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朱厚照 </p><p class="ql-block">明武宗朱厚照(《明实录》写作“厚𤋜” [23],1491年10月26日—1521年4月20日),明朝第十位皇帝(1505年—1521年在位),号锦堂老人[52],明孝宗朱祐樘和孝康张皇后的长子。年号“正德”。</p><p class="ql-block">朱厚照从小机智聪颖,喜欢骑射。他即位后,于正德三年(1508年)设立豹房,传统观点认为是个人享乐的据点,而当代学者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他抑制文官、掌控朝纲的总部。起初,他宠信以刘瑾为首的宦官马永成、丘聚、谷大用、张永等八人,时称之为“八虎”。 正德五年(1510年),朱厚照诛杀刘瑾,此后日益宠信钱宁、江彬。正德十二年(1517年)八月至十四年(1519年)二月,朱厚照不顾大臣们的反对,一连四次出巡。朱厚照还曾化名朱寿,自封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并于正德十二年(1517年)领兵抵御蒙古侵扰,取得应州之战的胜利,成为最后一位御驾亲征的明朝皇帝。除此之外,他对藏族、蒙古族、阿拉伯、葡萄牙等文化有浓厚兴趣,通晓多种语言,自封大庆法王、沙吉·敖兰、苏莱曼国王等称号。他在位时,宗室安化王朱寘鐇、宁王朱宸濠先后起兵夺位,均被平息。</p><p class="ql-block">正德十五年(1520年)九月,朱厚照在南巡时落水于清江浦,此后身体每况愈下,最终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驾崩于豹房,享年三十一岁,在位十六年,庙号“武宗”,谥号“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宏文思孝毅皇帝”,葬于康陵。[125]</p><p class="ql-block">全名</p><p class="ql-block">朱厚照</p><p class="ql-block">别名</p><p class="ql-block">朱寿</p><p class="ql-block">号</p><p class="ql-block">锦堂老人</p><p class="ql-block">谥号</p><p class="ql-block">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宏文思孝毅皇帝[1] </p><p class="ql-block">封号</p><p class="ql-block">皇太子(即位前);镇国公(自封)[50] </p><p class="ql-block">庙号</p><p class="ql-block">武宗[50] </p><p class="ql-block">年号</p><p class="ql-block">正德</p><p class="ql-block">所处时代</p><p class="ql-block">明朝</p><p class="ql-block">民族族群</p><p class="ql-block">汉族</p><p class="ql-block">出生地</p><p class="ql-block">紫禁城(位于今北京市)</p><p class="ql-block">出生日期</p><p class="ql-block">1491年10月26日(弘治四年九月二十四日)[23] </p><p class="ql-block">逝世日期</p><p class="ql-block">1521年4月20日(正德十六年三月十四日)</p><p class="ql-block">逝世地</p><p class="ql-block">豹房(位于今北京市)</p><p class="ql-block">陵墓</p><p class="ql-block">康陵</p><p class="ql-block">安葬地</p><p class="ql-block">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内</p><p class="ql-block">在位时间</p><p class="ql-block">1505年 至 1521年</p><p class="ql-block">前任</p><p class="ql-block">朱祐樘(明孝宗)</p><p class="ql-block">继任</p><p class="ql-block">朱厚熜(明世宗)</p><p class="ql-block">主要成就</p><p class="ql-block">应州大捷、诛杀刘瑾、平宁王及安化王叛乱</p><p class="ql-block">主要作品</p><p class="ql-block">《赐大学士杨一清诗》</p><p class="ql-block">最高官职</p><p class="ql-block">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太师(自封)</p><p class="ql-block">人物生平</p><p class="ql-block">少年登基</p><p class="ql-block">弘治四年九月二十四日(1491年10月26日),朱厚照生于宫中。