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三月下扬州】15、南京(下)

Deer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2023.3.23</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 嘉木姐的飞机要晚上才到,白天就只有缺月姐和我两个人出去逛啦。</p><p class="ql-block"> 我们俩以前都来过南京,这次就想去些感兴趣又不会人从众的地方。本来想先去金陵女子大学看随园,缺月姐问过朋友,说外来人员现在还是很难进去。那就直奔牛首山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牛首山</b></p><p class="ql-block"> “春牛首,秋栖霞”。​牛首烟岚被誉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明初时即有“金陵多佳山,牛首为最”之美誉。​烟花三月来到南京,怎能不上牛首山呢。</p><p class="ql-block"> 牛首山位于南京市南郊,海拔242.9米,因山顶突出的双峰相对峙,恰似牛头双角而得名,民间又称为牛头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牛首山亦称天阙山。初创政权的晋元帝司马睿欲在皇宫外兴建象征皇权的双阙,东晋宰相王导请晋元帝乘舆出宣阳门,南眺牛首,两峰对峙,十分壮观,趁机劝谏道:“此天阙也,岂烦改作!”元帝纳谏,称牛首山为天阙山。《昭明文选》中陆倕的《石阙铭》里即有“乃假天阙于牛头”的记载。唐朝天宝初,牛首山正式改名为“天阙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然而进了牛首山,左看右看都只见一峰。看了介绍才知道,牛首山西峰的山体在1937-1958年期间因两次破坏性的铁矿开采而毁,形成了一个60多米深的矿坑,现在只余东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5年,牛首山文化旅游区开放,在废弃矿坑之上兴建佛顶寺、佛顶塔、佛顶宫等,号称“打造世界佛教文化新遗产,再现当代建筑艺术新景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欲登牛首山,需沿<b>佛顶前苑</b>蜿蜒前行。佛顶前苑占地面积十万平方米,是结合对原泄洪渠的改造,生态修补为通往佛顶寺的观景之道。</p><p class="ql-block"> 佛顶前苑的景致分三个层次。前景为莲池,谓之鱼戏红篷水映天;中景为集贤桥,恰似雾起白虹飘玉带;远景遥望寺宇山色有却无,层层景致引人入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佛顶前苑是典型的江南园林景致,环境静谧,风格秀丽,抬头青山如黛,俯首碧水澄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山、水、寺、林,共同构成一幅水墨画卷,尽显牛首山“隐秀”的山林气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法融禅师塑像</b>。牛首山佛禅文脉传承悠久,唐代法融禅师在此创立的牛头禅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形成奠定了基石。唐代时,牛首山即与清凉山、峨眉山并称为三大圣道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海棠树下,小和尚睡着了,浑不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p><p class="ql-block"> <b>弘觉寺塔</b>。牛首山有寺院肇始于南朝初年,前身是佛窟寺,北宋后易名弘觉寺。南宋毁于战乱,明代复兴。时至1856年,寺院毁于洪杨之乱,香火中断百年。清代为避乾隆皇帝弘历名讳,改称“宏觉寺”。抗日战争时期,弘觉寺遭日军焚毁,唐塔内部木结构遭到破坏,唯砖砌塔身尚存。弘觉寺塔是南京地区现存最古老的一座仿木结构的砖塔,塔高45米,七级八面,每面有壶门一座,小窗两扇,雕木飞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佛顶寺</b>。位于牛首山主峰西南侧,坐西朝东,占地面积35.6亩,总建筑面积10549平方米。整体建筑群依山造势,寺院佛殿建筑以中轴线贯穿对称布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佛顶寺建筑群沿袭古代宗教建筑礼制——佛院的伽蓝七堂之制,秉承唐代建筑风格,按功能划分为礼佛、弘法、斋堂、僧寮、茶苑5个区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王殿内供奉弥勒佛,全称当来下生弥勒尊佛,是未来佛。弥勒信仰由来已久,以东晋道安大师最早,唐代玄奘法师,当代虚云长老都发愿往生弥勒内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佛顶寺此尊塑像表现的是弥勒佛在兜率内院自在说法的菩萨形象,与其它寺院天王殿中供奉的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有所不同。大肚弥勒是按五代时奉化一位名叫契此,俗称“布袋和尚”的僧人形象塑造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佛顶宫</b>。坐落于牛首山西峰,建基于历史遗留矿坑之上,属深坑建筑,长220米,宽160米,总体高度89.3米,单体建筑面积约13.6万平米。佛顶宫以佛祖顶骨舍利供奉为主题,外廓分为大穹顶和小穹顶两个部分,寓意外供养和内供养。