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太湖三白

达尔玛苏德·杭卫

<p class="ql-block">梅梁风物之四</p><p class="ql-block">梅梁湖三白</p><p class="ql-block">一达尔玛苏德·杭卫</p><p class="ql-block">“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水上有白帆哪水下有红菱,水边芦苇青,水底鱼虾肥,湖水织出灌溉网,稻香果香绕湖飞。”有歌唱道。</p><p class="ql-block">相传太湖是玉皇大帝送给王母娘娘的寿礼。 这份寿礼原本是一个华丽的大银盆,里面镶嵌72颗翡翠。 结果那天碰到齐天大圣大闹天宫,将这银盆一脚踹到了地上,在地面砸出一个大坑,银盆里的银子化作湖水,翡翠变成72山峰,而梅梁湖就是太湖主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梅梁湖地沃水肥,物产丰富,盛产银鱼、白鱼、白虾,太湖三白,在梅梁湖城镇化进程开始前,梅梁湖还盛产大渲的茭白、环山河的菱角和藕这些水生的素三白,也叫素三鲜。而梅梁湖南岸军嶂山,更是物产丰富,5、6月大浮杨梅满城酸甜,绿宝石醉李软甜沁人,整个空气中充盈着初恋的味道,9、10月山水城沿湖的桔子,满树金黄,佳果满枝头。&nbsp;</p> <p class="ql-block">鸟眼的白鱼</p><p class="ql-block">“白鱼出水似银梭,红菱出水如翠幄”, 太湖白鱼,是鲤形目,鲤科鲔红鲴属鱼类。学名翘嘴鲌,生长于太湖中的宽敞水域,属于太湖大型经济鱼类之一,是太湖中以小鱼虾为主食的凶猛鱼类。由于太湖中梅鲚、白虾等小鱼虾众多,饵料丰富,所以太湖出产的白鱼,以其肉质特别肥嫩而享有“太湖白鱼冠天下”之美誉。这不过,现在为保护太湖生物资源和水环境,自2020年10月1日太湖进入了十年禁捕期,市场上大多数白鱼、白虾、银鱼都不是出自太湖。</p><p class="ql-block">太湖白鱼是俗称,与太湖银鱼、白虾并称为“太湖三白”。</p><p class="ql-block">太湖白鱼体形狭长侧扁,头尾上翘,细骨细鳞,全身洁白,银光闪闪, 口上位,下颌很厚,且向上翘,口裂几乎成垂直,有点夸张;眼大,位于头的侧下方,很象八大山人画的鸟眼,眼光冷隽。 尾鳍分叉,下叶稍长于上叶;体背略呈青灰色,两侧银白,各鳍灰黑色。在太湖中还有一种鱼其体形特征几乎和白鱼一模一样,只是尾巴呈红色,当地称它为“红乌叉”,肉质比白鱼不是差一点点。白鱼其肉质洁白细嫩,鳞下脂肪多,鲜美无比,与松江鲈、黄河鲤、松花江鲑誉为中国四大名鱼。</p><p class="ql-block">太湖白鱼平时多生活在流水及大水体的中上层,游泳迅速,善跳跃。太湖白鱼以小鱼为食,是一种凶猛性鱼类</p><p class="ql-block">太湖白鱼在历史上久负盛名。1300多年前,太湖白鱼就被老百姓夸为太湖第一鱼。在民间传说中,白鱼作为珍馔可追溯至吴越春秋时期,著名的“专诸刺僚”的故事中,刺客专诸用来藏匿鱼肠剑的就是一条绝品太湖白鱼。</p><p class="ql-block">太湖白鱼又称太湖银刀,相传这名字的由来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明朝末年,清兵打入太湖,太湖渔民张三带领一帮人与南下的清兵在太湖一带激战,有一次,张三在湖上与清兵作战时,手臂中箭,手中大刀掉入湖中。他忍住剧痛,弯腰从湖中拾起一把银刀,向清兵杀去,清兵被他的神勇给镇住了,纷纷落荒而逃。张三再一瞧手中,原来是一条银光闪烁的白鱼,这样‘银刀’这个名字就叫开了。</p><p class="ql-block">白鱼是江南鱼珍之一。在隋朝时,太湖白鱼曾被作为名贵鱼类入贡京都洛阳。宋《吴郡志》卷二十九记载:“白鱼,出太湖者为胜。”明代万历年间的顾起元的《鱼品》中有记:“江东鱼国也,为人所珍,自鲥鱼、刀鲦、河豚外,有白鱼,身窄而长,鳞细肉白,甚美而不韧。”清代,康熙皇帝对白鱼也是情有独钟。据清康熙年间的江苏巡抚宋荦所记:康熙三十四年南巡时,于七 月十五日午后,康熙与随从一路泛舟游览苏州水景,行途遇见渔人网得白鱼,便立刻命令奚奴买之,随即便坐船头煮鱼小饮。之后,太湖白鱼也随即纳入了岁贡的清单。&nbsp;</p><p class="ql-block">在烹制上,太湖白鱼红烧、清蒸皆宜。尤其是清蒸白鱼,莹白如银的鱼体上,撒上翠绿的葱花和金黄的姜丝,可谓色、香、味俱佳,入口更为鲜美,在清蒸白鱼时一般都会先腌过再蒸,至配以虾籽、火腿等鲜物也都是常法。</p><p class="ql-block">清蒸白鱼的配料也很有讲究,与香糟可谓绝配,在袁枚的《随园食单》中就有记:“白鱼肉最细,用糟鲥鱼同蒸之,最佳 或冬日微腌,加酒酿糟二日,亦佳。 “</p><p class="ql-block">在太湖渔民的吃鱼习俗中,还常喜欢用新鲜白鱼经腌渍、晒成鱼干后清蒸佐餐,吃时更有一股特殊的鱼香,使人食欲倍增。</p><p class="ql-block">白鱼最好吃的辰光应该是五六月份的梅雨季,所以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卷三十一也载:“白鱼出太湖,四时皆有,惟五月中梅雨多则大上,色莹白如银,触箸纷解,鲜美冠时。”