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名列中国四大名山第一山的泰山,凡喜欢旅游的人们一定会去攀登。然而,有多少人到过泰山脚下的岱庙呢?我想,恐怕有不少人没有去过。然而,被游人忽略的这座岱庙竟是一座有二千多年悠久历史的祭祀泰山的第一庙,自汉代始,有几百位帝王驻驿过此庙。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在这座不太起眼的地块上祭拜过。</p><p class="ql-block"> 岱庙,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南麓,俗称“东岳庙”,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拜泰山神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岱庙,在汉代以前就有这块帝王祭拜驻跸地,于汉代开始创建庙宇,至唐时已殿阁辉煌。在宋真宗大举封禅时,又大加拓建,于是岱庙形成南北长405.7米,东西宽236.7米,呈长方形,总面积96000平方米的规模建制,其建筑风格系帝王宫城的式样,周环1500余米,庙内各类古建筑有150余间。规模宏大,建筑精美,令人震撼。如不到此庙,就不知中国历史上历代帝皇是如何隆重地祭拜泰山的,其留存的碑石、记文又是如何描述泰山神灵的,其两千多年前栽植的古柏、古松、古槐、古银杏又是以何种状态屹立在泰山脚下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的…,总之,你只有到了这座庙宇,才能领略中国这个古老的农耕社会是如何重视山川大地与中华第一名山秦山的。</p><p class="ql-block"> 以下,我将向各位介绍一下岱庙的情况,顺旅览线路而述。当然,只是介绍我所看到、听到的史迹。遗漏之处,还望各位知悉者谅解与补充。</p> <p class="ql-block">先想介绍一下岱庙的前殿,或可说相当于寺院的“山门”,是一座雄伟古老的石牌坊与一片殿堂组成,叫“遥参亭”,成为岱庙的前殿与护围门,其正南门紧临泰安市东岳大街。</p><p class="ql-block"> 此为“遥参亭”前的遥参坊,是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建造,至今完好无损。旁有旗杆高竖,左右铁狮蹲列。</p> <p class="ql-block">遥参亭,外观並不太显眼,单檐歇山顶,红墙,三孔圆洞门,正门为入口,上悬“登泰山第一行宫”匾额。在热闹的车流人往的大街旁,並不太引人注目。</p> <p class="ql-block">进入门內,圆洞门内上方,悬一块“登泰山起点”的直竖匾额。</p> <p class="ql-block">遥参亭座落在岱庙正阳门外,是岱庙的前庭。取名“遥参亭”意为人们在遥远处参拜、祭祀泰山的一个出发处。遥参亭为过亭式院落,东西宽52米,南北长66.2米,总面积3442.4平方米。正殿五间,建在院中心长方形台基上面,宽10.8米,进深7.75米,通高7.9米,为四柱五梁、九脊单檐歇山式,黄瓦盖顶。中间大殿祀碧霞元君。两侧为东西配殿,現殿中供奉王母娘娘与观音菩萨。</p> <p class="ql-block">此为遥参亭内正殿,供奉泰山神与碧霞元君。是古代帝王参拜泰山前必须祭祀的。</p> <p class="ql-block">正殿两旁为配殿</p> <p class="ql-block">供奉王母娘娘与观世音菩萨</p> <p class="ql-block">穿过院内此圆洞门即可看到岱庙坊正门</p> <p class="ql-block">岱庙坊前置一古香炉</p> <p class="ql-block">岱庙前矗立的一古石牌坊一一岱庙坊。</p><p class="ql-block"> 岱庙坊位于遥参亭与岱庙之间,又名玲珑坊,是山东布政使施天裔建于清代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通高12米,宽9.8米,深3米,总体略呈方形,造型端正,坊顶为歇山式仿木结构,为四柱三间三楼式牌坊,高低错落,通体浮雕,造型雄伟,精工细琢,为清代石雕建筑的珍品。也是泰山上下体量最大、雕刻工艺最为精美的一座牌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坊柱南北两面镌刻对联,南面上联:峻极于天,贊化体元生万物。”下联:“帝出手震,赫声濯灵镇东方。”北面上联:“为众岳之统宗,万国具瞻,巍巍乎德何可尚。“下联:“操群灵之总摄,九洲待命,荡荡乎功孰于京。”