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冀豫陕川晋自驾游(11)晋祠 山西博物院

Sailing

<b>D21 2021-04-30 周五</b>。继续上一篇。离开山西乔家大院,前往著名的晋祠,然后再去参观山西博物院,最后到太原市的酒店住宿。 <b>晋祠</b>,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br>其中难老泉、侍女像、周柏被誉为“晋祠三绝”。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晋国宗祠;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国内宋元明清至民国本体建筑类型、时代序列完整的孤例,附属彩塑壁画碑碣均为国宝;是三晋历史文脉的综合载体,晋文化系统上溯西周封唐建晋至盛唐肇创文脉传承的实证;是世界王氏、张氏发祥地。<br>1961年3月,晋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2009年5月,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百度 山西太原,晋祠 晋祠 晋祠,唐园 晋祠,飞龙阁 晋祠,雕塑《龙兴晋阳》 公元2003年,在太原建城2500年之际,一组巍峨壮观的“<b>龙兴晋阳</b>”历史群雕铜像在太原晋祠公园内落地了。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文臣武将重新威武雄壮地挺立在了当年他们准备开创一代新王朝的这片土地上。李世民曾率群臣起兵太原,克关中,取长安,灭隋建唐,战功赫赫,声名远播,这组雕塑高6.99米,宽9.5米,重2500公斤,时为太原市最大的青铜雕塑。--知乎《山西导游词讲解示范:晋阳起兵(龙兴晋阳雕塑)》 石碑《晋祠》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梁蘅于一九八二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一篇美文佳作。它即刻就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 晋祠 晋祠,宝墨亭 晋祠,清华亭 晋祠 晋祠 晋祠,水镜台背面 晋祠,“水镜台”牌匾,晋祠三匾之一 晋祠,水镜台正面 晋祠,会仙桥 晋祠,会仙桥 晋祠,金人台 跨过智伯渠上的会仙桥,就是<b>金人台</b>, 也称“莲花台”。台为方形,台中央建有一明代琉璃小阁。台四隅各立一尊高约2米的铁人,因铁为五金之属,所以称金人台。<br>西南隅的铁人,是仿佛教天王塑造,威武勇猛、摄人心胆。这尊金神采用北宋先进的冶炼铸造工艺(拉皮腹膜、分部铸造)代表了宋代铸铁艺术的最高水平。--晋祠博物馆 晋祠,对越坊 <b>对越坊</b>建于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对越"二字取自《诗经·周颂》“秉文之德,对越在天"。"对"为报答;“越"为宣扬。“对越"在此意为报答宣扬圣母的功德。--说明牌 晋祠,“对越”牌匾,晋祠三匾之二 晋祠,唐碑,晋祠博物馆镇馆之宝 <b>唐碑</b>全称“晋祠之铭并序御制御书”碑。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正月二十六日,唐太宗李世民东征返回时途经晋祠,亲撰碑文。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行书碑,是一通集史学、文学、政治、书法于一体的国宝碑刻。--说明牌 公元645年,时值大唐贞观十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亲征高丽返回途中,留在了太原过春节。正月,他率群臣重游晋祠。当时太宗皇帝已经51岁了,他遥想18岁起兵,发迹神祠,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在贞观廿年正月廿六,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亲撰铭文,感恩之情溢于碑文:“……爰初鞠旅,发迹神祠。举风电之长驱,笼天地而遐捲。一戎大定,六合为家。虽膺籙受图,彰于天命,而克昌洪业,实赖神功……”<br><b>唐碑</b>的碑身高1.95米,宽1.2米,厚27厘米。