大穹顶形如佛祖袈裟覆盖在小穹顶之上,象征着佛祖的无量加持;小穹顶下部为莲花宝座造型,上部为摩尼宝珠造型,上下结合形成“莲花托珍宝”的神圣意象。内空间分为九层,地上三层、地下六层,地下层由舍利大殿和舍利藏宫两大空间构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佛顶宫的环形外廊颇有欧洲宫廷风(反正是新建的,想怎么造就怎么造🤭🤭),喜欢打卡的美女们大可以在这里玩一把“假装在欧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佛顶塔</b>。佛顶圣境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建筑高度约88米,建筑面积5065平方米,九级四面。塔内供奉一尊毗卢遮那佛坐像,置有一口仿唐式全铜铸金刚钟,还有各种经藏展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 </span>佛顶塔与<span style="font-size:18px;">佛顶宫共同构成牛首西峰新景象,</span>作为佛顶圣境区的核心之一,与牛首东峰遥相呼应,再现牛首“双峰双阙”并峙的宏伟盛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禅境大观</b>。南北长112米,东西宽62米,内部净高约41.2米,涵盖了地上三层。整个空间面积超过6000平方米,呈椭圆形,以黄、白、灰三色为基调,布置出人间山水,由佛陀出生、成道的禅境花园及中间的如莲剧场三个部分组成,展现了佛祖一生的行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如莲剧场。</b>中心为全铜铸造的释迦牟尼卧像。全长7.5米,表面仿以汉白玉材质,能360度缓慢地旋转,表现佛祖宁静、安详的涅槃境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顶部是<b>娑罗穹顶</b>,灵感来源于佛陀涅槃时的娑罗树杈。穹顶采用了全覆盖的透光膜和灯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京是六朝古都、中国三大古佛都之一,南朝时期南京佛教兴盛,寺院林立。剧场内展示的《南朝四百八十寺》丝毯画长28.8米,高3.45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手工丝毯作品之一,由江苏如皋丝毯艺术博物馆耗时一年半时间手工编制完成。丝毯画通过南京的寺院、地名和诗词等,展现了南京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佛教文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宋代岳飞抗金故垒</b>。位于牛首山及韩府山山脊处,是岳飞大战牛首山时用赤褐色石块垒成的石墙,高低参差不齐,蜿蜒起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所谓“故垒”,便是岳飞大战牛首山时留下的石垒遗址。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四月,“兀术趋建康,(岳)飞设伏牛首山待之,夜令百人黑衣混金营中抗之,金兵惊,自相攻击。”此处描述的就是牛首山的著名战役——牛头山大捷。太平天国与清军作战时也曾加以利用。</p><p class="ql-block"> 本图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金陵春归处,牛首山水间”。登高望远,赏烟笼春山,见证顾起元笔下“巍峨双阙引丹梯,渺渺杉松入望迷”的秀美景致,不虚此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出了牛首山,我们转道向祖堂山,那里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南唐二陵</b></p><p class="ql-block"> 南唐二陵位于南京市江宁区祖堂山南麓,包括南唐先主李昪及其皇后宋氏的钦陵和中主李璟及其皇后钟氏的顺陵,是五代十国时期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个地方很小众,天气又不好,下着濛濛细雨,我们俩就免费包场了😎😎</p><p class="ql-block"> 路边有碑亭,记载了南唐二陵发掘及重修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唐二陵由南唐大臣江文尉和韩熙载设计,依山为陵,冈阜环抱,形势甚佳。东为钦陵,西为顺陵,相距五十米,二陵均为砖结构多室墓,早年多次遭到盗掘,但陵墓建筑完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昪(888年年1月7日-943年3月30日),字正伦,小字彭奴,后改名徐知诰,海州(今属江苏连云港)人。战乱中为吴太祖杨行密所收养,后为行密大将徐温养子。唐朝末年(907年),李昪从徐温攻伐,以功拜昇州(治所在今江苏南京)刺史。后徐温迁李昪为润州刺史。武义二年(920年),李昪累迁侍中、中书令、太尉、都督中外诸军事,封齐王。吴天祚三年(937年),李昪废杨溥,自称皇帝,建都金陵,国号大齐,年号昇元。昇元三年(939年),自称唐玄宗子永王璘之裔,复姓李,改名昪,国号唐,史称南唐。于昇元七年(943年)病死,时年56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钦陵</b>。拼图中的上图来自网络,我们没看到这个陵门。