他是明孝宗朱祐樘与孝康张皇后之间唯一的儿子(关于其生母的争议,参见“人物争议-生母之谜”目录)。其生辰八字为辛亥(年)、甲戌(月)、丁酉(日)以及申(时),倒过去正好是申、酉、戌、亥,“连如贯珠”,与明太祖生辰八字的情况相同,按照传统的命理学说,被视为吉兆。[53] 翌年三月初七日,孝宗以《尚书·尧典》“光被四表”与《易·大象传》“大人以继明照四方”之意,赐皇子名“厚照”[54] ,次日就册立为皇太子。[55]</p><p class="ql-block">弘治十一年(1498年)二月十八日,朱厚照出阁讲学,由程敏政、梁储、焦芳、王鏊、杨廷和、费宏、靳贵等二十人出任讲官。[56] 他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对讲官的礼仪十分到位,而且记忆力超群,上一天所教内容在第二天就可以掩卷背诵,所有讲官的名字也被他记住,只要有一人没来就会被他发现。孝宗对他十分疼爱,外出游览时都会带上他,随时教导。[53] 不过,朱厚照的学习进度很慢,到他登基前只学过《论语》和《尚书》,都还没学完。[64] 影响其学习进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在学习之外更热衷于骑射,而孝宗也不会管他。[53]</p><p class="ql-block">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初六日,病危的孝宗召阁臣刘健、李东阳、谢迁入乾清宫东暖阁,交代后事,将皇太子朱厚照托付给他们。[57] 翌日,孝宗召朱厚照入乾清宫,嘱咐他“务遵守祖宗成法,孝奉两宫,进学修德,用贤使能,毋怠毋荒,永保贞吉”[58] ,随后在午时撒手人寰。其后,经过文武百官、军民耆老三次劝进,朱厚照于五月十三日同意登基[59] ,根据钦天监所择吉日,于五月十八日即皇帝位于奉天殿,宣布改元正德。[60]</p><p class="ql-block">初政风波</p><p class="ql-block">朱厚照即位之初,表现出勤政的姿态,往往昧爽时分就上朝听政,同时继续进行日讲和经筵,但不久就有所懈怠[61] [62] ,这被认为是其身边以刘瑾为首的的八名宦官(“八虎”或“八党”)引导的结果。[63] 他登基时灾害丛生。弘治十八年(1505年)六月至八月,京畿地区乌云密布,阴雨连绵,大水淹没庄稼,冲塌房屋。正德元年(1506年),彗星扫过内阶和太微垣,大雨淹没了中都凤阳的民居;南京暴风劲吹,雨水如注,迅雷不但击毁南京皇城的城墙,还击中孝陵白土岗上的一棵大树,树干起火,内焚中空;京师流星陨落,天鼓自鸣,震雷还击中了郊坛、太庙、奉天殿等处的鸱吻、脊兽。群臣认为这些灾异是上天谴告,纷纷上疏劝谏新君,指出朱厚照沉湎骑射、宫中练兵、游玩无度、微服出行、滥赏妄费、不听直言、视朝渐晚、亲王代行祭祀、久旷圣学、居丧不哀等过失。[65] 面对这些劝谏,朱厚照表示反省,并一度“屏去鹰犬,停止骑射”[66] [67] ,但其内心对朝臣约束他的不满与抵触也与日俱增,相应地则是更加倚重刘瑾为首的宦官。刘瑾还给朱厚照编排了弘治年间阁臣操纵朝权的戏剧,让朱厚照对阁臣留下了恶劣的印象。[63]</p><p class="ql-block">除了朱厚照对朝臣约束他的不满外,他在具体问题上也同朝臣发生冲突,在皇庄问题、军人占役问题,裁革冗官问题、添设宦官、整顿盐法等,这些本来是刘健等为他起草的登极诏中承诺改革的事项,但朱厚照维护既得利益群体,不愿改变这些弊端,引发了与朝臣的冲突,如正德元年(1506年)初,国舅张鹤龄、张延龄的家人控告有百姓侵占皇庄,朱厚照站在他们一方,令锦衣卫抓捕百姓二百余人,而朝臣则集体反对,甚至要求撤销皇庄,朱厚照虽拒绝撤销皇庄,但规定每个皇庄只留太监一人,校尉十余人,不得扰民。[68] 九月十五日,他又针对户部尚书韩文折半批给自己所派太监崔杲所奏讨的12000引长芦盐引一事反复对刘健等阁臣说:“天下事岂专是内官坏了?譬如十个人中也仅有三四个好人,坏事者十常六七,先生辈亦自知之!”不满之情溢于言表。不过朱厚照最后还是做出妥协,不再要求批给崔杲剩下一半盐引。