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印章源流 </p><p class="ql-block">梁华京</p><p class="ql-block"> 印章篆刻是我国特有的一门艺术。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中,发现棺椁两厢整齐地堆放着一排排竹笥,每个竹笥都用绳索包装捆扎,在捆扎接结的地方都用青泥团包裹着,青泥团上有很清晰的凸起印文——车大侯家丞,这便是古代使用印章的遗迹。 中国使用印章的历史,从考古所得的遗存看,可上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约公元前16世纪至前11世纪),河南安阳商代墓葬遗址中曾出土过印章,印面是四角内收的方形,称为亚字形,印文是小鸟的图像。这种印章在春秋战国时也很普遍,称为肖形印。中国的文字经历了甲骨、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几个书体演进阶段,印章肇始于篆书盛行的时代,篆书字体的构成适宜镌刻,以至于形成以篆书为主的制印传统,再加上印章制作的工艺特点,因而印章艺术又称为篆刻艺术。 有人认为印章只是实用的符号,或不过附属于书画作品的点缀,“雕虫小技,壮夫不为”。对于这种说法,笔者不能苟同。印章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生存发展与时代息息相关。在先秦时代,礼乐信义的伦理观念在社会生活中占支配地位,印章曾作为信物和人格风采的标志。中国的旧制是帝王用者曰玺曰宝,官吏曰印、秩卑者曰钤记,其制度严明,秩序井然。帝王用玺的制度为封建时代历代王朝沿袭。皇帝的玉玺成为皇权交替、册封的凭据和镇国之宝,玉玺作为国之重器被礼敬珍藏。 在字画上钤章,能使得一幅以墨色或青绿为主的作品,由于朱色印泥的衬托而格外生动,有画龙点睛之妙。我国唐代初期就建立了宫廷收藏艺术品机构,凡经皇帝看过的收藏品,都加盖“贞观”年号印章,作为内府收藏的记号。此后相继沿制,使收藏鉴赏印逐渐形成专门的印种,在追求与书画艺术协调一致中,转为匠心经营的艺术创作,收藏印的出现,对促进篆刻艺术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大都后,宣布以国师巴思巴制定的文字为元帝国的国书。仿效唐宋制度,为各级政权官员颁行印章时,均以巴思巴文制作印文。受这种印风的影响,当时的蒙古族贵族私人印章,也以巴思巴文的签名字样入印,作为凭信用的专门符号。花押印皆朱文,印形以长方形居多,也有葫芦形或琵琶形的。流行的印文款式是上面一个汉字楷书体姓氏字样,下加一个签名押文。因盛行于元代,又称为元押。 元代的文职官员及广大汉族民众仍沿用以篆书入印的印章。元代是文人画形成的时代,文人画追求诗、书、画、印结合。流行在绘画作品上加诗文题跋及钤盖作者姓名、字号、别号及诗词格言印章。赵孟兆页的篆书,吸收唐代李冰玉筋篆的特点,用笔圆润、线条匀净、风格透逸。他自创印文,疏朗空灵,典雅秀丽。这种印文形式被称为圆朱文,深受后世印坛推崇。 明清以降,文人雅士篆刻之风大行,流行于市面的闲章常有奇趣,或摘取诗句或引用典故,或直抒胸臆。艺术印章是明清篆刻艺术繁荣的标志,明清两代书法、绘画艺术的发展,也带动篆刻艺术同步发展。石质印材的发现为大批具有较高艺术修养的文人、书法家、画家参与篆刻创作提供了契机,也因此推动了篆刻艺术风格多样化的形成。文字训诂学和考古学的发展,又为篆刻家提供了借鉴古代篆刻艺术传统的有利条件。在经济发达地区,篆刻家相对集中,他们师生相继,师友交流,逐渐形成集于某一地区的篆刻艺术流派。如文彭、何震曾一起倡导以六书为篆刻准则,共同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志趣,使他们结成了篆刻史上第一个艺术流派,史称“文何”。