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年前採訪:從金山超市的倒閉說起

木然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這是筆者20年前的採訪筆記。其時正是加拿大大多倫多地區華人超市進入</b><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狼煙四起、</b><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梟雄輩出、</b><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更新換代</b><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的洗牌時刻。筆者當年曾預言,「金山」超市倒閉後,「大統華」並不能一統天下。大批的福建中小型超市將以「螞蟻摟死象」的方式蠶食市場。如今走過20年,多少風光人物,一切都在命數裡。</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重讀20年前本人親自撰寫的採訪報導,感觸有三。</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其一,華裔超市發展過程,暗合華裔社會的發展史。多少人匆匆走過,極少人駐足珍藏</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其二,作為傳媒人,能夠認真、負責地採訪是一件多麼幸福快樂的事情,可惜如今大多數傳媒人不懂珍惜;</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其三,我為自己曾經艱辛地付出感到無悔、驕傲和榮光。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真心感謝每一位能與我一道靜心閱讀以下文字的讀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金山」關閉系列報導一:出局背後有故事</b></p><p class="ql-block"> 本報記者 木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05年8月的這個長週末,對於沒有岀外度假,留守在多倫多的華裔居民來說,一件似乎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令他們在驚奇中又陷疑惑,這就是在多倫多經營逾15年的「金山」超市,貼岀了買二送一的公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家住士嘉寶Alton Towers Cir愛登商場金山超市附近的陳伯對《多倫多都市報》記者說:「週末看見他們貼岀這個告示,以為是長週末的一個促銷手段而不以為然,豈知到了長週末結束後的星期二,原來「買二送一」的告示變成「買一送一」,很多顧客爭先恐後湧入店內,我們幾位老街坊方覺得這件事情有古怪。沒多久,市道上就傳岀了金山即將關閉的消息,我們才明白原來減價背後有乾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8月2日上午,記者在「金山」總部門口陸續看到有貨主(供應商)上門討貨錢。一位從事雜貨的貨主說:「金山要退岀市場的消息雖然早有傳聞,但我們一直心存僥倖,殊不知這一切來得如此之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另一位從事茶包供應的女士告訴記者,之前她匆匆趕來「金山」總部,眼看前門緊閉,就趕往後門去拍門,倉庫內一位負責人聞知她來催數,叫她回前門去等,當她從後門再跑到前門的時候,恰好見到林家某位兄弟(她分不清是第幾兄弟)正欲駕車離去,就向他詢問貨款的事宜,林先生說,貨款的事情不歸他管,之後就揚長而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位女士說,她是看到當天媒體的報導後,才知道「金山」的事情。她說她大約還有數千元的貨款未收到,希望林家能將貨款還給她,或者是退貨也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位旁聽者就此提醒這位女士:「金山現在是買一送一,緊急套現,他們哪來的貨退你?」旁觀者一言點醒了這位女士,只見她匆匆離去。記者後來在Kennedy「金山」見到她正在貨架上點茶包。這位女士見到記者苦笑道:「現在能拿回多少是多少了,我還沒見到他們的負責人,不知道他們是否同意我這麼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記者從「金山」總部前門繞道到後門貨倉,冰鮮部幾位工人正抓緊處理貨存品。一年前,「金山」話事人林家五哥<span style="font-size: 18px;">林傑(</span>Kent Lam)曾領記者到這裡參觀,其時貨物充足的貨架如今空空如也,大有景物依舊,物是人非的蒼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去年5月,五哥就在這個倉庫里掰開一隻柑分一半給記者品嚐時說:「有人開店有人關門是市場規律,如果你會為一條命去換一隻番薯,那你還有什麼可怕的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時光匆匆,僅是一年的時間,林氏家族就作岀了淡岀市場的決策,造成今日這個局面的個中原因,究竟是什麼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金山」神話的建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金山」超市起步於唐人街,時間是80年代末期。林家五哥Kent Lam(林傑)去年5月(2004年)與記者一席長談中介紹過:「1989年我和大哥一起在中區唐人街創辦了第一間金山,當時的營業面積也就2,500尺左右。剛開始可以用赤手空拳來形容,所謂事不分大小,親力親為。記得當時為了取得新鮮而又便宜的果蔬,我們兩兄弟每天都要跑街市好幾趟,從選材料、核價到進貨,每個環節都計算好,因為果蔬的利潤本來就不高,稍有不慎,別人的貨就比你新鮮,價格比你便宜,你就被打敗了。比如進菜芯,進貨價是八毛錢一磅,賣出去也就是賺幾毛,但如果經過修改,或者包裝好,這又是另一個售價,利潤的取得在於你付出的勞動,這是成功與失敗的關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唐人街找到立足點後,林家八兄弟中的另外六兄弟也紛紛加入幫忙,十五年來,「金山」曾發展到擁有4間分店,員工近300名的大型超市集團。這段路與許多華人創業家沒什麼不同。假如要用一個詞語來概括,林家兄弟從唐人街起步的歷史,完全可用「兄弟同心,其利斷金」來褒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外人面前是響當當硬漢一條的五哥,內裡卻是性情中人。談到當初的奮鬥史,他幾次將話題停了下來,默默無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關於那次採訪,印象最深的是當記者問道:「既然‘金山’是你和大哥辦起來的,為什麼不一直走下去,林家大哥後來脫離‘金山’另搞大江超市,會否影響到‘金山’以後的發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哥聽記者這麼問,欲言又止。停頓了好長的一段時間之後,他重重地嘆了口氣說:「很多事情,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講清楚的。你不坐在我今天的位置上,就不清楚我的艱難,以及所承受的壓力。」&nbsp;</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哥還說,他現在常常會回去唐人街的原金山舊址看看,站在那裡,會想起許多事情,很感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哥的這個感慨,可在今日得到解讀。在8月2日晚上的電視專訪中,林家大哥承認,內部問題是「金山」淡岀的原因之一,兄弟之間難成共識,無法有效地履行管理職責,是「金山」退出經營的原因,儘管他曾盡過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據知情人士介紹,「金山」的話事權一直在五哥手上,在幾兄弟中,五哥確實付出的精力和心血最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間「金山」地處Leslie &amp; Finch,這間建於1991年的分店是「金山」衝出唐人街的標誌。當然,也意味著林家大哥與五哥在經營上的分立,因為之後他們就各走東西,五哥堅守「金山」,大哥致力「大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談到當初捨棄唐人街,五哥說當時如果不衝出來,就沒有今日金山的規模。