[69]</p><p class="ql-block">刘健等乘胜追击,力图除掉朱厚照身边的“八虎”。于是在正德元年(1506年)十月,由户部尚书韩文出面,李梦阳代他写了请斩“八虎”的奏章。朱厚照览奏后惊恐不安,为之流泪,茶饭不思,不得不派陈宽、李荣、王岳等八名司礼监太监赴内阁告知刘健等说自己已经悔悟,请求饶了“八虎”的性命,但刘健等予以拒绝。接着,他又派陈宽等到内阁传话,说自己有意革刘瑾等人之职,发配南京,刘健还是不肯让步,甚至放声大哭,高呼先帝。于是朱厚照又传召韩文等弹劾“八虎”的大臣,让司礼监太监李荣对他们说放过“八虎”,自己一定改邪归正,但韩文登依然不屈不挠,要求处死“八虎”。这时,吏部尚书焦芳将群臣准备请杀“八虎”的情况泄露给“八虎”(一说李荣透露),“八虎”便向朱厚照哭诉,怂恿他与群臣对抗。第二天一早,刘健、李东阳、谢迁等阁臣率九卿、言官聚集在左顺门前,准备伏阙奏请诛杀“八虎”。随后一名太监走出,宣布了宽恕刘瑾等人的圣旨。刘健、李东阳、谢迁大失所望,上疏辞职,朱厚照批准了刘健、谢迁的辞职,留下了对“八虎”态度相对温和的李东阳。另一方面,之前站在朝臣一方的司礼监太监王岳、范亨也被发配南京(途中被刘瑾派人逼迫自缢),“八虎”之首刘瑾取而代之,成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开始弄权。</p><p class="ql-block">刘瑾弄权</p><p class="ql-block">正德二年(1507年)八月,朱厚照在紫禁城西面的太液池西南岸兴建豹房公廨(简称豹房),搬入其中,此后再未住过紫禁城。[73] 朱厚照豹房纵情声色,但并无迹象显示他放弃对朝政的控制(参见“人物争议-豹房之谜”目录),只不过他用宦官刘瑾及依附他的焦芳等人来牵制其他朝臣,改变弘治年间权在阁臣的局面。除了焦芳以外,朱厚照还提拔不依附的杨廷和入阁,以相互平衡。[74] 但刘瑾的权势并未受到抑制,并力图扫除其弄权的最后一道障碍——司礼监掌印太监李荣。正德三年(1508年)六月二十六日早朝结束之际,侍班御史发现五品以下的班次的御道上多了一卷匿名文书,上面赞颂李荣等人,批判刘瑾。刘瑾将五品以下官员三百多人留在奉天门,跪在烈日下,试图查出文书作者,但一直没人招认,期间李荣一度监跪,于心不忍,给百官送去冰、瓜等。跪了一下午后,朱厚照传旨将这三百多名官员押到锦衣卫审问,其中有三人累死。第二天,李东阳上书求情,朱厚照顺水推舟,释放所有官员。与此同时,他针对匿名文书上的内容表示:“你说贤明,我偏不用。你说不贤,我现在偏要用。”于是罢免李荣等人,擢升刘瑾为司礼监掌印太监。[75] [76] [77] [78] 有观点认为,这份匿名文书本身就是刘瑾自导自演的结果,目的就是为了排斥李荣。[79]</p><p class="ql-block">刘瑾成了司礼监掌印太监后,权势日益膨胀,所有奏章都被他带回私宅,交给侄女婿孙聪和投靠他的松江府已革生员张文冕处理,既不与百官商议,也很少送交内阁拟旨。[80] 他还经常为朱厚照安排杂艺,待到朱厚照兴致渐高,刘瑾便抱着各衙门的章奏,恭请朱厚照裁决。朱厚照总会不耐烦地说:“朕用你是干什么的,这些琐事还要烦朕吗?快走!”几次三番之后,刘瑾便不再恭请朱厚照裁决了,所有政务都由他一手包办。[81] 此外,刘瑾还借助厂卫的力量来强化权力,他的同党丘聚掌握东厂,还恢复了西厂,由另一同党谷大用统领。他还怂恿朱厚照建立内行厂,交给他自己亲自统领,凌驾于东西厂之上。他利用这些特务机构陷害异己尤其是言官,安奎、张彧、周玺、黄景等官员均受到迫害,轻则削籍,重则致死。[82] 据说在刘瑾当权的几年中,枷号而死的就多达数千人。[83] 在刘瑾的淫威下,超过八成的官员见到刘瑾都要跪拜,而上一个专权宦官王振则只受到约五成官员的跪拜,可见刘瑾的专权在明代又到了一个新高度。[84] 在这种情况下,刘瑾贪污受贿、结党营私都是家常便饭,据说当时民间流传大明有两个皇帝——一个是“朱皇帝”,一个是“刘皇帝”;一个是“坐皇帝”,一个是“立皇帝”。[85] 而刘瑾亦可能萌生不轨之心,他所豢养的余明、余伦、余子仁等江湖术士称刘瑾的侄儿刘二汉命相贵不可言,暗示他可以当皇帝;而刘瑾还结交陕西总兵曹雄,也被认为居心叵测。[86] [87]</p><p class="ql-block">刘瑾在专权过程中,得罪过的人自然不在少数,包括同为“八虎”的张永也同他反目。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推行清丈屯田的政策,宁夏巡抚安惟学、大理寺少卿周东在宁夏强推此项政策,追征钱粮、马价,引发军心不满,驻守宁夏的安化王朱寘鐇趁机于同年三月发难,杀死安惟学、周东及镇守太监李增、监枪太监邓玉、宁夏总兵姜汉等人,宣布起兵清君侧,即铲除刘瑾,并在檄文中历数所刘瑾的种种罪恶。刘瑾在向朱厚照报告朱寘鐇造反时,故意隐匿了朱寘鐇所发布的指斥自己的“伪令”“伪檄”。