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游记~~逢简水乡

杨洋阳

逢简水乡,地处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北端,面积5.2平方千米,是广东四大水乡之一,有广东“小周庄”之称。 <br> 逢简作为顺德早期聚居地之一,自西汉起就有人在此生息,后来发展成一方集市,到唐朝已成为村落 。南宋嘉定年间之前,已有先民迁入该地居住而渐成村落。逢简水乡内文物古迹遍布,有始建于宋朝的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明远桥、始建于明朝的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刘氏大宗祠,以及佛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巨济桥、清康熙皇帝赐建的金鳌桥,清光绪皇帝御赐金桂。同时,古庙宇、古祠堂、古民居、古树众多,历史文化积淀深厚。 <br> 2015年,逢简水乡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div>  顺德逢简村入选2020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br></div> 逢简水乡有十六个“村民小组”:见龙、村根、潭头、明远、后街、高社、麦社、午桥、嘉厚、高翔、直街、碧梧、西街、东岸、搓洲、新联,他们共同组成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的聚落共同体,形成“梳式结构”。 <div>  临河是公共活动中心,布置祠堂、书院及各种小型神庙。一条巷道对应一个水埠和一个支祠。道路系统一般由街、坊、里三级组成,规规整整。村民们的住宅一家接着一家,各宗族民居受同一文化的规范,呈现整齐划一的人文景观。</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恩荣楼</div> 恩荣楼,即梁氏进士牌坊,位于巨济桥旁,“进士牌坊”是一座木结构门楼建筑,楼的顶部有精美木浮雕、灰雕、吉祥兽等装饰,柱子自上而下有“恩荣”“钦点”“进士”三大牌匾。据逢简村《宋招讨梁公族谱》记载,进士牌楼建于明代嘉靖十一年,始建人为梁乔升,他在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科中进士后,官任北京户刑工部主事,由于在京主办建修宫殿时有功,皇帝恩赐他回乡建恩荣牌楼,以彰其德,因此进士楼牌也叫做恩荣楼。<br> 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进士牌坊被拆毁。为铭记村内历史上出过的13位进士,还原牌楼历史面貌,重塑逢简历史文化,牌楼于2015年在原址完成重建。 “小桥、流水、人家”的岭南水乡特色秀外慧中,闻名遐迩。作为顺德最早有人的聚居地之一,逢简的历史可追溯到西汉文化遗址的发掘,数百年的古老建筑在这里随处可见。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龙舟竞渡</div> 顺德的龙舟竞渡自古有名。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舟语》载:“顺德龙江,岁五六月斗龙船。斗之日,以江身之不大不小、其水直而不湾环者为龙船场。斗得全胜还埠,则广召亲朋宴饮,其埠必年丰人乐、贸易以饶云。”实则全县各乡堡都兴行划龙船,现今市博物馆尚存康熙年间杏坛北水村“压尽群龙”石匾。龙舟分“游龙”和“赛龙”两种:“游龙”体积大,装饰美观,称“龙船”,重在游弋展示服饰旗鼓助兴;“赛龙”体积 小,称“龙艇”,从三桡至十五桡不等,重在竞划速。 斑驳沧桑青石板印证过多少,文人墨客贩夫走卒的前程生计。一汪碧波荡漾出唐宋的缱绻柔情。百年古树枝干交错重叠,一派古意盎然,枝叶间筛下细碎阳光,水面上浮光跃金。 累了,吃一碗凉拌鱼皮。 逢简水乡,与烟雨江南,水墨乌镇相比,少了几分缱绻柔情与清朗秀气。与边城之地,凤凰古城相比,少了几分山野巫气与空灵隽永。它带着渔乡的古朴纯粹、温情脉脉,向你娓娓道来一段段历史往事。 逢简水乡内汇聚了多样顺德特色美食:均安蒸猪、双皮奶、特色鱼面等。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明远桥</div> 明远桥,佛山市三孔桥之古魁,由宋代庆元年间进士李仕修主持修建,是顺德现存文献纪录中最早的三孔石拱桥;因桥长25.1米,也是顺德现存最长的石拱桥。桥拱为纵联砌置法,桥栏华板刻有各种花纹图案。两旁望柱各十四条,柱头雕石狮。斜道不砌石级,车马过桥畅通无阻。虽经历多次重修,桥体早已不是宋代风格,但不同年代使用的石料交杂,侧面记录着桥梁的风雨变迁。 路过一段段风景,走过一座座石拱桥,用脚步丈量着幽长青石板的长度,探索着历史宽度。与一个个陌生人擦肩而过,与有缘无分的人邂逅错过,留下一段段往事可供追忆,似水流年。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宋参政李公祠</div> 宋参政李公祠,位于塘头街,是后人为纪念李仕修而建,始建于明天启年间,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重修,是顺德晚清祠堂的代表作之一。<br> 宋参政李公祠坐南向北,面三间,深三进;所用木料均是上佳铁木,金字墙,龙舟脊;门外用花岗岩石料铺砌增设展首,两边建有护栏,栏前方望柱各有一石狮。宋参政李公祠是逢简村村史馆,是游人全面深入了解逢简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