他笑稱當年第一批做超市的人,現在還在做超市的已經不多了,而留在唐人街的就更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金山」從唐人街一間2,500呎的家族式超市發展成為高峰期擁有4間分店,在多倫多同行中雄霸一方的龍頭大哥,除了與大批華人湧入多市有關係外,另一方面也與其緊貼市場的經營方式密切相關。據五哥介紹:「經營超市,關鍵是果蔬與活魚,誰能把握好這兩方面的貨源,誰就是勝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哥所言非假。早期的「金山」,以供應新鮮而品種齊全的果蔬而著稱,加上Leslie/Finch分店率先投資一套據聞花費近百萬加元的氣泵,確保淡水魚生存的水質,魚新鮮、品種多,死亡率低,沒有泥味,令「金山」優勢突出,這是「金山」賴以發展的兩個立足點。時至今日,「金山」在活魚供應上,仍立足於市場的前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誰拖累了「金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金山」擬關閉,原因有「兄弟不和說」以及「大統華說」兩個版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對於外人來說,大都支持「大統華說」。理由是自2002年8月第一家「大統華」在多市落腳後,在剛好的三年時間里,「大統華」集團在加東分別再建了窩頓(Warden)店與美麗俓店(Milliken),而第四間分店,也就是密市店亦將於明年夏季建成。大型超市的出現,對「金山」而言已不是威脅的問題,所面臨的是市場重新分配的「洗牌」效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時至今日,林家一再公開否認「金山」經營的慘淡是因「大統華」的進入所致。林家所持的理論是:彼此經營的路線不同,面對的顧客群不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但事實上,有一點理由是林家無法否認的,即當初五哥對記者所說的:「華人超市間的競爭是存在的,市場就是那麼大,人就是那麼些人。多倫多超市已到了飽和的紅線,競爭的結果,一定會有人關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哥說這番話是在去年(2004)的5月,其時「大統華」窩頓店即將開業,但美麗徑店仍在籌劃中,「大統華」能在短時間內迅速完成進入多市市場的戰略部署,是林家始料不及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年前,談到「大統華」的威脅,五哥仍相信 「金山」 能將果蔬與活魚做好,所以能保住市場。事實呢,「金山」確實是將果蔬與活魚做得比以往更好,這從密市店就可看岀。但問題的關鍵是,「金山」將果蔬與活魚做好,不等於「大統華」就做得不好。大家做得都好,市場就要「按店分配」,這點是五哥沒有意識到的,也是「金山」經營的失誤之處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過分依賴果蔬,特別是活魚,就猶如一位武士過分依賴武器,忽略了智慧,最終反被自己的優點所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位行家作過這樣的假設,一年前,面對三間大型超市(指「大統華」)忽然空降,「金山」如能毅然斬掉兩間,緊縮為一間,是否會「留得青山在」呢?這種假設能否成立是一回事,但起碼說明「大統華」的進入確實打破了多倫多超市經營的平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當然,投資本來就是風險,就是競爭。只要大家都在遊戲規則內玩,不存在誰對誰非,誰是罪魁誰是禍首的問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哥去年曾有個比較中肯的分析。他認為,造成今日超市經營的艱難,不能都推在「大統華」身上。以前沒有「大統華」,「金山」一樣面臨競爭,面臨壓力。他特別提到當初的「四五六超級」超市走低價路線,結果大家共同面對市場報復,最後,一批承受不住壓力的超市關閉了,包括「四五六」超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哥在一年前提出,造成華人超市經營艱難的是一大批大大小小的超市競相走低價路線,這才是經營艱難的關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低價競爭」是市場毒藥,這個教訓被一次次提了出來,可惜人在江湖,很多時候,我們的經營者身不由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面對錯綜複雜的市場變化,一個充滿生機的企業化管理體制自然比家族式的管理更加理智和冷靜。原因是前者是理性的,後者感性大於理性,過多的情感因素,必然干擾了管理者的思維判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當然,林家大哥所指的兄弟共識問題,也是林家無法回避的問題。有知情者說:兄弟間不能團結一致一直是林家管理層最致命的內傷。特別是在外患降臨時,這種矛盾根植於早年,火頭數次被燃著,特別是八兄弟中有人淡岀回柬埔寨,以及大哥重出江湖,這些外人雖不甚清晰的因素,還是能感覺到破壞力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大統華:英雄惺惺相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對於「金山」擬將退出市場經營,大統華超級市場安省營運總監Daniel Lin在接受《多倫多都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金山」超市不但是我們的同行,而且是我們的前輩,他們在多倫多經營15年,積累了很豐富的經營經驗,也催化了本地超市市場的成熟。如今他們決定淡岀經營,我們表示尊重和敬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關於「大統華」集團大規模進入加東是造成「金山」超市經營艱難之說,Daniel特別強調:「我們不接受這種推論。我們彼此所經營的路線不同,‘大統華’走的是亞洲超市的路線。我們在經營路線上,貨源上,都與金山有所區別。況且,市場那麼大,不是幾間大統華可以吃得下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既然「大統華」不認為「金山」的淡岀與他們有關,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金山」今日的局面呢?Daniel表示:「個人認為,市場經營是一個整體的系統。‘金山’的管理模式,偏於家族式的管理,開一家店,可以看守得很好,開兩家店,開三家店,店一多,家族式的管理就不能將完整的管理理念貫徹下去。兄弟間依靠感情去合作,這種管理所依靠的是倫理作用,這種作用在情感觀念發生變化後,直接影響管理水平的發揮。而公司化的管理,就沒有這方面的問題。可以很清晰,很明確地提出管理要求。而清晰、有效的管理效果,是當今市場發展的起碼要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對於如何從「金山模式」中吸取教訓,Daniel強調:「市場管理主要體現兩方面:一是貨,一是人。先說貨,我們有自己的經營模式,今後我們希望能對市場摸得更透切,認識得更清晰,提高我們企業適應市場,佔有市場的能力。至於人,包括了顧客,貨主以及員工。對於顧客,是服務質素問題,方方面面,一切為顧客而著想;對於貨主,我們要及時結數,兌現承諾,風雨同舟,彼此協力;對於員工,我們要為他們創造更好的就業環境,滿足他們為提高生活質素的需要。我相信做好這三方面的工作,我們的企業將會更加充滿活力,立於不敗之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記者提出:過往「金山」為「大統華」分擔了一部分對手,「金山」淡岀後,「大統華」失去了一個主要的對手,所有的超市,大型的,中型的,小型的,都成為「大統華」的對手,尤其是新興的福建超市加入市場,會否造成「山雨欲來,四面受敵」的狀況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Daniel就此特別強調:「過去我們從來沒有將任何同行當著是我們的假想敵,今天同樣不會。因為在經營過程中,我們最強大的對手,是我們自己。我們能正確地面對好自己,就是戰勝了艱難的開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強大的對手是自己」,這句話似乎更值得林家兄弟去深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貨主在行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據行內人透露:「金山」經營走進困境,不是近日的事情。早在半年前,「金山」為迎擊「大統華」的進入,加大了進貨量,期待在貨物品種上做到最齊全,且希望藉大批量的進貨,降低營運成本。