</p><p class="ql-block">对于吃口偏淡的人,拿白鱼做鱼圆是个不错的选项。 若以白鱼为原料制作鱼丸汤,鲜嫩美味更是妙不可言,放上绿色豆苗,嫩黄的笋片,撒上重重的胡椒粉,稍稍滴上几滴香油,那绝对是色香味俱全。</p> <p class="ql-block">无骨的银鱼</p><p class="ql-block">“洞庭枇杷黄,太湖银鱼肥”,银鱼为太湖定居性鱼类,逢春季在湖中芦苇和水草茎叶上产卵,每年的五六月是太湖银鱼汛期。</p><p class="ql-block">银鱼尖喙黑目,体细长略圆,形如玉簪,似无骨无肠,细嫩透明,色泽似银,故以“银鱼”称之。别看银鱼身体小,眼睛却很大。一双乌黑的眼睛和银白色的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得十分可爱。</p><p class="ql-block">在太湖中同样有一种称之为“蛇鱼”的鱼,和银鱼很像,也是透明身体长嘴巴,和银鱼的区别在于后者有一条脊骨,且体形要大些。</p><p class="ql-block">银鱼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凄美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水晶宫龙王身边有一对童男童女,男的叫银果,女的叫银花。龙王派他们到人间查看生物生长情况。这对童男童女看到人间美好,便私下结为夫妻,过上了男耕女织的生活。此举被龙王知道后大为震怒,将他们变为全身透明的小鱼,从此只能在浅水处游动。</p><p class="ql-block">关于银鱼,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孟姜女万里寻夫哭长城后,秦始皇看上了她,派人把她抢去做妃子。当花轿抬到太湖边时,孟姜女叫士兵停下轿子。她纵身跳入太湖。秦始皇知道了,暴跳如雷,下令用铁丝网捕捞。孟姜女为了脱困,化身成一条条小银鱼。</p><p class="ql-block">历代不乏赞颂银鱼的诗词,宋代张先的一句“春后银鱼霜下鲈”,更是将银鱼与鲈鱼并举,列为鱼中珍品。清康熙年间,银鱼曾被列为贡品。</p><p class="ql-block">太湖银鱼洁白鲜嫩,肉质细腻,无鳞、无刺、无腥味。用银鱼烹制的名肴品种繁多,如银鱼炒蛋,外形似金镶白玉簪;银鱼还可以制作银鱼丸;干炸银鱼,则是外脆里嫩,香酥可口;著名的三丝银鱼羹,这道菜是用茭白丝、鸡蛋丝、香菇丝和银鱼炖成的羹汤。在宜兴每逢家人团聚的日子,主人总会给大家做上一碗三丝银鱼羹,那种浓郁的鲜香味,真是让人垂涎三尺。</p><p class="ql-block">另外,经过阳光暴晒制成色、香、味、形经久不变的银鱼干则是别具风味的湖鲜佳肴。</p> <p class="ql-block">煮不红的白虾</p><p class="ql-block">太湖白虾是太湖著名水产,是比较常见的虾类动物。这种虾外壳比较薄,所含的深色素比较少,活着的时候晶莹如玉,呈透明状,微有泛黄。一般虾类,煮熟后都会变红色,而白虾被烹饪煮熟之后,就会由透明色转变成温润饱满的白色,也正因为如此才会被人们称之为“白虾”。</p><p class="ql-block">据《太湖备考》卷六记载:“太湖白虾甲天下,熟时色仍洁白。大抵江湖出者大而白,溪河出者小而色青······白虾以色白而壳软薄,梅雨后有子有膏更美。”所以也就成了白虾之名的由来。 白虾又因生时通体透明,晶莹如玉,所以又称“水晶虾”。</p><p class="ql-block">白虾须长,胸有爪,两眼突出,尾成叉形,虾体略见棕色斑纹。每年的五六月是白虾产卵盛期,这时的白虾,大多抱卵,称为“籽虾”,籽虾虾脑充实,虾肉鲜美。这种虾肉质结实饱满,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非常高,富含丰富的蛋白质和钙磷铁,是一道养身又美味的食材。</p><p class="ql-block">在太湖地区,当地渔民有一种特殊的方法来捕捞白虾,他们不用网,也不用钩,而是用树枝扎成捆,然后投入水中。白虾会自己往树枝里钻,然后渔民将树枝拉出水面,轻轻拍打,白虾就会从树枝中掉下来。这种方法被称为“太湖一绝”。</p><p class="ql-block">太湖白虾的特色是壳薄、肉嫩、味鲜,深受食客的喜爱。白虾的吃法很多,小小的白虾可做成上百道名菜。如盐水虾、三虾面等.用虾仁则可做成虾仁炒蛋、碧螺虾仁等。</p><p class="ql-block">特别是用太湖白虾制作的“炝虾”,更具独特风味。制“炝虾”时,先将活虾洗净后放人用南乳汁调制好的作料里,此时鲜虾仍在活蹦乱跳,上桌时用箸挟只活虾,蘸着调料活吃,当然奇嫩异常,鲜美无比。</p><p class="ql-block">白虾的虾籽味更鲜,可将其制成虾籽鲞鱼、虾籽酱油等。若用白虾煮熟晒成淡红色的虾干,就可长久贮藏,食用更为方便。</p><p class="ql-block">310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