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网络文化失范系列研究之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大学生网络文化失范-成因分析1</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刘新庚 张赛男</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大学生网络文化失范的原因既有内因,也有外因,还有特定的过程机理。探讨其成因意义重大,是规制其网络文化失范的基础。只有通过对其内因、外因及其过程机理的透彻分析,才能制定出正确的规制策略和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内因是第一位的,内因决定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首先必须深刻分析大学生网络文化失范的内因,找准大学生本身的原因,故本文聚焦分析其两个核心的内在成因,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思想与道德的漏洞</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是大学生网络文化失范的两大主要内因</b></p><p class="ql-block"> <b>一、思想上盲目崇尚西方</b></p><p class="ql-block"> 基于对大学生网络文化失范现象的调查(先后发表于上一周的《美篇》),我们发现其失范现象形成的主观原因之一,是思想上盲目崇尚西方。这方面的思想行为表现主要有:</p><p class="ql-block"> 1.对西方物质文化的盲目崇尚</p><p class="ql-block">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商品、货币、资本在当代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当代大学生崇尚西方高度发达的科技物质文化,自觉地学习西方的科技物质文化,这种主观愿望是有利于大学生成才的。但是,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落脚点在有的大学生身上有着根本的错误。在关于出国留学的目的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有的大学生出国留学只是为了好玩,有的只是为了开开眼界,有的只是为了实现小时候的一个愿望,很少有大学生立足于回来更好地建设自己的祖国,更很少有大学生深入到在思想文化层面学习和借鉴西方。</p><p class="ql-block"> 回顾我们国家的文化先驱者们学习西方的历程,首先是在器物层面学习西方。从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李鸿章的洋务运动都是想通过这一层面的努力解救中国。接下来,是在制度层面学习西方,从康有为的戊戌变法、君主立宪到孙中山的“驱除鞑虏,建立民国”即企图通过这一层面的努力解救中国。再接下来,从李大钊在《新青年》上介绍马克思主义到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启了从思想文化上学习西方的历程,很好地把握了西方文化的精神实质,起到了鼓舞人民斗志,为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任务的完成提供思想武器、精神动力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而我们当代大学生学习西方,有的就抱着“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错误思想认识,带着盲目崇尚西方物质文化的心态在学习西方。这就必然导致对西方的文化不加选择地全盘吸收,对商品、货币、资本盲目崇尚,甚至形成商品拜物教,买东西偏好网购国外的产品,在世界观中形成金钱至上的观点,在人生观中有着运用货币资本购买别人的劳动力的思想,看不到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产品的本质,看不到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的本质,看不到资本的无限扩张超过劳动人民的实际购买能力的时候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会崩盘的危机,看不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也看不到中国的实际国情。这就必然导致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单纯追求剩余价值的片面性,职业取向上趋向于当大老板、总经理,在行为上比较容易出现网络物质文化失范。</p><p class="ql-block"> 2.对西方精神文化的盲目崇尚</p><p class="ql-block"> 由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的“黄金期”同时也是“人民内部矛盾凸显期”,所以因分配不公、贫富悬殊、弱势群体、社会腐败等问题而将日益尖锐化。西方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想受到崇尚。钱理群曾经在北京大学的一次研讨会上作出了令人震耳发聩的论断:“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大学生的利己主义思想很大程度上又来源于对西方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精神文化的盲目崇尚。从鲁迅《伤逝》里涓生在处理和子君的关系时的“先救活自己”,再到当代大学生喜欢读的《飘》里的主人公郝思嘉的“明天又是另一天”,都是人物在困境中作出的自我拯救、自我宽解的选择。利己本身并没有错,问题在于要取得利己与利他的平衡。西方精神文化中并不全是个人英雄主义,更多的是利他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如,南丁格尔的护卫精神,白求恩精神,《泰坦尼克号》的舍己救人精神,可我们有的大学生取的是西方精神文化的极端个人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甚至损人利己的精神,如,资本家为了追求剩余价值而对工人进行残酷剥削和压迫,对资源与环境肆意地进行破坏,看不到这些必然导致发展的不协调不全面不可持续。</p><p class="ql-block"> 对西方精神文化的盲目崇尚,必然导致对西方精神文化的全盘吸收。有的大学生特别欣赏日本的动画片,尽管里面包含暴力恐怖内容,也冲破一切封锁一切打压地要看,全然不顾里面的暴力内容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可能有的不良影响。