另有徽派程邃、浙派“西泠八家”以及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黄士陵和之后的齐白石,他们对篆刻艺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本文作者梁华京为大文化使者、香港学者、中国文物学会特邀名誉理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名誉馆员。</p><p class="ql-block">ozmanly 交流</p> <p class="ql-block"> 清二十五宝为清代乾隆皇帝指定的代表国家政权的二十五方御用国宝的总称。 乾隆以前,御宝一般没有规定确切的数目。乾隆初年,可称为国家御宝之印玺已达二十九种三十九方之多,且因有关文献的记载失实,用途不明,认识错误甚多,造成混乱状况。针对这种情况,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皇帝对前代皇帝御宝重新考证排次,将其总数定为二十五方,并详细规定了各自的使用范围。这二十五方御宝分别为:大清受命之宝、皇帝奉天之宝、大清嗣天子宝、皇帝之宝二方、天子之宝、皇帝尊亲之宝、皇帝亲亲之宝、皇帝行宝、皇帝信宝、天子行宝、天子信宝、敬天勤民之宝、制诰之宝、敕命之宝、垂训之宝、命德之宝、钦文之玺、表章经史之宝、巡狩天下之宝、讨罪安民之宝、制驭六师之宝、敕正万邦之宝、敕正万民之宝、广运之宝。重新排定后的二十五宝各有所用,集合在一起,代表了皇帝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的各个方面。 乾隆十一年厘定之御宝的宝文,除青玉“皇帝之宝”为满文篆书外,其余全部为满文本字和汉文篆书两种文字。乾隆十三年,创制满文篆法。为使御宝上的满汉文字书体协调,乾隆皇帝特颁旨:除“大清受命之宝”、“皇帝奉天之宝”、“大清嗣天子宝”、青玉“皇帝之宝”四宝因在清入关以前就已使用,“不宜轻易”外,余二十一宝一律改镌,将其中的满文本字全部改用篆书,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二十五宝。 二十五宝平时密藏于紫禁城交泰殿的宝盝中,一宝一盝。宝盝为两重,皆木质,制作精美。宝盝置木几上,外罩绣龙纹的黄缎罩,分列于御座左右。 二十五宝质地有金、玉、栴檀木,印纽有交龙、盘龙、蹲龙型制,雕制精美,同时也是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典章文物。</p><p class="ql-block"> 已故国宝级的鉴定大师史树青生前书题<<清代皇帝宝玺总谱----清宫交泰殿皇帝宝谱>>:乾隆十一年据周易大衍天数二十有五,定先代所藏御宝二十五颗,袭以重盝(读录,盒子),承以髤(读休,赤色和黑色的漆)几,设交泰殿中。御宝各有所用,真罕见宝谱也!一九九九年元月,春兰放花,香流满室。</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乾隆钦定二十五宝玺鉴赏 </p><p class="ql-block"> 《清宫交泰殿皇帝宝谱》</p><p class="ql-block">1、大清受命之宝</p><p class="ql-block">以章皇序白玉方四寸四分厚一寸盘龙钮高二寸承天受命大清国之印,以表明皇帝的道统</p><p class="ql-block"> 2、皇帝奉天之宝</p><p class="ql-block">以章奉若碧玉 方四寸四分 厚一寸一分 盘龙钮 高三寸五分皇帝敬奉上天之印,以表明皇帝顺从于天</p><p class="ql-block"> 3、大清嗣天子宝</p><p class="ql-block">以章继绳金 方二寸四分 厚八分 交龙钮 高一寸七分皇帝继承人之印,以表明效仿祖辈</p><p class="ql-block"> 4、皇帝之宝(满文) </p><p class="ql-block">以布诏赦 青玉 方三寸九分 厚一寸 交龙纽高二寸一分皇帝之印,颁诏大赦时用</p><p class="ql-block"> 5、皇帝之宝</p><p class="ql-block">以肃法驾檀木方四寸八分 厚一寸七分 盘龙纽 高三寸五分皇帝之印,以整治国家,使之有序</p><p class="ql-block"> 