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上海牌、钻石牌和宝石花牌三大手表品牌,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驰名沪上,几乎家喻户晓。它不仅是上海手表的代名词,并且成了上海人生活方式的一种缩影。它不仅仅是一个计时工具,作为一个寄托了一代人情感的手表,它已经远远地超出了手表本身的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1969年1月16日,地处普陀区兰溪路100号的上海秒表厂,在明确上海钟表公司许可后,着手进行手表试制,至同年4月,成功试制出具有特色的偏中心结枸的钻石牌手表。从此,揭开了“钻石”辉煌新的一页!迈上由生产秒表为主转向以生产手表为主之历程。1978年起,上海秒表厂改为上海手表四厂,不再生产秒表,全部转产手表,至1986年直接改名为上海钻石手表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回望该厂,一路走来,从一家创业仅20人,蜗居私宅的小作坊,发展到占地1.4万平方米,有职工2380人,其中技术人员122人的现代企业,其百折不回,一往无前,以锐意进取的精神,开拓出一条如钻石般的闪光之路,那留下的一串串勇于跋涉的前进足迹,为中国民族钟表工业发展史谱写了一曲美丽华章。在该厂59年的创业历程中,钻石商标的各类产品,先后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闪射出夺目的光芒。该企业正如钻石那般,成为钟表王国里的一块独具异彩的瑰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 双箭牌挂钟,塘山路41号上海德安时钟工厂广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钻石牌手表问世虽晚,但该厂的历史却久远。上海钻石手表厂的前身,最早可追溯到1932年。当年有一位名叫顾海珍(一说,顾海贞)的棕棚修理者,他立志创业,东渡日本经商,回国后于1932年7月,与他的儿子顾德安一起,在他自已的塘山路大连路顾宅(1071弄41号)内,创办了一家属于作坊式的小厂,初名</span><b style="font-size: 15px;">上海德安时钟制造工厂</b><span style="font-size: 15px;">,用其儿子的名字做厂名。至此上海有了第一家钟厂。他从日本采购到了几台旧机床,从日本招来技术工人,就地雇用20多位工人,向政府注册了“双箭牌”商标,开始生产双箭牌座钟。产品投放市场后,反响不错,颇受欢迎,德安时钟工厂的声名也渐渐兴旺起来。一些社会名人也为德安时钟工厂精雅优美、奇异灵巧的各种“双箭牌”座钟题写赞词,为振兴民族制钟工业欢呼喝彩。德安厂制作的座钟,力求精良,计时准确,它的机芯是仿德国“J”字牌的。在座钟式样上,德安厂足满高中低不同档次的消费者需求,有高档马顶平头、马顶大铃、马顶铜柱、大鹏老梅等,以及中档的银面妆台、银面现代式、银面山形等座钟。在座钟造型上,更是追求完美,既有模仿欧美座钟峭拔而秀、绚丽而雅之形质,又揉合了东方文化沉稳舒缓、纤柔秀美之神韵。正是厂家出于这样的追求,才导致“双箭牌”座钟一问世,便出现人见人爱的结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 德安时钟厂生产的“双箭牌”座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德安时钟工厂无辜遭殃,被日寇飞机炸得体无完皮,座钟生产无奈告以终止。业主顾德安欲哭无泪,但壮志不移,想着如何重整旗鼓。翌年,顾安德便与本厂总管家倪行三、中央香皂厂金主金德贤等集资合作,择地公共租界槟榔路1061衖46号(今安远路247弄46号)筹建新厂,决定东山再起。新厂占地100多平方米,招了近50名工人,开业后将原厂名改为</span><b style="font-size: 15px;">“上海金声工业社”</b><span style="font-size: 15px;">。“金声”一词,源自“掷地为金石声”之意。仅凭28样简易工具,开始生产双铃、单铃闹钟。因为与座钟相比,闹钟的在市场上的销路更好。顾德安颇费心思把“钻石”作为闹钟的商标,一是取取其质地坚硬、经久耐用之意;二是其无政治色彩和年代限制。他在设计商标图案时,对钻石的大小、反射光芒进行仔细研究,得出结论:钻石在每天上午10 :10 ′ 20 ″之前,受太阳光照射后反射的光芒最为灿烂夺目。于是顾德安规定,凡金声工业社出厂的闹钟,其时针、分针、秒针都必须一律停在10 :10 ′ 25 ″这一时间刻度上。这个别出新意的设计,使钻石牌闹钟名声更振,再加上造型美观、计时准确、制作精巧,款式多样,故产品一出,迅速畅销于市场,一度曾远销南洋,备受海外华侨的青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 钻石牌闹钟,槟榔路1061衖46号金声工业社广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后,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就成了一个被日军包围的“孤岛”。尽管租界的形势危急,但这里的生活却出奇的“繁华”。随着租界外的大量资本和人口的涌入,租界的金融业、房地产业、轻工业、娱乐业等也都蓬勃发展,形成了一个自由的商业市场。