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孔子是中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尊为圣人、文宣王、大成至圣文宣王、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孔子以诗、书、礼、乐教授学生,追随弟子达三千余人,其中学业优秀者达七十二人,被誉为乳门七十二贤”,他们是乳子思想和学说的坚定追随者和实践者,也是儒学的积极传播者,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以弘扬国学文化和传承古圣先贤精神遗产为已任。今辟出崇圣祠外空隙之地,设立孔门七十二贤瓷板画廊,安放玉雕孔子圣像,打造国学文化新景观,供国人瞻谒品读。</p> <p class="ql-block"> 北京孔庙,又名“先师庙”,位于北京孔庙位于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国子监街13号,为中国古代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场所。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大德十年(1306年)建成,面积2.2万平方米[3],明永乐九年(1411年)重建。</p><p class="ql-block"> 北京孔庙坐北朝南,古建筑面积约有7400平方米。[5]主体建筑为沿中轴线分布,左右对称的中国传统建筑布局,三进院落,中轴线上的建筑从南向北依次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门及崇圣祠,主体建筑都覆以黄色琉璃瓦。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北京孔庙大规模修缮,民国五年(1916年)竣工。至此孔庙形成现有的规模和布局。北京孔庙进士题名碑为研究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重要文献资料。孔庙历经7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遗留下来的文物,成为研究中国古代科举、孔子儒学、建筑形式和文化内涵的重要史料和实物。</p> <p class="ql-block"> 元大德六年(1302年),北京孔庙(文宜王庙)开始建造。北京孔庙元大德十年(1306年),北京孔庙建成。根据“左庙右学”的礼制,同年在孔庙西侧,建国子监,又称太学。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北京孔庙立“加号诏书碑”,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宜王”。在孔庙大成殿内设圣位。</p><p class="ql-block"> 元皇庆二年(1313年),皇庆二年开科取士后,并在北京孔庙内立进士题名碑。元延祐三年(1316年)秋七月,北京孔庙立“加封颜子、曾子、子思子、孟子”碑,并陪亭。孔庙享宫城规制,四隅建角楼。</p> <p class="ql-block">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皇帝下诏修葺北京孔庙庙宇。元末,北京孔庙荒废。明永乐初年,北京孔庙重新整治修缮。明永乐元年(1403年),改称国子监孔子庙。明永乐九年(1411年),北京孔庙整治修缮竣工,并修缮了大成殿。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戊戌科起至崇祯十六年(1643年)癸未科止,共在孔庙立进士题名碑77座,77次殿试开科取士22440名。</p><p class="ql-block"> 明宣德四年(1429年),修缮北京孔庙大成殿及两庑,并设先贤先儒。明正统元年(1436年),孔庙前门内左侧修建明英宗“御制新建太学之碑”,三月初一建成。夏四月,以元学士吴澄从祀孔子庙庭。</p> <p class="ql-block"> 明正统八年(1443年),修缮先师庙。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在北京孔庙先师门外,修建屏墙。明嘉靖九年(1530年),定孔子谥号为“至圣先师孔子”。改称大成殿为“先师庙”,大成门为“庙门”。塑像改为木主。四配、十哲神位改用木主。明嘉靖九年(1530年),在大成殿后建“启圣榈”(现崇圣祠)。正堂五间,高三丈,广七丈八尺,深二丈五尺。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定孔庙陪祭之制。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北京文庙修缮,由青瓦改为琉璃瓦。清顺治二年(1645年),将孔子神龛命名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p> <p class="ql-block">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将孔子神龛命名为“至圣先师孔子神位”。清顺治三年(1646年)丙戌科至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共开殿士科118次,取进士26795名,并在孔庙立碑118座。加上元、明两朝,共198座,碑上镌刻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和他们的名次。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修建先师庙西庑及“启圣祠”。