我们所见的墓室前是一段装有玻璃通窗的过道(见下图门上倒影),不知道是否为修缮而附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钦陵建于公元943年,在南唐国势上升时期,规模较大,内部装饰华丽。墓分前、中、后三主室,前、中二室附东西侧室四间,为砖砌,后室附东西侧室六间,为石砌,连同主室共十三间。主室与侧室之间相互贯通。三个主室的壁面上砌出柱、梁、斗拱等,门楣、斗拱、倚柱都作彩绘。后室及附近的六侧室主要是石结构,平顶,是停放李昪及皇后宋氏棺木的地方,室顶石板还彩绘天象图,绘有日月星辰。石制棺床周围雕有行龙,铺地的青石板上雕凿山岳江河。</p><p class="ql-block"> 本图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后室的进口处,有石门一重,门楣的上部有石刻浮雕“双龙戏珠”,门的左右两壁各有一个足踩祥云、披甲执剑的石雕武士。陵墓为砖石仿木结构,室内覆盖天花板,并绘上彩画,使之浑然一体,显得富丽而雅致,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地下宫殿”。</p><p class="ql-block"> 本图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顺陵。</b>是中主李憬及皇后钟氏的合葬墓,建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憬卒于南昌,归葬金陵。陵墓草草建成,虽与钦陵大致相同,但规制略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墓分前、中、后三室,砖砌。前、中有东西侧室四间,后有四间,共十一间。后室稍大,顶作穹窿形,彩绘。主室的倚柱、立柱、阑额等与钦陵相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9年后政府组织考古工作者先后从此两残墓中发掘出600多件文物,均收藏在南京博物院内。顺陵中有数以百计的男女宫中侍从俑、舞俑以及各种动物俑,为南方唐宋墓中所罕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朋友问了:那个被称为千古词帝的南唐亡国后主李煜,他的墓在哪儿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开宝八年(975年)十二月,南唐亡于北宋<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开宝九年(976年)正月,李煜被俘送到汴京。太平兴国三年七夕(978年8月13日),李煜死于北宋汴京,时年四十二岁。据《南唐书》记载,李煜“以王礼葬洛京之北邙山”,即今河南省洛阳市北。但其仅在历史上有记载,现今寻到的李煜墓皆有争议,专家称无法定论。</p><p class="ql-block">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晚上,嘉木姐到达南京🌹🌹。来自成都的嘉木姐是个画家,热情爽朗。三人胜利会师,喜笑颜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23.3.24】</b></p><p class="ql-block"> 早上我们仨不慌不忙吃过早饭,先在宾馆周围散散步,赏赏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京军区东苑宾馆是一个占地颇广的园林式宾馆,离我们住的主楼不远就是孙科公馆旧址。孙科是孙中山长子,曾任中华民国考试院、行政院、立法院三院院长。该公馆建于1948年,杨廷宝设计,混合结构。其设计、构造、风格,既体现了近代以来西方建筑风格对中国的影响,又保持了中国民族传统的建筑特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中山陵</b></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第一站是中山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山陵由吕彦直设计,于1926年开工建设,1932年竣工。其主要建筑有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占地约2000亩。中山陵的建筑风格既继承了中国传统陵墓样式,又糅合了西方建筑特色,给人以庄严肃穆、坚固巍峨之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好多好多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山陵的台阶,爬过的人都知道🤭🤭。我们都是来过的,拍个“到此一游”纪念照,就打了退堂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江苏省美术馆</b></p><p class="ql-block"> 有画家姐姐同行,来美术馆看画展就是很自然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坐落于南京长江路文化建筑群的江苏省美术馆,前身是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8月建成的国立美术陈列馆,是中国近现代第一座国家级的美术馆,也是中国美术馆事业发展的开端。现拥有老馆和新馆两处展馆建筑,两馆总建筑面积共计400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馆藏以近现代美术作品为主,兼及古今中外,规划以收藏“新金陵画派”代表画家的作品为重中之重。