四月,朱厚照让杨一清总督军务,张永为监军太监,率领京营讨伐叛军。五月二十二日,杨一清等行至华州,得知不愿附逆的宁夏游击仇钺计擒朱寘鐇的消息,随后京营被召还,杨一清仍偕张永至宁夏安抚军民,两人在这一过程中相约铲除刘瑾。刘瑾亦通过自己的特务获悉此事,准备陷害张永,但还没动手,张永就于八月十三日带着朱寘鐇凯旋京师,朱厚照身着戎服,亲至东安门迎接,在宫中并举行大宴。到了夜晚,刘瑾退出,张永趁机上奏刘瑾意图谋反,并从袖中掏出鞋写有刘瑾十七条罪状的奏疏。朱厚照大怒,说:“刘瑾负我!”马永成也附和张永,朱厚照便派四名身强力壮的长随逮捕刘瑾。朱厚照本无意杀刘瑾,但随后在刘瑾家中抄出数百万两金银、各种珍宝、私藏的衣甲和弓弩以及藏有两把短刀的折扇,朱厚照便下令将刘瑾凌迟处死。此后,朱厚照又重用钱宁、江彬等武人,但再没有人像刘瑾那样专权。[88]</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平内外乱</p><p class="ql-block">正德年间是明代中期民变比较频繁的时期,大约爆发了30多次民变。由于之前就积累的土地兼并和流民问题,叠加上正德年间刘瑾乱政等因素,造成正德中叶民变四起,尤其以四川、北直隶和江西最为严重。四川先后爆发了刘烈起义、蓝廷瑞起义、曹甫起义、廖麻子起义,被林俊、彭泽平定;北直隶爆发了刘六、刘七起义,他们在进攻北京失败后,转战山东、河南、南直隶、湖广,到正德七年(1512年)夏秋之际才被陆完剿灭。朱厚照将为首的六名“乱党”剥皮制成马鞍。据此后他骑射之际,时常使用这个人皮马鞍。江西农民起义则持续至正德十三年(1518年)才被王守仁平定。[89] [90]</p><p class="ql-block">更牵动朱厚照神经的是北方蒙古鞑靼部的骚扰。自也先死后,鞑靼经历了一段时间群龙无首的状态,使明朝边防压力有所减轻。弘治年间,小王子(达延汗)崛起,驱逐瓦剌,威胁明朝,特别是弘治十一年(1498年)以后与明朝之间的贡市贸易中断,导致小王子连年犯边。[91] 朱厚照刚即位,就遭遇小王子入侵的虞台岭之战。不过在正德前期,小王子仍在忙于统一鞑靼,虽然屡屡进犯,但规模都不是很大。从正德八年(1513年)起,随着鞑靼的统一,小王子的进犯愈发严重,令明朝疲于应付。[92] 正德十二年(1517年)春,小王子率领七万大军南下,大败宣府总兵潘浩,杀掳3749人,劫掠牲畜23500余头。[93] 朱厚照决定亲自巡边,抵御鞑靼,于八月初一日微服出德胜门。他的亲征计划并未与群臣商议,阁臣梁储、毛纪、蒋冕得知后,于次日追至沙河,上疏谏阻,朱厚照不听。[94] 巡关御史张钦不仅三次上疏劝阻,还在八月初六日朱厚照行至居庸关前紧闭关门,任凭朱厚照如何遣使催促,都不放行,朱厚照不得已回到御马房,从南海子回京。[95] [96] 过了二十余日,朱厚照利用张钦出巡白羊口的机会再次微服出德胜门并成功出居庸关,留下太监谷大用镇守居庸关,不准给任何人放行。[96] [97] 朱厚照经过宣府,于九月十九日抵达阳和(今山西阳高)[98] ,而小王子所率五万大军于九月二十五日自玉林卫入塞,十月三日于应州城北的五里寨时遭遇大同总兵王勋的抵抗。翌日,从阳和赶到应州的朱厚照加入会战。经过两天厮杀,小王子部见无法占到便宜,就于十月初五日撤离边外。朱厚照率军追击。追至平虏、朔州等地时,突然狂风暴起,黑雾遮天,不得已下令收兵,于翌年正月凯旋京师。此后“虏虽岁犯边,然罕大入”。[99] [100] [101] 朱厚照在此次巡边过程中开始使用“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的名号[102] ,从此就爱上这个头衔,并对边疆产生浓厚兴趣,继此次巡边之后,他又在正德十三年(1518年)五月、七月、九月三次巡边,一路上“乘马腰弓矢,冲风雪,备历险厄”,故意不坐官员给他准备的御辇,随从宦官很多累倒,但他“不以为劳也”。[103] 他还给化名“朱寿”的自己加封镇国公,并在宣府营建“镇国府”,称之为“家里”,对他来说的归属感不亚于豹房。[104]</p><p class="ql-block">正德十四年(1518年)二月二十五日,朱厚照又为自己(即“镇国公、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加封太师,并命“朱寿”前往南北两直隶、山东泰安州等处,敬献香帛,为民祈福。朱厚照打算南巡的消息传开后,群情哗然,内阁首辅杨廷和等群臣纷纷进谏此举不仅扰乱民间,而且不利于皇帝人身安全。[38] 百官在三月十三日、十五日在左顺门外伏阙上书,请求收回成命。三月二十日,朱厚照下令将黄巩、陆震、夏良胜等谏阻最力的六人押送锦衣卫大牢。同时,责令舒芬等107人在午门外罚跪五日,每日自卯时跪至酉时,并命令各衙门堂上官和锦衣卫官校监督谏诤官员的罚跪情况。[105] 其后又命黄巩与为舒芬等求情的大理寺寺正周叙等十余人每天带枷跪于午门五天。