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迁随笔

海林

<p class="ql-block">  铜鼓岭下,青山秀水之央,村委旁一栋现代不凡的乡村电梯楼筑立,为红庙建筑增添了一道亮丽风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力量,为家乡发展增添了新魅力。堂姐家乔迁大喜之日,我们宾至如归,见此豪宅,赞叹不已,欣喜不已。</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风和日丽,阳光明媚,乔迁新居的大好之日,刚好又逢休息日,前来贺喜的宾朋满座,胜友如云。能力决定圈子,实力决定社会地位。前来贺喜的一个个身份不凡,有新闻工作者,有书法家,有企业家,有博士,有大学教授等等。来客一波又一波,鞭炮声一阵又一阵。大家因这样一个喜庆的机会相遇在一起,个个激情澎湃,或拥抱或嘘寒问暖。岁月改变了容颜,却改不了这份浓浓情谊。有久别重逢,喜悦之情难以言喻。只是紧紧抓住手许久都未曾松开。随着烟花响起,把气氛推向了高潮,大厅欢声笑语一片,好不热闹。</p><p class="ql-block"> 更令我激动的是,在这里巧逢我二十几年未见的恩师,也是我《背自行车》文中提到的老师,相遇这样的场合,喜上加喜。老师紧紧握住我的手,一起回忆了三次巧遇,一次《背自行车》巧遇。一次在省城一个亲戚家里。我先到,门铃响,我开门便低头给老师拿拖鞋,再跑去厨房倒了杯茶,递茶的那一刻才发现站在我面前的是我的老师,好激动啊!这一次巧遇堂姐家,师生俩都惊喜不已,好不开心,人生真奇妙,这样的机缘发生在我和老师身上,这次师生俩才把微信加上。在这里还见到了久别的老同学和挚友以及好久未见的亲人。这不仅是新居乔迁之宴,更是一场亲朋好友团聚的盛典。席设四十二桌,我被堂姐安排在贵宾席,享受最高待遇。另一桌是有身份的贵宾。其中有两位就是我的中学老师,借此机会我去敬了两位老师和同桌所有贵宾。读书时见到老师脸红,酒为我壮了胆,再次见到两位老师,倍感亲切,不再拘谨。感恩老师辛苦培育,虽没有给老师长脸,没有多大造诣,唯有心怀感恩。也一一敬了长辈,姑姑拉着我的手说:“父母去还有我,常回家看看。”好暖心的话语,酒不醉人,人自醉了。</p><p class="ql-block"> 堂姐豪宅似红庙一颗璀璨的明珠,座落在乡村中央,堪称乡村建筑一绝,建筑面积达1000多平米,耗资400多万,气势雄伟,为家乡争添了光彩。堂姐夫更值得我们敬佩(我们习惯称哥哥,文中称华哥),他是全村楷模,我们的榜样。在我上小学时,记忆里华哥十五岁时,成绩优异的他因家庭原因不得不辍学了。当时村里招考代课老师,他报了考并以第一名的绝对优势顺利通过考试,但最后来任教的并不是他。在一次他和我奶奶聊天中,我才知道当老师不是华哥的理想和追求,他有更高更远的志向。后来村里办了槽楔厂,华哥借此机会去全国各地跑销售,真可谓大鹏一展,扶摇直上。后来的路更是走得越来越宽,越来越顺。有了业绩,也就有了新路子,于是华哥自己筹办了槽楔分厂,后来又投入大量资金扩大了规模,也引进了新产品,解决了更多村民足不出户,就可以拿到不菲的工资收入。村民的生活水平整体得以提高,华哥不仅为自己创造了财富,也为国家税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因此为自己赢得了社会地位,从此华哥名声也越来越大,他不仅事业取得辉煌成就令人佩服。更是为人低调,他人帅心善,热情好客,朴实做人,备受全村人敬重。</p><p class="ql-block"> 这一次乔迁盛宴意义非同一般,可喜可贺。所见给人以启发,很催人奋进,我带孩子一起回乡参加了盛宴。他感慨良多,房之雄伟之气派,乡村电梯房,确令人耳目一新。采用城乡相融合的建筑风格,是乡村的一大进步。也是堂姐和华哥用勤劳、用智慧书写了他们动人的故事,可圈可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