殊不知,進貨量過大,市場一時消化不了,造成流動資金積壓,管理層採取拖「街數」(貨款)的辦法得過且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貨主說:「半年多前金山‘找數’(付貨款)就出現問題,追得急的,就能討到點錢,大部分貨主的數被無理拖欠,後來很多貨主都採取停止供貨予金山的辦法,這是造成金山面臨經營困難的另一個原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似乎是為了證實這位行內人的說法一樣,8月2日上午,記者在「金山」總部聽見一名員工對其相熟的貨主說:「你們不斷金山貨,我們點(怎麼)會行(走)到今日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目前有不少貨主的貨款被金山扣壓,一位做食物的貨主說,「金山」此番不是忽然倒閉,也不是忽然關門大吉,而是採取壓價將貨物賣岀,這種狀況,你對他們無法指責,在短時間內更無法實施法律行動,只能眼睜睜看著他們把你的貨物壓價變賣,一點辦法也沒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另一位賀姓貨主希望,找岀一個負責人來,按照當年「四五六」超市關閉時的處理方式,集體請律師,估計每人能取回40%的貨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記者就此請教「多倫多進岀口商會」的會長馮先生。據馮生介紹,8月4日晚上,他們將會就此事開會,相信會後會有一個結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馮先生認為:「做生意,當然有風險,這是可以理解的。不可能人人都要求贏。但是,就算是輸,我們也有權利知道,我們是怎樣輸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馮先生的意思是,「金山」既然欠部分貨主的貨款未結,經營者必須要給貨主一個說法,究竟是什麼原因致使他們淡岀經營,虧了,是怎樣虧的,是正常的虧,還是人為的虧,應該讓貨主知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記者獲悉,目前已有不少貨主通過律師尋求法律行動。「金山」淡岀後,隨之而來的,是要面對處理與貨主的經濟糾紛,這是無可避免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結束語:「金山」之後誰主沉浮?</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關於「金山」的淡岀,對未來超市經營的衝擊,大統華超級市場安省營運總監Daniel Lin認為:「未來的市場充滿著變數,三間金山超市的淡岀,誰接力進入,目前還是個未知數,很難有清晰的判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過――」 Daniel很肯定地說。「‘金山’的淡岀將會催化市場向更完善的管理發展。顧客第一,服務第一,是生存之本,這點我們大可以放心。誰進入市場,都不能違背這條遊戲規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於「金山」一直佔有本地活魚供應相當大的一部分市場。過去十五年來,「金山」一直依賴他們與美國漁農的合作,取得最直接、最新鮮的活魚。按照五哥的說法,「金山」每周有四、五車魚從美國過境。如今隨著「金山」的淡岀,會否影響本地活魚供應,造成在一段時間內活魚供應的緊張與價格偏貴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Daniel對此表示:「本地活魚供應非‘金山’一家獨有。‘金山’的淡岀,市場會自行調節。就算美國方面,他們也要做生意,也會重新尋找合作夥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記者隨即再問:既然如此,「大統華」會不會馬上替補取代進去,譬如也實行從美國運魚過加拿大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們目前沒有這樣的計劃。我們不必因此耽心市場,一切會根據供求調節走向平衡。」 Daniel充滿信心地表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生意場上就是如此。「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商場上沒有不敗的英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年前五哥對記者強調:「我曾有過幾次以一條命去換一條番薯的經歷,所以我不怕失敗。」就此我們祝福林家兄弟,不要因「金山」的淡岀而淡岀,一次挫折,不等於終身的失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i> 2005年8月5日</i></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金山」關閉系列報導二:關門內幕層層剝</b></p><p class="ql-block"> 本報記者:木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05年8月8日下午3點30分,「金山」集團負責人林傑正式宣佈:作為一所經營了17年的大型華人超市,「金山」超市因經營陷入困境,全線三間分店正式關閉,這是「金山」超市正式退出大多倫多地區超市經營舞台的時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金山」關門了。自 8月5日《多倫多都市報》發表了《金山超市岀局背後有故事》一文後,連日來,編輯部不斷接到讀者的來電,他們一方面對「金山」結業表示惋惜,另方面對林氏家族在經營「金山」17後走到今日這個結局感到痛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位黃姓讀者在電話里告訴記者:我對「金山」有著很深的感情。四年前我剛到多倫多,買的第一隻鍋,就是在「金山」買的。而另一位張姓讀者告訴本報編輯,無論是作為顧客,還是作為旁觀者,都不希望「金山」以這樣的結局告別多倫多,因為當年移民加拿大,「金山」的貨解了她思鄉夢,是「金山」令她安下心來融入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8月8日上午,「金山」8兄弟中的大哥林明,親自給《多倫多都市報》打來電話,他希望記者能在下午3點半到「金山」總部去面談。記者如約於下午到達「金山」總部,見到林家大哥林明,以及「金山」集團「話事人」五哥林傑(Kent lam)正在接受其他媒體的訪問,而「金山」的150多位員工,也在門外安靜等候會計部發人工。五哥見到記者後說:「今天主要是結算員工薪酬,包括4%的有薪假期,一分錢都不會少,這點我們是承諾在前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期間記者也曾見到有個別農夫抵達總部結算,五哥吩咐會計將錢一一給他們結算。等一切忙完後,林家大哥與五哥分別坐下來,接受本報記者的訪問。</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i>林傑(右)親手將厚厚一疊現金交到前來取款的農民手上。該名農民表示,金山超市共欠他們4萬元,此次收到2萬1000元是7月份的欠款,而5月份和6月份的欠款還沒有收到</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錢先付給最需要的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哥林明說:「今日我們會結算所有員工薪酬,我們答應過的,所有的錢,一分錢都不會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記者先是在「金山」總部後門見到數十位員工在聚集,之後看見他們被領到總部會計部,他們神情相當安靜,估計事前已得到了承諾。記者向一位何姓員工詢問,什麼時候知道「金山」關閉的消息,這位員工說早就有所聞,不過,知道歸知道,倒不怕老闆會欠款,因為老闆早就對大家作過承諾:再困難都不會欠員工的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據五哥介紹:「今天來公司「岀糧」(領取薪金)的人估計有150人。所有員工基本都會來,我們不會欠員工的錢。我自己曾打過工,知道他們靠薪金來養家,我再「不掂」(沒有辦法),都不會欠他們的錢的。還有就是農夫的錢,你看見我剛才與農夫結算了吧,那位是菜農。前幾個月我對他們說,你種了菜,一定要找人要,現在是我最困難的時候,你應該幫我,同時也是幫助了自己。我承諾,我再困難都不會欠你的錢。既然我答應了,就一定要做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的概念是,我一定要撐下去,直到最後一刻。人工要給,農夫辛辛苦苦勞作了一年,也是應該優先支付的。他們是最需要錢,最困難的人,我們再困難,都要保證他們的利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公司岀了問題的時候,我要保住幾間鋪可以完成清貨套現,目的就是要盡最大的能力,先保住員工的利益。