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洛阳觅胜迹(47):探访万佛山石窟(孟津区)

觉浅

<p class="ql-block">万佛山石窟</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到访万佛山石窟,其所在的地方还归属于吉利区。几年过后,又一次来到万佛山石窟,因行政区划调整,吉利区已与孟津县合并,成立了孟津区。吉利区也同万佛山石窟一样,都变为历史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万佛山石窟位于今孟津区柴河村北部,碑载其“北依太行,南近混流(即黄河),左枕黄岭,右跨湛河”。万佛山石窟大<span style="font-size: 18px;">约开凿于北魏时期,距今已有1600年历史。</span>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据《洛阳市吉利区志1989--2000》 “地名补查”篇介绍,柴河村辖大柴河、小柴河、河嘴及邢凹四个自然村。清朝顺治以前,柴河并无村庄,北陈人经常到这里拾柴,时间久了,便有人居住下来,因岭上有柴可烧,沟下又有河水可饮,由此取名柴河。后来,有人迁居另一地方,渐成村落,唤作小柴河,原来这个柴河村也就叫大柴河了。因村委会驻大柴河村,又因辖内有一小柴河村,故名柴河。1958年建队,1984年改为村。</p><p class="ql-block"> 万佛山石窟从发现保护,并留存至今,经历了曲折的过程。清《孟县志》记载:“打石凹石窟寺,西邻湛河,河西即济源地,山石粗砺,供石槽、石磙之用。”石窟所在的山岭,当地称之“打石凹”,为打取石块的意思,是人们凿山取石,制做石槽、<span style="font-size: 18px;">石磙</span>等的采石之地。清雍正七年(1730)《重修石窟寺碑序》载有:“煌其象外,更创建大佛殿一楹,山门一座,魏呼真一时之巨观也。”“忆昔石窟寺,本号万佛山也。”由此得知,石窟寺的原名应为万佛山。</p><p class="ql-block"> 1956年8月,当时的新乡专署派人来此调查,万佛山石窟才被披露于世,但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以致于修建铁路时,遭受破坏,逐<span style="font-size: 18px;">渐荒废</span>。1992年之后,随着柴河村村民逐渐挖掘、清理被掩埋的石窟,不断向上反映,才慢慢引起关注。1992年6月30日,原《洛阳经济报》刊登何先福先生撰写的《柴河——美丽的旅游胜地》一文,首次对万佛山石窟进行了报道。第二年5月12日,当时的吉利区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关于万佛山游览区立项开发的决议。1993年12月30日,《中原文物》杂志刊出宫大中先生《龙门石窟的“卫星窟”——万佛山石窟》一文,再次引发关注。后经过省、市文物部门,原吉利区政府的努力,万佛山石窟经过近六年的修复加固,初具规模,并于2000年9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以上内容,参阅原吉利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洛阳市吉利区志1989--2000》 、洛阳市原吉利区政协编《吉利览古》 等专著。)</span></p> <p class="ql-block">上寺院双窟</p> <p class="ql-block">上寺院大佛龛</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万佛山石窟曾</span>在历史上经过多次修复、扩建,我们先来看看它今天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现存洞窟开凿在一宽敞的山谷北崖之上,两端豁口呈喇叭状,大多坐北向南,自东向西,<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有窟龛6个,造像300余尊。</span>万佛山石窟分为上、下两寺院,上寺院建在半山腰,下寺院在山崖下。上寺院包括<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组双窟</span>(一、二号窟)、莲花洞(三号窟)与大佛龛(四号窟);下寺院包括锣鼓洞(五号窟)和神游洞(六号窟)。</p><p class="ql-block"> 在上寺院洞窟群的最东端,是一组双窟中的一号窟。洞口高1.5米、宽0.9米,<span style="font-size: 18px;">尖拱窟楣,两侧刻有龙头。洞外两侧力士高约1.2米,头部侧向洞口,帔帛自双肩下垂至膝部,再上搭于臂肋间,下垂而飘扬。</span>洞内高1.65米、宽1.4米、<span style="font-size: 18px;">深1.58米,窟顶穹窿形,窟底平面呈方形,刻有龟背纹图案。</span>洞口内上方两侧<span style="font-size: 18px;">浮雕上下五列供养人,</span>上方各雕凌空翱翔的飞天。</p><p class="ql-block"> 二号窟位于一号窟西边,座北朝南。二号窟内的造像同一号窟的造像风格基本相同。洞口高1.7米、宽1.04米,过道深0.35米,亦为尖拱窟楣,洞外有二力士,保存基本完好。窟内造像为三世佛,其题材与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基本相同,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佛二菩萨。东、北、西三壁刻有三坛,坛壁浮雕帝王后礼佛图。