碑额左右各雕螭首一对,齐头下垂,为唐代碑额的典型特点。额首书“贞观廿年正月廿六日”九字,属罕见的龙头飞白隶书。碑阴列长孙无忌等七位随行功臣的亲笔签名。《晋祠之铭并序》的主题思想,是通过宗周政治和唐叔建国的史迹,以达到宣扬唐王朝文治武功,巩固政权的目的。序文1003字,为骈俪体。铭文200字,为四言体,共计1203字,28行。整篇文章铿锵上口,纵横自如,引论古今,富有哲理。阅读铭文,感觉李世民不仅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富有政治思想的文学家,而且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书法艺术家。《晋祠之铭并序》碑是一通集史学、文学、政治、书法为一体的丰碑巨碣。它历经了1300多年的漫长历史,目睹了人世间的沧桑巨变,在墨香书海的文物宝库中,以其深邃的历史价值和神奇的艺术魅力流传后世。--澎拜新闻《晋祠!晋祠!自然山水和历史人文融汇的人间瑰宝|晋地宝藏》 晋祠,献殿,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 <b>献殿</b>,是供奉祭品的场所,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面宽三间,深两间,梁架很有特色,只在四椽栿上放一层平梁,既简单省料,又轻巧坚固。殿的四周除中间前后辟门外,均筑坚厚的槛墙,形如一座凉亭,灵巧而豪放,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瑰宝。--澎拜新闻 晋祠,献殿 晋祠,圣母殿,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二 <b>圣母殿</b><br>晋祠主殿。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公元984年)。殿高19米,重檐歇山顶,面宽七间,进深六间。大殿四周围廊,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的最早实例,前廊避深两间,极为宽敞。廊柱上八条木雕蟠龙,是中国现存古建中的孤例。圣母殿是中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对研究中国建筑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说明牌 晋祠,圣母殿前的鱼沼飞梁,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三 <b>鱼沼飞梁</b>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区西南40里悬瓮山下的晋祠圣母殿前,是一座精致的方形荷叶鱼沼的古桥建筑。与圣母殿同建于北宋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整个梁架都是宋代的遗物。这种十字形桥也是中国现存古桥梁中的孤例,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一级文物。四周有勾栏围护可凭依。古人以圆者为池,方者为沼。因沼为晋水第二大源头,流量甚大,游鱼甚多,所以取名鱼沼。沼内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柱顶架斗拱和枕梁,承托着十字形桥面,就是飞梁。殿前汇泉成方形鱼沼,上架十字形平面的桥梁起殿前平台作用,构思甚是别致。--百度<div>这种形制奇特、造型优美的十字形桥梁,实为罕见。梁思成曾说:“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很多人也说,这座四通八达的桥,就是中国最早的“立交桥”。--澎拜新闻<br></div> 晋祠,周柏,晋祠三绝之一 <b>晋祠周柏</b>,在晋祠院内共有两株。一株名为“齐年柏”,另一株名为“长龄柏”。两株周代柏树,阅尽晋阳沧桑,是中国漫长的历史和文化发展的最具权威的见证者。更是古老晋祠历史文化发展的检阅者。历经了历史沧桑风风雨雨的古老晋阳和晋祠,和这两位历史老人同眠同息。两株古树仍在注视这太原的发展和变化。--百度 晋祠,圣母殿 晋祠,圣母殿,圣母像和侍女像 和其他中国古代名胜多遭重修破坏不同,这些<b>侍女像</b>,大多是宋代原塑像,所以弥足珍贵,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晋祠在历代扩建过程中都能对前朝建筑保持高度尊重,圣母殿的中心地位始终得以凸显,创下了中国建筑史的奇迹。