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4年1月22日 星期一 天气晴</span></p> <p class="ql-block">今日学国学day10|《王阳明心学》10</p><p class="ql-block">哪一个是真正的我?</p><p class="ql-block">之前我们说,王阳明十二岁就确立了成为圣人的志向。但确立这个志向之后。是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摸索、探寻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乏焦虑和痛苦。王阳明年轻时代的这个特点,和他的父亲形成鲜明对比。</p><p class="ql-block">他的父亲王华,是一个自我定位特别稳定的人。王华小时候是一个乖孩子。特别爱学习,是一个学霸。考试不顺利,但很坚持,一直到考上为止,看书也只看儒家的书,其它的都是旁门左道,非常讲究礼仪。总的来说,是一个按照主流社会价值观塑造出来的很正统的人。</p><p class="ql-block">但王阳明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情况。王阳明一直到五六岁才会说话,一开口说话就表现出天才儿童的特点。然后,在整个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他的兴趣非常广泛,充满好奇心。</p><p class="ql-block">然后,12岁向父亲,以及老师宣称自己读书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了做圣贤!立了这样一个志,目标也是希望找到另外的道路,实践一种和父亲不一样的人生。但是,这个和父亲不一样的人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自我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的王阳明。</p><p class="ql-block">他八岁的时候,开始对佛教发生浓厚的兴趣,他自己说对于佛教的兴趣延续了三十多年。</p><p class="ql-block">十几岁跟着父亲去北京,住在长安街。那时候三教九流,混居在一起,佛教的寺庙,和道教的道馆,并列在一起,少年时代的王阳明常常进出这些场所。</p><p class="ql-block">在京城的时候,他还对军事发生了兴趣,梦见自己成了一个将军,一路征战,到了广西的马伏波庙。马伏波,就是东汉时候的著名将领马援。成为少年时代王阳明的偶像。</p><p class="ql-block">有一年秋天,他学习马援曾经到关外去考察边防的情况,一个人走出居庸关,寻访少数民族的居住地,以及关外的地理形势,一个多月后回到北京。那时候正好广西的瑶民发生骚乱,北方也不安定,少年王阳明上书朝廷,提出如何解决边境问题。被他父亲训斥为太狂妄。</p><p class="ql-block">在第二次会考落第后,他从京城回余姚,途径济宁的时候,他游览了太白楼,写了一篇《太白楼赋》,对狂放不羁的李白表示了仰慕。</p><p class="ql-block">在经过南京时,还去拜访了朝天宫的道士尹真人,学习真空练形法。回到余姚后,住进了阳明山洞,既像一个归隐山林间的闲云野鹤,又像是一个遗世独立的修道者。</p><p class="ql-block">科考,文学、佛道,成为他年轻时代反复的尝试,根本上还是想找到成圣的方法,想建立一个成为圣贤的真正的自我。</p><p class="ql-block">决定科考之后不久,遇到理学大师娄谅,又再度生发成为圣人的决心。</p><p class="ql-block">十七岁那年王阳明去江西成亲,迎娶诸养和的女儿,回余姚途中,经过上饶,听说理学大师娄谅在此地,就去拜谒,向他请教如何才能成为圣人,娄谅告诉王阳明:“圣人必可学而至“。</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王阳明从江西回到绍兴,整个人的性格、生活习惯都有所改变,之前他有点不拘小节、爱开玩笑、甚至还有点放浪不羁,但自从相信了“圣人必可学而至”,就变得端庄、严肃,生活也有规律了。</p><p class="ql-block">他自己解释说:“吾昔放逸,今知过矣。”从前放逸,现在知道错了。在考中进士之前,王阳明的兴趣广泛,其实反映了自我认知的曲折。</p><p class="ql-block">什么是自我?一般由身和心构成,少年时代的王阳明,显示了从身心两方面构建自我认同的努力,道家,军事家,是身体层面的。但佛家、理学,是心灵层面的。但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我?是一本经的儒者?还是潇洒脱俗的隐者?还是驰骋疆场的战士?还是修得不坏之身的真人?这些自我的形象,在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的王阳明身上,一直在相互击激荡。</p><p class="ql-block">在这种激荡之中形成了真正的我。在某种意义上,真正的自我,是由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对于王阳明来说,当确立了成圣的种子之后,花了很长时间把这颗种子转化成真正的自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