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萨

轩雅居主人

<p class="ql-block"> 文殊师利,简称“文殊”,又作“曼殊室利”,意译为妙德、妙首、妙吉祥等。舍卫国婆罗门梵德长者之子,出世时有许多瑞相,相貌庄严,具三十二相。</p><p class="ql-block"> 成道后的文殊,为佛陀弟子中的上首,在众菩萨中堪称第一,所以尊称为“文殊师利法王子”。</p><p class="ql-block"> 佛陀曾说,在过去世中,曾经面授法义,因此,文殊菩萨又被人称作“三世觉母”。而在诸多经典中,则推崇文殊为诸佛之师。其实文殊菩萨过去世早就成佛,如在《首楞严三昧经》中的“龙种上尊王如来”,在《八十八佛洪名宝忏》中的“普明佛”,都是指文殊菩萨。</p><p class="ql-block"> 文殊菩萨展现出不同的风貌,有时手握莲华,象征智慧的高尚纯洁;有时手握宝剑,表示智慧能断除一切烦恼;有时骑坐金毛狮子,表示勇猛威武;有时安居莲台,表示清净无染;有时骑乘孔雀,表示飞扬自在。</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五台山是文殊化现的道场,在各地佛寺道场中,如僧堂、戒坛,都供奉著“僧形的文殊”,以弟子的身份来协助佛陀的教化,是为内秘菩萨行,外现比丘相。另外,还有“五髻文殊”的形象,这是表示五智、五佛,意指文殊菩萨虽有童子的姿态,却是诸佛的大智。</p><p class="ql-block"> 经典的记载中,在在显露出文殊菩萨的绝妙睿智与灵巧说机。例如:佛陀说法四十九年中,三百余次的大乘法会,文殊菩萨几乎都参于其中。</p><p class="ql-block"> 在《维摩经》中,当诸大罗汉、诸大菩萨不敢向维摩问疾之时,文殊菩萨当仁不让,率领众人前去,并和维摩居士畅论“不二法门”之理。这是文殊菩萨智慧威德发挥至极的表现。</p><p class="ql-block"> 在《妙法莲华经》中,当佛陀在灵山会上放白毫光,文殊深知佛意,即请佛陀宣扬法音,倡导圆乘佛性,奠定佛教大乘思想的基础。而文殊菩萨的睿智,也让与会的菩萨、罗汉等,心悦诚服地尊他为大善知识。《华严经》善财童子也是受到文殊菩萨的鼓励,因而发起南诣各国,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开旅游参学的先河。又在《楞严经》中,阿难尊者为摩登伽女的巫术所迷惑时,文殊菩萨持剑前往里巷民舍,将阿难救出,这种护持后进,以正导迷的示现,成为佛门的一段佳话。</p><p class="ql-block"> 另外,《文殊师利般涅槃经》中记载,佛陀曾在只园精舍,于夜半入定放光,照亮文殊菩萨的禅房。舍利弗知道佛陀现神通相,是为饶益众生,而说妙法,因此令阿难集合众僧。会中,佛陀依跋陀波罗之问,向大众述说文殊师利有大慈悲,随佛出家学道,住首楞严三昧;并说文殊师利有无量神通、无量变现。若有众生但闻文殊师利名者,除却十二亿劫生死之罪;若礼拜供养者,生生之处恒生诸佛家,为文殊师利威神所护。文殊菩萨善说法要,有些疑难的问题经他解说,即能恍然大悟。说法时,经常引用说喻、反诘、引证、否决、机锋来警醒众生,善巧开导,具有独到风格。</p><p class="ql-block"> 例如《阿阇世王经》载,阿阇世王造了杀父的五逆罪,内心深感罪恶深重,疑悔不安,而请文殊说法,希望能解脱他内心的疑悔。文殊却对他说:“若恒河边沙等佛,也不能为汝说是狐疑!”阿阇世王应时惊怖,竟从座上跌下来。这不是文殊师利使阿阇世王绝望,而是为王说:佛陀觉了一切法如虚空,本来清净,不是可染污的,也没有染污可除。</p><p class="ql-block"> 文殊菩萨到今日仍在各处现身说法。例如:文喜禅师朝礼五台山,曾蒙文殊应现指引佛法,文喜禅师后来参谒仰山,顿了心契,并于任典座之职中开悟。有一次,文殊菩萨在饭锅的蒸气上现身,文喜禅师举著饭铲便打,说:“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今日再相见,惑乱不了我。”文殊菩萨也回答:“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修行三大劫,却被老僧嫌。”文喜禅师已经彻见了自他不二的道理。</p><p class="ql-block"> 《虚云和尚年谱》中记载,虚云和尚朝礼五台山的时候,文殊菩萨二度化身文吉老者,解救他病弱垂危的生命,并为他释解佛法真义,使他觉悟拜佛只在吾人的一片真心。</p><p class="ql-block"> 文殊菩萨,佛教菩萨名,梵文Maňjuśrī的音译,也音译为“曼殊室利”(或文殊师利)。