<br>除了侍女群像外,殿内供奉的<b>圣母塑像</b>也非常有代表性,她就是姜子牙的女儿、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的母亲邑姜,塑像头戴凤冠、身着蟒袍,面部静谧慈祥。每年农历七月初二,当地民众都会举行盛大仪式祭祀圣母。--澎拜新闻 晋祠,圣母殿,侍女像 晋祠,圣母殿,侍女像(左二),晋祠三绝之二 晋祠,圣母殿水母楼,水母 <b>水母楼</b><br>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创建。楼下石洞三窟,“水母"端坐瓮形座上,神态自若。楼上供水母神像和侍女像共九尊。其中侍女像既像美女,又似游鱼,故称东方"鱼美人”。--说明牌 晋祠,圣母殿,站殿将军 圣母殿前两尊高约4米的<b>站殿将军</b>分立左右,据传说是《封神演义》中的方弼方相。这些宋代原塑像虽历经千年颜色褪尽,却依然威猛,乃不可多得的佳作,只是光芒被43尊侍女像掩盖住了,不为人注意。--澎拜新闻 晋祠,圣母殿,站殿将军 晋祠,百年古杨树 晋祠,难老泉,晋祠三绝之三 <b>难老泉</b>为晋祠三绝之一。难老泉水出自悬瓮山断岩层,不知始于何时,《山海经》就有:“悬瓮之水,晋水出焉”的记载。泉水清澈见底,长流不息,北齐时撷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句,命名为“难老泉”。晋水源头特有长生萍,浓翠如玉,四季常青。唐代大诗人李白曾赞叹:“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百度 晋祠,难老泉,“难老”牌匾,晋祠三匾之三 晋祠,难老泉 晋祠 晋祠,董寿平美术馆 <b>董寿平美术馆</b>位于距太原市西南25公里驰名中外的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晋祠博物馆内晋溪书院东侧,是一座由两进院落组成的仿古建筑,是收藏和陈列董寿平先生捐赠的珍贵书画精品、遗物、文献资料的惟一重要场所,同时也是一座全进口日本现代化设备,具有高水准的美术馆。<div>董寿平美术馆建馆,是在1983年3月,董老为回报家乡养育之恩,准备将200幅书画捐献给山西人民的心愿。省委省政府领导研究决定,同意在太原晋祠筹建董寿平美术馆,并责成当时太原市委书记王茂林同志负责办理。1986年,董寿平美术馆的筹备工作在省市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开始设计美术馆平面示意图,并多次向董老征求意见,在董老的同意下,省、市领导研究通过,于1987年拔款100余万元开始建设,至1989年第一期工程完成。1990年初馆内外装潢、彩画、园林规划等工程也全部竣工。<br>美术馆占地2200平方米,建筑面积870平方米,展线200米。其建筑青堂瓦舍,广梁大门庭院回廊,彩画雍容典雅,馆内轻钢龙骨,吊顶素色,磨石漫地,设备先进,展柜精良,由日本国文字文化振兴株式会社社长宇佐美公有先生捐赠馆内全部现代化的展展览设备,并派遣日本高级技师精心安装,其资助总额达8000余万日元;日本著名画家平山郁夫先生、书法巨匠村上三岛先生与旅日华侨林白先生等海内外人士也热情捐赠,意深情笃,感人肺腑,体现了中日人民间深厚的友谊。--晋祠博物馆<br></div> 晋祠,晋溪书院 晋祠,老爷阁<div>离开晋祠,前往太原市内的山西博物院。</div> <b>山西博物院</b>(Shanxi Museum),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滨河西路北段13号,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培育对象,山西最大的文物征集、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中心。山西博物院前身为民国八年(1919年)创建的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此后屡次更名,1953年改称山西省博物馆。2004年新馆竣工,定名为山西博物院,2005年对外开放,占地168亩,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2019年7月,山西博物院分馆—山西青铜博物馆正式开馆。