這樣做可以幫很多人。當然,我的能力有限,員工、農夫的利益得到保證後,一切可交由律師去負責。」</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大哥:我是敗家仔</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金山」全線關閉了,這是五哥親自向記者宣佈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從「買二送一」到「買一送一」,「金山」將所有庫存貨品清理套現後,終於宣佈關門了。此舉意味著在多倫多經營了17年的林氏家族,最終退出了華人超市經營這個大舞台。昔日華人超市的「大哥大」,今日以欠債累累而全線關門。目前有傳聞說,「金山」集團全線關閉,共欠下貨主達150萬元的貨錢,貨主們已開始尋求法律行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金山」關閉究竟欠下多少債務,林家大哥與五哥都不願作正面的回答。「究竟是多少,最後讓律師來說,不是我們說多少就是多少,也不是外面的人說多少就是多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關於造成「金山」關閉的原因,大哥林明說:「超市經營,主要是靠供貨商支持,有些貨主,不明白相互相承的道理。舉個例子,幾個月前,有位貨主來拿貨錢,我們給他開了張12萬元的支票,結了他的貨錢,希望他能繼續做好供貨,豈知他隨後就要求我們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這樣就等於沒有得做,人家不支持你,就有問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們最大的失誤,是在密市開分店。當時有股東並不贊成這樣做,但是還是開了。超市經營就是這樣,要鋪開來做,要發展,會很快。但真的岀了問題,打擊也來得很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密市店的問題,是裝修時間過長。加上我們內部也確實有問題。本來有句話,叫團結就是力量,但這不是一個人可以做到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果說,起步於唐人街的第一間‘金山’店相當於太平天國金田起義的話,那麼從密市店開始,就是(後)太平天國時期,一切是從那時開始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林明沒有對「密市店之爭」作過多的解釋。記者查了一下去年與五哥長談的採訪筆記,知道「密市店」是在2003年6月12日開張的,換言之,按照大哥林明的說法,林家兄弟矛盾爆發時間是在2003年初。由此可作推論,「金山」超市管理內部的矛盾,已積聚了多年,且在兩年前開始尖銳爆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04年5月記者採訪五哥時,那時據五哥說股東剛剛調整完,他說那是他最艱難的時候,權力與責任與艱難集一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此梳理,我們不難感覺到「金山」自「密市店」籌辦後一路走來的艱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一種說法,「金山」後期主要是五哥在支撐,他付出了許多,包括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心血,以及資金。記者請大哥林明實事求是地評價一下五哥,林明說:「後期老五確實付出比較多,他比較像董存瑞,還像黃繼光,還有歐陽海,像邱少雲,這麼比喻,你應該知道是什麼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實,關於林家兄弟內部不和說,已不是什麼秘密。就此記者向大哥詢問:「去年秋天你從溫哥華回多倫多接手‘金山’集團業務,原以為你可以帶領集團走過難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回來多倫多後只是幫助老五,真正的話事人還是他。」 林明沒等記者問完就很快速地回答。「不過,那段時間,公司經營確實有過起色,只是,得不到別人的支持,沒有辦法。我是個敗家仔,做了十多年,出現今天這樣的局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林明還說:「既然‘金山’的大窿早就出現,遲早是要關門的。遲關門,早關門,結果都是一樣。現在早點結束,對大家都是好事情。經歷過這些風風雨雨,我的看法是,既然可以共患難,不可共富有,兄弟還是越窮越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兄弟之情,只有在‘大亂’之後,才如雨後春筍一樣成長起來。今後,兄弟間的情誼,只要你叫我一聲‘大哥’,就足矣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五哥:我盡力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哥看見記者,有些內疚地說:「不好意思,這些天真的很忙。其實我不是不想見你,任何時間都行,只是我真的很忙。去年我們才長談過,你跟‘金山’這件事很長時間了,你應該清楚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對「金山」有很深感情的五哥,儘管他一再強調他是個很坦然,不怕被打倒的人。但言語間有時總免不了嘆息:「我真的沒有經歷過這樣的局面,沒有經歷過(在這種情況下)處理員工與貨主的事情。一切全憑良心去做。對得天,對得地,對得任何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談到最近這一年的經歷,五哥說:「我在每一間‘金山’,每個部門親力親為。我一直坐在發展部,每天我都在這裡處理問題。我希望能找到一條路,帶領‘金山’走下去,吃沒有吃好,‘金山’(食堂)給我什麼我就吃什麼,天天如此,吃同一樣的飯,全付心血都撲在上面,直到精疲力竭,我盡力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從1989年開始,‘金山’走過17年的道路,做生意就是這樣,有開業那天,就要作好有結業那天。有成功,就有失敗,沒什麼可怕的,如果怕失敗,就選擇打工好了,不要選擇做生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既然‘金山’有開張那天,就一定有關門那日,現在就選擇了今天。怎麼說’金山’都做了17、8年了,是非功過?誰走完17、8年,自然就知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對於未來的選擇,五哥說,他在超市這行滾打了17、8年,是‘金山’培育了他,如今他堅守到最後,該盡的力都盡了,走到最後,一切結束了,再不會重操舊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裡面有兩個問題,其一,我是個自尊心很強的人,我的性格是我走岀了這行,就不會再回頭。另外,我重新開始,在這行裡,太多的恩怨顧忌,我不會再走這條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回顧17年來的道路,五哥說:「我在‘金山’,開岀最大面額的一張支票是500萬元,我們一直有很好的業績。‘金山’共有8個部門,要求個個都要盈利,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一兩個部門不盈利就是負擔,整體就會岀問題。超市經營就是這樣。我們只有這麼告訴大家:我已經盡力了,批發商也好,股東也好,我想說的,是我知道什麼時候該收手,今天就是收手的時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經歷過這樣一段人生,五哥說:「我不會因此而氣餒,更不會倒下。我不是這樣容易被打倒的,我曾經靠吃田鼠吃木蟲這樣熬過來,這些困難我怕什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哥說到這裡有些激動地對記者說:「我經常對自己說,你去廁所照照鏡子,看看你會不會反感鏡中那個人?如果你連自己都反感,那麼你就對不起生你養你的父母。我不會因此而放棄自己,我會很‘硬正’(堅強),會走下去,不須耽心我會有什麼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哥對於今日的結果,他說:「我失敗了,但這並不可怕。這好似一把劍飛出來,大家都不知道會刺中誰,結果我是那個被刺中的人。事情就是這麼簡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出生在柬埔寨,1983年移民加國的五哥告訴記者,「金山」關閉那天,就是我開始新生活那天,5年10年後,或者我們還有機會來回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關於「兄弟不和說」,五哥說:「別的兄弟怎麼說,大哥怎麼說,那是他們說。