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十四要义”之八——坚腿</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坚 腿</div><br><br>坚腿:实裆坚膝,夹剪“中和”,足膝中正,坚脚生根之谓也。<br>裆部即会阴部,站桩也好,行拳也罢,裆要实而虚,存在于虚实之间,逐渐至圆润,要配合敛臀,做到撮裆、吊裆——前辈拳家用“意”来形容,好像是吊着一个称坠。它是“身圆”的枢纽所在,也是戴氏心意拳核心所在。请仔细看这幅豹子奔跑的动态图片,有的事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br>况轻传,有容易丢失的可能。<br>它的原理与拱型建筑是相似的,这是因为拱型的抗压承重能力大于三角之尖形及方形之水平形。两胯根撑并,相关肌腱内裹,两膝有相夹之意,裆自然能圆,腿部自然会感觉到螺旋劲。会阴处实实上提时间长了,成为一种不用提醒的自觉,只要有意,就可做到,又有虚虚上提的感觉,不使其有下荡之意,裆自然能在虚实之间——“十六注”里的虚实请细细参详。<br>裆的圆润,真炁的汇聚,会使胯骨的骨节自然撑开;胯骨节周围的韧带得到充分的润泽,自然会撑开撑圆,劲至足筋,以增加其伸缩旋转的灵活性和扩大其活动的幅度,使下盘轻灵而旋转无滞,并加强腿部的弹性和圆劲。反之。则为软裆,表现在所有势法,裆部全部下落,“三圆”之“身圆”就没做到,说的夸张点,这点做不到,您就是在用心意拳的架势修为“舞蹈”而不是在练拳了——拳者,圈也,请细细参详。这样不但练拳是在锻炼外部肌肉,遇到对方进逼,往往会会瘫倒在地,哪有顺势而为劲节与内炁的功底。<br>所谓坚膝,也叫“坚腿”,主要表现在势法,膝部坚韧有力而不僵死。心意拳之“手”主要是“拨转之能”,用法,虽曰根在“丹田”,腿膝关节保持一定的松沉度也是必须的——也是需要圆的,不可蹬得僵直,做到自然地直而不僵,做到“劲以曲蓄而有余”。但如相反地走向另一个极端,使后腿向下曲而不直,就成软腿萎膝了。拳诀说:“劲起于脚,发于腿。”作为底盘的步法,如果出现软腿萎膝现象,下盘出现支撑与后蹬无力,出击也就无劲可言了——实际没有做到“腿圆”。<br>犯此毛病的拳家,最大的毛病是不下功还好,下功了,老了,膝盖不疼的可能性小。<br>大约,大家大都是误解了古典拳经中“曲中求直”之意。所谓“曲中求直”,其原意是“曲以蓄劲,直以发放”。是就发力的蓄发方式而言的,根本不是叫人做“僵腿毁膝”的势法。况且何为“直”?“直”的“度”如何掌握?非功夫到家,师父耳提面命不得。不是文字能表达的,所以兹不赘言。也就,身法做到“身圆、腿圆”的太少了。<br>做不到“坚腿”,容易形成“过劲”、足膝偏撇、掀脚拔根的毛病。<br>“过劲”表现为腿膝尖的垂直线超过脚尖,一则不利于做到“腿圆”,膝形不成对胯反作用,从而不利于胯圆,胯不圆,身圆、膝圆何来?而且,容易毁坏膝关节,导致终老遗恨;技击的角度讲,也容易使身体重心过于偏前,易为人引进落空而跌仆。<br>所谓足膝偏撇,就是足尖的方向和膝尖的方向不一致,从而造成扭曲。养生角度,容易形成气瘀、血瘀,表现为膝盖疼痛;技击的角度讲,会致使起于脚的劲,滞涩于膝间,无法经由腿,而腰而脊,形于手指。劲力无法贯穿顺达,下盘亦不稳固,临敌对阵无有不败之理。<br>做不到“坚腿”,也容易掀脚拔根,表现在各种势法,脚掌的掌心不能含空,全掌贴住踏实地面,造成部分掌缘翘起,离开地面,甚至拔起脚跟。以致不能利用地母,守,不能将敌方的劲力通过地面化解于无踪;攻,不能劲起“丹田”,传输于脚,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发挥最大的威力。终使攻守无当,失机失势。<br>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坚腿”虽然是属于下盘系列的问题,但根系全身,因为下盘是平衡和支撑全身的根基,基础不扎实,不灵活,就好比空中楼阁。<br>况且,坚不坚腿,关系“身”能不能真正意义上的圆润自如,腰胯、与腿部能不能真正做到圆润自如。<br>因此,坚腿是内家必过之关卡。<br>愿有缘之人慎之又慎!<br>应为,我们东方文化重视人生的意义。老了,腿疼开了,不锻炼吧,就怎么样呀呢?<br>既然养生,就是未雨绸缪的事,年轻时,为老了打点基础,无他。<br>至于技击,真的是副产品,更何况,法治社会了,热武器很娴熟,拳艺的这项功能已不是时代所需,好好将养身体,老了不用儿女操心——这才是当下最要紧的。<br>您以为?<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