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文徴明《庄子南华经》(内七篇)

飛鳥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庄子》是一部道家经典著作,由战国中期的庄周及其门徒后学所共著,到了汉代以后,被尊称为《南华经》,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庄子》与《老子》、《周易》合称为“三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庄子》有五十二篇,现存的只有三十三篇,分为三部分: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书中包含了大小寓言二百多个,内容包罗万象,对哲学、政治、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的价值等都有详尽的论述。《庄子》是继《老子》之后体现道家学说的一部极其重要的作品,与《老子》双峰并峙,被称为“老庄”。《庄子》书中多次提到老子,谈无为无己之论,也谈论孔子、颜渊,将儒家学说加以发挥,与道家加以结合,以深邃的思想内容和奇妙的创作手法,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是一部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散文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南华经》内篇包含《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七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逍遥游》</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逍遥游》为《庄子》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它旨在说明:世上万物纷纭,虽有“小大之辩”,但“犹有所待者”,都要依赖客观条件。鹏是大鸟,只有凭借九万里风才能起飞;蜩与学鸠是小虫小鸟,故能在蓬蒿间自由飞翔。真正的逍遥者,追求的是一种超越时空限制的绝对自由,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应当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地。这正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齐物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齐物论》是《庄子》的又一代表篇目。《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齐物”和“齐论”合在一起便是本篇的主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养生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养生主》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养生主”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可以尽年”,是全篇的总纲,指出人生有涯知无涯的境况中,当顺循中虚之道,即顺任自然之理。第二部分至“得养生焉”,以厨工分解牛体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余下为第三部分,进一步说明听凭天命,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的生活态度。篇末结语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喻精神生命在人类历史中具有延续的意义与延展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人间世》</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间世》的中心是讨论处世之道,既表述了庄子所主张的处人与自处的人生态度,也揭示出庄子处世的哲学观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全文可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至“此其难者”,以下为后一部分。前一部分假托三个故事:孔子在颜回打算出仕卫国时对他的谈话,叶公子高将出使齐国时向孔子的求教,颜阖被请去做卫太子师傅时向蘧伯玉的讨教,以此来说明处世之难,不可不慎。怎样才能应付艰难的世事呢?《庄子》首先提出要“心斋”,即“虚以待物”。再则提出要“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第三提出要“正女身”,并“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归结到一点仍旧是“无己”。第二部分着力表达“无用”之为有用,用树木不成材却终享天年和支离疏形体不全却避除了许多灾祸来比喻说明,最后一句“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便是整个第二部分的结语。前后两部分是互补的,世事艰难推出了“无用”之用的观点,“无用”之用正是“虚以待物”的体现“无用”之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德充符》</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b>《德充符》的中心在于讨论人的精神世界,应该怎样反映宇宙万物的本原观念和一体性观念。庄子在本篇里所说的“德”,并非通常理解的道德或者德行,而是指一种心态。庄子认为宇宙万物均源于“道”,而万事万物尽管千差万别,归根到底又都浑然为一,从这两点出发,体现在人的观念形态上便应是“忘形”与“忘情”。所谓“忘形”就是物我俱化,死生同一;所谓“忘情”就是不存在宠辱、贵贱、好恶、是非。这种“忘形”与“忘情”的精神状态就是庄子笔下的“德”。“充”指充实,“符”则是证验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大宗师》</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宗师》篇,主旨在于写真人悟道的境界。“宗”指敬仰、尊崇,“大宗师”意思是最值得敬仰、尊崇的老师。谁够得上称作这样的老师呢?那就是“道”。庄子认为自然和人是浑一的,人的生死变化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因而他主张清心寂神,离形去智,忘却生死,顺应自然。这就叫做“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全文可以分为九个部分。第一部分虚拟理想中的“真人”,“真人”能做到“天”、“人”不分,因而“真人”能做到“无人”、“无我”。“真人”的精神境界就是“道”的形象化。第二部分从描写“真人”逐步转为述说“道”,只有“真人”才能体察“道”,而“道”是“无为无形”而又永存的,因而体察“道”就必须“无人”、“无我”。这两段是全文论述的主体。第三部分讨论体察“道”的方法和进程。第四部分说明人的死生存亡实为一体,无法逃避,因而应“安时而处顺”。第五部分进一步讨论人的死和生,指出死和生都是“气”的变化,是自然的现象,因而应“相忘以生,无所终穷”,只有这样精神才会超脱物外。第六部分说明人的躯体有了变化而人的精神却不会死,安于自然、忘却死亡,便进入“道”的境界而与自然合成一体。第七部分批判儒家的仁义和是非观念,指出儒家的观念是对人的精神摧残。第八部分论述“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是进入“道”的境界的方法。第九部分,由子桑的困境,写其安命的思想。自然变化即是“命”,“安命”亦即安于自然的变化流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应帝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应帝王》表达了庄子的为政思想。庄子对宇宙万物的认识于“道”,他认为整个宇宙万物是浑一的,因此也就无所谓分别和不同,世间的一切变化也都出于自然,人为的因素都是外在的、附加的。基于此,庄子的政治主张就是以不治为治,无为而治便是本篇的中心。什么样的人“应”成为“帝王”呢?那就是能够听任自然、顺乎民情、行不言之教的人。本篇表达了庄子无治主义的思想,主张为政之道,毋庸干涉,当顺人性之自然,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临的帖子为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农历乙卯年)文徴明86岁时所书写的小楷帖《庄子南华经》。</p><p class="ql-block"> (用笔:得力秀丽笔小楷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