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雪域边关》 ——喀喇昆仑边防纪事 (十七)</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丝路南道上的刀光剑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高原部落间的爱恨仇情;</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西线战场上的金戈铁马,</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生命禁区里的铁血军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风雪边关领土与主权争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光芒四射的喀喇昆仑精神。</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b></p> <p class="ql-block"><b> 红旗插上帕米尔</b></p><p class="ql-block"> 1949年11月,第一野战军第二军到达南疆后,立即着手接收千里边防。上级命令进驻莎车的4师11团和刚编入人民解放军的民族军13师各派一个连,共同开赴帕米尔高原,从起义的国民党边卡大队手中接收蒲犁边防。</p><p class="ql-block"> 12月10日,4师11团副参谋长李鹿鸣和一营政治教导员石明带一营一连从英吉沙向蒲犁进发,走了3天,进入喀喇昆仑山中,越走路越险,雪越厚,羊肠小道,坡陡路滑,稍不留意就会发生危险。走了四、五天,终于爬上了4000多米高的高原。忽然,天气骤变,狂风大作,飞沙走石,迷得人睁不开眼,噎得人喘不过气。一会儿,大雪纷飞,漫天皆白,连路也看不见路了。连长宋良喜下令:“停止前进,原地休息。”派干部和向导先去探路。大家就雪吃干粮,给马嘴上也套上一个料袋。只两个小时,雪已下到一尺深,大家踩着积雪,拉马前进。雪不时灌进毡筒里,他们的帽子、衣领和眉毛、胡子上都结了冰碴,驼、马的鼻孔、耳朵和鬃毛上皆染白霜。不少人手脚冻伤,摔伤的人也不少。指导员赵雨亭便大声鼓动:“同志们,我们一定要发扬红军长征精神,爬上帕米尔高原就是英雄!”文化教员苗建新领着大家唱歌,嘹亮的歌声震荡着雪山峡谷。大家不顾头痛脑胀,呼吸困难,互相搀扶着,向前奋进。又走了一天,来到叶尔羌河上游的岸边,连队组织涉渡,一位历经解放战争的老班长竟马失前蹄,掉进河中。大家喊他抱住马脖子并奔过去拉马扶人,很快把他救上岸,但冰冷的河水冻得他浑身发青。</p><p class="ql-block"> 7天之后,这支队伍终于到达了蒲犁。在“石头城”外,塔吉克民众敲着羊皮鼓,吹着鹰骨笛,载歌载舞欢迎解放军,边卡起义官兵也打着红旗向他们致敬。见此情景,一连官兵顿时忘记了路途的艰险和困苦,立即下马整队,高呼口号走向营区。</p><p class="ql-block"> 不日, 5军13师派出的一个骑兵连也紧随其后登上帕米尔,进驻通往阿富汗的要道火什比。两个连队迅速接管了国民党蒲犁边卡大队之达布大、明铁克、伙什比、罗布盖子、红其拉甫、苏布拉克等哨卡。</p><p class="ql-block"> 1950年3月,4师10团派一个加强排进驻叶城通往巴基斯坦边界的边卡麻扎大拉(后称塔吐鲁沟)。至此,蒲犁边防布防完成,五星红旗在帕米尔高原上迎风飘扬。</p><p class="ql-block"> 7月,4师侦察连接替奉命改编的5军13师骑兵连的防务。</p><p class="ql-block"> 1950年下半年,窃取蒲犁边卡副排长职务的原国民党边卡人员张同兴等10人叛变,杀死3人,绑架6人,带走机枪2挺、冲锋枪1支、军马19匹逃往巴基斯坦;隐藏在二军中的反革命分子王荣、韩文等准备再次煽动原国民党边卡人员叛乱。