我不作任何的評論。如果真要我說一句話,那就是:兄弟就是兄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記者問五哥:關於兄弟之間的矛盾,大哥談了一些,你也可以把你真實的想法講出來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哥笑了笑說:「我身後當然有很多故事,但我不會輕易講出來。我舉個例子,你明白就明白,不明白就不明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建造一架飛機,花了很多很多的錢,就算要賣飛機,也不是飛機在空中飛行的時候。飛機在空中飛的時候是不可以討價還價的,更不允許砍翅膀。要賣飛機,也要等飛機落地的時候找好買家。還有,飛機在空中飛的時候,需要高貴的油,而不是亂加油,柴油拉雜油亂加一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哥說完這個例子後有些無可奈何地說:「我不知道你聽明白了沒有?有一點你可以相信我,也可以告訴大家,我會面對到最後,企(站立)到最後,無論再艱難都好。」</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i>大統華創辦人李羅昌鈺</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大統華」曾給過「金山」機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日前,「加拿大大統華超市」董事長李羅昌鈺透露,當年「大統華」超市由溫哥華進軍多倫多時,曾有意並購金山連鎖超市作為進入本地市場的途徑,但雙方傾談未果,「大統華」遂打消與金山合作的念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果李羅昌鈺所說事實的話,那麼,假若時光倒流至2002年8月前,此時離「金山」密市店開業(2003年6月12日)足有一年的時間,此時的「金山」仍未出現如引起「太平天國」分裂的「天京之變」,這應該是個機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對於「大統華」當初這個行動,大哥林明說他從未聽說過,就此記者再向五哥詢問,五哥承認,確實當初是有接觸過,也交談過,但條件談不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現在回到前面所推測的,我們假設大哥林明所說的,林家兄弟在管理上的分歧起步於「金山」密市店籌備初期(即2002年底),於是,我們可以根據一些信息,將一些關聯的時間大致作個排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001年,「大統華」超市擬進軍多倫</b><b style="color: rgb(25, 25, 25);">多;</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 25, 25);">―2002年8月前,「大統華」提出並購「金山」遭拒絕;</b></p><p class="ql-block"><b>―2002年8月,第一間「大統華」店進駐多市;</b></p><p class="ql-block"><b>―2003年6月前,林家兄弟為建「金山」密市店產生意見分歧;</b></p><p class="ql-block"><b>―2003年6月,「金山」搶佔密市建立起豪華店抗衡「大統華」進入多市;</b></p><p class="ql-block"><b>―2004年5月,「金山」內部爭歧加大,股東作了調整;</b></p><p class="ql-block"><b>―2004年10月,出現資金週轉問題,部分貨主收不到貨款;</b></p><p class="ql-block"><b>―2004年冬,大哥林明高調從溫哥華回流多市重掌帥印;</b></p><p class="ql-block"><b>―2005年3月,供應商開始抵制賒貨予「金山」;</b></p><p class="ql-block"><b>―2005年8月,「金山」宣佈關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假如這個時間表是成立的話,那麼,我們很明顯看出:「金山」從2001年開始,就面臨著被收購或者被淘汰的選擇。作為家族式的管理企業,以及多市超市經營的龍頭大哥,面對財力雄厚的「大統華」集團的進入,如何「變」,是決定「金山」命運的關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們假設,其時擺在「金山」面前的路有三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1. 被收購;</b></p><p class="ql-block"><b> 2. 保留一間店,量力而行;</b></p><p class="ql-block"><b> 3. 與「大統華」抗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一條路,雙方談不攏。第二條路,「金山」會丟失面子,堂堂龍頭大哥企業,要關門求卸重,這樣的委屈路確實不好走。如此,只有選擇第三條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金山」的第三條路,是投入更多的資金,避開多市三間「大統華」店,在密市建立一間在設備和裝潢上都不亞於「大統華」的「金山店」。這個思路本應不能說不對,因為進攻是最好的防守。問題是此時的「金山」,在經營上面臨著種種夾擊。首先是資金不夠雄厚,難以同「大統華」抗衡;其次是「大統華」的亞洲超市經營,無論貨源到包裝,以及店面設計和服務方式,都比較適合北美超市的經營需求,「金山」眼睜睜看著市場被一一搶佔而去,失去部分市場的「金山」等於被廢去半邊武功。而假若五哥所說的股東在此時出現了更換,這種「換」如果是帶來了新資金,或許還可以給貧血的「金山」補液;假如不是,而是撤走資金,那麼,其時有如雪上添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大哥、五哥刻意回避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當然無法判斷岀2004年5月前股東的變更,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這件事情對「金山」後來的發展有相當重要的影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過,如今有了這些時間作參照,我們再看一次五哥所說「飛機在空中飛行時就想拆飛機翅膀賣」的例子會好理解些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果以上假設成立,分析基本符合現實發展,那麼,我們不難得出「金山」關閉的原因,這同樣可以用一個例子來說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兄弟數人數年前合做了一艘船,多年來在大海打魚,收入相當不錯;某天來了一艘更大的船,船長說你們那條船快頂不住了,你們弟兄不如把船賣給我,到我船上來吧,兄弟們接受不了「外來的和尚要當家」這個事實,結果拒絕了大船的邀請,他們為了抗衡那只大船,就把自己的船擴大,殊不知,這種把小船改大船的作法加重了船的負重,船最終在一次風浪中沉沒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悲哉!我們的「金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結束語:不倒的精神</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金山」倒了,無論你用「退出」「淡岀」「關閉」等詞語來概括都好,「金山」確實是倒了,這是回避不了的事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英雄。無論如何,「金山」曾代表著一個輝煌的時代。是它帶領著多倫多華人超市衝出唐人街,衝向北面。而今,17年過去了,英雄終於倒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對於許多華裔移民來說,「金山」在他們的移民生活中,曾佔有很重要的一席地位。如今歷史翻過一頁,許多年以後,或許再沒有人會記得多倫多曾有過幾所大型超市叫「金山」,這當然是很悲傷的事情。不過,從積極的意義來看,我們的生活並沒有停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哥在與記者握別時說:「5年,10年之後,我重新站起來,那時你再來採訪我,我一定會將我所有的故事,都告訴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壯哉,這不倒的精神!