6、天子之宝</p><p class="ql-block">以祀百神白玉方二寸四分 厚六分 交龙纽 高一寸三分皇帝之印,用来祭祀所有神灵</p><p class="ql-block"> 7、皇帝尊亲之宝</p><p class="ql-block">以荐徽号白玉 方二寸一分 厚六分 盘龙纽 高一寸三分皇帝尊崇亲属之印,用来封赠皇族成员徽号 </p><p class="ql-block"> 8、皇帝亲亲之宝</p><p class="ql-block">以展宗盟白玉 方二寸二分 厚一寸一分 交龙纽 高一寸二分皇帝亲密亲王之印,向亲王颁旨时用</p><p class="ql-block"> 9、皇帝行宝</p><p class="ql-block">以颁锡贲碧玉方四寸八分 厚一寸八分 蹲龙纽 高二寸五分皇帝公务用印,赏赐施恩时用</p><p class="ql-block"> 10、皇帝信宝</p><p class="ql-block">以征戎伍白玉 方三寸三分 厚五分 交龙纽高一寸六分皇帝凭证之印,调兵时用</p><p class="ql-block"> 11、天子行宝</p><p class="ql-block">以册外蛮碧玉 方四寸八分 厚一寸八分 蹲龙纽高二寸五分皇帝公务用印,册封外藩时用</p><p class="ql-block"> 12、天子信宝</p><p class="ql-block">以命殊方青玉 方三寸八分 厚一寸二分 交龙纽高一寸七分皇帝凭证之印,给远方各国降旨时用</p><p class="ql-block"> 13、敬天勤民之宝</p><p class="ql-block">以饬觐吏 白玉 方三寸一分 厚一寸四分 交龙纽高一寸七分尊敬上天仁爱百姓之印,用于来京朝觐官员降旨时用</p><p class="ql-block"> 14、制诰之宝</p><p class="ql-block">以谕臣僚青玉 方四寸 厚一寸九分 交龙纽高二寸七分降旨之印,训示官员时用</p><p class="ql-block"> 15、敕命之宝</p><p class="ql-block">以钤诰敕碧玉 方三寸五分 厚一寸一分 交龙纽高一寸八分降旨训谕之印,颁诰命、敕命时用</p><p class="ql-block"> 16、垂训之宝</p><p class="ql-block">以扬国宪碧玉 方四寸 厚一寸四分 交龙纽高二寸留下皇帝训示之印,用来宣传国家典章制度</p><p class="ql-block"> 17、命德之宝</p><p class="ql-block">以奖忠良青玉 方四寸 厚一寸三分 交龙纽高二寸一分降旨给有德才者之印,用以鼓励忠诚贤良</p><p class="ql-block"> 18、钦文之玺</p><p class="ql-block">以重文教墨玉 方三寸六分 厚一寸四分 交龙纽高一寸六分尊崇文化之印,以重视文化教育</p><p class="ql-block"> 19、表章经史之宝</p><p class="ql-block">以崇古训 碧玉 方四寸七分 厚二寸 交龙纽高二寸二分表彰经史之印,以尊崇古代的训示</p><p class="ql-block"> 20、巡狩天下之宝</p><p class="ql-block">以从省方 青玉 方四寸七分 厚一寸九分 交龙纽高二寸五分巡察疆土之印,皇帝外出巡察时随身用印</p><p class="ql-block"> 21、讨罪安民之宝</p><p class="ql-block">以张征伐 青玉 方四寸八分 厚一寸九分 交龙纽高二寸五分征讨叛罪安扶百姓之印,出征讨伐时用</p><p class="ql-block"> 22、制驭六师之宝</p><p class="ql-block">以整戎行 墨玉 方五寸三分 厚一寸三分 交龙纽高二寸二分统辖全军之印,发布军令时用</p><p class="ql-block"> 23、敕正万邦之宝</p><p class="ql-block">以诰外国 青玉 方三寸八分 厚一寸四分 盘龙纽高二寸三分训示万国之中,给外国降旨时用</p><p class="ql-block"> 24、敕正万民之宝</p><p class="ql-block">以诰四方 青玉 方四寸一分 厚一寸四分 交龙纽高二寸训示四方百姓之印,诏告四方百姓时用</p><p class="ql-block"> 25、广运之宝</p><p class="ql-block">以谨封识墨玉 方六寸 厚二寸 交龙纽高三寸弘扬天运之中,以重视旌表纪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98年,在这套哺代皇帝宝玺总谱中更值得我们珍藏的是一一爱新觉罗皇族目前唯一辈分最高的成员:道光皇帝五代嫡孙、末代皇帝溥仪的侄子80多岁高龄的爱新觉罗.