="ql-block">天鹅泉湿地公园</p> <p class="ql-block">赛里木湖冬景</p> <p class="ql-block">我在赛里木湖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父亲的《伊犁常向梦中寻》这篇回忆录再次被关注。</p> <p class="ql-block">这是将军府博览厅的结束语。</p><p class="ql-block">可以告慰天上的父亲以及他们这一辈军垦人:伊犁河水千古流,为开发、建设、保卫边疆做出巨大贡献的可歌可泣的人物事迹,千古流芳万古留存!</p> <p class="ql-block">谢谢关注、品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