<br>据2020年7月山西博物院官网显示,山西博物院展览面积1.3万平方米,文物库区1.2万平方米,共有藏品50余万件,以青铜、瓷器、石刻、佛教造像、壁画、书画等颇具特色,其中珍贵文物40282件(组),包括一级文物2129件(组),另有图书古籍11万余册。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题,由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等7个历史文化专题和土木华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等5个艺术专题构成。<br>山西博物院曾先后获得鲁班奖、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全国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单位、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国家级青年文明号等荣誉。<div>山西博物院主馆4层方正规矩,逐层向外斜挑,体现了古人“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审美取向。主馆的主题形象,被赋予了“斗”和“鼎”的寓意,“斗”象征丰收喜悦,“鼎”象征安定吉祥。山西博物院外部空间设计采用传统的院落组合手法,生成“太极中央,四面八方”之势,融天、地、人、时空于一体,利用水池、叠水、雕塑、室外展品等景观设计创造文化氛围,中央大厅仿自应县木塔。--百度</div> 太原市,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院徽 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西周“兔尊” <b>兔尊</b>,西周,高22.2厘米,长31.8厘米 兔作匍匐状,双目前视,两耳向后并拢,四腿蜷曲,腹部中空。兔身两侧饰三层依次凸起的圆形纹饰,由里向外依次是涡纹、四目相间的斜角雷纹和勾连雷纹。以兔作为尊的器形,在青铜器中尚属首见。在晋侯墓地的晋献侯夫妇(M8组)、晋穆侯夫妇(M64组)墓中均有数个铜兔尊作为礼器陪葬,且大小不一、形制有别,是为奇观。--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西周“晋侯稣钟” <b>晋侯稣钟</b> 西周<br>山西博物院,《晋国霸业》展厅,晋侯墓地的文物展柜中静静陈列着一大一小两枚编钟。编钟的背后有一块巨幅图版,图版上是十六枚形制与它们相同的编钟。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br>这套编钟原本随葬于山西曲沃北赵村晋侯墓地第七代晋侯献侯稣的墓中,因此,今天我们称它们为晋侯稣钟。1992年8月,晋侯墓地的考古工作因当地的秋收而中断,已经探查到一座大墓(即晋献侯墓)的发掘工作停滞下来。秋收结束后,发掘工作重新紧张有序的展开。然而,就在这样一个空档里,疯狂的盗墓贼将黑手伸向了晋侯墓地,并将从墓中盗掘到的14枚编钟偷运出境。<br>1992年冬,晋侯稣墓清理结束。从墓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盗墓者遗漏的两枚编钟,这也是全套编钟中最小的两件。可能正是由于形制较小,它们得以幸免于难。<br>然而与此同时,被走私出境的编钟在香港古玩肆中却数月无人问津。最大的原因就是:依据器物样式来看这些应该是西周时期的器物,但是这些文物上却出现了之前所见西周文物上未曾见过的刻凿铭文。熟悉文物的人都认为西周青铜只有铸造的铭文,还没有出现刻凿的铭文。<br>1992年12月,上海博物馆馆长、中国著名的青铜器专家马承源先生慧眼识珠,在香港认定了这些珍宝,并在香港中文大学张光裕教授的帮助下斥巨资抢救14枚编钟回国。经过晋侯墓地考古出土的两枚编钟的对比,它们的价值得以确认。<br>经过专家的除锈处理,奇迹出现了:在这套大小不一的编钟上刻凿的文字竟然可以连读!16枚编钟,355个文字,完整的记录了周厉王三十三年晋侯稣率兵随周王巡视东土,并受王命征讨叛乱的少数民族部落,立功受赏的事。而这样的历史竞是我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史籍所没有记载的。