&nbsp;</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i>2005年8月10日</i></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金山」關閉系列報導三:對金山倒閉的反思</b></p><p class="ql-block"> 本報記者 木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金山」超市的倒閉,本應成為多倫多華人社區的一件大事,因為在「大統華」超市進入之前,高峰期曾有4間分店的「金山」超市,佔據多倫多東西南北中,可謂風光一時,堪稱「龍頭大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一點你不得不承認,華人在加拿大能將生意做到如「金山」這麼大這麼威的不多。某種程度上,華裔移民因「金山」的存在,通過每周的購物,藉以聊補思鄉之情。所以,「金山」的倒閉,已不是林家8兄弟誰比誰心疼的問題。林家大哥當天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隨手寫下給記者的「蕭然一刻天涯路,鵬飛江湖,九霄雲高不勝寒,關山萬里,枝棲何處,問王謝,舊時燕子飛入誰家戶」的詩句,其實也代表了一大批「金山」老顧客的無奈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金山」倒閉的另個層面意義,是它將有可能產生連串的作用力,改變多市商業經營舊有的平衡局勢,對「華社」產生不同的衝擊效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金山」效應第一個值得我們反思的,是商業競爭中的攻守策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說「金山」的倒閉,是因兄弟不和,或家族式管理所害,還有傳說中的賭博等,都只是一些皮毛原因。因為「金山」屹立多市18年,以上所說的不是,要存在,早就存在,要倒閉,早就該倒閉。能一「浪」打沉「金山」這艘船的,是「大統華」的進入,這個事實顧客有眼可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本來,「金山」對於「大統華」的進入是早有準備的,但畢竟勢單力薄,就如當年年維泗蘇永舜曾雪麟高豐文帶領孱弱的中國足球隊迎戰歐洲諸強一樣,最後結局都是慘遭鎩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底下沒有永遠的強大。「金山」之敗,敗在自己昔日的光環里。它的倒閉起碼向外界發岀了一個信息,多倫多華人企業在管理上的固執墨守不堪一擊,可為空間依然存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從本位出發,面對可能到來的「侵略」,本地華商應該未雨綢繆,積極整改,割死肌,增活力,積聚內力,這是保存自我,迎擊外侵最好的防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金山」效應第二個值得</b><b style="font-size: 18px;">值得我們反思的</b><b>,是多米諾骨牌效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於「金山」的倒閉造成部分供應商的貨款追討無望,這個信號警醒了大批小商販,他們會重新檢討目前供求買賣中的「貨期」以及合作方的支付能力。無論合作者是否存在問題,相信商販一方面會抓緊催數,另方面為保護己方利益,他們會縮短找數期。此舉無疑給經營者施以壓力,一些本來經營業績不好的公司,會因此而承受更重的資金壓力,經營者假如一跌入承受底線,結果當然是關門大吉。近日有讀者報告位於萬錦市的永順超市,亦步入「買一送一」的行列,有消息說,永順將會在近期轉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商家能夠轉手,當然是好事。假如不能轉手,承受打擊的就不止是商家本身。況且,在超市業以外,還有更多與民生相關的企業,他們所面對的市場,與超市經營沒什麼差別。經營者不好,市民怎會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金山」效應第三個值得</b><b style="font-size: 18px;">值得我們反思的</b><b>,是重新洗牌效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金山」的關閉,畢竟在超市經營上騰岀一定的空間。有行家認為:「金山」與「大統華」的存在,加上一批以福建人經營的,走低檔路線的超市體現了多市超市經營的高中低三檔路線。如今「金山」驟然岀局,令多市超市經營「三國鼎盛」的日子不復存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多市未來將面臨這樣一個結局,作為擁有三間大型店的「大統華」,猶如一艘旗艦,被眾多小艦圍住。福建超市以物美價廉藉機上位,<span style="font-size: 18px;">所謂「蟻多摟死象」,</span>競爭將會更加激烈和殘酷,這場「小艇圍軍艦」的格鬥中,未來「大統華」不但不能吃下整個市場一統天下,反而有可能被反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從商業平衡出發,我們當然不希望經營被某一力量所壟斷。因此,在兩種力量競爭的時刻,從市場出發,我們希望有第三種力量,緩和競爭所帶來的衝擊力,令市場在平衡中保持良性的平衡。正所謂「舊時王謝燕,飛來第三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個硬幣有正反兩面,「金山」的倒閉,既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的另一面。撇開感情方面,無論是林家,還是我們,從失敗中認識市場,這未嘗不是件好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知不足,方能從頭越,何懼之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i> 2005年8月13日</i></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2004年專稿:多倫多華人超市經營誰領風騷?</b></p><p class="ql-block"> 本報記者 木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加拿大,開放的移民政策給商家提供了愈來愈廣闊的市場。據聯邦統計局公佈的資料顯示,目前華裔佔全加人口約3.5%,突破了百萬大關;而在安省,華人接近50萬,其中有80%定居在大多倫多地區,這個數字對於經營華人超市的商人來說,是個好消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兩年前,隨著以經營亞洲食品為主的大統華超市從溫哥華進軍多倫多,一種更新的市場經營觀念對華人超市傳統的經營模式產生了正面的衝擊,多倫多華人超市的經營因此進入到貪新棄舊、重新洗牌的更替模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顯然,在今後的數年里,多倫多少數族裔特別是華人移民數字仍會持續急劇上升,有愈來愈多的商家包括主流社會已盯著多倫多這塊市場。而除加拿大本土外,美國超級市場集團亦看好加拿大亞裔市場,擬紛紛北上分一杯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加拿大華人超市今後發展的格局是什麼?作為超市的經營者如何認識市場?未來的走勢是一枝獨秀還是各領風騷?帶著此相關問題,記者走訪了數家華人超市的經營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起步於唐人街的華人超市</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早期的華人店鋪,帶有很鮮明的鄉情色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現年78歲,1950年移民加國的蔡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那時候聚居多倫多的中國人很少,準確地說,唐人街更像是家鄉的墟集。除了中餐館,鄉里鄉親光顧最多的就是各類型的店鋪。」一些老華僑甚至用「購物療鄉愁」來表達他們對唐人街店鋪的喜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唐人街的店鋪多是夫妻檔,兄弟檔,在經營上分工比較明確。百貨店是一種模式,果菜店是另一種模式,這兩種模式至今仍保留下來。在一些老城區,單一的華人果菜店依然按照原有的模式經營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QUEENSWAY靠湖邊老區的一間上居下鋪的果菜店,來自香港的張女士告訴記者:這間店有30多年歷史,她於8年前花4萬元購入(生意),之後添置了相應的風冷保鮮櫃,主要出售蔬菜、瓜果與鮮花,顧客相對比較固定,大多是年紀偏大的街坊鄰里。