</p> <p class="ql-block">岱庙外墙。</p> <p class="ql-block"> 岱庙,始建自汉代,俗称“东岳庙”,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拜泰山神的重要场所。这座两千多年前始建的庙宇,体现出了华夏民族作为农耕民族文化的特点和历史印记。1988年,岱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岱庙与中国传统最古老信奉天地、玉皇大帝、神仙的道教有关,所以岱庙亦是道教主流全真派的圣地。</p><p class="ql-block"> 据说岱庙正对着泰山山顶的南天门。这里不仅是登泰山的重要起点,更是这条长中轴线的起点。有趣的是,据说北京紫禁城的太和殿也在这一轴线上。这无疑强调了岱庙与整个泰山文化及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p><p class="ql-block"> 岱庙与北京故宫、山东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并称“中国四大古建筑群”。在岱庙内,最大的建筑便是正殿宋天贶殿,它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曲阜孔庙大成殿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宫殿”。</p><p class="ql-block"> 这座古建筑群内保存了大量的文物,包括历代帝王碑刻,及东汉衡方碑、张迁碑、西晋孙夫人碑、唐双束碑(鸳鸯碑)、秦代李斯小篆碑等,现有211通历代碑刻和48块汉画像石,使岱庙成为我国继西安、曲阜后的第三座著名碑林。</p><p class="ql-block"> 岱庙内还有许多古树名木,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汉柏”和“唐槐”,如两千余年前汉武帝种植的“汉槐连理”、“挂印封侯”、“赤眉斧痕”及“唐槐抱子”等等,这些古老的树木为岱庙增添了历史的苍桑感。</p><p class="ql-block"> 总之,岱庙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庙宇和碑林,也是一座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典园林。</p> <p class="ql-block">岱庙正门:正阳门。</p><p class="ql-block"> 正阳门位于岱庙坊后,始建于宋,毁于二十世纪中叶。正阳门高8.6米,上面的五凤楼高11米,共5间,为九脊单檐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瓦,额枋金龙飞舞,远远望去翘檐翼然,翩翩欲飞。</p><p class="ql-block"> 正阳门有两扇朱红大门,门上镶有81个铁制馒钉,有铺首,象征着岱庙的尊严,古时候只有帝王才能从此门进入。</p><p class="ql-block"> 庙墙四角有角楼,按八卦各随其方而名:东北为艮,东南为巽,西北为乾,西南为坤。门楼、角楼均于民国年间毁坏。1985年重建正阳门和五凤楼,黄瓦盖顶,点金彩绘,高耸巍峨。</p> <p class="ql-block">岱庙城墙一侧与城墙上角楼(巽楼)</p> <p class="ql-block">进入岱庙正阳门后,你能瞧见院落内都是高大蒼劲的古树与各个朝代的石碑,分置通道两边。主通道正前方是“配天门”大殿。我们先欣赏配天门大殿前通道两边高大的石碑与两边的院落“汉柏院”与“唐槐院”吧。</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第一眼就能看到的一棵汉柏,名为“挂印封侯”柏,相传为汉武帝所植,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为岱庙古树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重修泰岳庙碑记。俗称“宣和碑”,</p><p class="ql-block"> 凝重、高大,令人震惊。碑高9.25米,宽2.1米, 龟趺螭首。龟座高1.85米,宽3米,长5米,重4万余斤,为岱庙诸碑之冠。</p><p class="ql-block"> 该碑立于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年),碑文记载了宋徽宗在位20余年间增修缮岱庙的情况,碑阴面有明人“万代瞻仰”四个巨字题刻。