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南华寺坐落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东南7公里的曹溪之畔,距离韶关市区南约24公里,人称“东粤第一宝刹”。 南华寺是中国佛教名寺之一,中国佛教禅宗著名寺院,是禅宗六祖惠能宏扬“南宗禅法”的发源地。</p><p class="ql-block">南华寺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天监三年,寺庙建成,梁武帝赐“宝林寺”名。后又先后更名为“中兴寺”“法泉寺”,至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宋太祖敕赐“南华禅寺”,寺名乃沿袭至今。因禅宗六祖在此弘法,也称六祖道场。 南华寺建筑面积一万二千多平方米,由曹溪门、放生池、宝林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灵照塔、六祖殿等建筑群组成。建筑除灵照塔、六祖殿外,都是1934年后虚云和尚募化重修的。</p><p class="ql-block">1983年,南华寺最早一批被国务院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2001年06月25日,南华寺作为明、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17年10月,南华寺获批“海峡两岸交流基地”</p> <p class="ql-block">南华寺庙宇依山而建,殿堂在同一中轴线上,结构严密,主次分明。进入第一道山门曹溪门(又称头山门)后,就是放生池。池为椭圆形,上建一座八角形、圆柱挑角、攒尖顶式五香亭。宝林门是南华寺第二道山门,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建,清代及1912年重修,门联是“东粤第一宝刹,南宗不二法门”,横批是“宝林道场”。钟、鼓二楼相对,元大德五年(1301年)建。明清两代及1933年均曾重修。楼分三层,歇山顶,檐角挑起,格子门窗,钟楼顶层悬有宋代铸造万斤铜钟。天王殿建于明成化十年(1474年),清代重建,原为罗汉楼,后改为天王殿,殿正中央供奉弥勒佛像,后面塑韦驮像,两边塑四大天王像。</p><p class="ql-block">全寺建筑的风格,呈中轴线两边对称布局。从正门进入,依次是曹溪门、放生池、宝林门、天王殿、大雄宝殿。</p><p class="ql-block">南华寺所见格局,重修于1934年,由时任广东西北区绥靖公署主任李汉魂资助,著名高僧虚云和尚主持,历时十年,表建成殿堂房舍243楹,新塑圣象690尊。</p> <p class="ql-block">六祖慧能(638~713),慧能,一作惠能(会元638年至713年),俗姓卢,原籍范阳(郡治在今北京城西南)。</p><p class="ql-block">慧能家境贫寒,三岁丧父,迁居南海。稍长,卖柴养母。因听人诵读《金刚经》有悟,决心学佛出家。慧能于公元672年到湖北黄梅参拜弘忍大师学法。慧能初见弘忍,弘忍便问他﹕「你是那里人? 来这里求取什么 ?」慧能回答﹕「弟子世岭南人,来到这里不求其它,只求「作佛」。」弘忍听了仍随口说﹕「你世岭南人,哪里能「作佛」! 」慧能回答﹕「人有南北之分,「佛性」并无南北之分。」这才使弘忍微微吃惊。慧能的回答使弘忍不便回绝,就安排他随众劳动,在碓房舂米。慧能乐于从命,终日舂米,乾得欢快。当时弘忍的徒众有700人。在慧能入寺八个月之后,弘忍命各人呈上一首偈语,这实际上是一场考试,他要选择继承人。但慧能没资格参加,因为他只是乾杂事的。神秀是众僧中的的上座和尚,他在半夜三更时分,独自掌灯,在佛堂的南廊写下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清晨时,弘忍见到此偈后漠然不语,慧能闻声来到廊下,他要求也做一偈,得到许可,于是他高声念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使惹尘埃。」弘忍看到是慧能,就叫他退下,第二天弘忍把慧能给叫去,为慧能讲经又把世代相传的法衣交给他正式传他为禅宗六祖,并为他的安全着想,亲自送他到江州的渡口,吩咐他非要到必要的时机,不要把自己是禅宗六祖的身份讲出来,免得有禅宗的僧人来争夺。慧能来到岭南,渡过了15年的隐居生活。在唐高宗年间(676年),在广州遇到印宗法师,印宗法师为他剃发,授戒。至此,慧能才算是正式的僧人,在此之前只是「行者」。</p><p class="ql-block">慧能得到祖传衣钵后返回广东。为躲藏"物色之者"加害,他在四会一带的猎人中藏匿了整整15年,直到唐高宗仪凤元年(公元676年)才公开露面。这年的正月初八,慧能来到广州法胜寺(今光孝寺)。一天,风扬起寺庙的旗幡,两个和尚在争论到底是"风动"还是"幡动"?慧能说:"既非风动,亦非幡动,仁者心动耳。"慧能的说法,令众僧大为惊叹,引起了印宗法师的关注和尊敬。不久,印宗法师为慧能剃了度。后又召集高僧名师为慧能举行了隆重的授戒仪式。次年春,慧能离开法胜寺,北上到南华寺开山传法,前来送行的有一千多人。 在南华寺,六祖慧能传教说法长达37年之年。其间,韶州刺史韦璩也常他到城里的开元寺(后更名为大梵寺)讲经。慧能的言行后被其弟子法海汇编成书,这就是被奉为禅宗宗经的《六祖 法宝坛经》。在佛教中,只有佛祖释迦牟尼的说法行为记录能被称做 "经",而一个宗派祖言行录也被称做"经"的,慧能是绝无仅有的一个。</p><p class="ql-block">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慧能圆寂于家乡新兴县的国恩寺,享年76岁。次年六祖真身迁回曹溪,供奉在灵照塔中。慧能在生前就深得朝迁的恩宠,唐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女皇武则天曾为"表朕之精诚",特地遣中书舍人给慧能赐送水晶钵盂,磨衲袈裟、白毡等礼物,其诏书对慧能表达了十分尊崇的心情:"恨不赵陪下位,侧奉聆音,倾求出离之源,高步妙峰之顶。"慧能去世后,更是名位加身。唐宪宗追谥慧能为"大鉴禅师",宋太宗又加谥为"大鉴真空禅师",仁宗再加谥为"大鉴真空普觉禅师",最后神宗再加谥为"大鉴真空普觉圆明禅师。"王维、柳宗元、刘禹锡等文学大家都先后为慧能撰写过长篇碑文,以记述他的事迹。</p> <p class="ql-block">旅行时间:2024年1月20日</p><p class="ql-block">旅游地点:广东韶关</p><p class="ql-block">摄影摄像:杨大明</p><p class="ql-block">编辑制作:杨大明</p><p class="ql-block">制作时间:2024年1月2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