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石家大院

子牙居士(春雨)

<p class="ql-block">深宅大院第一家 </p><p class="ql-block">楼阁亭台傍丽花</p><p class="ql-block">此处依榄闲入梦 </p><p class="ql-block">四时赏月待朝霞</p> <p>杨柳青石家大院,始建于1875年,至今已有138年的历史,其建筑结构独特,砖木石雕精美。石家是当年天津八大家之一,一度财势显赫,闻名遐迩.</p> <p>石家原籍山东,祖辈漕运发家后在清乾隆年间定居杨柳青。石家于清道光三年(1823),析产为四大门,分别是福善堂、正廉堂、天锡堂、尊美堂。各门均建有一所颇具规模的建筑。现石家大院即为仅存"尊美堂"宅第,曾有"天津第一家"、"华北第一宅"之称,从中足可领略汉族传统民居建筑之精妙。</p> <p>进入大门即是一条宽阔的长长的甬路,构成大院的中轴线,甬路上有形式各异、建筑精美的5座门楼。从南向北门楼逐渐升高,寓意为"步步高升",而每道院门都是3级台阶,寓意为"连升三级"。道路东西两边各有五进院落。东院为内宅,有内账房、候客室、书房、鸳鸯厅、内眷住房等,现石家大院陈列着杨柳青年画、泥塑、木雕、砖雕及天津民俗,细细观览,十分有趣。西边的院落为接待贵宾的大客厅、暖厅、大戏楼、祠堂等,现已基本恢复了原有陈设。与内宅相比,这里建筑用材更为考究,做工更为精细。大客厅院内有高近5米的大天棚,可挡风避雨,当年从镇外很远就能看到。大戏楼宽敞华丽,可供200人听戏饮宴,是华北民宅中最大的戏楼,京剧名家孙菊仙、谭鑫培等都曾在此献艺,其中花灵格扇全部是楠木原色,精雕细刻,极为华贵。西院的西边还有三进院落,是私塾先生教书及其他的专用房,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p> <p>石家的后花园,假山亭台楼阁,长廊曲径通幽,休息的好地方。</p> <p>整个大院,60米长的大甬道的两侧共有四合套式12个院落,所有院落都是正偏布局,四合套成,院中有院,院中跨院,院中套院;从寝室、客厅、花厅、戏楼、佛堂到马厩,无论是通体格局、建筑风格、还是艺术装饰,都反映了清末民初的文化遗存和当时的民俗民风。</p> <p>垂花门的木雕是北方民居中的一大特征,含苞欲放的垂“莲”,青玉石鼓。尊美堂有三道垂花门,因其垂柱根据荷花的三个花期雕刻成三种不同形态的图案“含苞待放”“花蕊吐絮”“籽满蓬莲”含有“连升三级”的意寓。</p> <p>大戏楼宽敞华丽,可供200人听戏饮宴,是华北民宅中最大的戏楼,京剧名家孙菊仙、谭鑫培等都曾在此献艺,其中花灵格扇全部是楠木原色,精雕细刻,极为华贵。</p> <p>戏楼顶子外面是一层铁皮,上面有铜铆钉铆成的一个大寿字。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余舒岩,孙菊仙,龚云甫都在此唱过堂会。整个戏楼的特色是冬暖,夏凉,音质好。戏楼的墙壁是磨砖对缝建成,周密无缝隙,设有穿墙烟道,由花厅本地炉口入炭200斤焚烧一日夜,冬日虽寒风凛冽,楼内却暖和如春。到了夏天,戏楼内地炉空气流畅,方砖青石坚挺清凉,货色两侧开有侧门使空气构成对流,空间又高,窗户设计的阳光不直射却分内透亮,使人觉得非常凉快。戏楼修筑用砖均是三座马蹄窑指定专人特别烧制。经专用工具打磨当前干摆叠砌,用元宵面打了糨糊白灰膏粘合,墙成一体,加上北高南低回声不撞,北面隔扇门能放音,拢音效果极佳,偌大戏楼不必扩音器,不仅在角落听得明白,即便在院内也听得清楚无误。因而,石府戏楼堪称“民间一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