</p> <p class="ql-block">大宋“宣和碑”的阴面,上刻“万代瞻仰”四字题刻,每个字足有一米多见方,为岱庙内最大碑文字体。</p> <p class="ql-block">一眼就能看到“五岳独宗”四个红字大字的巨碑,(“祥符碑”的阴面),高大,震撼。先介绍一下此碑的历史背景:公元1004年秋,一代名后辽国萧绰与圣宗亲率大军南下,宋真宗不得不亲自到澶州(现河南濮阳)督战。在当时已大胜的情况下,与辽国签订了耻辱的“澶渊之盟”,以“绢银换和平”。此举朝野震动,人们满怀怨恨。为平息民怨,转移社会矛盾,公元1008年,真宗自导自演了“降天书、封泰山”的闹剧。并于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在岱庙立《大宋封东岳天齐仁圣帝碑》,即“祥符碑”。</p> <p class="ql-block">《大宋封东岳天齐仁圣帝碑》是宋真宗于祥符六年即公元1013年所立,俗称《祥符碑》(背面题:“五岳独宗”,为明代补书)。位于岱庙内配天门西南侧的唐槐院门前,与东侧大宋“宣和碑”对称。碑高8.2米,宽2.3米,由翰林学士晁迥撰文,翰林待诏、朝散大夫尹熙古篆书碑额并书写碑文。碑文借助泰山的神威,对北宋王朝极尽歌颂。</p> <p class="ql-block">“太帅泰安武穆王祠”碑,为元代所立碑石,为纪念元代太师武穆王,他的封地在泰山一带。此碑反映元代溶入汉族后,蒙古贵族仿制汉代礼仪,融入汉文化,采取汉族葬制的一个实例。</p> <p class="ql-block">唐槐院,位于进入正阳门后院内西侧,多古木、碑石,而以唐槐为主。</p> <p class="ql-block">“唐槐抱子”古树,为唐代古槐,亦为岱庙内八景之一,多有古代帝王、文人题诗赞颂。</p><p class="ql-block"> 现树下立有明朝万历年间甘一骥书写的“唐槐”大字碑,字体遒劲有力。并立有乾隆亲笔题刻:“兔目当年李氏槐,枒槎老干倚春阶,何当绿叶生齐日,高枕羲皇梦亦佳”。</p> <p class="ql-block">唐槐院内“古槐荫山”假山石与古树紧嵌在一起,如同一盘景,为岱庙古树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从院东边炳灵门进入即为“汉柏院”。</p><p class="ql-block"> 汉柏院内有古柏七株,传为汉武帝东封时所植。如今扭结上耸,苍劲葱郁若虬龙蟠曲。虽已肤剥心枯,却新枝继生。古人誉为“汉柏凌寒”,为泰安八景之一。树下有清康熙年间河道总督张鹏翮题《汉柏诗碣》。院内存历代碑碣90块,仅乾隆皇帝登岱传作就有26块,诗30首。亭台及东墙内嵌70余块。有张衡《四思篇》、曹植《飞龙篇》、陆机《泰山吟》、米芾《第一山》、乾隆帝《登岱诗》等碑石。</p> <p class="ql-block">“赤眉斧痕”柏,至今生长旺盛,青翠欲滴,亦为汉武帝所植。据郦道元《水经注》载:“赤眉尝斫一树,见血而止”。現柏树下部仍有一砍伐痕迹,並有红色浸染,树亦由此得名。此古柏亦为岱庙古树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汉柏</p> <p class="ql-block">三棵汉柏</p> <p class="ql-block">“连理柏”,据《水经注》载,为汉武帝所植,为岱庙古树胜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是岱庙中的一棵古柏树,其树瘤状如麒麟,被列入岱庙古树八景之一:麒麟望月。</p> <p class="ql-block">“蒼龙吐虬”柏,传为汉武帝所植,巳有两千一百余年,由一株桧柏和一株侧柏组成。亦为岱庙古柏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所绘画古柏实拍图。</p> <p class="ql-block">御制汉柏诗图碑,为乾隆皇帝(1762)第四次到泰山,回宫后凭记忆所绘。碑周环刻乾隆皇帝咏汉柏诗三首。该碑由抚臣富明安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刻制。</p><p class="ql-block"> 碑两旁石碑诗文分别由明代陈昌言和清代张鹏翮所题。</p> <p class="ql-block">观海碑,“观海”二字是由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山东左布政使张钦所书。原碑立于泰山顶上,后移至岱庙内。</p> <p class="ql-block">“第一山”碑文,相传为北宋著名大书法家米芾所书。