网络中的色情明星成为大学生崇拜的对象。对西方影视文化也偏向于吸收其偏离常轨的部分,比如,我们在谈话调查中了解到,在婚恋伦理观方面,有的大学生比较崇拜伊丽莎白·泰勒,崇拜她一生结过九次婚离过八次婚,而且每次都是嫁的大富豪。也许只是一句玩笑话,却透露出大学生对西方精神文化的盲目崇尚,大学生看不到多次婚姻对女性的伤害,只有足够坚强的人才能挺过去。有的大学生没有学习到西方文化中独立、自主、互助等人文精神,却学习到了其糟粕,恋爱观中带有严重的实用主义、潮流主义和游戏主义色彩。有的大学生对耽美小说(男性同性恋小说)情有独钟,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拿着手机阅读此类小说,在网络上也豪不避讳地公开声明自己的性取向,全然不顾实际生活中,正是同性恋带来了艾滋病对人类的疯狂的报复。</p><p class="ql-block"> 西方和美国的精神生活,都始于三种来源:“希腊文化——从希腊得到文学、艺术、哲学和纯数学;犹太人的宗教和伦理——从犹太人那里得到狂热的宗教信仰、道德的热诚和罪恶的观念,还有宗教的不宽容精神,以及民族主义的一部分;由近代科学产生的现代工业主义——从科学和工业主义得到力量和对力量的知识,也得到了所有知识必须应用的经验主义的方法。这些力量,使得西方人自信是上帝,可以公正地替尚无科学的种族决断生死”(参见费孝通.乡土重建[M].台北:绿洲出版社,1967:14.)。大学生却由于自身知识的浅薄,对西方思想文化的三大来源了解甚少,因而容易出现不加辨别地盲目地崇尚西方的现象,进而出现网络文化失范问题。</p><p class="ql-block"> 3.对西方制度文化的盲目崇尚</p><p class="ql-block"> 对西方制度文化的盲目崇尚表现在不加批判地接受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文化,对西方政治制度更是膜拜。有的大学生对西方打着“民主”、“自由”的幌子恶意攻击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和人权状况缺乏清醒的认识,误以为我们国家可以仿效西方的政治和经济模式,实行多党轮流执政、议会制、总统制和所谓的“直接选举制”,甚至反对任何形式的政府管制,主张完全自由化、彻底私有化、全面市场化。有的大学生对西方的某些制度思想观点缺乏辨别能力,有的大学生无知地担当不适合我国国情的错误制度文化思想的传播者,在虚拟社区论坛和个人博客、QQ空间里转载各种未经辨析、与事实不合、非常片面的思想政治言论,否定近现代以来的一切革命,反对社会主义制度,主张“全盘西化”,认同所谓的“普世价值”,主张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表现出与党的十八大精神格格不入的论调,也表现出其对中国近现代史的了解极为粗浅,思想简单幼稚。</p><p class="ql-block"> 4.对西方行为文化的盲目崇尚</p><p class="ql-block"> 对西方行为文化的盲目崇尚表现在不加批判地接受西方颓废行为文化和消费行为文化。有的大学生盲目认同西方后现代文化思潮:叔本华悲观厌世学说、尼采超人学说。受西方颓废行为文化的影响,有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极端不负责任,出现恶搞传统文化、充当网络黑客等行为。有的大学生对西方影视中出现的一些明星或社会名流的行为盲目模仿,甚至盲目崇尚西方的“一夜情”、“多性伴”、“同性恋”、“性虐待”等所谓的“性爱自由”方式。20世纪40年代美国出现过“消费取代生产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兴趣的中心,也表明物质消费取代精神生活,追求享受与舒适取代劳动与创业成为人的生活目标”的现象,而我国现在有的大学生在步西方的后尘,无节制地进行网购,出现“网上包裹日日来,袋里银子日日去”的现象。</p><p class="ql-block"> <b>二、道德上责任意识淡薄</b></p><p class="ql-block"> 这方面的思想行为表现主要有:</p><p class="ql-block"> 1.对自己的责任意识淡薄</p><p class="ql-block"> 对自己的责任意识淡薄表现在缺乏“勿以恶小而为之”的警觉,罪恶感、耻感、敬畏感缺失。具体表现为精神懈怠、放任自流,自我经济、学习、工作、家庭、生命责任意识淡薄。我们在访谈中了解到,有网络文化失范行为的大学生往往存在道德自律失灵的现象:“父母的叮咛?忘了!”“亲友的资助?忘了!”“求学的初衷?忘了!”父母含辛茹苦供大学生读书,大学生当初也答应父母学成找到工作,连本金带利息把父母供自己读书的钱还给父母,因为自己是成年人了,不能再要父母供养自己了,但一进入网络文化环境,时间上的自我规制就不起作用了,沉溺于网络文化产品的消费中,自己出科研成果的时间一再推后。心理学认为,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内在依据,思想道德又是心理发展调节的中枢,影响一个人做出道德抉择的是良心和责任感,网络道德情感过程是一个网络羞耻感、责任感、理智感和审美感相互发挥作用的过程。假如大学生责任心强一点,把自己要做的事看作一个整体,从100%做到0%,哪怕累死在书桌前也做完,绝不分心,大学生就可能以丰硕的科研成果被用人单位录用,如期把自己读书的本金和利息还给父母。</p><p class="ql-block"> 2.对他人的责任意识淡薄</p><p class="ql-block"> 对他人的责任意识淡薄表现在自我中心,只考虑自己的需求,没考虑对别人的不良影响。具体表现为对他人财产、时间、生命、前途、家庭责任意识淡薄。根据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的有关要求,大学生应该遵循爱国守法、诚信无害、文明友善、自律自护的网络道德规范,可有的大学生就是极不自律。有关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只有19.90%的学生认为自己在网络生活中态度认真,有6.00%的学生认为自己在网络生活中较不认真,有0.00%的学生认为自己极不认真。这种不认真的态度本身就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麻烦。过分沉溺网络文化生活,放逐自己对工作、家庭的责任是一种道德败坏的行为。在科研工作中,也许就是因为一个人没有按时交货,延缓了整个团队的工作进度,使得团队的服务对象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服务,进而给他人财产、时间、生命、前途造成损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作者简介:1.中南大学教授博导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2.中南大学法学博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