[106] 三月二十五日,朱厚照对舒芬等107人施以廷杖三十,然后外放[107] ;四月十五日,朱厚照又对黄巩、陆震、周叙等被关在锦衣卫大牢中的谏臣施以廷杖五十。然后革职为民或降三级外调,其中陆震、李绍贤等十一人被廷杖致死。[108] 不过南巡计划也因群臣谏阻而被搁置。五月,御史萧淮奏称宁王朱宸濠谋反,朱厚照接受杨廷和的建议,仿效明宣宗处置赵王朱高燧的方式,派太监赖义、驸马都尉崔元和都御史颜颐寿前往南昌宣谕,要求朱宸濠献还护卫、屯田,并不准再招纳亡命。[109] 朱厚照的宠臣钱宁与朱宸濠早有勾结,将此情况连忙通报朱宸濠,朱宸濠遂于六月十四日发难,自称奉太后密旨,起兵监国,杀死不肯依附自己的江西巡抚孙燧和江西按察司副使许逵。[110] 朱厚照于七月二十六日昭告天下,削朱宸濠爵位、属籍,并御驾亲征[111] ,八月二十二日率军启程。四天后,刚走到京郊涿州的朱厚照就接到南赣汀漳巡抚王守仁已擒获朱宸濠的消息,将王守仁之奏疏留中,继续率军南下,南征由此变成南巡,[112] 后来朝臣得知王守仁平乱的消息,纷纷奏请回銮,但朱厚照不听。另一方面,先锋许泰及监军太监张忠等声称王守仁曾投靠朱宸濠,见朱宸濠难以成事才倒戈,又私吞宁王府所藏财宝,因此朱厚照对王守仁有所怀疑,拒绝了他北上献俘的请求,派张永到杭州见王守仁,接收朱宸濠等人。[113]</p><p class="ql-block">染病身亡</p><p class="ql-block">朱厚照一路经过保定、临清、扬州,正德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三日(1520年1月13日)抵达南京。在南京,张忠、许泰便面奏王守仁谋反。朱厚照问他们有何证据,他们建议召王守仁来南京。王守仁闻命即前往南京,但被张忠、许泰阻止,只好前往九华山。但朱厚照已了解王守仁赴召被阻的情况,不再怀疑,让他返回南昌,处理善后事宜。[114]</p><p class="ql-block">朱厚照在南京与刘良女等寻欢作乐数月之久,到正德十五年(1520年)闰八月十二日蔡登舟北返。[115] 九月十二日,朱厚照在淮安府清江浦常盈仓前的积水池乘舟捕鱼,突然小船侧翻,朱厚照落水,虽被左右随从救起,但从此染疾。[116] 十月二十六日,朱厚照抵达京郊通州,处置朱宸濠逆案,逮捕了朱宸濠所勾结的京官陆完、太监商忠等人[117] [118] ,并在十二月初五日赐死朱宸濠,五天后回到北京。[119] [120] 十二月十三日凌晨,朱厚照祭祀天地,在初献时吐血晕倒。[121] 此后,朱厚照就在豹房养病,在此期间,仍然临幸王满堂[122] ,并且不理睬南京监察御史董云汉提出的在宗室中择储的建议。[123]</p><p class="ql-block">正德十六年三月十四日(1521年4月20日),朱厚照驾崩于豹房,临终对太监陈敬、苏进留下遗言:“朕疾殆不可为矣,尔等与张锐可召司礼监官来,以朕意达皇太后。天下事重,其与内阁辅臣议处之。前此事皆由朕而误,非汝众人所能与也。”[3] 朝臣以他生前尚武,可比汉武帝、唐武宗,遂上庙号为武宗,谥号为“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宏文思孝毅皇帝”。[124] 九月,下葬于康陵。[125]</p> <p class="ql-block">为政举措</p><p class="ql-block">政治</p><p class="ql-block">弘治年间,内阁政治十分发达。朱厚照即位后,通过拔擢宦官刘瑾等“八虎”来压制内阁,并自己创造了新的统治模式——豹房政治。自正德二年(1507年)起,朱厚照搬入豹房居住。他并非单在豹房只顾享乐、不问朝政,而是将其作为自己发号施令的政治中心。他在豹房中所依靠的主要力量一个是宦官,一个是边帅,一个是既非宦官也非边帅的“幸臣”,其代表者分别为刘瑾、江彬、钱宁。三派势力此消彼长,各有特点。宦官派的主要特点是抓权,掌管京营和东、西厂,使其掌握了相当的实力:边帅派的主要特点是跋扈,他们手中有军队,企图完全控制皇帝,常常鼓动朱厚照不间歇地外出巡幸。他们扈驾在外,这叫做“居外制中”;幸臣派的主要特点是贪婪,他们紧紧掌握像锦衣卫那样炙手可热的权力,再依凭权力去攫取金钱财物,无孔不入,致使朝野之人纷纷行贿打通豹房钱宁这个关节。但后来钱宁受到其他两派尤其是边帅的排挤,竟与朱宸濠勾结,被捕后没收财产不可胜数。</p><p class="ql-block">朱厚照为首组成的“豹房公廨”实际上是“第二朝廷”。豹房的决策是代表皇帝的最高决策,这一点超过了外廷政权。豹房的决策如皇帝巡幸、与蒙古人开仗、游江南,内阁大臣事前根本不知道半点消息,往往决策已定,或已行动之后,外廷才知道。而且一切章奏和行政事宜的处理,都要秉承朱厚照的意志,而朱厚照的权力又在豹房,所以每次朱厚照外出巡幸,有时几个月或经年不归,就命令内阁和六部的一切重要公文章奏都要用快马专人送往朱厚照驻跸的地方,由朱厚照领导的豹房小圈子处决定。