这种“畸型”繁荣,也为金声工业社就业之路打开了方便之门。该社为了借势发展,扩大企业规模,以达到攒快钱的目的,于1939年7月将金声工业社再次从槟榔路(今安远路)旧址,搬迁至劳勃生路(今长寿路)236弄25号新址,厂房由原来100多平方米扩至400多平方米,职工从不满50人扩增至70多人。企业重启后,更名为</span><b style="font-size: 15px;">“金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b><span style="font-size: 15px;">,继续生产钻石牌闹钟。但好景不长。1941年12月8日,日军进犯租界,宣布接管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行政权。这样,租界“繁荣”一夜之间瞬间破灭,让租界跌入了深渊。由于租界内电力供应的严重不足,使金声厂濒于歇业。直到抗战胜利后,工厂才起死回生。1946年,金声工业社的日产量是闹钟50只、电钟20只左右,一时间在上海不少的百货商店墙壁上,又挂上了金声厂生产的电钟。不久国共内战全面爆发,百业凋零,金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也命运多舛,奄奄一息,直至1949年新中国解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长寿路236弄25号的金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方位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上海解放后,工商界万象更新。上海金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也意气奋发,而今迈步从头越。1951年初(据《普陀区地名志》是1954年),厂址从原来的长寿路迁到常德路557号,改名为</span><b style="font-size: 15px;">“上海金声制钟厂”</b><span style="font-size: 15px;">。新厂占地面积近800平方米,职工人数增至150人,产品主要是钻石牌闹钟,日产量达到200余只。1955年,金声制钟厂因军工事业需要,开始生产军工产品,生产了几百只风速风向仪和40只位置指示器军工配套产品。1957年底到1958年初,上级决定将张志刚铜作厂、协丰电镀厂和潘义泰电镀厂三家小厂合并到金声制钟厂。在1957年初秋,企业接到上海钟表公司下达试制挂表的任务。当时,对于挂表生产在国内还处于空白阶段,全厂技术人员和工人一切从零开始,积积探索,敢于创新,克服了没有现成图纸、数据,没有高精尖的机器设备、充足的资金、制造挂表的丝毫经验,在重重困难条件下,历经无数次的试验失败,挥洒了无数滴辛勒工作的汗珠之后,最终在1958年4月,</span><b style="font-size: 15px;">中国第一只国产钻石牌挂表</b><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在金声制钟厂诞生了。且挂表的质量同当时英国生产的先进“史密史”挂表如出一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 钻石牌秒表,常德路557号上海金声制表厂产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全厂员工在尝到首次成功后,以锐意进取的昂扬斗志,在成功试制第一只国产挂表的三个月后,仅用了六个月不到的时间,于1959年3月又试制成功了</span><b style="font-size: 15px;">中国第一代秒表</b><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为了纪念这一不寻常的时刻,故将试制成功的秒表定为593型,代号为504秒表。随后,小批量生产了300只593型钻石牌秒表,提供部队和民间使用。两年不到时间里,上海金声制钟厂先后试制成功挂表和军用秒表,产品供给海军船舶公司、华东物资局和陆军炮司所属的一些单位试用,在军工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一系列的成功经验,极大程度上调动了全厂员工的积极性,一种“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氛围已经形成,全厂员工怀揣新的梦想,准备赓续前行。此时金声制钟厂,暗流涌动,已经在试探向制造手表新的“王国”发起挑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天道酬勤,金声制钟厂自强不息的努力,自然收获了丰硕的成果。挂表、秒表的试制成功,得到了市轻工业局领导的肯定和重视,作为鼓励和支持,上级给企业拨款10万元,让厂里增添更好的生产设备,并落实将原西郊公安分局住地划给工厂,让他们有更大的空间,发挥出更大的能量。这样,金声制钟厂便在1959年9月(《普陀区地名志》为“3月”),进行了最后一次迁厂。新厂址在兰溪路100号,厂房面积约3685平方米。乔迁新址后,工厂生产仍以闹钟为主,秒表生产仅属附带。1960年,该厂闹钟日产量达800只,秒表日产量5只。因为当时秒表不属于民用产品,属于国家控制的军需品,故产量受限。