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电视连续剧与小说之联系及差异

王士珑

<p class="ql-block">  电视连续剧《繁花》于年初播出以后,万人注目。七年筹备,三年拍摄,选角恰当,巨款投入,保证了电视连续剧的质量,不得不承认,它比国内绝大多数电视剧品质要好得多了。</p><p class="ql-block"> 但,电视剧里男主角阿宝的感情路程,他为什么在玲子、汪小姐的热烈追求中退步?电视剧故事的展开,似乎没有给出合乎情理的解释。</p><p class="ql-block"> 看完电视后,我即拾起小说《繁花》重看一篇,现试从小说与电视剧两个作品的联系与差异,谈点自己的看法。</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 金宇澄著小说《繁花》,出版以来,好评不绝,连获2012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详见后图)它以独特的语言和描述方式,描绘上世纪五十至九十年代上海的民间生活,惊艳于世人。</p><p class="ql-block"> 我个人认为,小说《繁花》的本质是"伤痕文学"。</p><p class="ql-block"> 小说平行写了三个男人:父母是空军干部的沪生,祖父是大资本家、父亲是与家庭决裂投身革命而受(潘楊)地下党案牵连而只任普通职员的阿宝,父母是工人的小毛。五十年代中期至一九六五年,从阿宝(时小学六年级)与沪生、小毛(同为小学三年级)开始相识,他们一道看外国电影、做飞机模型、交换外国邮票,与自己相邻的女孩交流对外部世界的认识。生活是多么的无忧无虑,也似乎看不出阶级出身不同的过大鸿沟和冲突。</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六年,风暴突来,上海抄家风起,随之而来是抢房子。首先是阿宝家被抄,阿宝与父母及小姨被安置到曹杨工人新村的十五平方一居室。接着七一年九一三事件发生,沪生父母受牵连入狱,沪生家也被赶出公寓。随着他们家社会地位的变化,他俩自然工作又累且又收入低,他们心仪的女孩子下乡的下乡,分手的分手。阿宝从小一起长大的女孩蓓蒂不知死活,沪生相熟的姝华下放吉林,很快与当地人结婚生娃。工人家庭出身的小毛,在贫穷工人群里过生活,结交嫁给远洋船员丈夫的寂寞妇女。他们三人的交情也随之淡化。</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们已长大成人。这时,阶级成分和有无住房房,成了女孩择偶的最重要标准,感情退为次要。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随着人际交往的扩大,随着物质财富的丰富,必然先出现精神出轨,然后再肉体出轨。小说最精彩的部分,就是写几次出游和几次宴会,在举杯劝酒中、在调侃笑闹中,刻画人物的心理变化,,那埋在心底的欲望,在欲言又止中,展现得活灵活现。</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 电视连续剧《繁花》,讲它脱胎于小说《繁花》,其实是另起炉灶。它只是全部用了小说里人名而已,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完全是两码事,且只写了阿宝一人以及与他关联的女性。</p><p class="ql-block">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它也不可能上溯上世纪五十年代。因而故事从八八年写到九四年三月这七年光景,从阿宝与爷叔入住和平饭店到离开和平饭店。</p><p class="ql-block"> 电视剧明写阿宝前后与玲子、汪小姐、李李三位女性的交往过程;用回顾的方式,暗写阿宝当靑工时与十三路公交车售票员雪芝交往的过程,他为什么被雪芝拒绝?小说里是讲的是当时是阿宝父亲还没平反,自己是街道小集体临时工,每月只有十五元工资,而雪芝是国营企业职工,她家五个兄姐都下放,唯有她留在上海工作。因而雪芝的哥哥姐姐跑到阿宝家大吵大闹,逼着阿宝与雪芝分手。电视剧改为雪芝出嫁香港而分手,同样是分手,哪一种分手方式给阿宝更沉重的心灵打击?不言而喻。</p><p class="ql-block"> 正因为少年时的女伴蓓蒂失踪(暗喻投河自尽)以及和雪芝的被逼分手,他受的打击太沉重,所以阿宝一直对婚姻拒之门外,因尔电视剧中他才面对玲子、汪小姐的追求,一再拒绝。观众不了解阿宝的心理路径,自然难以理解了。</p><p class="ql-block"> 电视连续剧里,阿宝做股票生意,他的竟争对手强慕杰,两个来自浙江的老板范总、魏总,这些内容都是小说里没有的。