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走进心中的远方……于里小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对于“小窑”那个村名,我一直心存敬仰,因为它既是“一门五进士”的诞生地,又是享有“状元”学校美誉的五莲一中的前身,更加让我心动的一个重要因素,那里是母亲的母校。</p><p class="ql-block"> 我是个传统观念很强的人,遵循当地风俗习惯,每逢春节,清明,七月十五等节日总是通过各种方式祭奠祖先和逝去的亲人。</p><p class="ql-block"> 今年农历闰二月,网上和民间对闰月能不能上坟说法不一,有说可以的,也有说不行的。在外地照看孙辈的老伴和妹妹多次给我打来电话说,不管别人家上不上坟,咱们家今年就不要去上坟了,宁愿让九泉之下的祖先和亲人“埋怨”,也要为世上的亲人平安健康着想。于是,我分别婉拒了爷爷老家堂兄汝顺哥,外祖父老家表兄月利哥让我回故乡祭祖的邀请,完全遵从了老伴和妹妹的意见。</p><p class="ql-block"> 像往年一样,清明那天阴云密布,空气像被雨水淋过一样湿漉漉的。早饭后,我先去了父亲家,本想领着八十七岁的老父亲到乡间游春观景,因父亲身体欠佳和天气不好而未能成行。近年来,我经常开车带着父亲去乡间观光旅行,足迹几乎踏遍县境内的山山水水。现如今,父亲老了,脚步的确是迈不动了。</p><p class="ql-block"> 我回到自己家中后,百无聊赖的躺在客厅沙发上,眼睛虽然盯着电视屏幕,思绪却像断了线的风筝,漫无目的自由飞翔:一会儿想到读过私熟,知天文,懂地理,被十里八乡的村邻们敬奉为“风水大师”的外祖父;一会儿又想起粗通商道,实业起家,面慈心软,乐善好施的祖父;一会儿又想起信念坚定,富有情感的母亲。想起她历尽磨难,艰苦求学经历;想起她矢志不移,一生扎根山村致力于教书育人的点点滴滴;想起她含辛茹苦,呕心沥血把我们兄妹三个哺育成人的艰辛过程。当想起母亲一生坎坷,晚年又痛失次子的悲残遭遇时,我的泪水潸然而出,唏嘘不已。脑海中忽然生出一个念头,今天为何不去于里镇“小窑”村嗅闻一下母亲曾经留在那里的青春气息?</p><p class="ql-block"> 说走就走,我当即电话约了一个会开车的朋友,谎称一起去于里镇(桃花之乡)赏花,朋友应约及时接上我,一起奔赴母亲的母校,我心中的远方……小窑。</p><p class="ql-block"> 沿新修的县乡大道, 经过近一小时的行程我终于踏上了“小窑”那片浸润着文化元素的土地。村子座落在波光粼粼的小仕阳(也称大绿旺)水库西岸,村西南是土丘,典型的西高东低地势。五莲一中前身地址就镶嵌在古色古香的状元府院中。</p><p class="ql-block"> 走进状元府,一块标有五莲一中旧址的门牌映入眼帘,看到那几排保存完整,青瓦、砖石墙、玻璃窗结构,具有鲜明五十年代建筑风格的教室后,内心感到特别亲切,眼前仿佛出现了正在教室读书的母亲身影。</p><p class="ql-block"> 当我迈进教室内,墙壁上竞然挂满当年各班级的毕业合影。这是多么珍贵的合影呀?我像哥仑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也丝毫不顾忌其他游客的感受,找来一个方橙站上去,仔细寻找母亲的合影照片。</p><p class="ql-block"> 我只记得母亲是五莲一中第一级学员,但不知道具体是哪个班。在所有合影照片中,我只找到一级一班和一级全体师生两张毕业合影。我把手机镜头放大,按在一级一班合影照上,由后到前逐排搜寻母亲,结果在78名师生中没发现母亲的身影。我只能把希望寄托在那张人员更多的全级合影上了。</p><p class="ql-block"> 这时,同行的朋友提示说专找女生。可是,那个年代的男生女生穿的服装颜色大致相同,女生唯一特征是扎辨子。我还是用老办法一排排扫描,一段段放大拍照辨认,最终在合影中间发现了母亲,我如获至宝。站在母亲周围的都是男生,母亲穿白色衬衣,头扎乌黑辨子,两只大而有神的眼睛透出智慧和灵气。按当今社会的审美标准,母亲年轻时堪称美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前不久,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拜读了初中班主任胡善全老师写的回忆录,胡老师跟我母亲是前后村的老乡。当他回忆渴求考入五莲一中的心情时,有一段这样的描述:“1952年,潘惟葵已经是初中生了,这是我首次见到的初中生。有一年她来我村走亲戚,人们说出她的名字,我才知道她。直到1954年我考入五莲一中后,同潘家庄的同学一起去找她,这才搭话相识。那时她身着洋衣,留着长发,飘逸而俊秀”。从恩师的这段文字描述中不难看出,当年做为五莲一中首届学生的母亲风光无限,是那个年代许多少年男女仰慕的偶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中后期,我母亲的三个侄女,被左邻右舍乡亲们赞誉潘家三技花的潘月淑、潘月选、潘月丹相继考入五莲一中,在当地被传为一段佳话。 母亲生前曾跟我说过,在她那批同学中,走出过北大的教授,也出现过县里的干部,如五莲的藏凤兰县长,马先吉主任,他们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过积极的贡献。我母亲尽管当了一辈子小学教师,在一个山村(松柏娄家洼子)任教二十八年,虽没做出过轰轰烈烈的事业,但她任劳任怨,无私的奉献精神,像一盏永不熄灭的油灯,照亮了那个山乡几代人的前程。 无论是什么年代,我认为除了健康之处,文化是人类第一财富,它是敲开人生幸福之门的金钥匙。我的祖父、外祖父、母亲都是因为拥有文化而改变命运的。他们尽管早已离开了我们,但是他们的学习与干事创业精神,永远鼓舞后代子孙勇敢前行。现如今,我的儿子,侄子乃至外甥女,他们无论在学业上,事业上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国家社会建设奉献力量。在我看来,他们的成功并不单单是个人努力的结果,其中也浸透我母亲,他们的奶奶、外祖母从小对他们精心培养的心血,以及浓厚的家族文化底蕴对他们的熏陶。 致敬“小窑”,怀念母亲。(写于2023年母亲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