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之行(3)——游览拙政园

石宁

<p class="ql-block">2024年1月16号,我独自一人来到拙政园。五六年之前来过一次,因为大门外有当地人说荷花没开不好看,和我同来的朋友就不进去,我只好放弃了那次的游览。今天终于可以随心所欲的游览了,先在大门外拍个照,买了门票就进到景区了。</p> <p class="ql-block">苏州拙政园</p><p class="ql-block">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的一座世界文化遗产园,也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该园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年),最初是由明代弘治进士、御史王献臣在其父留下的住宅基础上拓建的。园名取自古晋文人潘岳的《闲居赋》,意为“拙者之为政也”,表达了王献臣将园艺视为修身养性的方式。拙政园的设计和布局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最高成就,特别是在明清两代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刚进入大门,就看到这组太湖石,非常漂亮吧,很有特点。</p> <p class="ql-block">入胜,从这个月亮门进入园区游览,真是引人入胜啊!</p> <p class="ql-block">园内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包括多个著名的景点如远香堂、听雨轩、海棠春坞等。拙政园的园林风格以自然风光为基础,通过巧妙的水池、假山、花卉、建筑等元素的融合,创造出既美丽又富有诗意的景观。此外,园内还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古迹,如住宅部分现为园林博物馆展厅。</p> <p class="ql-block">拙政园曾在历史上多次易主,也曾经历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的影响。尽管如此,它在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在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拙政园不仅是苏州园林的代表,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珍品,每年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体验。</p> <p class="ql-block">缀云峰,</p><p class="ql-block">兰雪堂北,山峰高耸在绿树竹荫中,山西北双峰并立,取名“联璧”缀云峰、联壁峰为归园田居的园中景点。王心一《归园田居记》,兰雪堂前有池“池南有峰特起,云缀树杪,名之曰缀云峰。池左两峰并峙,如掌如帆,谓之联壁峰”两峰为明末叠石名家陈似云作品,所用湖石,玲珑细润,以元末赵松雪山水画为范本。缀云峰的形态自下而上逐渐壮大,其巅尤伟,如云状,岿然独立,旁无支撑。</p> <p class="ql-block">水池中的小水鸭,自由自在的游戏着,引得游人驻足看它</p> <p class="ql-block">荷池</p><p class="ql-block">荷池约略为矩形,东西长,南北窄,故西向的小榭前有很深远的水景,水中植荷,荷又名芙蓉,小榭之名由此而来。芙蓉榭已成为东部很有特色的风景,尤其是夏天夜晚,皓月当空,明月,清风,月影,荷香齐至,确实能给观赏者带来美不胜收之感。小榭室内装修也极为精美。小榭临水的西面装点有雕刻的圆光罩,东面为落地罩门,南北两面为古朴之窗格,颇有苏州园林小筑的古雅书卷之气。</p> <p class="ql-block">这是园里的一棵桂花树,长的很高大,听旁边的导游说,那树上的果子是桂花籽,又称“贵子”。听着就感觉挺喜庆的,中国有个词“早生贵子”嘛。</p> <p class="ql-block">枇杷树,</p><p class="ql-block">蔷薇科枇杷属常绿小乔木。枇杷树的成年枝干光滑,多为灰棕色;枇杷叶身革质,有多种形状;花瓣多成白色或绿白色,呈长圆形或卵形;果实网形或椭圆形,外果皮黄色或橙黄色,具柔毛。枇杷花期较长,一般持续数月,果实成熟多在立夏至芒种。《本草衍义》中记载:“枇杷叶,形似琵琶,故名。”枇杷树也因此而得名。