毓蟾先生当见到<<清代皇帝宝玺总谱>>时激动的好久说不出话来,他仿佛又回忆起小时候在皇宫里每个宝玺背后的辛酸故事,最后颤微的说:在我有生之年还能看到以前皇族的珍品,死也瞑目了.相信大家都清楚,作为我国当代久负盛名的大书法家,爱新觉罗.毓蟾先生的书法作品几乎都被国内外高层喜爱和收藏,他只要能为国家做出贡献自己甘愿不计任何报酬为宝谱亲笔题名、宝玺印名。这是多么的感人啊!同时爱新觉罗皇族其他成员:努尔哈赤十三代嫡孙爱新觉罗·兆瑞、兆基、兆昌在恭王府亲笔题字,以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书法家、书画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等四十七位大师也亲笔题名、宝玺印名及《乾降宝谱序》,收藏这套皇家珍藏品《清代皇帝宝玺总谱》。</p> <p class="ql-block"> 交泰殿在乾清宫后,正中南向,殿名交泰,象取地天。御宝有玉、有金、有楠檀香木,玉之品有白、有青、有碧,纽有交龙、盘龙、蹲龙。其文首三宝用汉字篆书满文本字,太宗皇太极一度专用满文篆书,其后诸宝皆为满汉文篆书,因知满文皇帝之宝,盖入关以前所用也!后二十一宝自乾隆十三年一律改镌(读涓,凿、.刻)藏于寿皇殿,余任故宫文物鉴定委员屡过交泰殿,仅见盝顶方匣依次陈列,今见宝谱钤(读钳,盖印)红,考文考史,真眼福不浅也!元月八日晨起树青再题。</p><p class="ql-block">后记:在史老的带动下,两年间有50余位国家级文物鉴定大师、国学大师、著名书画艺术大师、社会贤达、皇室后裔挥毫泼墨,为清代《宝谱》(总谱)题名署专,蜚名海内外。当年2月19日,史老会长又应香港著名收藏家、清史专家梁华京先生之邀,非常愉快地为梁先生捐赠给中国收藏家协会的清代《宝谱》(总谱)题写“交泰殿宝谱”,再次在收藏界引起轰动。据悉,目前寻觅、珍藏清代《宝谱》(总谱)已成为国内外收藏界的热点和时尚。</p> <p class="ql-block">清宫二十五宝玺:</p><p class="ql-block"> 清宫二十五宝玺,是清代乾隆皇帝指定的代表国家政权的二十五方御用国宝的总称。</p><p class="ql-block">乾隆以前,御宝一般没有规定确切的数目。乾隆初年,可称为国家御宝之印玺已达二十九种三十九方之多,且因有关文献的记载失实,用途不明,认识错误甚多,造成混乱状况。针对这种情况,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皇帝对前代皇帝御宝重新考证排次,将其总数定为二十五方,欲以此祈求保佑“大清得享号二十有五之数”,将二十五宝玺置于交泰殿,交泰殿成为至宝之殿。乾隆还亲修《交泰殿宝谱》对每一方宝玺的应用范围作了明确规定。重新排定后的二十五宝各有所用,集合在一起,代表了皇帝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的各个方面。</p><p class="ql-block">乾隆十一年厘定之御宝的宝文,除青玉“皇帝之宝”为满文篆书外,其余全部为满文本字和汉文篆书两种文字。乾隆十三年,创制满文篆法。为使御宝上的满汉文字书体协调,乾隆皇帝特颁旨:除“大清受命之宝”“皇帝奉天之宝”“大清嗣天子宝”青玉“皇帝之宝”四宝因在清入关以前就已使用,“不宜轻易”外,余二十一宝一律改镌,将其中的满文本字全部改用篆书,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二十五宝。