</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北京孔庙大成殿悬挂康熙御笔“万事师表”匾。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北京孔庙悬挂御书“大成殿”匾额。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七月,在大成殿甬道东立《御制至圣先师孔子赞》碑,有亭。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闰三月,在大成殿甬道西立《御制颜、曾、思、孟四子赞》碑,有亭。</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由和硕亲王主持修缮修先师庙,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完成。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三月,在大成殿甬路西北立《御制平定朔漠告成太学》碑,有亭。清雍正二年(1724年),加封孔子先师五代并为王爵,将“启圣祠”更名为“崇圣祠”。清雍正三年五月(1725年),在大成殿甬路东南立《御制平定青海告成太学》碑,有亭。清雍正三年乙巳孟秋(1725年),大成殿悬挂雍正御笔“生民未有”匾。</p> <p class="ql-block"> 清雍正六年二月(1728年),在大成殿甬道西南立《御制仲丁诣祭文庙诗》碑,有亭。清雍正八年(1730年),修缮先师庙。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修缮孔庙东西庑。清乾隆二年(1737年),开始修缮北京文庙,将国子监文庙大成门、大成殿改用黄瓦,崇圣祠用绿瓦。清乾隆三年(1738年)春二月完工。清乾隆三年(1738年),大成殿悬挂乾隆御笔“与天地参”匾。清乾隆三年(1738年),乾隆为北京孔庙题对联“齐家治国平天下信斯言也布在方策”,“率性修道致中和得其门者辟之宫墙”。清乾隆四年十二月(1739年),在大成殿甬路东北立《御制文庙易盖黄瓦临雍纪事》碑,有亭。碑刻《御制乾隆庚申仲秋释奠》、《御制乾隆甲子仲秋释奠》诗。清乾隆五十五年正月(1790年),在大成门外之东,南向立《御制石鼓所有文成十章制鼓重刻序》碑。清乾隆五十五年春(1790年),御制重排石鼓文鼓十,分列大成门外东西两侧,门内左右列戟二十有四(现已无存)。第六鼓石面恭刻高宗纯皇帝《御制再题石鼓诗跋》(现已无存)。清乾隆五十五年二月(1790年),在大成门外之右,南向立《御制观张照草书韩愈“石鼓歌”长卷作歌石刻》碑。</p> <p class="ql-block"> 清嘉庆三年(1798年),大成殿悬挂嘉庆御笔“圣集大成”匾。清道光二年(1822年),修缮先师庙殿庑。清道光三年(1823年),大成殿悬挂道光御笔“圣协时中”匾。清道光九年六月(1829年),在大成门外西北立《御制平定回疆,剿擒逆裔,告成太学》碑,有亭。</p><p class="ql-block"> 清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亦先后御笔题,“德齐帱载”、“圣神天纵”、“斯文在兹”、“中和位育”匾,恭悬大成殿内。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北京孔庙大规模地修缮,大成殿由七间三进,扩建为九间五进,双层飞檐、四坡五脊。工程尚未完成,清朝灭亡,但修缮仍继续进行,民国五年(1916年)才最后竣工。至此孔庙形成现有的规模和布局。</p><p class="ql-block"> 民国五年(1916年),教育总长范源濂将清代的匾额全部取下,移交当时的历史博物馆保存。民国五年(1916年)9月7日,北京政府举行祀孔,由教育总长范源濂恭代行礼,废跪拜仪式。民国六年(1917年)三月吉日,大成殿改悬黎元洪大总统题“道洽大同”匾。</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至1959年,北京孔庙临时改为北京市干部管理学校。1956年,因修缮国子监,将189座十三经刻石由国子监东西六堂,移至孔庙与国子监之间夹道内。1959年至1964年,北京孔庙临时改为北京市戏曲学校。1963年至1964年,北京孔庙临时改为北京市图书发行学校。</p><p class="ql-block"> 1984年1月26日,孔庙大成殿按照清乾隆年间规制陈设完毕,审查合格后孔庙大成殿对外开放。1988年7月28日,北京孔庙大成殿经三个月整改后,正式对外开放。1991年9月23日,孔庙十三经碑林保护工程开工。工程由市文物局拨专项资金,为确保工程质量,开工前经专家论证施工方案,并得到批准。1991年10月13日,北京孔庙修缮列人“八五”计划,经北京建工学院测绘,提出的“北京孔庙修缮规划及概算”上报市文物局。</p> <p class="ql-block"> 1992年3月1日,十三经碑林经过修整后,正式对外开放。1993年5月29日,台湾杨清钦先生捐刻的汉白玉“先师孔子行教像”奠基。1994年9月10日,北京孔庙大成门修缮工程开工。1998年6月15日,北京孔庙内三大殿修缮工程开工。孔庙西庑古建修缮和装修;大成殿修缮工程;崇圣祠修缮。2000年7月,为研究古代科举制度,对孔庙现存元、明、清三代进士题名碑碑文进行拓印。</p><p class="ql-block">2000年7月至11月,对孔庙中院6000平方米地面进行了改造铺设。2001年,修葺孔庙前院、东厢神橱、宰牲亭、井亭。2002年4月6日,“国学启蒙馆”在北京孔庙成立,并举行开学典礼。2002年,北京市文物局首拨专款800万元。孔庙围墙已修缮竣工。2005年4月,北京孔庙进行一次大规模修缮,这次修缮以古建复原和维护为主,恢复清代的建筑规模和样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