现有各类藏品近万件,其中以中国画最为丰富,包括明吴门画派、 清初四王、金陵八家、扬州八怪、海上画派、新金陵画派以及20世纪诸名家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新馆由德国KSP设计事务所设计,由两栋相互扣合的建筑组成,建筑面积近30000平方米,分为地下二层,地上四层,设有大、中、小7个展厅,最大的展示面积13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两位姐姐在欣赏画展。内行看门道,听了嘉木姐的解说,获益良多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张摄影作品很有空间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span style="font-size:18px;">美术馆里的读书空间,甚得我心。</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五、六朝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 与江苏省美术馆隔路相望的是圣地文化广场,主要由南京圣和府邸豪华精选酒店及南京六朝博物馆构成,建筑占地13338.2平方米,建筑面积69190.07平方米,于公元2011年12月1日奠基,2015年初建成。以文化与历史为主题,集现代主义建筑之精华,立古城金陵之新地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京圣和府邸豪华精选酒店及与之相邻的南京六朝博物馆由贝聿铭先生的贝氏建筑设计事务所担纲设计,位于长江路300-302号,东邻梅园新村,西接总统府大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六朝博物馆建基在具有1700多年历史的原六朝建康城的一部分遗址之上,建筑面积为2.3万多平方米。其中地下建筑面积为1.1万多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为1.2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组建筑群是由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的儿子贝建中带领团队设计,贝建中继承了其父贝聿铭的“光影布景”建筑设计风格,贝聿铭“光影布景”的精髓在这里发挥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都说南京是六朝古都,哪六朝?六朝指的是三国时的吴国、东晋,再加上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宋、齐、梁、陈四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六朝博物馆是中国展示六朝文物最全面的遗址博物馆,也是反映六朝文化最系统的地方专题性博物馆,分四个篇章阐述公元3至6世纪的东方大都会主题,设有“六朝帝都”“回望六朝”“六朝风采”“六朝人杰”四大展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馆内展出青瓷器、陶俑、墓志、建筑构件、石刻、书画等大量珍贵文物以及六朝建康城城墙和大型排水设施遗迹,并介绍六朝名人故事。馆藏藏品是六千年前六朝时期的瓷器和陶俑,截至2021年,馆藏文物约1200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六朝国都</b></p><p class="ql-block"> “四十余帝三百秋,功名事迹随东流”。六朝历时三百余年,共传四十帝。</p><p class="ql-block"> 东汉末年,外戚专权,宦官秉政,政治腐败,灾祸连绵。汉灵帝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义爆发,从此开始了近百年的战乱时代。在军阀割据、群雄混战中脱颖而出的曹魏、蜀汉、东吴政权,互相攻伐,各争雄长,开启了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京是公元三至六世纪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始名建业,吴黄龙元年(229)孙权迁都于此,南京在历史上第一次被定为国都。西晋太康三年(282)改名建邺,建兴元年(313)更名建康。开皇九年(589)隋平陈统一中国,历经360年的建康都城宫阙荡为平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2、六朝</b><b>艺术</b></p><p class="ql-block"> 宗白华先生曾说,六朝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也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玄学盛行,佛道并兴,意识形态空前活跃。人们崇尚自然,注重思辨,形成了超然自得的“魏晋风度”,解放个性的时代风尚,开创了真善美的新境界,激发了六朝艺术的蓬勃成长。书法、绘画、雕塑、文史哲学等等迅猛发展,成就卓越,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瓷器里的艺术</b>。青瓷的诞生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经过土与火的升华,成熟的青瓷器从长达千年的原始瓷中脱胎而出,写就了瓷器发展史的精彩开篇。六朝青瓷以青莹的釉色和丰富的造型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它汲取两汉的艺术精华,不断深化与创新,实现了青瓷艺术的革命。同时,也为隋唐“类玉”、“似冰”的青瓷鼎盛期奠定了基础。