</p><p class="ql-block">枇杷原产于北亚热带,在中国分布于江南诸省,以江苏、福建、浙江为主要产地。枇杷喜光稍耐侧阴,喜温暖、湿润的环境,较耐寒,喜微酸性或中性土壤。枇杷在繁殖时可采取播种、嫁接的繁殖方式,亦可高枝压条。</p> <p class="ql-block">导游在给两个小美女讲那块平放的石头,说是一块非常珍贵的石头。</p> <p class="ql-block">嘉宝亭,透过窗子看见外面的腊梅花开的很漂亮。亭子里面还有对联: 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它那写的是隶书,不知道我这样读对不对。有知道的请指教)</p> <p class="ql-block">我转到亭子外拍了这个腊梅花和太湖石,真的很美。</p> <p class="ql-block">好多小美女穿上汉服,梳妆打扮的像是从古代穿越过来的,和这个古色古香的庭院真是很般配,甚是漂亮。</p> <p class="ql-block">玉泉</p><p class="ql-block">“拙政园玉泉”位于拙政园中园部分的主体建筑远香堂的东南面。据说水味甘爽宜茗,“明四家”之一文徵明品为与无锡“天下第二泉”水味相同。 “玉泉”的原井圈已失,后从苏州西山一所明代的古宅里,觅得一个尺寸大小和玉泉井口完全吻合并且保护完整的六角形花岗石井圈。经反复论证, 决定将文徵明所作《文待诏拙政园图》中玉泉井的诗文镌刻在井圈上。2002年3月玉泉古井得到恢复, 井圈上刻有文徵明款“玉泉”两个大字以及诗文。</p> <p class="ql-block">远香堂(拙政园中的庭院)</p><p class="ql-block">远香堂,江苏省苏州市不可移动文物,是拙政园中的庭院,位于拙政园中部。文物历史远香堂名取北宋周敦颐《爱莲说》“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之意。在水池南,南北向,为中园主体建筑,面阔三间,10x12米,单檐歇山顶,四面厅式,四周步柱间置落地玻璃长窗,廊柱与步柱之间轩廊四绕。堂南叠黄石假山,其间有小池。堂北设平台临广池,池中以土石相间的两座山岛为屏,岛上各立一亭。堂东小山上有绣绮亭,山下有枇杷园、海棠春坞、听雨轩三个小院。现存情况屋脊粉刷层剥落,其余基本完好。</p> <p class="ql-block">卅六鸳鸯馆为苏州拙政园西花园的主体建筑,精美华丽,南部为“十八曼陀罗花馆”,北部名“卅六鸳鸯馆”。这是古建筑中的一种鸳鸯厅形式。 南厅是十八曼陀罗花馆,宜于冬、春。曼陀罗花即山茶花。北厅因临池曾养三十六对鸳鸯而得名。文物特征</p><p class="ql-block">卅六鸳鸯馆内顶棚采用拱型状,既弯曲美观,遮掩顶上梁架,又利用这弧形屋顶来反射声音,增强音响效果,使得余音袅袅,绕梁萦回。此馆环境优雅,陈设古色古香。主人在此宴友、会客、听曲、休憩。</p> <p class="ql-block">留听阁</p><p class="ql-block">是拙政园最西端的建沟,背以青山为屏,南有临水之平台,东侧是山间小溪汇入大池之处,东南向隔水与主厅卅六鸳鸯馆相对,位置较为重要。这是西部主赏水景听声之处,取唐李商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诗意而名。池中植荷,寸值仲秋季节,于此聆听雨打残荷的滴嗒声,确实饶有风趣。</p><p class="ql-block">主要景点</p><p class="ql-block">留听阁建筑及装修极为精美,南向临平台为银杏木透雕的飞罩,其纹样为松、竹、梅、雀,构图匀称,手法精妙,隔扇裙板上为蟠螭纹雕刻,阁内将“岁寒三友”和“喜鹊登梅”两种图案柔和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宜两亭</p><p class="ql-block">得名由来:“宜两”即适宜于两家共有的意思。相传唐代诗人白居易曾与好友元宗简结邻而居,院落中有高大的柳树探出围墙,可为两家共赏。白居易作诗赠元曰:“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以此来比喻邻里间的和睦相处。这一亭景是中国园林史上隔院邻借的佳例。</p><p class="ql-block">晚清张氏修筑补园,为了能借赏花园中部的山池景色,便在主厅东侧靠近中部的界墙处垒石为山,山巅构一六角小亭,亭高逾墙顶,放眼东望,可览中部水光山色,而向南看,西部王要的假山亭台景致隔着水池又能完全摄入眼帘。</p><p class="ql-block">主要景点</p><p class="ql-block">宜两亭踞于中园和西园分界的云墙边,亭基较高,六面置窗,窗格为梅花图案。登上宜两亭,可以俯瞰中部的山光水色。