</p> <p class="ql-block">收藏御玺印鉴,特别是清朝开国时期的宝玺印鉴,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珍藏价值,并及具升值潜力在2002年12月上海就曾拍卖过这套《清代宝谱》,最终以15万元人民币成交,价格之高实在是惊人!收藏御玺印鉴,更具有镇邪昌运,福瑞吉祥的皇家风范。当您收藏一套清代皇家秘宝必会紫气东来,家有皇气!想一想深宫秘藏、罕得一见的顶级藏品是多么的弥足珍贵。听到这你肯定已经按耐不住激动得心情了:也许想把这套皇家珍藏品留给子孙后代,因为它是福瑞之宝,吉祥之宝:也许想把它送给自己的商业合作伙伴,因为它是财运之宝,镇邪之宝;也许您更想把它送给仕途之友,因为它是飞黄腾达之宝!不论怎样,因为这套{清代宝谱》见证了整个清朝历史的兴衰荣辱,是国家级、高品味、高档次的文物珍藏品。尤其特殊的历史地位,而且数量极少,已成为海内外收藏家四出寻觅的收藏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名家题释清代皇帝宝玺总谱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中国玺印,是中国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帝王印章是官印体系中最高规格的玺印。“宝玺”是指皇帝处理政务使用的各种玺印,是皇权和地位的象征,是国之重器,是自古天子不可假人的名器。乾隆皇帝曾言:“盖天子所重,以治宇宙,申经纶,莫重于国宝。”他还制定了一套严密的制度,规定在不同的场合,所用的宝玺也不一样。比如:颁布诏书时要用“皇帝之宝”,祭祀神灵时用“天子之宝”,册封外邦蕃王时用“天子行宝”等等。</p> <p class="ql-block">印章篆刻是我国特有的一门艺术。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中,发现棺椁两厢整齐地堆放着一排排竹笥,每个竹笥都用绳索包装捆扎,在捆扎接结的地方都用青泥团包裹着,青泥团上有很清晰的凸起印文——车大侯家丞,这便是古代使用印章的遗迹。</p><p class="ql-block">中国使用印章的历史,从考古所得的遗存看,可上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约公元前16世纪至前11世纪),河南安阳商代墓葬遗址中曾出土过印章,印面是四角内收的方形,称为亚字形,印文是小鸟的图像。这种印章在春秋战国时也很普遍,称为肖形印。中国的文字经历了甲骨、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几个书体演进阶段,印章肇始于篆书盛行的时代,篆书字体的构成适宜镌刻,以至于形成以篆书为主的制印传统,再加上印章制作的工艺特点,因而印章艺术又称为篆刻艺术。</p><p class="ql-block">有人认为印章只是实用的符号,或不过附属于书画作品的点缀,“雕虫小技,壮夫不为”。对于这种说法,笔者不能苟同。印章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生存发展与时代息息相关。在先秦时代,礼乐信义的伦理观念在社会生活中占支配地位,印章曾作为信物和人格风采的标志。中国的旧制是帝王用者曰玺曰宝,官吏曰印、秩卑者曰钤记,其制度严明,秩序井然。帝王用玺的制度为封建时代历代王朝沿袭。皇帝的玉玺成为皇权交替、册封的凭据和镇国之宝,玉玺作为国之重器被礼敬珍藏。</p><p class="ql-block">在字画上钤章,能使得一幅以墨色或青绿为主的作品,由于朱色印泥的衬托而格外生动,有画龙点睛之妙。我国唐代初期就建立了宫廷收藏艺术品机构,凡经皇帝看过的收藏品,都加盖“贞观”年号印章,作为内府收藏的记号。此后相继沿制,使收藏鉴赏印逐渐形成专门的印种,在追求与书画艺术协调一致中,转为匠心经营的艺术创作,收藏印的出现,对促进篆刻艺术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大都后,宣布以国师巴思巴制定的文字为元帝国的国书。