虽然这样会影响办公的时效,但是朱厚照始终坚持这样做,原因就是他既想摆脱外廷朝臣们对他的权力实施的干涉,又要控制外廷朝臣不得独自行使权力,把一切权力都揽归自己的手中。[126]</p><p class="ql-block">经济</p><p class="ql-block">发展海外贸易</p><p class="ql-block">明朝自开国以来,海外贸易一律以朝贡形式进行,并实施海禁,不准私人交易,因此也没有交易税。但到了正德年间,私商活动越来越频繁。正德三年(1508年),广东右布政使吴廷举主张恢复宋制,对“贡使”的附带物品实行抽分制,即征收20%的交易税(后曾一度调整为30%)。朱厚照予以批准,于是明朝开始征收关税。此举不仅扩大了明朝政府的财政收入,更刺激了私人贸易的活跃,海禁事实上已经松弛,只要交了税就可以与中国自由交易,从此“番舶不绝于海澳、蛮夷杂沓于州城”,中国海商也更大规模地出海贸易。一些官僚对此产生警惕,批判此举违反祖制。朱厚照又在正德十五年(1520年)十二月同意对不按贡期来的“贡使”拒绝接纳,但对于按贡期来的“贡使”仍实行抽分制。[127]</p><p class="ql-block">设立皇庄、皇店</p><p class="ql-block">朱厚照热衷于扩充皇室财政,其措施表现为设立皇庄、皇店。正德以前,明朝皇室就在京畿设置专属皇室的“皇庄”,不过只是偶尔之举,如英宗设置一处、宪宗增设皇庄一处,孝宗所增也不过三处。朱厚照刚即位,就在一个月内设置七处皇庄,到正德八年(1513年),总共建皇庄三十三处,总计占地37595顷46亩,相当于京畿八府官民田的七分之一。管理皇庄的宦官、旗校也往往为非作歹,欺压民众。[128] 在朱厚照的带动下,亲王、勋戚及宦官竞相效尤,纷纷扩张庄田,土地兼并之风更加剧烈,社会矛盾也日益激化。[129]</p><p class="ql-block">正德年间,朱厚照还创造了另一项皇室产业——皇店。如北京城内的鸣玉、积庆二坊,正德时就建立了皇店,北京戎政府街建有宝和、和远、顺宁、福德、福吉、宝延等六处皇店,在北京的九门,也建有皇店。此外,如通州之张家湾、河西务以及北京西南的芦沟桥、运河沿岸的大城市临清、北方的军事重镇宣府、大同以及山海关外等地,也都设有皇店,所有商贾经过皇店都会被拦截交税。[130]</p><p class="ql-block">文化</p><p class="ql-block">弘治年间,修成《大明会典》,但尚未来得及刊刻,孝宗就驾崩了。正德四年(1509年),朱厚照下令对《大明会典》稿本进行校对后进行刊刻,并亲自作序,于正德六年(1511年)正式颁行于世。[131]</p><p class="ql-block">军事</p><p class="ql-block">明朝祖制规定京军不能调外,边军不能调内,目的是防止“边兵弱则夷狄为患,畿(京)兵弱则边兵为患”。朱厚照在位时打破这条祖制,这是因为他发现京军连刘六、刘七的流民军都打不过,边调动边军来镇压起义,由此倚重边军。正德七年(1512年)十一月,朱厚照指示京营军和宣府的边军要互相对调,以便交换操练和驻守。李东阳以违反祖制为由拒绝拟旨,朱厚照干脆绕过内阁,直接调宣府、延绥、大同、辽东等四镇边军六千五百人进京,并在豹房设置东西两官厅,以太监张忠掌管东官厅、边将许泰掌管西官厅。除了被朱厚照称为“外四家”的四镇边军外,还有旧有的“侍卫上直军”(包括“锦衣卫”在内的御林军,加在一起约有万人上下)和太监们组成的“内操军”(大约一二千人)。这三支队伍是朱厚照直接掌握的武装,也是豹房政治的实力基础。[126]</p><p class="ql-block">民族、对外关系</p><p class="ql-block">对鞑靼</p><p class="ql-block">正德年间,正值小王子(达延汗)统一鞑靼之际,势力日益强盛,而朱厚照则对蒙古采取强硬政策,始终拒绝批准“贡市”。朱厚照刚即位六天,小王子就大举来犯,在万全的虞台岭、鹿角山一带与明军交战,宣府游击张雄,大同游击穆荣等两千余人阵亡。[132] 朱厚照任命保国公朱晖为总兵官、太监苗逵为监军,率领两万京军驰援宣府。[133] 但小王子并未被明军击退,而是继续在宣、大一带劫掠,直到十月初才出塞。[134]</p><p class="ql-block">正德八年(1513年)三月十七日,小王子率领大军自灭胡墩等处来犯,攻朔州,围马邑。五月四日,小王子又分兵九路,每路多则一万至三万,少则一百至五百。在石佛寺堡、安边堡等地大掠七日,先后杀掳军民三千余人,劫掠性畜数以万计,鞑靼所过之处,“数百里烟火荡然,盖数十年来未有受祸如此之惨者”。[135] 此后鞑靼连年侵犯,朱厚照在正德十二年(1517年)御驾亲征,在应州与之交战,将其击退(参见“人物生平-平内外乱”目录)。