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毛泽东《采桑子·重阳》</p><p class="ql-block">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p><p class="ql-block">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p> <p class="ql-block">白话翻译:</p><p class="ql-block">人很容易衰老,而天却永远不会老。因此不管过去多少年,每年都会有一个“重阳节”。转眼间,便到了今年的“重阳”。革命根据地的小黄菊,开得格外芳香。</p><p class="ql-block">秋风一年比一年刮得更加猛烈,秋景也和春景不一样。但是秋天自有胜过春天之处,不信你看,证据就是那辽阔万里的天地、江湖之间,五色斑斓的“秋霜”。</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这首《采桑子·重阳》的叙事结构,是按照非常准确的“起承转合”来创作的,很适合用来进行写作教学。</p><p class="ql-block">这首词的第一句,是化用自唐代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天若有情天亦老”。人的寿命是有限的,所以说人很容易衰老。而天地是永生不灭的,因此“天”永远都不会老。</p> <p class="ql-block">天不会老,而且苍天也不会死,它是亘古不变的一个存在。而且年年岁岁都会有一个“重阳节”,所以才叫做“岁岁重阳”。那么,毛主席为什么要强调“岁岁重阳”呢?</p><p class="ql-block">“重阳节”是一个传统节日,但是同时它也是一个秋天的象征。从战国时期的宋玉开始,中国文人就有了“悲秋”的传统,大家都喜欢借用“秋”的意象,来表达一些伤感的情绪。</p><p class="ql-block">假如每年都有“重阳节”,就等于是每年都在重复这种伤感。因此这首《采桑子》开头的部分,情绪是伤感、低落的,这一部分是这首词的“起”。</p><p class="ql-block">“今又重阳”是这首词的“承”,承上启下地交代了创作的时间和动机。又到“重阳节”了,这个时候本来应该有一点感伤,但是毛主席马上在下面接了一句“战地黄花分外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