仿效唐宋制度,为各级政权官员颁行印章时,均以巴思巴文制作印文。受这种印风的影响,当时的蒙古族贵族私人印章,也以巴思巴文的签名字样入印,作为凭信用的专门符号。花押印皆朱文,印形以长方形居多,也有葫芦形或琵琶形的。流行的印文款式是上面一个汉字楷书体姓氏字样,下加一个签名押文。因盛行于元代,又称为元押。</p><p class="ql-block">元代的文职官员及广大汉族民众仍沿用以篆书入印的印章。元代是文人画形成的时代,文人画追求诗、书、画、印结合。流行在绘画作品上加诗文题跋及钤盖作者姓名、字号、别号及诗词格言印章。赵孟兆页的篆书,吸收唐代李冰玉筋篆的特点,用笔圆润、线条匀净、风格透逸。他自创印文,疏朗空灵,典雅秀丽。这种印文形式被称为圆朱文,深受后世印坛推崇。</p><p class="ql-block">明清以降,文人雅士篆刻之风大行,流行于市面的闲章常有奇趣,或摘取诗句或引用典故,或直抒胸臆。艺术印章是明清篆刻艺术繁荣的标志,明清两代书法、绘画艺术的发展,也带动篆刻艺术同步发展。石质印材的发现为大批具有较高艺术修养的文人、书法家、画家参与篆刻创作提供了契机,也因此推动了篆刻艺术风格多样化的形成。文字训诂学和考古学的发展,又为篆刻家提供了借鉴古代篆刻艺术传统的有利条件。在经济发达地区,篆刻家相对集中,他们师生相继,师友交流,逐渐形成集于某一地区的篆刻艺术流派。如文彭、何震曾一起倡导以六书为篆刻准则,共同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志趣,使他们结成了篆刻史上第一个艺术流派,史称“文何”。另有徽派程邃、浙派“西泠八家”以及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黄士陵和之后的齐白石,他们对篆刻艺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清宫宝玺,一向贮于专门用来存放皇帝御宝的交泰殿,由历代皇帝沿用,属大内秘藏,罕得一见。清末民国初年以来,随着宫廷收藏书画的流出,人们开始熟悉乾隆五玺,但是对于皇帝行使权力所用的其他印玺却并不熟悉。就连文博界耆老史树青先生虽屡次经过交泰殿,却也只见盝顶方匣依次排列。所幸的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依据馆藏清代皇家秘档原件,将所藏宝玺限量钤红复制,终使多年来沉睡宫中的宝谱得以面世。这使研究中国印章文化和宫廷史,制度史的学者兴奋不已,史老不禁说:“今见宝谱钤红,考文考史,真眼福不浅也!”</p><p class="ql-block">《清代皇帝宝玺总谱》钤红印鑑后,曾特邀书法界启功、沈鹏、刘炳森、欧阳中石,文博界朱家溍、王世襄、史树青,文学艺术界舒乙、管桦、阿老及爱新觉罗皇族成员清道光帝五代嫡孙爱新觉罗·毓嶦、清太祖努尔哈赤十三代孙爱新觉罗·兆瑞等近百位名家亲笔恭敬题名,书写宝玺印名及说明文字、题跋。</p><p class="ql-block">《清代皇帝宝玺总谱》原件收入了清代皇帝所用的宝玺25方,排次钤红于巨幅整张宣纸,每方宝玺都有汉文篆书和满文本字两种文字。正如启功先生为宝谱题记所言:“中华历代皇朝宝玺俱有分类:有代表国家者;有代表各部者;有代表某项职能者。此纸所钤皆清朝代表国家之宝玺。”《清代皇帝宝玺总谱》原件囊括了清帝行使权力的各个方面,极具鉴赏、收藏和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宝谱在朱印、黄绫、墨迹及装裱方面,均以手工方法,追求原史籍的古朴、凝重风格,尽显皇家气派。相信对于热衷于追逐皇家收藏、皇帝御笔的收藏者来说,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制系列宝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除了拥有宝玺钤红复制外,还有助于在以后收藏皇家制敕、御笔时分辨真伪。因此,宝谱被中国文物学会、中国收藏家协会誉为高档次、高品位、国礼级的文物馈赠礼品和收藏品,每方宝谱方寸间浓缩了无数历史沧桑,“泱泱大国,惟此为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收藏此件,尽沾皇气,尊史敬祖,当藏家之福也。