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山新晋网红打卡地-琴台阁》

樱桃

<p class="ql-block">在今鲁山县城中心区有条热闹的街道叫琴台街,琴台街西段鲁山二高西墙外,有一高十五六米的土垄,占地约二百平方米,杂树丛生。然而可别小看这个地方,她就是大名鼎鼎的——琴台。</p> <p class="ql-block">取名琴台阁,源于元德秀,元德秀(约695一约754),字紫芝,唐朝河南(今河南洛阳市)人,后移居河南陆浑(今河南嵩县),唐代诗人,曾任鲁山县令。元德秀在任期间,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爱民如子,留下了“不畏生死,为民请命"、义释大盗,为民除害"、“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等历史故事,其独特的政绩和人格魅力被鲁山人民世代传颂。为纪念元德秀,今鲁山境内与元德秀直接相关的命名有琴台办事处、琴台阁、德秀街等。</p><p class="ql-block">琴台阁以琴台抚政为设计思路,采用仿古建筑风格,运用传统建筑元素和符号,还原古代建筑的风貌,传承和展示了古曲文化琴台阁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是当今鲁山历史文化符号的重载体。</p> <p class="ql-block">鲁山又增添了一个标志性建筑——琴台阁!厚重朴实,庄严肃穆,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是鲁山人亲子休闲的好地方。</p><p class="ql-block">鲁山新晋网红打卡地-琴台阁,与武汉俞伯牙琴台,杭州西施琴台,成都司马相如琴台,并称四大琴台。(开元二十三年,唐玄宗驾游东都洛阳,在五凤楼下搭设舞台,命令三百里以内州县官吏带艺人献歌舞以示庆贺,并以“且第胜负加赏黜”。元德秀不畏权贵犯颜直谏,为民请命。元德秀自编《于蒍》歌,在五凤楼前联袂歌《于蒍》。玄宗听罢“异之”,叹曰:“贤人之言哉!”谓宰相曰:“河内人其涂炭乎?”玄宗免去了河内太守职务,同时免去了鲁山不少赋税和徭役。鲁山人民为报答元德秀为民请命、教民有方、惠及百姓的功德,筑起琴台。)</p> <p class="ql-block">全国四大琴台之一——鲁山琴台位于鲁山县琴台街,在鲁山二高操场西墙外,它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是唐代精于音律的鲁山县令元德秀在任时百姓自发为其所建,原为鲁山八景之一,历代县志均有记述,《汉语大辞典》称它为全国四大琴台之一。</p> <p class="ql-block">史书记载,在历史长河中有:武汉伯牙琴台、苏州西施琴台、成都司马相如琴台、鲁山元德秀琴台为全国四大琴台。与其它琴台不同的是:鲁山的古琴台留香千古,正在于唐代县令元德秀政声人去后,留下“琴台善政”的美名。</p><p class="ql-block">元德秀(公元696年-754年),字紫芝,世居太原(今属山西),后移居河南陆浑(今河南嵩县)。他是后魏昭成皇帝孙常山王遵的后裔,鲜卑族,原姓拓跋,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始易姓为元。开元二十一(公元733)年登进士及第,任邢州(今河北邢台)南和县尉,因施政有名升为龙武军录事参军,后因车祸伤足辞去军职,于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调任鲁山县令,三年期满后到陆浑隐居,天宝十二载九月二十九日病逝于河南陆浑山中。</p> <p class="ql-block">  元德秀自幼言行处处以古代圣贤为榜样,品德高尚,志向远大,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学识渊博,精通音律,有经世之才。为人忠诚厚道,朴实无华,气质儒雅,神态安详,举手投足之间有仁者气度,圣贤之风。深得人们尊敬和爱戴,被世人称为鲁山大夫、元鲁山,被鲁山人民称为元青天、元神仙。</p> <p class="ql-block">鲁山是偏僻山区,土地贫瘠,灾害频繁,赋税沉重,盗匪丛生,虎患盛行,民不聊生,原任县令弃官而去。元德秀就是在此情况下走马上任的,他来的是一个别人不想呆的地方,接的是一个别人不愿接的烂瘫子。既乱又穷,还充满凶险,因为盗匪猖獗,弄不好还会死于非命。上任后,他穿着朴素,常深入田间地头,一边帮百姓干活,一边察民情,访疾苦,抚流民,修水利,兴农桑,治匪盗。人民群众渐渐安定下来。不久,有一名大盗被捕入狱,这名大盗要求见元德秀一面,请求说愿不惜性命杀虎赎罪,改过自新,重新做人。此时正值鲁山虎患猖獗,元德秀经过慎重考虑答应了他。手下官吏告诉他说:“这是盗贼阴谋诡计,他要逃走,您不怕因此受到牵连吗?”元德秀说:“已经答应了,怎能违约?我愿承担一切责任,与别人无关。”第二天,那名大盗果然背着老虎的尸体回来见元德秀,全县群众闻听此事无不啧啧称叹。</p> <p class="ql-block">公元735年,唐玄宗驾幸东都洛阳,准备在五凤楼下举行歌舞会演。