从此青色始终是中国瓷器的主色调,流传了近两千年,成为中国瓷器永恒的主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塑像里的艺术</b>。六朝时期,思想的活跃催生了自我意识的觉醒。“人”这个一度被漠视的存在,开始成为最重要的被关注对象。六朝时期的人物塑像造型丰富、比例适度,从冠发服饰到面容神态都极富个性。男子多面容端正清秀,神情安详持重;女子则削肩细腰,长裙及地,笑容恬静纯美。心灵手巧的六朝工匠将雕塑、绘画、陶艺三种艺术技巧融为一体,以简洁明快的轮廓线条,勾勒出朴素无华的人物神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服饰、</b><b style="font-size:18px;">冠发、面容之美</b><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 服饰是社会审美风尚的重要表现形式。六朝人崇尚轻松自然、悠闲随意的生活,男子以褒衣博带、宽衫大袖为时尚;女子衣裙线条流畅,疏密相间,体现出一种节奏韵律之美。</p><p class="ql-block"> 冠发是中国古代服饰的重要内容。六朝时期,男子多戴冠帽,种类有小冠、笼冠、噗头、帻、帽等。女子喜戴假发高髻,发式变化多端,别出心裁,灵蛇髻、飞天髻、丫髻、蝉鬓、鸦鬓……婀娜多姿,美不胜收。</p><p class="ql-block"> 微笑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六朝人物俑那沉静恬美、悠然自得的微笑,流露着万种风情,充分展现了感人的艺术魅力,仿佛有着余音和回响,显示了人物内在的情感、风骨和神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砖石上的绘画</b>。六朝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名家辈出,各具风范。东晋的顾恺之、刘宋的陆探微、南齐的张僧繇并称为六朝画坛“三杰”。“以形写神”、“气韵生动”成为品评绘画作品的新标准。绘画题材有了新的拓展,传统的人物画日臻成熟,佛教绘画发展迅速,稚拙的山水风景画也初露端倪。</p><p class="ql-block"> 从画像砖、墓室石门等遗存中,我们可以尽情领略六朝绘画艺术的风采。这些砖石上的绘画作品构图饱满,少有留白,追求画面的动感,注重情绪的表达。在表现手法上,发展了秦汉以来的绘画传统,强化了线条的表现力,能够收放自如地表现动态和力度,营造画面中流动飞扬的气韵风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六朝文学。</b>刘勰( xie )(约465-532),字彦和,南朝最杰出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他崇尚儒学,文学见解卓越,深受昭明太子萧统及文学家沈约器重。其传世名作《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结构细密,说理透彻,词采华茂,代表了六朝时期文学理论的最高成就,对后世文坛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六朝诗歌</b>。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事、田舍、牧人、渔父等为题材。东晋时的陶渊明被公认为第一位田园诗人,他所开创的田园诗以及“平淡自然”的诗风,把汉魏以来的诗歌艺术提高到了一种美的至境。</p><p class="ql-block">陶渊明《饮酒·其五》</p><p class="ql-block">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p><p class="ql-block">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p><p class="ql-block">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p><p class="ql-block">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p><p class="ql-block">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3、六朝科技</b></p><p class="ql-block"> 六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史上第二个黄金时代,在数学、天文、立法、医药学、化学、生物学等古代理论科学领域中,在制瓷、冶金、机械、水利工程、造船、航海等应用技术领域中,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出现了祖冲之、何承天、葛洪等科学家。六朝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长江流域继黄河流域之后成为又一个经济发展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记里鼓车。</b>又称为记里车、司里车、大章车,是中国古代用于计算道路里程的车,也是六朝的计程车。它是皇帝出行时必不可少的仪仗车辆之一。它利用齿轮机构的差动关系和一套减速齿轮系统,根据车轮转动距离,自动计算出车行里程,并通过车上方的木人击鼓报告行程。