关于编钟上的刻凿铭文,文物保护和科学考古的专家们曾经配置不同硬度的青铜利器在青铜上刻凿文字,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这样的结局,也许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早在距今3000年的西周时期,生活在山西黄土地上的人们已经懂得了冶铁,已经制造出了象钢铁一样坚硬的工具在铸成的青铜器上刻录文字。--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西周“鸟尊”,镇院之宝,也是山西博物院的院徽 <b>西周晋侯鸟尊</b>年代为西周中期偏早,出土于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和翼城县交界处的天马——曲村晋文化遗址中的晋侯墓。该鸟尊现收藏于山西省博物馆,被誉为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div>晋侯鸟尊高39厘米,长30.5厘米,宽17.5厘米。整个鸟尊以凤鸟回眸为主体造型,头微昂,高冠直立。禽体丰满,两翼上卷。在凤鸟的背上,一只小鸟静静相依,并且成为鸟尊器盖上的捉手。凤尾下设一象首,象鼻内卷上扬,与双腿形成稳定的三点支撑,全身布满纹饰。造型写实、生动,构思奇特、巧妙。鸟尊的盖内和腹底铸有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可证明为宗庙礼器。从器型的构造比例等特点来看,在形体制作上未能兼顾总体造型的匀称,以及凤鸟造型特点,从此上说,其时间当西周稍早时期。根据其出土于M114墓葬中来看,则该尊年代可确定当在西周中期偏早。</div><div>2013年,晋侯鸟尊加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百度</div> 山西博物院,土木华章展馆,介绍山西的中国古建筑 山西博物院,辽“佛宫寺释迦塔”模型 <b>佛宫寺释迦塔</b> 辽·清宁二年(1056年) 山西省应县<br>佛宫寺释迦塔,俗称<b>应县木塔</b>,五层六檐,平面八角形,总高67.31米,底层直径约30米,是中国现存最高的楼阁式木塔,也是世界上最高大的木结构建筑。塔体全部为纯木结构,明五层,暗四层。其斗栱梁枋按水平方向分为十个重叠的结构层。由于每个结构层是一个整体,所以十分稳定。九百余年来,应县木塔历经风雨雷电、战火兵燹、地震袭击而巍然屹立至今,实乃人间奇迹!--说明牌 山西博物院,壁画,金“千手千眼观世音” <b>千手千眼观世音</b><br>金、皇统三年(1143年)<br>山西省湖州市朔城区崇福寺弥陀殿<br>千手千眼观世音,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系密宗题材、图中观世音各臂皆似从自身体中生出,或屈或张,层层香压,形成一个庞大的圆形扇面、手中法器有头宫楼阁、刀矛剑戟(jì)、灵花异草和神兽珍禽等。千手中干眼,则从不同角度注视着古往今来的参拜者。整个画面采用重彩平涂,色调以朱红、石绿为主,兼用黄白、兰、赭(zhē)诸色及沥粉贴金,更增加了画面的动感。--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元代“自在观音” <b>自在观音</b><br>元代(1271年—1368年)<br>太原市东岗村妙觉寺原藏<br>山西博物院藏<br>该造像通体贴金,髮式前后分髻,胸佩璎珞,肩披长巾,腰束抱腹,下着长裙,随体起伏,右臂搁在屈起的右膝上,左手扶撑在座上,盘腿而坐,神情恬静,自在安详,为元塑之精品。--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明“黄绿釉琉璃香炉” <b>琉璃</b>是一种陶胎上施琉璃釉的产品,<b>琉璃釉</b>是以铅作为助熔剂,以含铁、铜、钴、锰的物质作为着色剂,再配以石英而烧制的,简单来说,琉璃的制作要经过准备泥料、拍泥板、黏接、造型、素烧和釉烧这六个阶段,与民间制陶的工艺很接近,只是琉璃大都分两次烧成,第一次高温素烧(1180 ℃左右),第二次低温釉烧(900 ℃左右)。用途:1、建筑构建(瓦、屋脊、鸱吻、照壁)。2、器皿(香炉、狮子、缸、牌位)。琉璃战国出现,隋唐及辽金盛行,明代山西最为兴盛。<div>山西琉璃是我国陶瓷史上的杰出成就之一。其恢宏的气势、绚丽的色彩、多变的造型、精湛的技艺,无不令人赞叹。琉璃与三彩、珐花器大同小异,琉璃最初以黄、绿为基调,元以后融入法花釉中的孔雀蓝、茄皮紫等,色彩愈加丰富。