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这几天窗外寒风一直呼啸飞雪飘扬,一场罕见的沙雪暴让外面的世界早已变得深黄深黄,使得那种恋雪宠雪的情结似乎在一瞬之间添了一些厌倦,所以一到晚上就只好呆在宿舍里,整晚整晚的写几个字看点书,觉着也胜却其它无数 。照着老习惯今晚依然迷书,只是不看小说而是品些诗词什么的,因为这样既能渡闲又有催眠效果,当然感兴趣的也可以深读细品,就比如当读到了一首叫什么《浣溪沙》的词时就有点感慨,便一时兴起一直读下去,末了还写了一点感想,这也许就是一种收获。这首词大意如下:暖雨无晴漏几丝,牧童斜插嫩花枝,小田新麦上场时。汲水种瓜偏怒早,忍烟炊黍又嗔迟,日常酸透软腰肢。词的作者叫贺双卿,是词坛上几乎无人知晓的一名草根达人。据说她自幼家境非常贫寒无法念书,曾靠其舅舅在当地师塾作杂役时,顺带她到窗下偷偷听课而学有所获,然谁也不曾想到聪明伶俐的她最后竟是那么的能诗善赋,实在令人匪夷所思!只可惜才高八斗的她,最终的结果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实为痛哉惜哉!</p> <p class="ql-block"> 据史记载,贺双卿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女子,旧时江苏金坛人,生于1715年,死于1737年,享年仅有22岁。因一生太过苦短又封闭,所以她的诗词流传下来自然很少,据说有人为其编辑在《雪压轩词》里。因为那些诗词都在艰难困苦中所写,所以十分贴切生活,内涵也非常丰富,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故后人称之为“清代李清照”,代表作主要有《凤凰台上忆吹箫》等,当中的那些“寸寸微云,丝丝残照,有无明灭难消。正断魂魂断,闪闪摇摇。望望山山水水,人去去”等词句,我们虽无缘读到,但据说造诣确实很高,但就是这样一位才貌双全的农家女词人,最后在肉体和精神的多重折磨下含恨凋落,实为人间悲剧!</p> <p class="ql-block"> 传说贺双卿家境贫寒,所以自幼不能过着天真无虑的读书生活,只能呆在四面通风的家中度日如年。由于母亲早早去世,父亲又终日外出寻找生活盘缠,偶尔只有舅舅带她去私塾偷偷听一些课还不时被人赶离,实在是可怜之极。但因其天性好学,所以便在家自学自娱地吟诗作赋、练字作画、戏水唱词等等,无钱买不起书时便自做些精巧的花红贩换诗词歌赋等书籍,完全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即便如此这也是其一生中最美好最幸福的时光。在诗词歌赋的熏陶下,在艰难环境的历练中,年幼的贺双卿正如一支奇葩一样在农家小院里含苞怒放,此类情况绝对是中国诗歌词坛上绝无仅有的存在。然雪上加霜的是在她18岁时父亲因病突然去世,从此双卿真正变成了没有父母的孤儿,更悲哀的是狠心的叔父为了区区的三石谷子聘礼,硬是逼迫她嫁到一个偏僻山村的一个周姓莽夫为妻,从此她踏上了一条万劫不复的血泪之路,直至生命的结束。</p> <p class="ql-block"> 据传贺双卿的丈夫叫周大旺,比她大十几岁,是个佃户樵民,为人十分的粗俗鲁莽,且生性粗暴嗜赌成性,婆婆杨氏更是刁蛮无理。因此婚后丈夫和婆婆只把双卿当牛作马役使,家中所有劳作全部落其头上,丈夫和婆婆不仅不怜爱她,反而经常对她非打即骂。就这样身体孱弱的贺双卿欲哭无泪欲求无门,只能把一肚子的苦水往肚子里咽,日子真是苦不堪言,直至最终累垮了病倒了。然夫家人的冷酷、劳作的艰辛以及疾病的煎熬,都没有把性格倔强的贺双卿击垮,困苦虽然消损了她的容貌,但却永远消磨不尽她的锦秀才情,即便无处话凄凉,却依然用她的诗词歌赋自诉衷肠。从娘家带来的纸用尽了,她便在芦叶、竹叶、桂叶和破布残片上写诗填词,笔磨秃了,她就用炭棒和白粉代替。婆婆将她的笔折断,将她的诗稿烧毁,她就重新写,总之什么都阻挡不了她的写作激情,其实她并不在乎留下什么传世佳作,只是想用这些无声的抗争来宣泄悲奋、点燃生活和反抗邪恶,从而为自己悲切的生命添一抹亮丽的光。毋庸置疑,她的生活虽然是贫苦的,但她的精神却是十分的富有,不失为歌词界里一道另类的风景线!虽然于那个时代而言那种呐喊的声音非常之弱小,但我想一个弱女子能有一种敢于抗争的精神,那又是何等的伟大和珍贵!</p> <p class="ql-block"> 其实贺双卿是位才女,也是位美女,更是一位命运多舛的奇女子,她对美好生活同样有梦想有追求。据写实笔记《西青散记》记载,当时正在绡山耦耕书院读书的一些才子出游时,曾在山中偶遇一婀娜女子,她手执畚箕出没山中倒扔脏物,才子们均感到非常惊讶,心想在如此的穷乡避壤当中竟然有如此美貌的女子,她到底是何方神圣?后经打听方知她叫贺双卿,也明白了她的身世等情况,不由的产生了十分同情的心理。一些有名的才子进一步与之深交后又读到一些关于她的诗词,更是敬佩至极,于是他们便经常与之以诗为友,不断的写诗作词以示问候。而双卿同样钦慕这些才子的诗词唱和,也羡慕他们的自由潇洒,更羡慕他们的美好生活,但她“发乎情而止乎礼义”,始终不越雷池一步,始终保持一种纯洁的友谊,以至最后史震林等才子们想帮助双卿摆脱困境也无计可施,最后只好作罢。这是贺双卿深受封建礼教束缚而始终不敢再迈进一步的悲哀,更是那个时代中国所有底层妇女悲哀的缩影,这是一件多么无可奈何的事情!据说后来史震林为了人们能记住她,只能把这个苦命才女的遭遇写进了他的《西青散记》中,以双卿的诗词为主线,真实记录了这位绝代佳人的才高、人美、情幽、境苦、德贞的命运道场,即便令人扼腕叹息,但终归她的名字和诗词歌赋也得以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点点的痕迹,这多少令人感到一丝慰籍。据说郁达夫在读《西青散记》时留下了“逸老梧冈大有情,一枝斑管泪纵横,西青散记闲来读,独替双卿抱不平。”的赞叹, 而清末词家黄燮清在面对双卿歌词的时候,则更是发出了“岂非天籁!岂非奇才!”的惊叹,世人对贺双卿的评价之高由此可见。</p> <p class="ql-block"> 我辈是个粗俗山人,对于这些个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自然是不甚了解,因此就不敢过多的去做解读和评判!只是于这风雪伴随着泥沙交加的夜晚,有空读一读书,有书缘的便给个点赞并记下一点读后感当做日记,余则概莫能及。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那些都是无稽之谈,咱不迷信这些,就简单的读读书并从中拾得丁点的向上精神,或者是达到渡闲催眠之效,如此这般而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