每行一里便击打一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祖冲之</b>(429-500),南朝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等方面均有所造诣,最杰出的贡献当属计算出了相当精确的圆周率,是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七位数字以上的科学家。他创造《大明历》、设计制造水礁磨、指南车、千里船等,一生成就斐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指南车。</b>又称司南车,是古代一种指示方向的车辆,是皇帝的仪仗车辆。它利用差速齿轮原理,用齿轮传动系统和离合装置控制车顶端的木人,出发前确定木人指示方向,行进中不论车子转向何方,木人的手始终指向不变。这一装置显示了古代机械技术的卓越成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何承天</b>(370-447) ,南宋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通览经史,知识渊博,精研天<span style="font-size:18px;">文律历和计算,造诣颇深。他精通天算之术,坚持观测40年,于公元443年制成比旧历更为精密的《元嘉历》。</span>这部历法作为国家正式颁布的历法先后行用了65年,直到梁天监年间,才被祖冲之创制的《大明历》取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4、六朝建康城</b></p><p class="ql-block"> 建康城是当时中国南方的政治中心,又是繁华的经济都会,兼水陆交通枢纽、军事防守重地,是思想、文化交融的中心,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它是中国古代南方最著名的都城,是汉文化的精华所在,在中国古代城市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夯土墙遗迹</b>。2007年7月至2009年1月,南京市博物馆考古工作人员在东箭道原汉府街长途汽车站工地发现了一段六朝时期的夯土墙遗址。墙基宽约25米,夯土外侧包砖。此前在长江路南侧南京图书馆新馆工地、利济巷西侧长发工地的考古发掘中,也都发现过类似的夯土包砖遗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木桩遗迹</b>。位于南京图书馆新馆工地北部东西向壕沟与南北向道路的交汇处,呈两排分布,东西宽约4.7米,南北间距约4.5米。木桩粗壮,推测为桥梁的桩柱或用以加固和承重的基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驳岸遗址</b>。位于今秦淮区颜料坊,推测为六朝时期最繁华的地段之一——竹格航。这里发现了六朝至宋代不同时期的古秦淮河驳岸多处,有的以石块垒砌,有的用木桩和木板护筑。这一遗址的发掘,展示了古代秦淮河沿岸的变迁情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石门</b>。2012年出土于南京栖霞区灵山大浦塘村南朝墓,根据墓志残存的志文推测,墓主可能是南朝齐梁时期的宗室贵族。石门柱正面阴刻神兽及花草纹,内侧面阴刻花草纹及武士像;门扇正面亦阴刻高约1米的武士像。纹饰线条飘逸洒脱,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这是迄今发掘的六朝墓葬中唯一保存有纹饰的石门,且纹饰多样,内容丰富,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于六朝绘画、雕塑艺术的认识,是研究六朝美术史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床弩</b>。是一种古代大型的特殊弩,将一张或几张弓安装在弩床(即发射台)上,绞动后部的轮轴合力发射。其弹射力远胜单人使用的弩,射程远,威力强大,在城防中极为重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考古隔梁</b>。对于重要的古代遗迹需要用探方进行发掘。在考古发掘中,每个探方的东边和北边一般留下一米的宽度不挖,以使于发掘时运土,这些与邻方相隔的梁就称作隔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考古隔梁更重要的作用是可以清楚的观察和控制地层情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六朝瓦当</b>。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构件,一般用于宫殿、衙署寺观等高规格的建筑,用以保护檐头,并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历代瓦当纹饰多样,风格各异。六朝建康城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瓦当,纹饰主要有云气纹、人面纹、兽面纹和莲花纹四种。其中,人面纹瓦当在国内其他地区出土较少,极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建康城的雕栏玉砌都湮灭了,历代朱颜更是早已改。我们只能在现代化建筑物及其内的展品面前,感受数千年时光的流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下篇预告</b>:</p><p class="ql-block"> 在六朝古都转悠了3天,该去江南古镇走一走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欲知前情后事,请点击作品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