由于秒表生产成本低,售价较高,如能扩大销售对象和范围,成为民用生活品,厂家生产秒表就可获得不少盈利。于是,金声制钟厂从1960年起,逐渐将生产闹钟重点转移到生产秒表上来。1961年,秒表的年产量也从1960年1800只左右上升至8502只。到1963年厂名也直接改之</span><b style="font-size: 15px;">“上海金声表厂”</b><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66年秒表年产量猛增至50080只。是年,金声表厂名正言顺地正式更名为</span><b style="font-size: 15px;">“上海秒表厂”。</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钻石牌手表(试制品),兰溪路100号上海秒表厂产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更名后的上海秒表厂,为适应我国国防建设和不断更新部队军事装备的需要,根据轻工业部和上级公司下达的试制计划,从1968年以后开始试制用于援建坦桑铁路管理系统使用的“511”型秒表;用于人造卫星运载火箭动作指令控制机构的钟表引倍工程检测仪器配套使用的“512”、“513”、“515”型秒表;用于测量原子弹或其它放射性物质浓度的“514”型秒表;用于供发射人造卫星运载火箭地面部队及科研人员自测人造卫星火箭发射过程的“516”型钻石系列秒表等特殊型号的军事专用秒表。上海秒表厂诸多特制的秒表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深受使用单位的赞誉,让“钻石”牌秒表在中国钟表工业发展史上大放异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1966年“文革”开始,在“抓革命,促生产”那个特殊时期,上海秒表厂技术人员和工人们排除外界干扰,成立了手表试制组,根据他们生产军工产品积累的丰富经验,在试制钻石牌手表的道路上,开始新的探索,实现新的梦想。当时,根据上海钟表公司规划安排,决定上海秒表厂帮助当时生产任务忙不过来的上海手表厂,将他们生产的“上海牌”手表的装配任务由上海秒表厂接替过来。故上级公司一开始,对上海秒表厂自行研发手表试制是持否定态度的。后被上海秒表厂“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科研精神和执着追求所打动,终于在1969年1月16日,上海钟表公司明确许可上海秒表厂进行手表试制。公司的支持,使上海秒表厂试制组信心陡增。他们决定,要么不搞,要搞就要在上海手表厂生产的“上海牌”手表基础上,有所革新,有所创新。于是,设计人员翻阅了大量国内外手表资料,进行了大量的试验,最终经过三个月的努力拼搏,于1969年4月,</span><b style="font-size: 15px;">上海第一只偏中心结枸的钻石牌手表</b><span style="font-size: 15px;">试制成功。由此,揭开了“钻石”手表进入中国制造业的辉煌序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第一只 “ 钻石 ” 牌样表诞生了。而且这只手表的结构是采用先进特点的偏中心机芯结构,所谓偏中心结构,又叫偏二轮结构,其特点是二轮一表的中心轮位置摆在机芯中心的旁边,从而为国内手表制造设计揭开新的一页,使国产手表达到世界先进的设计水平,这项成功得到了国家轻工业部肯定。“ 钻石 ” 商标年代久远,闻名遐迩,故上海秒表厂决定,把原先生产的秒表和即将投产的手表,都统一定为 “ 钻石牌 ”。商标图案为一颗闪闪发光的钻石,下注拼 “ zuanshi ”,或采用英文 “ Diamond ” 供用出口。“ 钻石 ”,象征着手表的性能,恒久不变,是质量可靠、精准、高贵的象征,当初试制组给这款手表取名的时候,对她就怀揣有这种期待。钻石牌手表的品质,来源于其高端的技术支撑,其前身上海金声制钟厂生产的秒表被用于火箭发射、军事计数等高精尖领域,后继续研制用于国防科技的特殊秒表,上海秒表厂作为后者,正是在其影响下,试制成功出SMIA型偏中心机芯,这种技术能力的转移,确保了钻石手表在走时、机芯精密度上的品位档次。从试制钻石牌手表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该手表的 “ 非主流 ” 品牌发展路线。据当时攻坚小组的一位成员回忆道,钻石手表自计划之初就已制定了一条完全以现代主义的要求,融合技术与设计品牌规划路线。手表的设计一如其内芯的特立独行,设计艺术大胆新,品牌标志、表针、细小而精致的时刻标注等,完全采用了现代主义表现风格。其外观设计的成功,是它的又一大亮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上海秒表厂质检员对钻石牌手表进行质量检验 1976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1970年,上海秒表厂产品分为秒表和手表二大类。秒表年产量是69998只,手表年产量是15490只,利润375.2万元。钻石牌手表上市后,质量存在不稳定的情况,后经过几番技术革新,试制成功冲压高字块表面,提高防水防磁性能等,最终站稳了市场,赢得了口碑,声誉鹤起。1972年、1973年,钻石牌手表在全国手表质量评比中终于荣登榜首。在1976至1978年又连获三次第一。