从中花园观景,从层层递进的景色展开后,宜两亭突出于廊脊之上,使整个中花园的景色变得绵延不尽,形成非常深远的景观空间,这是造园技巧上“邻借”的典型范例。“宜两”出自一个有趣的故事。唐代白居易曾与元宗简结邻而居,院落中有高大的柳树探出围墙,可为两家共赏。白居易写诗赞美道:“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以此来比喻邻里间的和睦相处。当年,拙政园的中园和西园分属两家所有,西园主人不建高楼,而改为堆山筑亭。西家可以在亭中观赏到他十分羡慕的中园景色,而中园主人在中花园亦可眺望亭阁高耸的一番情趣,借亭入景,丰富景观。</p> <p class="ql-block">香洲,拙政园里的舫</p><p class="ql-block">香洲是一座三面临水的建筑,由三部分组成,其中约占整座建筑二分之一长度的是像纱帽头的头舱,很有气势。中舱显得较低,舱内设置了一堂隔扇,把中舱分成内外两个部分。两边又设置既可开合,又可拆卸的和合窗,里面光线充足。尾舱也是两层,名“澂观楼”,登楼可观看四周景色。拙政园香洲建筑不是一件单体建筑,而是由轩、榭和楼等组合而成的混合建筑,只是整体上看像“舫”罢了。</p> <p class="ql-block">与谁同坐轩</p><p class="ql-block">与谁同坐轩,为苏州园林拙政园中一亭,也是是其重要景点之一,筑于西园水中小岛的东南角,东南朝向,面对别有洞天的月洞门,背衬葱翠小山,前临碧波清池,环境十分幽美。</p><p class="ql-block">该轩选址优越,依水而筑,构作扇形,其屋面、轩门、窗洞、石桌、石凳及轩顶、灯罩、墙上匾额、鹅颈椅、半栏均成扇面状,小巧精雅,别具一格,故又称作“扇亭”。人在轩中,无论是倚门而望,凭栏远眺,还是依窗近观,小坐歇息,均可感到前后左右美景不断。</p><p class="ql-block">来历</p><p class="ql-block">关于此扇形建筑的来历为,清末苏州吴县富商张履谦购入拙政园西园,当时称为补园,据说为了纪念祖先制扇起家的历史,特斥资修建了这一扇形轩,张家后代也都爱扇成癖,用精心策划、刻意安排来形容他们的修建过程一点不为过,其扇面两侧实墙上所开的两个扇形空窗一个对着倒影楼,另一个对着三十六鸳鸯馆,而后面面山的那一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而笠亭的顶盖又恰好配成一个完整的扇子。</p> <p class="ql-block">该轩题额为清姚孟起的隶书“与谁同坐轩”,款署为“凤生姚孟起”,取意宋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词:“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p><p class="ql-block">题额者把答案藏匿起来,非常耐人寻味。原词反映了苏轼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他优游林泉,流连山水,希求超脱。故孤芳自赏,只与明月清风为伍,表现出孤高的气质。与谁同坐一句反问,拨动了游客的心琴,使之与山水共响。人们要去捕捉,去聆听清风明月下的天籁之音,去咀嚼醇美的诗意,去眺望举目入画的景色,真是美不胜收。</p><p class="ql-block">轩内扇形窗洞两旁悬挂着诗句联“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为清何绍基题写,款署为“媛叟书于吴门”,出自唐杜甫《后游》诗:“寺忆新游处,桥怜再渡时。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野润烟光薄,沙喧日色迟。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意为“美好的江山正等待着人们再度登临,花柳无私地呈现出它的色彩风姿”。</p><p class="ql-block">此为状景抒情联。江山、花柳,含情脉脉,期待着人们尽情观赏,这里作者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江山、花柳等自然景物以人的思想情感,极富人情味。联语唤起人们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召唤人们去尽情地捕捉自然美,欣赏自然美,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陶冶。</p> <p class="ql-block">刚刚站在高处给自己拍个照,回头就看见了这面墙,觉得挺好看的,就拍了下来。你们说好看不?