張女士說:超級市場的出現並不影響她的生意,因為經營了8年,一方面她對每一位顧客的購物脾性相當瞭解;另方面,顧客也以到她的店購物當成是生活中一種樂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張女士的店體現了早期果菜店的特色:家庭式經營,相對穩定的客源,經營者與顧客間有著某種情感上的聯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多倫多,華人商鋪從單一的百貨店與單一的果菜店向較完整的超市發展經歷過一段較漫長的時期,發展速度與規模則受制於移民潮的高低。80年代末期,隨著大批華人的到來,華人超市有了相當廣闊的發展空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林傑(Kent Lam)是金山大超級市場創辦人之一。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1989年我和大哥一起在中區唐人街創辦第一間金山,剛開始可謂是赤手空拳,事不分大小,親歷親為。金山辦起來後,大哥再出去開大江超市。我們家有8兄弟,另外的6兄弟後來紛紛加入幫忙。15年來金山已發展成擁有4間分店,員工近300名的大型超市,這一切確實來之不易。」Kent說到現在他都會經常回去唐人街的原「金山」舊址看看,站在那裡,會想起許多事情,很感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過,決意從唐人街走出來,確實是華人超市走向成熟的標記。假若時光倒流二十年,無論在精神上,還是在生活中,居住在多倫多的華人會視唐人街為華人社區的中心。但進入80年代,這種觀念隨著大批新移民的到來,他們不但選擇了市中心,還會選擇在北約克、士嘉堡,甚至是萬錦等地居住,唐人街的中心作用已經減弱。加上狹窄的唐人街商號林立,寸土寸金,競爭異常激烈,在此種狀況下,要拿出足夠大的位置來建立超市相當困難。「金山」兄弟應該是唐人街較早投入做超市的。「金山」當時的營業面積也就2,500尺左右,如果要圖發展,困守唐人街不但沒有出路,且遠離了大部分新移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間「金山」是目前的Leslie &amp; Finch分店,建於1991年。Kent說當時如果不衝出來,就沒有今日「金山」的規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Kent笑稱:當年第一批做超市的人,現在還在做超市的已經不多了,而留在唐人街的,就更少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十五年風雨滄桑。新人來,舊人走,新舊交替,華人超市經營路確實不好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競爭的結果誰吞併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這麼一種說法,就是多倫多華人超市的經營本來處於一個相對平衡的靜態,自從兩年前大統華從溫哥華進軍多倫多,才催化了多倫多華人超市經營競爭的激烈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對於這種觀念,Kent持否認的態度。他說在商言商,商業本身就充滿著競爭,不是哪一間店和哪一間店爭的問題。「就以當初在唐人街開第一間金山為例,為了取得新鮮而又便宜的果菜,每天都要跑街市好幾趟,從選材料,核價,到進貨,每個環節都要兼顧,因為果蔬的利潤本來就不高,稍有不慎,別人的貨就比你新鮮,價格比你便宜,你就被打敗了。比如進菜芯,進貨價是八毛錢一磅,賣出去也就是賺幾毛,但如果經過修改,或者包裝好,這又是另一個售價,利潤的取得在於你付出的勞動,這是成功與失敗的關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Daniel Lin是大統華超級市場安省營運總監,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就市場的競爭規律作了清晰的解答:「大統華自1993年在卑斯省烈治文市開設第一間分店以來,從來不將任何人看著是假想敵。我們一直堅持自己的特色,市場定位以亞裔人為服務主體,在西方市場矗立追求新鮮的世界、東方的風情風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對於大統華將於今年內在多倫多再開兩間,使大統華在安省共擁有3間分店的舉措,Daniel強調,這是基於未來的發展,通過對市場預測作出的。「我們認為安省未來的市場空間仍然存在,加上不同品位的消費,不是誰吞併誰,而是市場定位的提高以及市場的重新分配。舉個簡單的例子,在西人超市,我們會看見有不少的中國顧客,這些顧客之所以選擇西人超市,原因也許是喜歡西人超市裡的食品,也許是希望那種氣氛,或者是乾淨舒適的環境。食品對於許多華人超市來說應該沒問題。豐富的貨源不但受到亞裔顧客的喜歡,連西人顧客也都接受。但氣氛和環境,卻是華人超市所欠缺的,這恰恰是大統華所致力的,所以,我們相信,只要我們繼續保持大統華的品牌優勢,就一定可以開拓更寬闊的市場,這個市場不僅只封閉在華人圈子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統華走高品位的市場經營會否對西人市場造成威脅?記者就此採訪了位於Bayiew &amp; Highway 7的Loblaws店,該店負責人特意向我們推薦了Loblaws總店負責少數族裔食品市場研究的負責人,該負責人就華人超市向高品位方向發展,以及這種發展對西人超市的影響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在多倫多,華人超市具有相當強的競爭力,這體現在貨品種類(比如鮮活魚等)和較低的價格。我們已經注意到,像金山、大統華等店正向正規化的方向發展,這是個好事情,得益的是顧客。作為主流社會超市,目前已經認識到這種良好的競爭,並且也作出了相應的改變,比如增加一定數量的中國食品,像大袋的米,以醬油為主體的中國式調味品,還有如麵食品之類。在一些中國人的節日,我們會在中國媒體上投入一定量的廣告,設立一些應節的特別推銷。像中國的春節,我們會根據中國人的習俗推出過年糖果。」對於未來的發展,該負責人幽默地表示:「也許有一天,Loblaws會設立大大的海鮮池出售活魚,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華人是否已經有意識地與西人搶市場?具有豐富實戰經營的Kent說「其實彼此走的路線完全不相同。做超市,一開始市場就已經定位。西人需要的東西,華人不一定就需要;華人需要的東西,西人也不一定會接受;兩個市場是分立的,不可能互相覆蓋。當然,顧客可能會兩頭走,但華人在消費上,仍以華人超市為第一選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Kent的這個分析是對的。其實不要說華人與西人,就算華人與華人之間,來自不同居住地的華人,在採購商品上,也有很濃厚的地域印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位於城市廣場內就有兩間港式的華人超市,一間是富華超級市場,一間是兆豐超級市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為兆豐超市的經理,Winnie Che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兆豐是在1997年取代李氏雞鋪而建立起來的。開業7年來,我們經營的方針是先要給顧客提供優質,其次才是優惠價格的貨品。對於如大統華等具規模的超市的出現,Winnie笑言完全不用耽心,因為「彼此的經營有很多不同。大統華走的是台灣的路線,而我們走的是香港路線,風格完全不同,客源也有區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當記者要求Winnie詳細說明「台灣路線」與「香港路線」的區別時,Winnie以零食作例子,大統華許多食物,無論產地、品味、牌子,都是台灣的,香港人在選擇商品時,更習慣選擇香港老牌子的食物,這也是我們的顧客大多是操粵語的香港人或者大陸人。過年過節,或者是長週末,有些美國華人甚至會開車到來採購,這多少體現了我們經營的特點,各有各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既然「大統華」鞭長莫及,且在客源上有不同的區別,那麼面對來自同一個商場里的另一間同類型、規模也相似的富華超市的競爭,兆豐如何看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Winnie 說:「一間超市,從它開業那天起就要面對整個市場,面對競爭。誰能拿出新鮮而又價廉的貨品,誰就佔有市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Winnie的意思很明確,即既然一間商場內有多間餐館、多間手機店,所以有兩間華人超市也不是什麼出奇的事情。