山西琉璃历经上千年世事变迁,仍有大量优秀作品幸存,如牌坊、佛塔、碑碣、影壁、神像、狮子、供器及建筑脊饰、吻兽等。--吕梁日报</div> 山西博物院,山川精英展馆,山西出土的古代玉器精品 <b>玉</b>,大自然的慷慨馈赠,古老面神秘的山川之灵,晶莹其质,典雅其色。人类文明中,唯有中国人赋予它至高无上的灵性,象征纯洁与美好,代表高贵与神圣,被人格化而超乎自然,深深地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礼仪之中。历代能工巧匠,用鬼斧神工般的技艺,琢玉成器,并赋于丰富的内涵。祭祀神灵,与天地人神共语:佩戴装饰,彰显身份和品行;敛葬辟邪,希冀玉般的不朽;陈设赏玩,追求高雅和富有;生活实用、享受愉悦和温馨。--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新石器“神面纹玉戚” <b>神面纹玉戚</b><br>新石器时代<br>1964年山西省黎城县后庄广志山出土<br>仪仗器,象征军事权力。两面纹饰均为线刻,一面为方形台座上置冠饰的形象;另一面为神人半侧面头像,头戴冠饰,披拂长发,神秘威严,体现了先民对神的崇拜。--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西周“玉鹿” <b>玉鹿</b> 西周<br>高8.3厘米,宽5.9厘米。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黄褐色,扁体片状。呈站立状。长角粗壮,分两杈向左右平展,前杈上扬,卷成两个大圆孔,后杈向后勾曲。臣字目,大耳,吻部前突,前胸挺出,后背拱起,短尾,体态丰润,蹄趾明显。体肌以两道圆弧线表现,简练明快。后肢前曲,表现了鹿昂首观望,蓄势待发的神态,富有活力。墓主人为晋穆侯次夫人。--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春秋“龙形玉佩” 长10.1厘米,厚0.6厘米。<br>1988年太原市金胜村出土。出于赵卿墓,玉质润泽,龙蜷曲弓伏,回首卷尾,全身遍布隐起谷纹,是春秋晚期龙纹的典型式样。--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清“白玉嵌宝石描金碗” 高6.9厘米,口径12.2厘米。乾隆时期作品。碗腹有碎宝石堆贴成花叶相拥的宝相花图案,内壁为石榴纹。边缘皆描金,玉碗加工精巧,装饰工艺独特,纹饰繁缛华贵。--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八角穹顶 山西博物院,顶天立地的“晋”碑,“晋”是山西的简称<div><br></div> 离开山西博物院,前往太原市的酒店:阳曲莉景酒店<br>我们所以选择在太原市东北城外的阳曲县住宿,是考虑到第二天五一小长假,市内出城的车可能会很多,我们回北京的路上可能会很堵,不如选在太原城外的酒店住宿,而且离G5京昆高速不远。 <b>D22 2021-05-01 周六</b>。早上从山西太原阳曲的酒店出发,一路奔向北京,好在G5京昆高速上去北京方向的车不算多,但从北京出来的车很多。下午到达北京。自驾里程:480km/5:38。<div><br><div>22天的冀豫陕川晋自驾游完美结束,总自驾里程4627.9km。</div><div>这是一趟春天的华夏文化之旅。我们参观了千年古桥-赵州桥,世界遗产的殷墟-中国商周时期的殷墟遗址博物馆,洛阳博物馆,世界遗产龙门石窟,河南博物院,洛阳牡丹文化节,世界遗产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之观星台、塔林、少林寺,嵩阳书院,小浪底水库枢纽和三门峡大坝,世界遗产秦始皇帝陵博物馆,华清宫,陕西历史博物院,世界遗产“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之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和小雁塔,西安博物院,陕西洋县朱鹮生态园,汉中博物馆,诸葛古镇及武侯祠和武侯墓,青木川古镇,广元蜀道剑门关,昭化古城,广元明月峡,安康石泉古城,凤堰古梯田,铜川药王山,黄河壶口瀑布,山西洪洞大槐树祭祖园,世界遗产平遥古城,山西乔家大院、晋祠和山西博物院等等,更加了解了华夏文明,真是不枉此行!</div><div><br></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