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见闻(六)

老yuan

<h1></h1><h1><font color="#ff8a00"> </font><font color="#333333"> 神秘的三星堆</font></h1><br> 近年来,有关三星堆的新闻火遍全世界,特别是去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参观,对三星堆文化和考古工作给与了高度肯定,“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在世界上是叫得响的”,更加激发了人们对三星堆文化的想往。<br> 2023年11月23日,我们一家也来到三星堆博物馆参观。在没来之前,我对三星堆“孤陋寡闻”。原来我以为,像三星堆这么大的考古遗址,一定是在距离大城市很远的深山沟里。到了成都我才知道,三星堆原来就在一马平川的成都大平原上,在四川广元城西鸭子河畔,南距成都仅38公里,北距德阳26公里。从成都开车一个多小时就到了。<br> 三星堆博物馆其实是两个馆。一个是“老馆”,一个是“新馆”。老馆是一座大型现代化的专题性遗址博物馆,位于三星堆遗址东北角。1992年8月奠基,1997年10月建成开放。占地面积约1000亩。馆区内环境优美,深具文秀清幽的川西园林之风。老馆以其文物、建筑、陈列、园林四大特色,成为享誉中外的文化旅游胜地。<br> “新馆”是三星堆博物馆扩建的新场馆,2022年3月29日开工建设,2023年7月27日起试运行。新馆总投资14.33亿元,建筑面积5.44万平方米,是现有老馆的5倍,展陈面积是现有展陈的3倍,除展示三星堆遗址1、2号祭祀坑文物外,还陈列展示新一轮重大考古发现的文物。<br><h1> 有了新馆,老馆现在已经闭馆了。自从2023年7月27日以后,新馆就正式开馆了。老馆则主要用于游客餐饮服务。</h1> 老馆 老馆外形 远眺老馆。 俯瞰老馆 新馆外貌 新馆外貌 新馆一角 新馆前合影 新馆的外形很特殊。屋顶采用斜坡覆土形态,延续了老馆经典的螺旋曲线外墙,生成独特的形体韵律,三个沿中轴排列的覆土堆体,寓意“堆列三星”。外墙立面采用玻璃幕墙和青铜遮阳板,堆体部分采用天然花岗石,两者虚实对比,形成了三星堆标志性的“古蜀之眼”。屋顶采用了斜坡覆土形态,呈现“馆园合一”的特色。<br> 新馆共6个常展厅和1个临展厅,展览面积1.8万平方米。一楼为“古城古国”“古蜀文明交流”“考古发掘历程”等主题展厅。观众通过螺旋楼梯进入二层可欣赏 “圆形剧场”观赏情景短剧,之后还可参观“艺术、神话与祭祀”展厅、“文物重器专题”展厅、“新考古成果”展厅。地下一层为儿童乐园和学术报告厅。 新馆内部螺旋楼梯 人群顺着旋梯进入新馆 导览图 新馆门外 参观人成群结队,络绎不绝。 走进新馆,映入我们眼帘的首先是大字幕“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而馆内的一切,更是穷尽我们的想象也想不到,历史上神秘的古蜀国真的存在过吗?三千到五千年前,这里的文明有这么高吗?这里的一切,都让人为之震撼。走进博物馆,相信所有人的体会都会是:“未知和神秘”。<div><br></div><div><br><div><br></div></div> 三星堆文化现在世界考古学上有“世界第九奇迹”之称。那么当初是怎么发现的呢?看了展览才知道,原来发现的历史已近百年。早在上世纪的1929年春,当地有个叫燕道诚的农民,在宅旁挖水沟时,发现了一坑精美的玉器,由此拉开三星堆文明的研究序幕。这个故事倒是很像西安兵马俑的发现。上个世纪的70年代,一个叫杨志发的农民打井时发现了秦始皇兵马俑,从而使埋藏二千多年的世界第八大奇观重见天日。当地曾流传一幅对联:“翻身不忘共产党 致富不忘秦始皇”,横批“感谢老杨”。老杨指的就是“杨志发”。<div> 不过,这个燕道成的运气可不如杨志发。当年他发现一坑玉石器,没人欣赏。直到1931年有个英国传教士听到这个消息后,找到当地驻军帮忙宣传保护和调查。华西大学博物馆1934年在燕氏发现玉石器的附近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发掘。根据这些材料,整理出《汉州发掘简报》。遗憾的是,三星堆遗址自首次发掘以后,发掘工作就长期停滞。<div> 直到上世纪的1986年,三星堆两个商代大型祭祀坑的发现,上千件稀世之宝赫然显世,才轰动了世界。</div></div> 三星堆遗址1986年发现的两个祭祀坑 又过了30年, 三星堆祭祀区考古再次启动,新发现六个“祭祀坑”,出土文物上万件。 三星堆遗址的发现改变了长期以来历史学界对于巴蜀文化的认识,它证明了该地区是中国夏商甚至更早时期的一个文化中心,证明了长江流域地区存在过不亚余黄河流域的古文明,把四川文明史推进2000多年。<br><div> 三星堆有好多个世界之最。截至2009年,三星堆创造和打破了许多的世界纪录、中国纪录,其中多项纪录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之最、中国之最。</div> ——世界上最早、树株最高的青铜神树。高384公分,三簇树枝,每簇三枝、共九枝,上有27果九鸟,树侧有一龙缘树逶迤而下。<br> ——世界上最早的金杖。长142公分,直径2.3公分,重700多克,上有刻划的人头、鱼鸟纹饰。<br> ——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青铜大立人像。通高262公分,重逾180公斤,被称为铜像之王。<br> ——世界上最大的青铜纵目人像。高64.5公分,两耳间相距138.5公分。<br> ——世界上一次性出土最多的青铜人头像,面具。达50多件。<br> 神树。 三星堆如此神秘,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表现眼睛的文物特别多,造型都很奇特,凸眼人面像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古蜀人如此强调眼睛的刻画呢?为什么要将眼睛刻画成圆柱体?为什么又要将眼睛向外凸出呢?<br> 在《华阳国志》中有记载道:“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他的墓葬也被称为“纵目人冢”。有学者就认为纵目指的就是青铜人面像凸起的圆柱形眼睛,造型可能代表的是古代蜀王蚕丛。古蜀人居住的地区可能因为缺碘而甲亢病流行,甲亢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眼球凸出。蚕丛可能就是一个甲亢病患者,当时的人民并不知道“甲亢”,对于他们未知的事物,便用于神灵产生联系来解释,在后来塑造的神像中,便将他“纵目”的形象夸张的刻画下来。<br> 中国三星堆文明,在世界考古学上素有“世界第九奇迹”之称。三星堆文明自发现伊始就一直牵动着世人的神经,而随其发掘过程而来产生的无数令人费解的谜团更是令人匪夷所思。 自从去年7月习近平参观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后,一直以来,游客如潮。人们在青铜神树、青铜大立人及新出土的青铜神坛、青铜骑兽顶尊人像等文物前久久驻足,触摸三四千年前古蜀先民创造的灿烂青铜文化,见证“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重要成果,感受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和源远流长。<div> 我为能及时来到三星堆观看这世界奇观深感自豪。</div> <div> </div><div><div> </div></div> 良渚、二里头的文明曙光,殷墟甲骨的文字传承,三星堆的文化瑰宝,国家版本馆的文脉赓续……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div> ——习近平2024新年献词</div> (待续) <br> <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