</p> <p class="ql-block">院落内的唐代古径幢</p> <p class="ql-block">古经幢。其背后墙壁上嵌有一排古名人书法石刻,内容大都是赞颂泰山的。</p> <p class="ql-block">现在我们回到院内主通道上的第一幢正大殿:配天门。五间歇山顶,五彩斗拱,上覆琉璃瓦。其殿名取孔子语“德配天地”而名。殿内原供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仙。</p> <p class="ql-block">其东首为“三灵侯殿”,祭祀的是周朝谏官唐宸、葛雍、周武三人。传说宋真宗东封泰山时,在岱顶南天门见到了这三位神人,于是就加封为“三灵侯”,並建庙祭祀。</p> <p class="ql-block">其西首为太尉殿,是专门祭祀唐代名人杜崇的。此人在唐武宗的会昌年间曾被任命为中书侍郎,是个清官、忠臣。</p> <p class="ql-block">配天门大殿侧面景观</p> <p class="ql-block">此为岱庙第二进大院的主殿“仁安门”。仁安,取义于《论语》“仁者安仁”的意思。始建于元代。两侧有东西两神门。</p> <p class="ql-block">仁安门内有匾额:天下归仁。始建于元代,明清重修。祭祀天聋、地哑之神。</p> <p class="ql-block">进入仁安门,又是一院落,遍院为古树、碑石、假山石、花草等。两侧为钟鼓楼。院落中有石栏护卫的名木与假山石,院中间通道上有一株如铁浇铸的黑墨色转缠状古树,非常显目。</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株黑色枯死的古柏,看它的躯体以顺时针方向拧扭盘旋而上,纹理清晰,质感细腻,尤为奇特。传说它是一位古代忠臣的化身,因他的耿直不阿,拒不谢罪而被皇帝斩首,他的魂魄就立于路旁向泰山神申冤告状。此树被列为岱庙八景之一—“宁死不屈”。虽是传说,但从这棵树的造型特点而言,却蕴含着一种曲折奋进的力量,还有一种既刚健又柔和的美感,这正是人们喜欢它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唐代石经幢,位于天贶殿西边后部。是一珍贵的千年佛教遗物。</p><p class="ql-block"> 该石经幢高约2.6米,由基座、幢身和幢顶三部分构成,整体风格精致美观。幢身分为三部分,刻有佛教密宗的咒文或经文、佛像等,多呈六角或八角形。该经幢在隋唐时期被立,距今已有1140余年历史,原位于泰安市的肥城市湖屯镇陶山幽栖寺内。后寺庙毁于战乱,经幢被移至岱庙加以保护。</p> <p class="ql-block">大宋封祀坛颂碑,立于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碑高4.5米,宽1.6米,厚0.8米,由丞相王旦撰文,裴璃行书並篆额。</p> <p class="ql-block">大宋天贶殿碑,立于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系宋真宗封泰山、谢天书创建天贶殿后所立,碑文保存了宋真宗登临泰山的史料。</p> <p class="ql-block">大观圣作之碑,又名“御制学校八行八刑之碑”,是研究宋代教学制度的宝贵资料。立于宋大观二年(1108)</p> <p class="ql-block">大金重修东岳庙之碑,又称“三美碑”,立于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位于岱庙天贶殿东碑台上。该碑螭首龟趺,通高6.6米。碑文详细记载了金大定十八年(1178年)春岱庙遭受较大火及金世宗重修岱庙的经过。从整个碑的造型、碑文、书法三个方面表现了独特的风格。该碑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一定位置,被赞颂为"三美会一碑,书笔秀逸,实为金源一代金石之冠。"是研究岱庙兴废及历史沿革的宝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重修东岳庙记碑,立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为山东布政使施天裔重修岱庙记事碑。碑阴刻“重修岱庙履历记事”。</p> <p class="ql-block">此院内有两座阁亭,内置大石碑。一为“去东岳封号碑”亭,系明太祖朱元璋去除历代泰山神封号,诏以“东岳之神名其名“的御制碑。以显示朱元璋作为一代帝王的权威。</p> <p class="ql-block">另一阁亭内置“乾隆重修岱庙记碑”,俗称“滿汉碑”,立于请乾隆三十五年(1770)。