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民歌茉莉花, 香飘到天涯;</p><p class="ql-block">多谢何仿老,全民怀念他!</p> <p class="ql-block">何仿先生生前指导我和六合民歌手邵长荣排练。</p> <p class="ql-block">民族声乐博士现身说法小试牛刀</p> <p class="ql-block">耄耋老朽为采风导游</p> <p class="ql-block">又见斯人已阴阳相隔</p> <p class="ql-block">主人介绍如庖丁解牛</p> <p class="ql-block">《何仿传》作者自序</p><p class="ql-block"> 王家干</p><p class="ql-block"> 何须虎视雄姿扫六合</p><p class="ql-block"> 仿佛茉莉花香醉五洲</p><p class="ql-block"> “六合”一词,本意谓东、南、西、北加天、地,六方合一,泛指整个宇宙的巨大空间。</p><p class="ql-block"> 西汉大政论家、文学家贾谊在评论秦王朝得失的散文《过秦论》中称道早期的秦王说:“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以鞭笞天下,威镇四海。”</p><p class="ql-block">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古风》之三写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p><p class="ql-block"> 就连四考秀才不中的洪秀全在1843年从广州乘船回家途中写的反诗《潜龙》中也提到了“六合”:</p><p class="ql-block"> 龙潜海角恐惊天, </p><p class="ql-block"> 暂且偷闲跃在渊;</p><p class="ql-block"> 等待风云齐聚会,</p><p class="ql-block"> 飞腾六合定乾坤。</p><p class="ql-block"> 十年后,洪秀全政教合一的太平军攻下了南京,很快兵发城北的六合县,谁知遇到了六合民团的顽强抵抗,大败而归。清军也特别注重六合的防护,不断增兵,双方在此争夺“拉锯”了六年之久,历经60多次战争,死伤几十万人,遂有了“铁铸六合”的说法。1858年秋,洪秀全借助陈玉成的英明指挥,用重兵打下了六合古城,可不到一年,又被清军策反,可见双方对“六合”重视之程度。</p><p class="ql-block"> 六合者,天下也!口彩何等重要啊!</p><p class="ql-block"> 公元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占领了南京,当时有“将军诗人”之称的陈毅即兴写道:</p><p class="ql-block">旌旗南指大江边,</p><p class="ql-block">不尽洪流涌上天,</p><p class="ql-block">直下金陵澄六合,</p><p class="ql-block">万方争颂换人间。</p><p class="ql-block"> 不过,原六合县之名是因山而得。六合古称棠邑,始建于公元前559年(比南京还早87年),是楚王给伍尚(伍子胥之兄)的封地。隋开皇四年,因境内有一座六峰环合的六合山(又称鼎山、定山,现在浦口境内)而有了这气势恢宏的县名。从此以后,除在南唐时被改称为“雄州”十个年头外,这“六合”大名一直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公元1942年冬,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二师所属的淮南大众剧团来到六合县金牛山地区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只14岁的小文艺兵何仿在民间采风时搜集得《鲜花调》,他不但把这首民歌记录在小本本上,而且牢牢地刻印在心坎里。又过了15冬春,即将迈入而立之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歌队队长兼指挥何仿把此民歌加工整理成了《茉莉花》,进京演出,一炮打响,当即被中国唱片社看中出了唱片,广为发行,优美动人的《茉莉花》开始在华夏大地上流行,后来又香飘海角天涯……因而有“鲜花调扎根金牛山下,茉莉花香飘四海五洲”的说法,军旅作曲家何仿先生也就有了“茉莉花之父”的美誉。</p><p class="ql-block"> 六合撤县建区后,曾多次举办《茉莉花文化艺术节》,何仿先生多次亲临现场指导,而我又是何老点名必须邀请的陪同者。我有幸目睹了第一至第八次盛事的全过程,感受着前辈艺术家的高风亮节和献身精神……</p><p class="ql-block"> 2013年9月21日中午12时,一颗硕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何仿先生和我们永别了……</p><p class="ql-block"> 我必须为他送行!当晚随即写出一副藏头挽联:</p><p class="ql-block"> 何须虎视雄姿扫六合,</p><p class="ql-block"> 仿佛茉莉花香醉五洲! </p> <p class="ql-block">近在咫尺已隔世遥望</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王家干,男,1945年8月出生,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会员、国家二胡考级考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音乐家协会会员、群众文化副研究馆员。他自幼喜爱艺术,10岁习琴,13岁被特招入艺术师范,16岁至专业文艺团体,由主胡而指挥,由指挥而作曲,由作曲而作词,由作词而作诗,由作诗而作文。曾任靖江县歌舞团、六合县文工团乐队队长兼指挥、六合师专音乐老师、六合县文化馆常务副馆长、六合区文艺创作室主任等职。</p><p class="ql-block">王家干一生以“手艺人”自居。自称“不甘寂寞的小人物,不肯盲从的老百姓”。“不信天命信拼命”是其座右铭。信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坚持“不吹牛、不拍马、不落井下石、不墙倒众人推”。极力“与人为善、成人之美”,但也“嫉恶如仇、针锋相对”。追日追月追真谛,觅琴觅弦觅知音。有感而发创作,很少无病呻吟,且为文始终坚持四个标准:民众欢迎、行家认定、总编放行、自己过瘾。曾在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有《弦外集》、《中外诗歌精选》、《现代诗歌精选》。参与过《江苏二胡考级教材》和《放歌南京》等书的编辑。长篇传纪文学作品《芬芳人生》(经典《茉莉花》收集加工者何仿传)在南京出版社付印出版。也曾应中国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邀请,于2004年率领12名民歌手进京录制了20多个江苏民歌专题节目,在央视的多个频道中向世界播放过。退休后被南京《都市文化报》和《周末新江北报》聘用主编文化副刊。先后参加南京钟山民乐团和南京市文化馆的群星民乐团,演奏二胡、高胡、板胡、中胡及自己改良的三根弦的胡琴。1983年率先发起举办雨花石展览而担任过南京雨花石协会副会长二十载,现仍任其顾问。70岁后依然在全国的征文和南京市的器乐创作和比赛中得创作奖和演出奖。其中《灵岩石说》获中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二等奖、《妹打号子哥等待》获南京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二等奖和创作奖。</p><p class="ql-block">王家干2007年被南京民乐团邀请,任其在因特网《西祠胡同》的《金陵乐谈》的版主,并兼任《雨花石文化园》的首席顾问和名誉版主。曾被西祠胡同《六合人家》评为十佳网友。2017年获江苏省百名健康文化老人称号,2019年获江苏省最美文艺家志愿者称号。2020年获江苏省学雷锋先进称号。2022年1月被新成立的六合区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聘为名誉主席。百度里输入“王家干”可看到江苏电视台教育频道为他摄制的电视专题片《跨界奇人王家干》(上下集)和他演奏的很多视频及大量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