</p><p class="ql-block">对女真</p><p class="ql-block">正德年间,海西女真塔鲁木卫日益强大,其首领的儿哈你屡次犯边,被明军擒杀。其子祝孔革继续犯边,并阻碍女真各部朝贡。正德八年(1513年),明廷决定对海西女真采取怀柔政策,并派兵部右侍郎石玠前往抚谕,结果祝孔革“听抚入贡”,明廷准其免勘,允其袭指挥佥事之职。[136] [137]</p><p class="ql-block">正德十二年(1517年),建州左卫等来朝贡马时,明廷发觉女真各部往往篡改原来敕书尚的职名,从而骗取厚赏。不过明廷“仍赏如例”。[138]</p><p class="ql-block">对哈密、土鲁番</p><p class="ql-block">自成化年间以来,嘉峪关以西的明朝藩属哈密就面临被土鲁番(东察合台汗国)兼并的危机。正德年间,土鲁番汗满速儿强盛,于正德八年(1513年)迫使被明朝册立的哈密忠顺王拜牙即放弃哈密,投奔土鲁番,哈密遂亡。此后,土鲁番向甘肃镇进逼,朱厚照派彭泽总督甘肃军务,抵御土鲁番。彭泽通过通事马骥等与满速儿交涉,到正德十年(1515年)报称以明朝增加对土鲁番“赏赐”为条件,土鲁番归还哈密城及忠顺王印。然而到了第二年,满速儿嫌其赏薄,要求增加赏赐,甘肃边臣扣留其使,满速儿遂发兵来犯,包围肃州城,游击将军芮宁率700余人出城抵御,结果全军覆没,土鲁番大掠而去。甘肃兵备道陈九畴发现在甘州的原哈密卫头目写亦虎仙是土鲁番的内应,送至京师,明廷以谋叛罪拟判死刑,写亦虎仙却以西域珍宝和女人纳贿于钱宁,钱宁将他释放并引入豹房,得到朱厚照宠幸,获赐朱姓。面对日益严重的边患,兵部尚书王琼主张对土鲁番以“抚”为主,但杨廷和为首的阁臣则继续采取“兴复哈密”“闭关绝贡”的强硬政策,拒绝土鲁番悔罪求贡。直到嘉靖年间,才处死了写亦虎仙,并按照王琼的安抚通贡的方针解决了哈密危机。[139] [140] [141]</p><p class="ql-block">对葡萄牙、满剌加</p><p class="ql-block">正德年间,葡萄牙人东来,明朝在东南亚的藩属国满剌加首当其冲。在侵入满剌加后,葡萄牙人若热·阿尔瓦雷斯于正德八年(1513年)抵达广东屯门,占为贸易据点。正德十二年(1517年),葡属印度总督阿方索·德·阿尔布克尔克所派使者托梅·皮列士来到广州,称“佛郎机国”,要求通商。尽管两广总督陈金以佛郎机不在《大明会典》所载的朝贡国为由要求先奏准才可“入贡”,但葡萄牙使团却通过勾结镇守太监而攀上了江彬的关系,朱厚照得知后破例允其来南京觐见,通过通事火者亚三讨取朱厚照的欢心,将他们带到北京。在此期间的正德十五年(1520年),满剌加国王派遣使告急求援,明廷才知其正在受佛郎机侵略,但朱厚照以正在应对鞑靼为由拒绝出兵援助。御史丘道隆、何鳌要求积极介入,保护藩属,明廷才决定驱逐葡萄牙人。但实际上朱厚照仍与火者亚三打成一片,并庇护葡萄牙人,直到他死后才驱逐葡萄牙使节以及占据屯门的葡萄牙人。[142]</p><p class="ql-block">轶事典故</p><p class="ql-block">多才多艺</p><p class="ql-block">朱厚照喜欢吟诗作画,且精通音律,“作诗挥笔辄就,曾不构思”[24] ,并“能自度曲,被歌声”。[25] 他还“善绘神像,有设色钟馗小幅颇佳”。[26] 他的诗歌大多反映他的风流与自负。他南巡途中曾纳了一个村妇,为此写一首小词,有“野花偏有艳,村酒醉人多”之句。[27] 正德十五年(1520年),朱厚照自称威武大将军,御制诗十二首,以赐大学士杨一清。[28] 在赐诗中,《上马留题》一首写道:“正德英名已播传,南征北剿敢当先。平生威武安天下,永镇江山万万年。”[29]</p><p class="ql-block">禁食猪肉</p><p class="ql-block">朱厚照因为自己生肖属猪,曾一度敕令全国禁食猪肉,但他自己仍食用猪肉,“内批仍用豕”;旋即在大学士杨廷和的反对下,降敕废除。</p><p class="ql-block">化名朱寿</p><p class="ql-block">正德十三年(1518年)七月初二日,朱厚照以辽东、宣府、大同、延绥、陕西、宁夏、甘肃等边关多事为由,下旨“特命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率六军往征”。这里的“朱寿”就是朱厚照给自己起的名字。大臣们纷纷上奏坚决谏阻,但终究阻拦不住他的出巡。[36] 在传达上面这封圣旨的三天之后,又一道谕旨送到了兵部。敕谕说:“总督军务威武大将朱寿亲统六师,剿除虏寇,迅扫腥膻,安民保众,雄威远播,边境肃清,神功圣武,宜加显爵,以报其劳。今特加威武大将军、公爵、俸禄,仍谕吏、户二部知之。”[37] 朱厚照自己给自己加“大将军、总兵官”官衔,还自封为公爵,更要吏、户二部给自己发俸禄(后来俸禄定为岁支禄米5000石,在后军都督府带俸)。