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由乡宁千佛洞石窟题记新发现谈</p><p class="ql-block"> "五城"与"仵城"地名之演变</p><p class="ql-block"> 许文胜</p><p class="ql-block"> 千佛洞石窟位于乡宁县营里村鄂河北岸山腰间一巨石之中,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千佛洞石窟考古调查新发现,确定了其开凿年代为北朝晚期的北周。洞窟西壁第六层第六方题记(图一):"西面大坎主襄州刺史二代县主簿董洪顯息仵城郡□(守)董達一心侍佛时子世□",此题记宽9厘米,高26厘米,从右向左竖读。这是"仵城郡"地名在石窟造像题记中首次被发现。</p><p class="ql-block"> 这处题记中"西面大坎主"是石窟开凿时出资的供养人或叫窟主名衔,这种称谓在洞窟中有很多种类,如"开明佛堂主、开明大佛主、上转主、中转主、下转主"等等。"襄州刺史二代县主簿董洪顯息仵城郡<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守)董達一心侍佛",此句的大致意思是:"做过襄州刺史两个代(魏)县主薄董洪顯的儿子仵城郡守董達一心一意地侍奉尊敬佛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图一 乡宁营里千佛洞石窟西壁题记"仵城郡"</span></p> <p class="ql-block"> 史料对五城郡(县)、伍城县、仵城县的记载。</p><p class="ql-block"> 《魏书·地形志》:"五城郡,正平二年(452年)置,孝昌中陷,寄治西河。南汾州领九郡十八县,五城郡领五城、平昌二县,户214,囗884。"</p><p class="ql-block"> 《隋书》:"伍城后魏置,曰刑军县,后改为伍城,后又置伍城郡。"</p><p class="ql-block"> 《旧唐书·志·卷十九》:"仵城后魏置县,取镇戍名也。"</p><p class="ql-block"> 《新唐书·志·卷二十九》:"仵城县。"</p><p class="ql-block"> 北魏称"五城",为郡治和县治。隋代称"伍城",为县治。唐代称"仵城",为县治。五城(北魏)~~伍城(隋)~~仵城(唐),文献记载三地名的变化,从时代先后上来看,顺理成章,没有什么不妥之处。乡宁营里千佛洞"仵城郡"题记新发现让我们认识到,考古新材料和文献记载不相符合,"仵城"作为地名最迟在北周已经存在了,那么它最早出现在何时?</p><p class="ql-block"> 《姓氏词典》收载,其引《元和姓纂·卷六·十老条》:"仵城,晋州稽胡晋初赐姓呼延,居西州。后魏正始年(504~508),呼延勒为定州刺史,于定阳赐姓仵城。"</p><p class="ql-block"> 陕西省西安市出土《北魏汾州五城郡太守路公墓志铭》志石一块(图二),刻石时间为北魏武泰元年(528年)三月十六日,志石为方形,边长42.5厘米。志文楷书,魏碑风格,志盖阙,标题据志文内容所补。既然史料记载后魏正始年(504年~508年)"五城郡"改为"仵城郡,《北魏汾州五城郡太守路公墓志铭》刻石时间是武泰元年(528年),那么志石应该刻写"仵城郡"而非"五城郡",这一问题该如何解释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图二 出土于西安武泰元年墓志上的"五城郡"</span></p> <p class="ql-block">北魏正始年呼延勒为定州刺史,于定阳赐姓仵城。笔者推断"五城郡"改"仵城郡"只是当地州、郡、县实施了地名更改,是地方性的实施更名,并未推行到周边其它较远的州、郡、县。仵城郡、仵城县的故城址在山西吉县东北60里,也就是今吉县屯里镇县底村,在距县底村不远处的五龙宫村南山麓,有一古刹称"铁佛寺",内存铁佛一尊,高2.5米。佛座铸有"耿州吉乡县仵城乡景店村......大定十五年乙未三月十一月下平"的记载。由乡宁营里千佛洞题"仵城郡"(北周)和吉县五龙宫铁佛座铸铭"仵城乡"(金代)二地名延续之分析,自北魏正始年起,"五城郡"改名"仵城郡","仵城"一名就在当地州、郡、县范围内,历北朝、隋、唐、宋、金等几个时期的延用。</p> <p class="ql-block"> 五城郡(北魏正平二年,《魏书·地形志》)~~仵城郡(北魏正始年间,《元和姓纂》)~~仵城郡(北周时期,乡宁营里千佛洞题记发现)~~伍城县(隋代,《隋书》)~~仵城县(唐代,《旧唐书》、《新唐书》)~~仵城乡(金代,吉县屯里镇五龙宫村铁佛座铭发现)。基于以上文献记载和考古新材料进行时代排序,综合对比分析,弄清了"五城"与"仵城"地名的演变。</p><p class="ql-block"> "五城"是原地名,始于正平二年(452年)。北魏正始年间(504年~508年),"五城郡"改为"仵城郡","仵城郡"地名只在当地州、郡、县使用,并未推行到距当地较远的其它州、郡、县,乡宁营里千佛洞题记"仵城郡"就是北周延用北魏"仵城郡"的最好例证。隋代称"伍城县",其"伍城"之名来源无据可查,"伍城"中的"伍"疑是"仵"或"五"之讹。唐代称"仵城县",延用了北魏正始年以来的"仵城″之名。金代称"仵城乡",是在仵城郡(仵城县)故城址不远处的寺庙铁佛座铸铭上发现的,又一次佐证了北魏正始间,"五城"改名"仵城","仵城"之名在当地一直延用到金代,从未改变。</p> <p class="ql-block"> 乡宁营里千佛洞石窟是北周时期中阳郡(郡治昌宁县)及昌宁县(故城址在今下县村)官方和民间邑子共同出资开凿的。洞窟西壁"中阳郡"、"仵城郡"等一批题记文字的考古发现,弥足珍贵,承前启后,不但补充了文献记载,而且能匡其谬误,是研究北周历史非常重要的新材料。</p> <p class="ql-block">附记:癸卯冬,笔者参与了乡宁古村落(古院落)的调查工作。发现了许多行政村委合并后村名的更改。光华镇上窑村和后峪村合并更名为豁都裕村、高庄村和沈家村合并更名为秦王山村、土窑村和西坡村合并更名为尧西村、坪坡村和土霍村合并更名为黄华岭村、坂头村和岭上村合并更名为凤凰岭村。台头镇峰岭村更名为嘉和村。双鹤乡崖底村更名为龙凤村。每个村名都有其历史文化内涵,村名的更改,丟失了原地名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建议乡宁成立地名委员会,对全县地名的更改进行研究、审核、管理,使乡宁地(村)名文化得以更好的保护和传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