系乾隆皇帝庆祝其“六十诞辰”、其母“八旬万寿”,重修岱庙时所立。以显示乾隆皇帝以仁孝治天下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皇帝“重修岱庙记”碑,用满汉文字记载,是岱庙唯一一通“满汉合壁”碑刻。反映了在中华传统文化陶融下,经一二百年的磨合,滿汉民族的融合,也是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珍贵史料。</p> <p class="ql-block">沿岱庙中轴线继续参观。</p><p class="ql-block">此院正中处为岱庙主建筑:天贶殿。该殿创建于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为祀东岳泰山之神的主殿。整座大殿雕梁彩栋,贴金绘垣,丹墙壁立,峻极雄伟,虽历经数朝,古貌犹存。</p> <p class="ql-block">天贶(音况)殿是岱庙的主体建筑, 位于岱庙仁安门北侧,元称仁安殿,明称峻极殿,民国始称今名。相传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六月初六有“天书”降于泰山,宋真宗即于次年在泰山兴建天贶殿,以谢上天。天贶殿长48.7米,宽19.73米,高22.3米,面积近970平方米,大殿建于长方形石台之上,三面雕栏围护,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八角,斗拱飞翘,上覆黄琉璃瓦,檐间悬挂“宋天贶殿”的巨匾。体現中国传统九五之尊的建筑风格。大殿重台宽广,雕栏环抱,庄严、穆肃、雄伟,视之使人惊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天贶殿置于宽阔的大露台上,大露台分上下两层,雕栏环抱,站在大露台上,大有豁然开朗之感。露台两侧各有一座御碑亭,内立乾隆皇帝拜谒岱庙的诗碑。中间是明万历年间铸造的大香炉。露台下古柏相夹的甬道向南延伸,尽头是一个方形石栏小池,俗称“阁老池”。皇帝举行大典参拜泰山神时,群臣就恭候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阁老池内及周围9块姿态怪异的太湖石,据说是金代(公元1209年)所立。每块石头各俱特色。</p> <p class="ql-block">天贶殿大堂正中佛龛内,供奉“东岳泰山之神”即东岳大帝。龛上悬清康熙皇帝题“配天作镇”匾,门内上悬乾隆皇帝题“大德曰生”匾。</p><p class="ql-block"> 殿内东、西、北墙壁上绘有巨幅壁画,名《泰山神启跸回銮图》,长62米,高3.3米,描绘泰山之神出巡的盛况。东半部是出巡,西半部是回銮。整个画面计675人,加以祥兽坐骑、山石林木、宫殿桥涵,疏密相间,繁而不杂,是中国道教壁画杰作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传统绘画的优秀画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天贶殿内东北西三面的《泰山神启跸回銮图》传为宋代所绘。壁画全长62米,高3.3米,画面借描绘泰山神出巡时的浩荡宏伟的场面来歌颂北宋皇朝的輝煌气势。</p> <p class="ql-block">注:据研究者分析,此壁画始创于宋代,但由于年代久远,加上火灾、地震、人为作用等破坏,此壁画已不是原作,在明清两代应重新修缮、绘画过。</p> <p class="ql-block">殿前阶上这棵大树,被称为忠魄树,据说是唐代忠君安金藏的化身。武则天时,保护李氏家族,他自杀身死。唐玄宗登帝位后,追封他忠君,此树被称“孤忠柏”,被列入岱庙八景之一:孤柏披忠。</p> <p class="ql-block">殿前有两口巨大的铁铸水缸,为宋代制造。</p> <p class="ql-block">殿前南有小露台,台上一石卓然中立,名扶桑石。据说有一故事,游人总喜欢抚摸它,因为据说会带来吉祥。</p> <p class="ql-block">天贶殿前两侧有御碑亭,内置乾隆皇帝谒岱庙诗碑。</p> <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巡泰山御诗及记事碑</p> <p class="ql-block">天贶殿前的另一碑亭,内有乾隆皇帝颂泰山御诗碑</p> <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又一诗碑</p> <p class="ql-block">天贶殿两侧为东西碑廊,还有历代石刻陈列馆,各种碑碣汉画像石琳琅满目,泰山历代碑刻精品大都集中在这里。