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想借的那个人</p><p class="ql-block">--刘晓庆最憋屈的时候,竟也与“借”发生了交集。</p><p class="ql-block">诗云:传屐朝寻药,分灯夜读书。</p><p class="ql-block">说的是古代邻居间借鞋采药,借光读书,生活相融的那些事。说明“借”这档子事自古就有。</p><p class="ql-block">昨天,有一老乡在村民群里说:“谁借了我修剥儿(树)的剪子呢?我忘了是谁,赶紧拿来,我急着用。”</p><p class="ql-block">另有人在朋友圈里说:“年关将至,敬请回款;生意不易,愿您理解;诚信是金,且行且珍惜。”</p><p class="ql-block">这些信息都与借有关系。</p><p class="ql-block">现在的城市人借东西的已经很少了。1970年代以前的农村,借东西总是少不了的。</p><p class="ql-block">米面油盐火柴零花钱,总会有一时不便的时候。借少量的米面豆子就用木头升子,不需要称;借盐碱面洗衣粉就用火柴盒,握在手心小心翼翼地拿回去。另外谁家能把家具置全呢?各种农具工具也常常借。这是当时农村的现实。</p><p class="ql-block">所以我后来就喜欢置家具,电工木工金工的等等,自己用方便,别人借方便。</p><p class="ql-block">诚然,在借的事上,最能反映人品的,是借了之后的“还”。</p><p class="ql-block">小时候,父亲教导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借用了人家的东西立马就还了!”</p><p class="ql-block">比如你借了邻家的锄头干了一晌午活,回到家又饥又渴又累,刚坐下,父亲说:“先把人家的锄头擦干净,还了!”以致于我要求家人和孩子们:用了人家的东西,马上就还了。</p><p class="ql-block">借钱比借东西的性质要特殊一点。</p><p class="ql-block">我农村的亲友比较多。农村人挣钱不易。大家都认为我是吃官饷的,借钱的就多一些。当然,他们也知道我工资有限,开口一般比较节制。</p><p class="ql-block">我知道对于特殊情况下的人,借额虽小,作用不小。</p><p class="ql-block">哪怕一个亿万身家的人,也可能有一贫如洗的时候。一块钱逼倒英雄汉。</p><p class="ql-block">刘晓庆最困难的时候,有朋友把口袋里仅有的几百块钱给了她。她感动得不得了,说:“这是姐借你的哦!”。若干年后,她把这件事写到了《人生不妨再来一次》里,让全世界都知道了。</p><p class="ql-block">无论借什么,“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可一到现实就复杂了。</p><p class="ql-block">有的人有了钱就赶紧先还借贷;有的人没钱也会另想办法按期归还;而有的人本来就不计划还。</p><p class="ql-block">可是不还钱的人不小心撞见了你,表情很难受,好像一辈子再也不想见你了。</p><p class="ql-block">这是因为社会,还是因为个人?</p><p class="ql-block">也许苦难可以毁掉一个人的尊严,但是决不要自毁诚信。</p><p class="ql-block">可见,做人难,难做人啊!</p><p class="ql-block">这个意思,被刘晓庆演绎成“做人难,做女人难,做名女人更难,做单身的名女人难乎其难”的名言。</p><p class="ql-block">人上了年纪,有时候会寂寞。我就经常想起以前一个经常借我东西的邻居。那个人很可爱,性格善良,讲话温柔,主要是有借有还。我就喜欢这个邻居借我的东西,可惜多年前就走了。</p><p class="ql-block">说到这里,我还想提示有诚信的有特殊困难的那些人,我就这么点家底儿,你想借点什么吗?可别多心哦!</p><p class="ql-block">你看,我的题目就是上面的这两层意思。</p><p class="ql-block">人上了年纪,借贷或者被借贷都应当尽量避免了。可是,我又傻瓜似的点捻别人来借。</p><p class="ql-block">人上了年纪,说话尽量少一点,写东西尽量短一点。有些事,展开了说,就成了废话。</p><p class="ql-block">人上了年纪,记性越来越差了,又临近年关,我有以前借了谁的剪子或者别的什么,忘记还的,敬请提示我一下。</p><p class="ql-block">我是个直筒子,可没有别的意思哦!</p><p class="ql-block">作者:张书平,网名东方欲晓,山西临汾洪洞人,1954年生,大学文化,曾任高中语文老师。爱好文学书画音乐。书法作品曾在深圳几次获展。曾在中国教育报、现代教育报、临汾报发表多篇文章。现居深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