</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对比电视连续剧和小说,就能明显感觉到电视连续剧的一个重大缺陷:它没有准确完整反映上世纪八八年至九四年上海人的精神面貌。上世纪八八至九四年,正是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段,当时的上海还没有领风气之先,邓小平就曾经讲过,上海的改革开放搞迟了。当时领风气之先的是以深圳为代表的沿海开放城市,上海大多数市民的思想还刚刚开始从计划经济的惯性思维里走出来,新旧思想的碰撞和对立处处呈现,可惜这在电视连里没有展现出来。</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我想可能导演王家卫是香港人,编剧又是八十年代出生的年轻人有关,他们都没有亲身经历过那个时代,所以电视剧反映当年上海市井生活就有点"隔"。电视里看起来灯红酒绿热烈非凡,人们都热衷于抄股票,谈生意,在吃喝中社交,但总觉得浮于表面,不够到位。</p><p class="ql-block"> 把它与同样美轮美焕、且反映同一时期历史的作品,由过来人冯小刚导演的电影《芳华》作一比较:电影《芳华》的女主角父亲是被批斗对像,父母离婚,母亲再嫁一老干部,她才有机会当上文艺兵,就这样还受到部队文工团里其他高干子弟的鄙视和疏远,这就写到了家庭成分是当时决定一个人命运和思维的决定因素。电影里特别写这群年轻人的思想启蒙是:偷听邓丽君的唱歌;听到邓丽君抒发个人感情的歌曲,习惯于歌颂集体主义的人们才醒悟"我"的存在,人应该堂堂正正地追求自己的事业和爱情。如果没有这些内容,电影《芳华》就会单薄得多了。如果在《繁花》电视剧里,在玲子"夜东京"饭店里,阿宝、玲子,陶陶、菱红这些人不仅仅吃唱玩乐,还出现新旧思想的碰撞,那就会好得多了。</p><p class="ql-block"> 电视连续剧里,人物形象设计最失败的是来自深圳大公司的强慕杰,他是畄学东京的财经专业人士,又是在深圳资本运作市场上锤炼过来的人,从逻辑上讲,他不可能仅仅因为阿宝先手夺爱,他就致公司利益而不顾地一意蛮干,败得一塌糊涂。如果写他带来沿海开放城市的先进进理念,使阿宝超越爷叔的经验老一套,当然更合乎逻辑。但设计这个角色,就是要和阿宝对着干的,而且最后阿宝要赢,所以强慕杰这个角色设计,必然是败笔。</p><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 我为什么对电视连续剧《繁花》这么关注呢?因为我亲身经历过这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代。一九八九至一九九四年,我在一县级政府计划经济委员会、招商局任职。在计划经济委员会工作时,汽油、木材等工业原材料还计划供应,计划经济委员会还有切块给地方一块的计划指标分配权。所以,看到电视里,上海外滩外贸大厦里人头攒动求批文的场景,自然就会心一笑。</p><p class="ql-block"> 一九九一年秋,我到政府外资委员会、招商局负责工作后,有机会到广州、上海、厦门等地出差,才接触到一些新事物,逐渐改变过去习惯于计划经济的思维。</p><p class="ql-block">仅举一例,说明沿海新思维给我们的启蒙:当年国家为发展三资企业,吸引外资,出有一《负面清单》,其中明确规定,商业零售、房地产不准引进外资。当时香港信地集团,看中合肥郊区最东边最僻远东七村的一块地,以极低廉价格拿下这块地,开发"安徽大市场",当时我们都觉得在那么僻的地方盖大市场,简直是笑话。香港信地企业,一,以开发市场为由立项,避开了商业零售、房地产这道红线,拿下了这个项目。二,买进土地后,以土地为抵押,从合肥银行申请贷款,用贷款搞开发,香港公司仅出最初的买地钱。三,安徽大市场一期建成后又建二期、三期,香港信地集团不仅坐地收市场门面房租、旱涝保收,而且带动周边土地价格升值,带动周边房地产业也起来了。这一系列的策划操作,就是引进海外先进的理念,我们内地人当时是根本想不到的。</p><p class="ql-block"> 后来的上海浦东开发以及全国各地市的经济开发区的开发,都是这一模式,政府先成立城市投资公司,以公司名义拿地,以土地使用权到银行贷款,然后搞开发.带动周边土地升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起始的时代,我正值青中年。三十六年(从电视剧故事发生的一九八八年起始)过去了,我已暮年。看电视,思往事,难免有些许感概。信笔写来.就此打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0二四年元月二十二日</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