正德十四年(1519年),朱厚照又给“朱寿”加太师衔,并要求“朱寿”前往南北两直隶、山东泰安州等处尊奉圣像供献香帛,祈福安民。大学士杨廷和等百官对这种荒唐行为再次劝谏,朱厚照不听。[38] 他平定宸濠之乱也是以“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后军都督府、太师、镇国公朱寿”的名义进行的,并在事后给自己论功行赏。[39] [40]</p><p class="ql-block">强抢民女</p><p class="ql-block">史载,武宗“每夜行,见高屋大房即驰入,或索饮,或搜其妇女,民间苦之”。其侍臣知悉主子怪癖,竟助纣为虐,搜掠良家妇女以充“幸御”,有时竟达“十车”之多。到后来,武宗就连平民寡妇亦不放过,弄得“民间汹汹,有女家,掠寡男配偶,一夕殆尽”。[2]</p><p class="ql-block">采女朝鲜</p><p class="ql-block">正德年间,有个叫于永的回回人对明武宗进言:“高丽女白皙而美,大胜中国。”[9] 明武宗遂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借遣使册封李峼为朝鲜国王世子之机,要求朝鲜国王李怿提供给他“能理办膳事女子及幼女”。[10] 正德采女的消息传入朝鲜后,朝鲜民间就掀起“纷扰婚嫁之弊”,即纷纷提前嫁女,以免入选。[11] 不久明武宗过世,由于遗诏有放还内府中诸国女子的内容,故采女朝鲜之事也作罢。[12]</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搜罗男宠</p><p class="ql-block">武宗曾以各种方法搜罗男宠,他从宫里的太监中遴选俊秀者“以充宠幸”,称为“老儿当”。[48] 武宗渔色的对象决不限于内臣,他在外出游幸活动中亦四处搜罗娈童。比如在杨一清家看到歌童杨芝,为其白皙所吸引,赐名羊脂玉,随他北返,又在宣府注意到一名叫“头上白”的歌者,并打趣说:“头既白,不知腰间亦白乎?”随后这名歌者就被阉割,因为武宗身边的宦官们揣测武宗问这个问题是在暗示把他带进宫。[49]</p><p class="ql-block">爱好异文化</p><p class="ql-block">正德帝通晓藏语,也学藏传佛教,精通佛教经典和梵语,能亲自披僧衣与藏僧诵经演法,史载“佛经、梵语无不通晓”,更曾大兴土木建造寺院,宠信重用星吉班丹,罗竹班卓、喇嘛乩竹,三竹拾刺等藏僧,闻第七世噶玛巴确扎嘉措有预言“将来转世,会时教法会分成两派”,黑帽系言说“天子正德皇帝与御身之化现同时,即尊者第八代之诞生,与天子之登狮子座同时。此天子遂冠黑帽云:‘朕乃噶玛巴也’”。武宗号“大庆法王西觉道圆明自在大定丰盛佛”,命礼部为之铸造金印,兼给诰命,并以皇帝和大庆法王的双重名义签署诏诰敕令。噶举派内部也积极呼应宣扬此神话。正德十一年武宗遣刘允(信道教)迎请九岁的第八世噶玛巴米觉多杰到法王下院,但由于八世在定中见到“天有二日,其一倏忽坠地”,所以故意拖延迟迟不动身,果然数岁后,号大庆法王的黑帽武宗便于三十一岁世寿而衰,因武宗无子,号忠孝帝君的道君世宗登基。[13] [14]</p><p class="ql-block">明武宗学过回回文(阿拉伯语),阿拉伯名字叫作沙吉敖烂(据考证为波斯语“少年王”或突厥语“勇敢的国王”之意)。并以“大明国皇帝苏丹·苏莱曼·汗”的身份出现在阿拉伯各国的正德朝出口瓷器上,宣示着他的权威。[15] [41]</p><p class="ql-block">还有史料记载,明武宗学习蒙古语,并取名“忽必列”。[16] 明武宗还让宫人制造蒙古毛帽、皮裘、裙、袜,与身边太监都穿着,以“㺚(鞑)子”相称,终日策马奔驰,甚至整个晚上都不回宫。[17]</p><p class="ql-block">欲将朕比晋惠乎</p><p class="ql-block">浙江钱塘发生命案,死者身中五刀,刀刀致命,钱塘县令断定此人系自杀身亡,在上报刑部后,刑部认为案理不通,驳回重审。事后,杭州府重审后仍以自杀身亡上报,刑部再次驳回并报送大理寺,此案遂上达天听,进入皇帝的视野。朱厚照即正德皇帝,世人谓之荒唐暴戾,是少见的无道昏君,然此君了解案情后勃然大怒:“岂有身中五刀自毙者?欲将朕比晋惠乎?”于是严旨彻查杭州知府及钱塘县令,最终查明凶手乃钱塘县令妻侄也。</p><p class="ql-block">清朝时,皇子们如读书不认真,师傅往往训斥:“你想学朱厚照吗?!”诚然,正德皇帝的一生名声不佳,他贪杯、好色、无赖,所行之事多荒谬不经,然此君虽荒唐但并不糊涂,他尚知不能做那“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因为晋惠帝的逻辑比他还要荒诞不经,就这点自知之明和自我警醒,他还是有的。[1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