</p><p class="ql-block"> 二号窟西,是莲花洞。洞口高1.93米、宽1.13米,内高2.6米、深2.58米。洞口内外两侧各有二力士,窟内顶部呈穹窿形,窟底平面呈方形,刻有莲花图案。洞内雕一佛二弟子,二弟子身后为形象高大的供养菩萨。正壁主像两侧,浮雕维摩、文殊故事。</p><p class="ql-block"> 四号窟又称大立佛,坐西向东,露天摩崖。窟龛高5.2米,宽4.2米。龛楣正中,为修复的小佛龛,上下三排。龛内为一佛二菩萨造像,大立佛高4.7米,面相丰满,脸型清晰,所著袈裟层叠有序,流畅有致。左右两侧有二立侍菩萨,上半身风化残缺。覆莲座高约0.29米,花瓣挺拔劲健,形象生动。</p><p class="ql-block"> 五号窟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锣鼓洞,坐北向南,</span>位于山体西端山崖下的下寺院。锣鼓洞为中心柱洞窟,相传礼佛者进洞时有锣鼓声而得名。现存中心柱正面,残高1.45米。上方浮雕帷幔流苏,稍下尚存小结跏趺坐佛、莲花化生与胡跪供养人浮雕,形象类似云冈、龙门,<span style="font-size: 18px;">赋彩较为鲜艳。</span></p><p class="ql-block"> 神游洞为六号窟,因洞额刊“□游洞”三个正楷大字和当地传说而得名。洞口高1.15米、宽0.78米,过道深0.35米。洞口内侧,有上下三层礼佛图浮雕,人物栩栩如生,形象十分精美。洞内东、北、西三壁设坛,造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佛、二菩萨、二弟子。北壁主尊是现在世释迦佛结跏趺坐像,东、西两侧分别为过去世佛、未来世佛倚坐像,这种坐式组合的三世佛比较少见。</p><p class="ql-block"> 万佛山石窟开凿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后的宣武、孝明阶段,是龙门石窟周围“卫星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处汉化鲜卑洞窟。在六个洞窟中,有三个窟内存有场面完整的礼佛图浮雕,规模在众多“卫星窟”中独领风骚,可谓其中的佼佼者。万佛山石窟造像艺术想象丰富,雕刻技法精湛,对研究我国石窟佛教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浮雕</p> <p class="ql-block">下寺院造像</p> <p class="ql-block">  万佛山石窟经过发掘和保护,让我们一睹它今天的“芳容”,而当地的一些传说故事,更增添了它的无限魅力。《吉利区民间故事》(权菊玲主编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5年)载有万佛山石窟的民间故事,形象生动,令人感叹。</p><p class="ql-block"> 一个是《“打石凹”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万佛山附近村子有个放羊娃,常在此山放羊,时时听见从山里传来叮叮当当的凿石声,还仿佛听到“开不开……开不开”的叫喊声。他便把这一怪事告诉了家人,家人嘱咐道,你再听到叫喊声,就喊“开啦……开啦”。放羊娃再一次放羊时,又听见“开不开……开不开”的声音,就大声喊道:“开啦……开啦”,只听一声巨响,大山裂开一道儿缝,而且越来越大,里面出现许多栩栩如生的石像,还有上山门、下山门、殿宇,洞窟等等。消息传开,方圆几十里的百姓认为神灵显现,纷纷来烧香拜佛,乞求平安。</p><p class="ql-block"> 有一年,这里久旱无雨。附近村子的百姓敲锣打鼓,来到打石凹的佛像前,祈愿上天普降甘露,没过多长时间,下起了小雨,而且越下越大,一时解除了旱情。为了纪念这一天,便把农历三月十二定为老佛爷的生日,每年都要举行庙会,搭台唱戏,进行买卖交易,其中当地产的石磙、石磨、石槽等销量最好。</p><p class="ql-block"> 万佛山众多石像是怎么来的?当地还有<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个《鲁班造像》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 相传很久以前,柴河北边的济源县城要修大庙,许多工匠云集于此,竞相献技。鲁班听说后,也从南方千里迢迢赶了过来。</p><p class="ql-block"> 途经柴河村时,鲁班发现这里山美水美,一派人勤畜壮、和谐美满的景象。怎奈时间紧迫,他还要赶路,不能过多逗留。</p><p class="ql-block"> 鲁班来到济源县城,见大庙尚未盖好,一时没有木工活可做。他便返回万佛山,在北边山崖上,刻下许多形态各异的神像。传说万佛山上的神像,都是鲁班亲手所刻,灵性十足,有求必应。</p><p class="ql-block"> 当地有段民谣唱道:“万佛山,佛像多,高低错落好迷惑。僧侣香客都数过,数来数去总是错。诸君谁愿试一试,先数头发后数佛”。既诙谐有趣,又形象生动,让我们记住了万佛山,记住了万佛山石窟。</p> <p class="ql-block">“河洛人文”图标(聂剑帆设计)</p> <p class="ql-block">  除标注外(设计及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照片与文字,均为本人拍摄和撰写。如有不妥?敬请指正。欢迎传播,感谢有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于春斌(觉浅)</p><p class="ql-block"> 2024.1.2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