</p> <p class="ql-block">这又是茶花,粉色红色的茶花开满枝头。</p> <p class="ql-block">我在这里拍他们,他们在那边拍我这儿,挺有意思吧</p> <p class="ql-block">梧竹幽居</p><p class="ql-block">亭背枕分隔园东、中部的复式长廊,西临大池,北有小曲桥通池中山岛并隔水与绿漪亭互为对景。与一般园林亭榭相异的是此亭以墙代柱、四边围有白墙。为便于赏景及室内外之沟通,在四壁方墙上开丁四个圆形洞门,坐亭中心石凳外望,景色面面不同,颇似观赏古代团扇山水画。从亭后长廊透过小筑双重圆洞看池上景色,环环相套极有趣味。亭侧原广栽梧、竹,其得名也源于此。又传凤凰非高梧不栖,故古园栽植极多;竹乃岁寒三友之一,为古代士人极喜爱的造景植物。此处上有蔽日之高梧,下有“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之翠竹,环境甚为清幽。亭西为这一景点的主景面;池南为面水的远香堂、倚玉轩等主厅,加上耸立于湖石山上的绣绮亭,泊于水中的香洲等,堪称亭台掩映,楼阁依稀。而水池北则是一片莽莽苍苍、青翠欲滴的两座岛山,极富自然之野趣。南北两岸的不同景色是园林设计上“自然”与“人为”极成功的对比。亭内悬有文徵明书的“梧竹幽居”匾额,点明了周围的环境美特点。在面池的西向墙上,又挂有署清末著名书画家赵之谦题识的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不仅道出了粼粼清波、磊磊假山的动静对比,还借入了大自然的清风明月,构成了虚实相济的迷人意境。</p> <p class="ql-block">这块彩色玻璃窗挺有意思吧,看到一位游客在那里拍映在墙上的影子,花纹也非常漂亮。</p> <p class="ql-block">我在这里这样拍下来也很漂亮吧</p> <p class="ql-block">浮翠阁</p><p class="ql-block">隶书匾额为杨岘所题。有对联云:亭榭高低翠浮远近,鸳鸯卅六春满池塘。为钱仲联九十岁时所撰书。</p><p class="ql-block">地理环境</p><p class="ql-block">浮翠阁位于倒影楼西偏南的山顶,为西部最高处,是一幢八角形双层建筑。山上林木茂密,绿草如茵,建筑好像浮动于一片翠绿浓荫之上,宋·苏轼有《华阴寄子由》诗:“三峰已过天浮翠,四扇行看日照扉。”因而得名“浮翠阁”。登阁眺望四周,但见山清水绿,天高云淡,满园青翠,一派生机盎然。</p> <p class="ql-block">这又是一株腊梅,鹅黄色的腊梅花开满枝头。</p> <p class="ql-block">这个月亮门也漂亮吧,我没认识这两个字,谁知道告诉我。</p> <p class="ql-block">又看见一群身着汉服的小美女,这摆着各种姿势,借着美景拍照。景色真是非常好看,在哪里拍都很出片儿。</p> <p class="ql-block">梦隐拙政园,里面好像可以买票乘船去游另一个景点</p> <p class="ql-block">天泉亭:拙政园东部的古迹纪念性建筑。亭,八角攒尖顶,原先亭内有古井,相传为元代大弘寺东斋遗物,人说此井不枯,犹似天泉,今借以名亭。亭位于芙蓉榭西北的大草坪中,景物较为疏朗,适宜于游憩、娱乐活动。亭北为缓坡土山,山上广植黑松,以创造平岗松林的风景意境。为配合八角形的亭子造型,建筑内部也配置了一只八角形仿古木台,窗格,短墙上也饰有八角形的图案,在拙政园东部,唯有此亭为多边形,因位于空旷之处,此亭体量较大。</p> <p class="ql-block">秫香楼</p><p class="ql-block">秫,即高粱,馆名译意:稻谷飘香的馆所。</p><p class="ql-block">位于拙政园东部,原为秫香楼,位于天泉亭北土山松岗之西,为拙政园东部最大的厅堂。秫者,稷、稻的统称,此处原来为归田园居之北界,墙外为北园,乃园主的家田,故于此建楼,以观赏农桑田园之景。秫香之名,亦由此得。当年复建此堂时,馆内所有落地长窗裙板及夹堂板上均刻有《西厢记》人物故事图案,1966年,为保护起见,将图案翻入室内,以无雕刻的反面窗板向外,一直沿用。如今的秫香馆四周景色开朗,南边隔水为山岛,是游人品茗休憩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出得门来,再和它合一个影吧。</p><p class="ql-block">一个上午游览了拙政园,真是收获满满,手机没电了,我就打道回府了。明天再去苏州博物馆吧。</p><p class="ql-block"> 照片摄于2024年1月16号</p><p class="ql-block"> 文字完成于2024年1月22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