这些碑刻几乎集中国书法之大成,上追晋代“二王”,下承宋朝“四大家”,真草隶篆,体例俱全;颜柳欧赵,风格各异,其中有七大汉碑的《衡方碑》、《张迁碑》;晋代三大丰碑之一的《孙夫人碑》;造形新颖,书法相异的《双束碑》;泰山佛教记事名碑《大唐齐州神宝寺碑》等共19块,均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东汉.衡方碑,汉代隶书,字体方正大气。</p> <p class="ql-block">东汉.张迁碑,充分体现了两千多年前汉代隶书风格。</p> <p class="ql-block">西晋.孙夫人碑,记录西晋一女子人生事迹。在书法字体上是由隶到楷书的重要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唐.双束碑(鸳鸯碑),历史上著名石碑,有三奇:其型制奇,两石合并一起並加一宝顶;内容奇,是一记录唐高宗与武则天诗文、事迹的合碑;文字奇,字形中有不少武则天创造的新字。</p> <p class="ql-block">天贶殿后,沿中轴线,为后寝宫,有主寝殿与左右两配殿。</p><p class="ql-block"> 主殿正门匾额题书为“权与造化”。殿前有一祭祀的铁制大香炉,为明代铸造。</p><p class="ql-block"> 寝宫主殿,面阔五间,为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诏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后”修建的后宫。封建统治者为了达到“借神安民”的目的,建此“皇妃”寝宫。 今辟为泰山文物展室,展示历代祭祀、歌颂泰山的石刻、石碑、雕刻等大量遗存物,尤为珍贵,值得一看。</p> <p class="ql-block">現在介绍一下位于岱庙中部、其东边的一群建筑:“东御座”。旧称迎宾堂,创建于元代。清乾隆年间拓建改为驻跸亭,是目前泰山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乾隆行宫。有仪门、山门、正庭、配房、四面游廊连接,均为楠木色油漆,卷棚式硬山建筑。</p> <p class="ql-block">从此仪门中进入即可抵东御座一一乾隆皇帝行宫。</p> <p class="ql-block">东御座</p> <p class="ql-block">东御座内行宫情景</p> <p class="ql-block">东御座殿前左边有一残碑,即是著名的秦泰山刻石碑,现用玻璃罩着,为岱庙最珍贵的历史文物。</p> <p class="ql-block">秦泰山刻石碑,刻于公元前219年,系秦始皇封禅泰山于岱顶所立。公元前209年增刻秦二世颂德诏书,均由丞相李斯篆书。刻石原文222字,历经沧桑,现仅残存十字:“臣去疾臣请矣臣”七字完整,“斯昧死”三字残缺。秦泰山刻石列为国家一级文物,为泰山现存最早的石刻,是中国书法珍宝,也是罕世珍宝。</p> <p class="ql-block">行宫殿内布置乾隆皇帝休闲御座,坐榻上方有“勤政亲贤”四字题书,两旁楹联为:唯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p> <p class="ql-block">东御座前的一楼阁:壶天阁。</p> <p class="ql-block">壶天阁诗碑,系清乾隆皇帝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御题。</p> <p class="ql-block">壶天阁台基墙壁上嵌的碑文,为五大夫松诗碑,此诗为乾隆皇帝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御题。</p> <p class="ql-block">岱庙内后院西侧,有铁塔一座。明嘉靖十二年(1533)铸造。原有十三级,后因日军轰炸泰安时被毁,现存四级。</p> <p class="ql-block">岱庙后部东北侧,与铁塔相对称之处,有一铜亭,位于岱庙后花园东侧,又名“金阙”,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铸造。原在岱顶碧霞祠内,清初移于山下灵应宫, 1972年移入岱庙。亭为铜铸仿木结构,造型优美,铸工精致,系明代铸造艺术精品。它与北京颐和园铜亭、昆明鸣凤山铜亭并称“国内三大铜亭”。</p> <p class="ql-block">岱庙后围墙门,为“厚载门”,也是岱庙北出囗,从此出可直抵泰山。</p> <p class="ql-block">编后记</p><p class="ql-block"> 岱庙是中国古代帝王登五岳之宗泰山祭祀、封禅的第一站,是历代帝王行使帝王权威、巩固其天下一个重要礼仪活动的基地。