要求方圆三百里内县令、刺史都要各自组织精彩的歌舞节目以供皇帝观赏。当时据可靠消息说,皇帝还要根据所演节目优劣排出名次,进行奖赏和惩罚。消息一出,方圆三百里内,上至地方官员下至平民百姓无不震动。</p> <p class="ql-block">洛阳是当时唐王朝的第二大都市,方圆三百里内有省官、州官、县官不在少数。级别越高权力越大,占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也就多。最不济的就是县官,人少物少财力弱。尽管如此,各地地方官们还是各尽所能,各显神通。而鲁山县令元德秀仅亲带乐工数十人,步行至洛阳。在唐玄宗面前,元德秀和乐工们演唱了一首自编自导歌曲《于蔿于》。唐玄宗大吃一惊,看了半天都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只有这一场是反映百姓疾苦,恳请圣贤之君怜惜抚恤百姓,减免赋税徭役,借歌舞之机巧妙讽喻、为民请命的。当时还颇为清明的唐玄宗连连赞叹《于蔿于》为贤人之言。并立即对身边的宰相说:“河内老百姓不知要遭受多少苦难啊?”于是就罢免了河内太守的职务。</p> <p class="ql-block">五凤楼献艺,元德秀以政治家的胆略和艺术家的才华,自编自导自演了一曲《于蔿于》,征服了“性英断多艺,尤知音律”的一代帝王、大艺术家唐玄宗,并受到褒奖,为鲁山百姓免除许多赋税和徭役。鲁山百姓为感谢这位舍生忘死、为民请命的好县令,自愿集资并亲自动手在县城为其筑起一座琴台,共同庆祝这百年不遇的大好事。从此之后,他把读书弹琴理政的地点就搬到了琴台,还经常和一些好友登台游览,观赏鲁山风光,赋诗弹琴,抒发情怀。</p><p class="ql-block">元德秀还是一位大学问家和大教育家。自开元二十六年辞别鲁山归隐,至天宝十三年的15个春秋,他置身于私塾教育,设义塾广收学生,传道授业,培养出一批当时在政治、军事、文学、道德修养方面有重要影响、有建树、有成就的代表人物。</p> <p class="ql-block">作为一位艺术家,他能深深领会音乐对人们的思想和心灵的教育和感化作用,任鲁山县令期间常常于公务闲暇之余在衙门口弹琴给百姓听,过往百姓常常驻足围观聆听。百姓越聚越多,这时候他就会询问周围百姓生产生活情况,看到身边有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人,他就把自已的衣服和食物送给他们。听到百姓说谁家有困难的时候,他就用自已的钱资助他们,帮他们度过难关。五凤楼演出结束后,唐玄宗赏给他黄金千两,命他置田买地,永享荣华富贵。他回到鲁山后,却将这些钱用于兴修水利、赈济百姓上。</p> <p class="ql-block">由于他没有一点官架子,平易近人,和谒可亲,百姓们都愿和他交心,诉说心里话,他也从这里得到了有关百姓生产生活状况的第一手资料,了解掌握了民风民情,为他制定实施方略、处理公务提供了依据。很多时候在弹琴与听琴之间,百姓的很多问题和困难就得到了解决。因此百姓非常喜欢这位县令,只要他一弹琴,围观群众就会络绎不绝。以琴理政成为一代政治家元德秀的首创。</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百姓们喜欢听他弹琴,也听惯了他弹琴,也都能听懂他弹的琴,因为他的思想都融在了琴音里。每年秋天,只要他的琴声一响,百姓就一传十,十传百,积极主动地把早已准备好的上好公粮送到县里。据民间传说,其琴声悠扬,可传至百里之遥。这足以说明百姓对他的爱戴和尊重之情。他以琴传情、以琴理政、勤勉敬业,与民同乐之举,使得鲁山万民乐业,政通人和,一派和谐景象,受到上至皇帝和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的一致称赞,其“琴台善政”也名扬天下,人们竞相歌颂,成为千古美谈。</p> <p class="ql-block">鲁山琴台位于鲁山县第二高级中学西墙外,现在为一高十五六米的土垄,占地约二百平方米。唐代精于音律的鲁山县令元德秀所建的琴台,原为鲁山八景之一,历代县志均有记述,与武汉俞伯牙琴台、成都司马相如琴台、苏州西施琴台并称我国古代四大琴台,现为平顶山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在今鲁山县城中心区有条热闹的街道叫琴台街,琴台街西段鲁山二高西墙外,有一高十五六米的土垄,占地约二百平方米,杂树丛生。然而可别小看这个地方,她就是大名鼎鼎的——琴台。</p> <p class="ql-block">鲁山县文化部门筹资47万元对古琴台进行修复,包括重修抚琴亭、登临台阶、大门牌楼、立纪念碑等。项目于7月上旬开工,10月竣工。成为鲁山人民凭吊“琴台善政”、追慕圣贤遗风的绝佳去处。</p> <p class="ql-block">鲁山县文化部门筹资47万元对古琴台进行修复,包括重修抚琴亭、登临台阶、大门牌楼、立纪念碑等。成为鲁山人民凭吊“琴台善政”、追慕圣贤遗风的绝佳去处。</p> <p class="ql-block">做909公交车8元到鲁山爱心医院下车,在转面的或者是小行三轮车,大约10分钟车到。</p> <p class="ql-block">从这个大园盘往左边拐走。</p>