二军党委立即进行防务调整,令4师10团抽调162名战斗骨干组成一个加强连,由营长傅福成率领迅速赶到帕米尔高原,接替了师侦察连的防务。</p><p class="ql-block"> 全国刚刚解放,边防斗争十分复杂,除了境外势力渗透外,隐藏在起义部队内部的敌特分子,时刻窥探时机,制造事端。</p><p class="ql-block"> 一天,傅福成接上级急电:有一个国民党原连长要从塔什库尔干潜逃出境,上级要求务必抓获。接到命令,傅福成立即召开支委会研究抓捕方案,派出数支小分队分头搜索追捕。一排长带领一个班的战士,在海拔5000多米的一个山口围住了匪连长,将其擒获。谁知在返回途中却发生了意外。在距连队100多里的一个牧民家借宿时,匪连长苦苦哀求给他松绑,战士们答应了他。睡到半夜,匪连长从一个战士身上偷了一枚手榴弹藏在怀里,谎称要去上厕所。一排长押着他往外走,刚到门口。匪连长猛一把将一排长摔倒在地,扔下拉着火的手榴弹就往外逃。一排长看到冒着青烟的手榴弹,急中生智,侧身一脚,顺势将手榴弹踢进了正在烧火的灶洞里。只听“轰”的一声巨响,满屋子火花乱溅,烟灰弥漫……好在这是用三块大青石垒的灶,全班战士都没受伤。一排长等人急忙从屋子里赶出来去追时,匪连长已抢了牧民的一匹马跑了。几天后,这个特务分子终未逃出人民的法网,被我火什比前哨的战士们生擒了回来。</p><p class="ql-block"> 为统一边卡防务,1952年夏,南疆军区教导团3营扩编为边卡营,统一驻守赛图拉、蒲犁防区。边卡营编4个连,营长宫荫庭,教导员张馨。营部带部分分队驻喀什,一个连守中阿、中巴边防;一个连守中苏边境的乌恰、西姆哈纳;一个连队守赛图拉防区。边防线东起空喀山口,西至红其拉甫,长约1300公里。</p><p class="ql-block"> 教导团的干部都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打出来的功臣,战士都是从各部队选调来的准备培养干部的学员,因为部队缩编,所以把他们从教导团调出,编为边防部队。深藏功与名的“时代楷模张富清”曾任边卡营副连长,著名的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就是根据边卡营的事迹改编。八一电影制片厂在1954年拍摄了纪录片《在帕米尔高原上》(导演、编剧乌白辛),该片反映了驻守在帕米尔高原上的解放军战士的生活,记录了边卡营在帕米尔高原上团结塔吉克等少数民族捍卫祖国边疆的斗争事迹,第一次在中国银幕上揭开了“世界屋脊”的奥秘。</p><p class="ql-block"> 1953年,步兵4师11团3营(原边卡营整编)副营长芦宏义率9连配属通信、机要、医生、兽医及有关技术人员接替10连驻守蒲犁。9连连长张克,指导员胡加玉都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考验的功臣。</p><p class="ql-block"> 1956年,在通外主要道路上设立边卡,与阿富汗、巴基斯坦、苏联接壤的边境一线,共设卡10多处。1957年后又陆续建立托克满苏、罗布盖子、红其拉甫、水布浪沟边防站。边防部队经常巡逻至中阿边境之南瓦根基、东西克克吐鲁克、托克满苏等达坂,中巴边境之传统习惯线之喀喇昆仑山麓。 </p> <p class="ql-block"> 1953年,边卡营整编为步兵4师11团3营(仍执行守防任务)。1955年,11团3营奉命组建公安军边防第49团,1957年6月13日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南疆军区公安边防团,1958年5月改称新疆军区边防第2团。 1959年4月改称新疆军区骑兵第6团,1961年5月改称新疆军区步兵第2团。1962年1月,以步兵2团3营为基础组建新疆军区步兵第三团,专负门负责塔什库尔干防区的防务。1969年,部队互相调防,英雄的步兵3团千里大换防,从帕米尔高原调到北疆的伊宁。从伊宁对调来的步兵团驻守塔什库尔干防区,1975年改编为边防12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