「顧客總會在兩間店,甚至還會到對面的Nofrills去走走,他們想買什麼,心中有數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同樣,在商場另側的富華超市經理Susan Ho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富華是1992年開業的,我們一直將視點看著自己,看著顧客,而不是看著別人。過去12年來,我們堅持靈活多變的營銷方式,比如加快商品流轉速度,保證果蔬、肉類以及活魚的新鮮,還有就是不斷創新。」&nbsp;</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usan特別以富華推出的煲湯料為例:「同樣是賣瓜菜,我們每周會按照不同搭配組成煲湯備料,結果在銷售上很成功。」關於競爭,特別是來自兆豐的競爭,Susan特別強調:「在經營上將每項工作做好,就等於做好了市場;做好了市場,企業就會發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Daniel就大統華被稱為台灣式超市作了特別的澄清:「大統華的經營路線是以亞裔服務為主體的,是綜合亞洲,包括香港、台灣、中國大陸以及日本等先進國家或地區超級市場管理的經營。我們從來不將同行看著是一個競爭對手,市場是共同的,我們會力求做得最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聲言從來不怕競爭的Kent談起15年的經營,他說自己是從風風雨雨跌撞過來,在成功與失敗上都有著極之豐富的經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91年,金山決定從唐人街走出來,就是為了贏得在競爭中的主動。Leslie &amp; Finch分店是華人超市裡第一間具規模出售活魚的商店。至今,金山仍保留著出售活魚海鮮的優勢,像投資一套氣泵花費近百萬加元,目的是24小時過濾,保證淡水魚生活的水質,魚新鮮、品種多,死亡率低,沒有泥味,這是我們的優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聲稱一周有四、五車魚從美國過境的Kent認為:「華人超市間的競爭是存在的,市場就是那麼大,人就是那麼些人,誰能將果菜與活魚做好,誰就能保住市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對於競爭結果的預測,Kent坦然有人開店有人關門是市場規律。在大統華進入多倫多以前,金山一樣面對許多對手,這談不上誰吞併誰,市場那麼大,沒有任何一家可以獨吞市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Kent不願提已經倒閉的超市,記者提起原來的「四五六超市」時,他笑說不只這一間。Kent所擔憂的是華人同行間假若走低價競爭,得益的是顧客,而首當其害的是一些中小型超市。不過,他有信心相信:商業買賣要遵守一定的遊戲規則,顧客到超市消費,先要看貨好不好,然後才是價格。所以他相信削價競爭最終會導致不守規則者被市場所淘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走出華人超市經營的局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加拿大零售業顧問赫德馬認為:「既然多倫多、溫哥華、蒙特利爾等大城市有大量亞裔人口聚居,商人紛紛設立亞洲式超級市場是大勢所趨。依照我個人的看法,商人到現在才爭奪這個市場已經遲了一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赫德馬所說的「遲了」,也就是市場的飽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事實上,不管這些年華人移民人數如何激增,但於總體來說,華人,或者亞裔移民的總和仍屬於少數族裔。既然在飲食與消費觀念上,華人與西人之間仍舊存在著區別,那麼,在超市的經營上,要爭取西人顧客,擴展西人市場在目前畢竟是件不切合實際的事情。我們不排除大統華所說的重新分配市場,有包含西人部分市場的再分配,但從總體上看,「重新分配」的仍舊是華人消費市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既然華人消費市場面臨著重新的分配,那麼有些商家能得到市場,必然就有些商家會失去市場。這就是適者生存的市場規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受市場的限制,眼看橫向的拓展已不可能,那麼華人超市經營者怎樣才能保持風光如初穩固市場呢?「大統華」的進入與「金山」的改變為經營者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答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97年進入「大統華」工作,從普通的店員一步一步升到安省營運總監的Daniel就「大統華」的管理模式向記者介紹道:「進入九十年代末期,超級市場的經營與以往已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顧客到超市購物,除了要求貨物的新鮮和價格的合理外,還希望能獲得兩種購買享受。其一是‘一次買齊’的方便服務,另外就是追求舒適、賞心悅目的購買經驗,將購物當作是一次悠閒的散步,這是市場對經營者的要求。過去西人認為華人超市味道差,環境髒亂,貨品擺設缺乏藝術感,這些都說明華人超市在服務上不能滿足顧客所渴求的更高雅舒適的購買經驗,而大統華的出現,改變了西人對華人超市的印象,這是它能連開十多間連鎖店,橫跨加東加西的原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面對「新超市觀念」的出現,作為傳統的經營者怎麼看呢?Kent特意請記者到密西沙加市新開的第四間金山分店參觀。與另外三間分店所不同的,密市「金山店」更著重於環境的建設以及經營的調整。像魚部專門開闢了獨立的單間,一扇自動開閉的大門將海鮮池與整個營業大廳分離,改變了華人超市味道差的惡習;在貨架設置上,根據不同性質的物品劃分區間,在佈置以及宣傳廣告上都各不相同;從商品銷售看,密市「金山店」經營範圍比另三間分店更廣,包括了照片沖洗和化妝品專櫃;從顧客立場考慮,密市「金山店」還增加了方便顧客使用的彈簧秤,開闢了設有卡座和餐桌,供顧客就餐的熟食區……凡此種種,說明金山超市已經在變,這種變不但適合華人顧客,而且適合西人對超市的要求,是市場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實,何止是華人超市在變,就算西人超市也在變。作為安省擁有70多家連鎖超市的龍頭大哥大Loblaws在提升超市的「附加值」方面,也在積極地作出改變,以適應顧客在購物形態上的轉變。像強化兒童服務,包括提供高質素高營養的兒童套餐半成品,店內設置兒童服裝、服裝乾洗、咖啡店,還有店內保姆服務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西人超市的這個轉變,應該引起華人經營者的重視。有報導指,未來數年,多倫多超市將會繼續向集超市、百貨、烹飲、園藝、健身托兒、數碼攝影服務、家居電器、美容醫藥於一體的「一站式」悠閒購物服務中心。多倫多超市的這個未來藍圖,同樣也應成為華人超市發展的一個中期目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面對強大的市場壓力,一些中小型超市應該如何求生存?擺在我們面前的路有兩條:一是走特色化,作為單一的經營體,在資金無法滿足擴展的前提下,先完善現有條件的改造,並依助一些大商場的經營環境,改變經營的單一狀態。一切正如我們所說的,市場是壟斷不完的,堅持自己的特色是經營的根本;還有就是在求變中凝集力量,一些中型商家面對大商家的競爭挑戰,應盡快通過組合集結,集中力量,改變自身的經營條件,提高競爭能力。這是華人超市走出局限的發展之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結束語 沃爾瑪與凱瑪特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早期的移民都知道在加拿大和美國原有兩家超市,一家是沃爾瑪(Wal-Mart),一家是凱瑪特(K-mart ),兩家超市的競爭體現在價格上,細心的顧客往往發現在競爭中沃爾瑪的價格越來越低廉,而凱瑪特超市的價格卻依舊。據說後來凱瑪特超市曾想以低於進貨價的價格銷售商品為由起訴沃爾瑪製造惡性競爭,但沃爾瑪在出示進貨單據後卻令凱瑪特大吃一驚,原因是沃爾瑪採用了供應鏈的信息化系統實現了全球統一採購及供貨商自己管理上架商品,因此其零售價竟然比凱瑪特的進貨價低。故事最後的結果是沃爾瑪最大的競爭對手凱瑪特終在2002年初宣告破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沃爾瑪與凱瑪特的故事告訴我們:科學管理是超市經營之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span><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本採訪發表於《星星生活》2004年5月7日</i><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