“钻石”以其璀灿夺目的光辉,受到世人的关注。上海秒表厂在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产量也在连年上升。企业以生产秒表为主逐步转向以生产手表为主。1976年,在全国行业统筹安排中,上海秒表厂将钻石牌秒表军工产品全部转让给上海第二钟厂(现在的上海秒表厂),开始专门从业手表制造,并在统芯潮中保持了独立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 兰溪路100号上海钟表四厂产品广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1978年起,上海秒表厂改为</span><b style="font-size: 15px;">“上海手表四厂”</b><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主要生产钻手牌手表,年产量达到912550只。利润达到2085.8万元。企业出现了腾飞的可喜景象。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企业管理是提高质量的基础。是年该厂已建立了一整套科学管理体系。基础管理、技术管理、计划管理这三项企业主要管理工作走上了正轨。由于有了一套科学的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钻石牌手表的质量不断得到飞跃,1978年夺得全国手表质量评比5次第一后,又分别在1980年、1981年、1982年、1983年、1985年获得第一。在全国17次质量评比中,钻石牌手表10次获得第一名,这份殊荣在中国工业史上确实是罕见的。优良的质量和独特的偏中心结构,在国内外拥有了上好的口碑。1980年钻石牌手表开始进入国际市场,到1991年,已销往香港、美国、加拿大、日本等30多个国家及地区。11年中,累计出口手表3701577只,创汇近3000万美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 兰溪路100号上海钟表四厂产品广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钻石牌手表继1979年始荣获上海市政府颁发的“上海市优质产品证书”和“上海市著名商标证书”后,曾先后获得“轻工业部优质产品”、“上海市优质产品”、“首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上海市质量管管奖”、“轻工业部质量管理奖”、“国家一级计量单位”、“国家二级企业”等荣誉称号。1986年,上海手表四厂正式改名为</span><b style="font-size: 15px;">“上海钻石手表厂”</b><span style="font-size: 15px;">。改名后的上海钻石手表厂,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适应消费者将手表作为一种计时工具,又作为一种美的饰品的消费心理需求,便制订了“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种求发展”的治厂方针,在进一步抓好企业管理、产品质量的基础上,花大力气抓调整产品结构,积极开发新品种的工作。上海钻石手表厂生产的钻石牌手表已形成SM1A、SBS、SB5Z三大系列男、女机械表和DSZ2系列男、女石英电子表四大系列200余个品种,可谓出手不凡,品种琳瑯满目,款式千姿百态,绚丽缤纷充满美的魅力。至1990年,职工2380名,年产钻石牌手表达300余万只,产值1.64亿元,其中用于出口110万只,创汇750万美元,为全市总产值最高、出口产值最高、实现利税最多的100家工厂企业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 兰溪路100号上海钻石手表厂产品广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然而,进入上世纪80年代,随着手表凭票供应被取消,国家包销的时代一去不返;国外石英表、电子表如同潮水般涌入国内市场,这种政策和市场的开放,对钻石牌手表和其他国产手表而言,冲击是巨大的,无疑是两面夹击。在这种境遇之下,包括上海钻石手表厂在内的上海所有手表厂,纷纷出现了严重的库存积压,而且越积越多。1987年,尽管上海钻石手表厂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但还是为时已晚,亡羊补牢丝毫扭转不了衰退的趋势。此时国内手表市场已经饱和,形势急转直下,手表贱卖到十几块一只,甚至也无人问津。到90年代后期,更是雪上加霸。具有领先技术品牌优势的瑞士手表,开始大面积抢占国内机械表市场,致使国产手表再衰三竭。1999年,包括上海钻石表厂在内的上海主要生产厂家相继宣布 “ 计划内破产 ”,钻石牌手表也只能无可奈何,回归巅峰不再,且开始渐行渐远。曾经广为流传的 “ 抛头露面上海牌,埋头苦干钻石牌 ” 口号,只能证明 “ 钻石牌 ” 手表在那个年代树立在普通百姓心中的形象,如今 “ 钻石 ” 的光辉,只存于人们美好的记忆之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当年,戴上钻石牌手表时,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