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岱庙。</p><p class="ql-block"> 要讲岱庙,先要讲一讲古代泰山封禅是怎么一回事。</p><p class="ql-block"> 《史记·封禅书》张守节《正义》解释:“ 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据司马迁《史记》记载,从远古的时代起,古代帝王就有在泰山上进行封禅仪式的活动。司马迁在其著作中记载,在汉朝以前,古代中原有72位帝王巡视、封禅过泰山。可见这是一个农耕社会来自远古时代的祭天祀地的重要仪式场所。</p><p class="ql-block"> 封禅活动起源于对天地自然力的崇拜,在原始社会及氏族社会,人们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不能准确地把握,因此产生原始崇拜,特别是在恐惧的状态下,对日月山川、风雨雷电更是敬畏有加,于是“祭天告地”也就应运而生,从最开始的郊野之祭,逐渐发展到对名山大川的祭祀,而对名山大川的祭祀则以“泰山封禅”最具代表。据记载,自三皇五帝开始,包括尧、舜、禹、蚩尤,夏商周诸代帝王,都曾在泰山搞封禅议式;秦始皇、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元世祖、明太祖等诸帝王,更是把泰山封禅列入朝廷祭祀大典的重要活动,並以典藉记载。汉代班固《 白虎通义 》说:“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时,改制应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禅,以告太平也。”也就是说,古代帝王在泰山的封禅,既是对天地山神的崇拜、敬畏,更是出于政治目的,表示帝王受命于天,向天告太平,对天地之神佑护之功表示答谢,当然更要报告帝王的政绩如何显赫。</p><p class="ql-block"> 从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上看,封禅可以说是一项最隆重的典礼。从考古资料看来,其起源或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先民筑坛祭祀的习俗,是非常悠远的。关于“泰山封禅”,一是须登泰山“封山”(给山加高),二是在泰山脚下某一台地“禅土”(给地加厚),岱庙作为帝王登泰山、搞封禅典礼活功的歇脚点、驻跸处、典礼程序预演站则是最理想的场地了,因为岱庙距泰山脚下登山道距离只有5里。所以,自汉以来,特别是唐宋以降,原始的封禅的种种目的与象征,更增添了一层更为深潜的政治意识:即沟通天人之际,协调天、地、神、人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精神意志与外在行为的和谐统一,有利于王朝的安定与长久。于是,岱庙受历代帝王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不断扩大、修建,建殿、增宇,刻碑、勒石,以致使岱庙规模宏伟、庄严,成为历代帝王登泰山瞻拜的必抵之地。</p><p class="ql-block"> 也须提及一下,自汉代以来,经唐宗宋祖,岱庙更增添一层文化色彩,它己作为传颂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基地。为祭祀泰山,为纪念帝王封禅秦山的盛大活动,历朝帝王、官员、文人、名士,留下大量记述这些活功的纪录,並以书法、石刻等形式留存下来,李斯、張衡、曹植、陆机、米芾等位历史名人,以不同的诗文篇,杰出的书法字体,给后代留下珍贵的文字书法实物資料;尤其是宋真宗、宋徽宗、清代康熙皇帝、乾隆皇帝,更是以上百篇诗文、颂谒,以石碑、石刻题字形式留给后人一批无比珍贵的文化、书法、历史史料。更不用说其集中当时智慧与建筑工艺技巧建造的岱庙中的雄伟的宫殿、楼阁、亭台、城楼、花苑等,这些都是古人留给后世的的一大堆无价珍宝。</p><p class="ql-block"> 建议欲登泰山的朋友,或登过泰山未瞻赏过岱庙的朋友,如果来去登泰山,你可以选择先到岱庙走一走,感受一下泰山文化与其悠久深厚的中华传统文明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Laoli(锋)</p><p class="ql-block">2024年元月22日于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