</p> <p class="ql-block">满族原本似乎善于骑射的游牧民族。清入关后,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提倡兴办水利、植树造林。几代帝王把务本重农、敬天勤民作为立政之本。瑞谷嘉禾,自古以来视为吉祥的征兆。“甘露降,风雨时,嘉禾兴”。从雍正元年始,喜获嘉禾瑞谷的消息不断奏报朝庭。雍正皇帝甚喜。雍正三年(1725年)九月,由大学士张廷玉传旨,令意大利传教士、宫廷画师郎世宁绘制《瑞谷图》(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又降旨将此图颁示各省督抚。谕旨称“自兹以往,观览此图益加儆惕,以修德事神之本,以勤民为立政之基”。如此以修养品德作为敬奉神明之根本,以勤劳爱民作为建立政权的基础,那么就会看到年年丰收、臣民欢乐幸福。该画钤以“敬天勤民之宝”。画工考究,圣谕明理、文图并茂,实乃西洋绘画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相结合的佳作。</p> <p class="ql-block">清代的节日庆典活动,主要有元旦、冬至和万寿节三大节日。元旦是一岁之首,历代帝王每逢元旦,除在太和殿举办隆重仪式外,自清雍正皇帝始,经乾隆、嘉庆、咸丰五朝,在养心殿都要亲笔书写新年吉语,祈愿国泰民安,称为“元旦开笔”,并钤盖皇帝宝玺,密封珍藏于皇宫宝箱内。这一活动已成为当时清宫一项重要祀俗,以示皇帝莅视万方,祝愿国运昌盛。</p><p class="ql-block"> 珍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上述五朝皇帝元旦开笔中,尤以乾隆皇帝的祖为完整且最具代表性,从乾隆朝六十四年的元旦开笔中精选出的乾隆元年元旦开笔,更是言吉意佳。</p><p class="ql-block"> 今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将珍贵文献限量编号复制,以极品朱砂印料,手工钤印皇帝宝谱“黄运之宝”于高档沥金宣纸之上,再精心装裱,制成高档精美的皇家珍藏品,并加盖本馆收藏专用章。以此作为文化交流和馈赠礼品,不仅可以亲睹乾隆皇帝的御笔真迹,还可以体会福瑞吉祥的诚挚祝福,极具文化品位和收藏价值。</p> <p class="ql-block">《清朝原件地契――契尾》 清代官署统一印制的典、卖文契,上面摘印有关法律条款,以便对照执行,须同“草契”粘贴在一起。明清以来颁发“契尾”的主管机关是都察院,康乾以后改由布政司颁发。乾隆朝开始,“契尾”裁开,前幅粘贴“草契”给户主,后幅钤官印汇总交布政司查核。晚清时期,时局混乱,布政司的“契尾”往往不能及时送达,加上财政紧张,各州县自行颁发“执照”以取代“契尾”,粘贴于“草契”之上,待日后补发。解放前,私有房屋田地不动产进行买卖,均至省财政厅登记,业主取得《验契执照》,这是照清代的旧制。清代税契一式二份,一份存县衙门,一份由业主自存。以目前相比照,即是公证。清代的《契尾》,亦即时下的“公证书”。</p><p class="ql-block"> 自解放以后,历经土地改革以及历次运动,旧社会遗留的《验契执照》、《契尾》等旧物已销毁殆尽,若有极少数幸存实属稀有。值今升平时代,又掀起收藏热。这种旧契纸、存根、票据等在当今古玩市场以及近年来的拍卖预展中也时有展出,且年代越久底价越昂。 清朝历代10个王朝和洪宪康德、伪满洲国时期以及国统区、解放区和解放后15张为一套的《契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清朝历代10个王朝和洪宪、伪满洲国时期以及国统区、解放区和解放后15张为一套的地契《契尾》,我们有这套地契与需要收藏的朋友交换。</p><p class="ql-block">ozmanly交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