“Maňju”意译为“美妙、甜蜜的”。“śrī”意译为“光辉、圣洁的”或“成功、皇室的”。因此,“Maňjuśrī”意为“可爱的(法)王子”“殊胜之光”。按《文殊师利般涅槃经》中记载,文殊菩萨是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之子。从其母亲的右胁出生,身体紫金色,刚生下来就能够说话,在佛陀座下出家学道,“住首楞严三昧,行饶益众生之事”。</p><p class="ql-block"> 因而在佛教信仰中,文殊菩萨的地位非常尊贵,他位列诸菩萨之首,在大乘佛教中仅次于佛陀,是佛教中最伟大的菩萨之一。他是具有卓绝智慧的神灵,人们相信礼拜文殊菩萨可以被赐予知识、智慧、超强的记忆力及雄辩的才能。</p><p class="ql-block"> 佛教信徒坚信膜拜他还能使自己掌握更多难懂的佛教经文。&nbsp;文殊介绍文殊菩萨是众菩萨中最具智慧和才华的神,是佛陀智慧的象征,他的名号为: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文殊菩萨不只是“大智”的象征,他曾为七佛之师,他的明达智慧,被喻为三世诸佛成道之母。</p><p class="ql-block"> 《放钵经》中佛陀说:“今我得以成佛,都是文殊菩萨的恩德!过去无数诸佛,也都是文殊师利弟子,未来当成佛者,也都是文殊菩萨威神力所致。”就好像世间的小孩有父母一样,文殊菩萨是一切众生在佛道中的父母。&nbsp;</p><p class="ql-block"> 文殊心咒&nbsp;</p><p class="ql-block"> 文殊菩萨心咒ōng&nbsp;ā&nbsp;rā&nbsp;bā&nbsp;zhā&nbsp;nà&nbsp;dì&nbsp;嗡&nbsp;阿&nbsp;喇&nbsp;巴&nbsp;札&nbsp;那&nbsp;谛&nbsp;</p><p class="ql-block"> 相传文殊菩萨的说法道场在山西五台山。五台山又名清凉山、五峰山。汉明帝时,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等入中土后,以天眼神通观之,即知此山乃文殊住处,兼有育王所置佛舍利塔。</p><p class="ql-block"> 唐时法藏著《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五写道:“清凉山则是代州五台山也。于中现有古清凉寺,以冬夏积雪,故以为名。此山及文殊灵应等,有传记三卷。”</p><p class="ql-block"> 至421年,天竺僧人佛陀跋陀罗在南京翻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其中《菩萨住处品》中又记道:“东北方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彼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有一万菩萨,常为说法。”可见文殊菩萨常在五台山现身说法,渡化众生。</p><p class="ql-block"> 与斯瓦扬布根据《斯瓦扬布往世书》(Swayambhu Purana)的说法,相传在远古时期,加德满都谷地是一个很大湖泊。原始七佛中毗婆尸佛曾在此投下藕根,预言这里会长出发光的莲花,湖水将退去变成一片富饶的土地。后来真的有一朵莲花在此生长,加德满都谷地被称作“斯瓦扬布”(Swayambhu),即自体本源。</p><p class="ql-block"> 传说文殊菩萨听到此处生出一朵发光的莲花,从五台山赶到这里,拿出智慧剑将山劈开,湖水流光,谷地变成一片富饶的土地,文殊菩萨也得见发光的莲花,自生本源的面貌。尼泊尔十二臂文殊菩萨铜鎏金像文殊形象文殊为相应众生的不同因缘,还会有不同形象的“示现”,如一字文殊、五字文殊、六字文殊、八字文殊、一髻文殊、五髻文殊、八髻文殊、儿文殊等。其中以顶结五髻最为常见,代表五种智慧。一般文殊菩萨右手握“智慧剑”,左手持的莲花上放置“般若经”。喻示以智慧为利刃斩断种种愚痴;而青莲花则代表纯洁无染,花上放有般若经,作为智慧与慈悲的象征。菩萨亦常乘坐狮子坐骑,表示智慧威猛无比;或以莲花为台座,代表清净无染;或是依据《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而作的,驾乘金色孔雀,比喻自在飞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